书城励志人一生必须依靠的10种人
5283700000035

第35章 靠同学(2)

这是一个感情依然真挚,激情空前火热,最有话说同时也最能相互说真话的阶段。这是可以理解的。试想刚在一个新地方立足,同事间彼此还难信任,周围还缺乏朋友,事业才刚刚起步,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回忆过去也好,瞻望未来也好,嗲嗲不休地闲扯现在也好,总之,都有无穷无尽的话题。

热,像大火烧向高潮,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向校园生活唱着告别的挽歌,再度奠定一下校园生活结下的同学之谊。

第二阶段:淡

淡,是指毕业之后各奔前程,成家立业前后的那个阶段。

毕业三五年之后,同学们已逐步进入了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新的关系圈建立起来了,为创立自己的事业,正像那四散开去扎下根欲大放光彩的蒲公英,拼命在地位、金钱、名誉这座金字塔的三个坡面上猛爬,各显身手,不遗余力。时间和精力的大部分自然都耗在了这上头,是人生不亚于高考的又一次万马奔腾的冲刺,是一生的事业奠基的关键阶段。另一方面,除极个别特殊情况,绝大部分都成家了。要为事业而拼搏,又要为恋爱、婚姻大事愁断情肠进行抉择,作为刚刚踏上社会二十几岁的青年,简直是人生中压力最重的阶段。

正因为上面的原因,在这个阶段,同学之间的联系相对少了。除小圈子里那些特别感情深厚的外,对大部分同学,由于工作的变动,由于通讯号码的变化,甚至失去了联系。好在大家的心思大都已不在这上头,工作和家庭已够人受的了。毕业纪念册早不知收藏到了哪里,电话、手机的联系早已中断,对在班里一向交往少的同学连形象和名字都渐渐淡忘了。这才感到,除了那一抹淡淡的纯真的同学之情横亘在心空之外,眼前只有身边的关系是现实的,尽管这关系大半是势利的,甚至丑恶的。

能有几个同窗好友工作在一个地方,经常上门,倾心交谈,相互扶持,那真是几万年修下的缘分,可惜你的学历越高,同学越是来自五湖四海,将来必然天各一方的多。这个阶段实际上是工作、恋爱、家庭都不稳定的时候,迫不得已,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人心只能自私地向内,连做梦都在为自己的切身利益犯愁,自然没有闲暇想到远在他乡的同学了。

这中间同学之情的淡化,绝不意味着永远的淡忘。它仅仅是被残酷的现实掩盖了起来。很可能我们在新的生活中又寻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友谊,但蓦然回忆起那挥不去的天真烂漫的同学时光的时候,相比之下,更能品味到那恬淡之中真挚的同窗之情吧!

淡是一种过滤,一种考验,一种冬眠,一种新的酝酿吧!

第三阶段:温

温,是同学之情的重新复苏和升温。这一阶段往往发生在三十岁之后与四十岁之间,正是人生中已成家立业的相对稳定时期。

经过十几年的打拼,除极个别命运不济者,大部分同学这期间都有了相对稳定的职业和美满的家庭,有的人可能攀上了一定的权位,可以公款吃喝玩乐了;有的人可能在经济上占领了高地,甚至出现一两个凤毛麟角的个体大款,可以一掷千金笑傲江湖了;有的可能有了不大不小的名誉,成了当地的小名人,名字可以在当地媒体上蹦蹦跳跳了,比如作家、记者、律师、歌手什么的。大部分自然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没有可夸耀之处,过的无疑是最平常的无波无澜的小康生活。

生计的压力不是那么尖锐了。于是,就会有班里过去的热心肠者(不一定是班干部,现在也不一定混得出人头地),先行鼓动那少数的几个混得像模像样者,组织召开老同学聚会。

同学重新联络欢聚实际只是一张夹生饼,在这升温的阶段,包括以后乃至一生,我们会无奈地感到:能够重新好起来经常联络的,还是在校时形影不离、倾心相谐的那几个人!过去关系、感情一般的,别说你不再刻意去追求,即使用心去培养,也总觉得是两张皮,心灵很难互相敞开、进入。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同学关系的升温阶段也是一个关系重新组合的阶段。你会惊奇地发现,人总是要以群分的,那些有了权位有了金钱有了名誉的少数人,即使过去关系一般,现在也成了臭味相投者。因为联系方便,有专车的话互相拜访更方便,那就经常在一起欢聚了,其实不过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充分利用、炫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已。自然,这种小范围的聚会,所到之处,也总要邀上当地其他条件一般的同学,白吃白喝白玩,遇事还可能请这些混得人模人样的老同学帮上一臂,何乐而不为呢?若你不愿到场,那真是不识抬举,二百五一个。

混出了名堂的同学最后会联络、组合成一个貌似亲密、团结的“帮”,甚至将其他不同班的校友也网络进去,屎壳郎滚蛋一般越团越大。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律,中国之大,莫不如此。

最后要说的是,这升温的第三阶段是理智的,升到一定的温度就再也上不去了,绝不会再如刚毕业那几年的狂热,这才是真正的友谊的春天。

总之,不管怎么说,同学关系是非常纯洁的,有可能发展为长久、牢固的关系。同学之间所构建起来的“同学关系”作为人生一笔不可多得的“关系资源”,对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事业发展的提高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利用价值”。所以,千万不要把这种宝贵的人脉资源白白浪费掉,要改善处境,你就要努力去开发、建设和使用这种关系。

毛泽东的一首词中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毕竟在学生时代,人们年轻单纯,热情奔放,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浪漫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往往是同学们共同的追求目标。加之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彼此间对对方的性格、脾气、爱好、兴趣等能够深入了解。因此,在同学中最容易找到合适的朋友。

现在,具体来谈谈在同学中寻找和建立朋友关系的做法:

(1)虽然彼此的工作领域不同,但可以将焦点对准目前的现状。原则上,只要拥有进取心且正在奋斗中的人即可。即使对方在学生时期与你交往平淡亦无妨,你必须主动地加深与其交往的程度。如果你很幸运地找到凡事均能热心帮忙的对象,就更易与其建立良好关系了。

(2)在运用前述的方法时,同时也可并用另一种方法,以扩大交往的范畴。这个方法是通过同学录上的工作性质来加以取舍,再展开交往。

如果,你在学生时期不太引人注目,想必交往的范围也很有限度。然而,现在你已大可不必受限于昔日的经验,而使想法变得消极。因为,每个人踏入社会后,所接受的磨炼是不相同的,绝大多数的人会受到洗礼,而变得相当注意人脉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即使与完全陌生的人来往,通常也能相处得好。由于这种缘故,再加上曾经拥有的同学关系,你可以完全重新展开人脉资源的塑造。换言之,不要拘泥于学生时期的自己,而要以目前的身份来展开交往。

此外,不论本身所属的行业领域如何,应与最易联络的同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建立关系。然后,从这里扩大交往范围。不妨多运用同学身边的人脉资源,来为自己的成功找到助力。

同学之间的关系,是人生中最亲近的一种关系。也是你人际圈中最重要的人脉。

借同窗之谊办自己的事

同窗之情,情如手足,在某种程度上犹胜于手足之情。因此,办事儿最实在最得力的要属同学关系了。在你有难处时,不妨借同窗之谊来为自己办事。

同窗之情,情如手足,在某种程度上犹胜于手足之情。

能为同窗,实属有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此缘当可足惜,应当足惜。

或许,你和你的同学曾经有过快乐的时光,因为那段时光,那种友谊,你们在脑子里谁也不可能忘掉谁。因为工作、生活的缘故,你们分开了,也渐渐地失去了联系,有的甚至多年不来往了。

即使这样,说不准哪一天,有人会在你的身后拍拍你的肩膀,“咳!你好吗?”“哎,你不记得我了?”这不是戏剧,是活生生的现实。

32岁的李洋说:“我和黄岩的关系要追溯到小学读书的时候,那时,我们在同一个小胡同里,后来,在同一所大学里读书,都是好朋友。有一年在广州,我们俩同住一套公寓,结婚的时候,我们还互做伴郎。后来我去了深圳,而他留在广州。现在我们每4年才见一次面,常常怀念过去的时光。”

在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中,最不带功利色彩的交往之一就是同学之间的交往。有的人换了一个工作环境后,可能与原来的同事的交往和联系渐渐少起来了。但和同学的交往却一直保持着,以至于许多人还怀念这学生时代的生活,由此可见,同学之间的交往是最纯洁的。

学友是你最值得信赖的知己。结交学友,可以互相策励。在学习中,在科研中,困难与挫折是常有的事。有好的学友,就能在失败的时候为你鼓气,在遇到困难时帮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结交学友,可以互补长短。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总是有限的,有了学友,就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自古以来,有学识有成就的人,常常成双结对地出现。

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管仲曾经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两人既是思想上的知己,又是学识上的挚友。

李白和杜甫是一对。“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无镇和白居易又是一对。两人情趣相投,友谊甚笃,世称“元白”;

韩愈和张籍也是一对。两人“出则连辔驰,寝则对榻床。披穷古今书,事事相酌量”。

鲁迅和许寿裳也是一对。两人是同乡、同窗,又是同事,交往三十五个春秋,“彼此关怀,无异昆弟”。

可见,从相识、相处,到相知、相助,同窗关系益处良多。因此,可以说,同学关系是办事儿时最实在最得力的途径。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同学关系呢?

1.加深与同学的关系,在需要时让同学主动帮忙办事儿

姚崇是唐玄宗时期有名的宰相,权倾当朝。

在姚崇的同窗之中,有一人深得姚崇的敬佩,那是在姚崇高中秀才后,与一位叫张宗全的秀才同拜一位老师门下继续深造,以期将来能考中进士,光宗耀祖。

一次,老师要姚崇与张宗全就某个题目写一篇文章,两天之后他要考核。这两位学生下去都精心做了准备,将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交了上来。事有凑巧,姚崇与张宗全所写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且观点也相当一致,这如何不使老师为之恼火?没想到自己门下两位最得意的门生却剽窃他人作品,这如何了得?

看到这种情况,姚崇据理力争,声明文章绝非剽窃。而张宗全作品也非剽窃他人,但为了平息老师的怒火,就对老师说:“这实属学生不该,前两天与姚崇兄弟论及此题,姚兄高谈阔论,学生深感佩服,遂引以为论。”

老师听到这番话,平息了心中怒火。事后姚崇心里为此深感佩服,为张宗全的广阔胸襟所感动。姚崇当了宰相以后,遂向唐玄宗推荐此人,唐玄宗在亲自考核张宗全的才华之后,深以为信,便封了他一个正三品官衔,专职外藩事务。

可见,人情在同窗关系中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张宗全就很巧妙地用了这个技巧,在一些较无紧要的场合中,自己吃些小亏,做些让步,送个人情给对方,使姚崇一辈子都记住了他。

2.找出共同点,激起同学办事的兴趣

托同学办事儿,对方能不能答应你的要求,能不能全力帮你把事情办好,关键是看他怎么想的。只要找出双方的共同点,激起对方的兴趣,同学也好,朋友也好,甚至陌生人也好,他就会全力以赴地帮你。

强调共同目标,可使同伴迅速团结起来。同学之间,许多事情能办成,大多都是以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立场作为起跑点的。

有一对年轻的男女,彼此无论是在个性上、生活习惯上,甚至在交谈的观点上,始终格格不入。但最近为了攻克某个项目,他们只好勉强联手钻研。然而,除非工作的需要,两个人才有交谈,在私下,两人却形同陌路。

同事们看到这种情形,认为不太妥当,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可能会影响到项目的进展,于是他们纷纷设法改善。最后大家决定,在工作之余和这对男女一起聚餐。

下班以后,他们便到附近的一间餐厅吃饭。当服务员问他们想吃些什么的时候,这对男女竟异口同声地说:“牛排!”双方不禁同时笑起来,在场的人也都笑了。

从此,这对男女打破了原有的僵局,成为一对非常友好的朋友。

“不论多么琐碎,只要双方都有的共同点,就应该特别强调,这样才能产生共同意识。”这是心理学常用的手法之一。

任何一个人,一旦与对方有了共同点,那么即使是初次见面也可以消除陌生感,并因此形成亲近感。经常安排具有某种目的的见面,就是利用这种特性来增加亲近感,而只要彼此打破心理界线,心理的距离就会缩短,话题也会容易被对方所接受。

这种心理特征每个人都有。

我们在求人办事时,常可看到这样的一个事实:就是有人制造一个“共同的敌人”,把他作为批评的对象,结果,由于互相的利害一致,顿时彼此之间的亲密度大为增加。分析其原因,就是每个人都有共同之处,即不会对自己以外的人全部容忍,而利用人性的这种弱点,把共同的敌人提出来当话题,以达到共鸣的效果。

当然,像这样的情形一定要很熟悉对方的人际关系,否则常会弄巧成拙。

同学之间交往的最佳状态,就是自始至终能与对方产生共鸣。我们应尽量寻求双方的相同之处,使对方觉得你和他利害相同、处境相同,因为只有“同病”才会“相怜”。

这就是心理学常说的“卷入效果”,或者是“标签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