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哲思:
善行必有善报
故事中的女主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她向我们展现了人性中的善和美。使得我们感悟到:善行必有善报。
人活着应该有助于人,真诚待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敬,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
一位哲学家一次问他的学生们:“世界上最可爱的东西是什么?”学生听了,便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回答。最后一个学生回答道:“世界上最可爱的东西,是善。”那哲学家说:“的确,你所说的‘善’这个字中包含了他们所有的答案。因为善良的人,对于自己,他能够自安自足;对于别人,他则是一个良好的伴侣,可亲的朋友。”
善良、诚恳、坦率、慷慨,都是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要比千万的家产有价值得多。而且有这种财富的人,没有一分钱的资本,也能做出伟大的事业。
如果一个人能够大彻大悟、尽力去为他人服务,他的生命将来也必定有惊人的发展。人生的美德没有再比和气、善良来得更宝贵了。
给别人以帮助和鼓励,自己不但不会有损失,反而会有所收获。通常,一个人给别人的帮助和鼓励越多,从别人那儿得到的收获也越多。而那种吝啬的人,对他人不表同情、不予赞助的人,无异使自己陷于孤独无助的境地。有时说几句鼓励的话,就可以造就许多的成功者,也就大大地有利于世界。
世界上到处有着给那些爱人者、助人者建立的纪念碑,如果这纪念碑不是用大理石或古铜建成的,而是建立在他人的心中,尤其是被受助者和被感动者的心中。如此说来,善良能给予人们莫大的收获。
慧语箴言:
善良、诚恳、坦率、慷慨,都是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要比千万的家产有价值得多。而且有这种财富的人,没有一分钱的资本,也能做出伟大的事业。
没有人再叫他“小臭孤儿”
有一个叫波顿的人,他的父亲死于车祸,母亲在不久的某一天也离开了家,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两个姑姑,她们又穷又老又病,把他们兄弟5个中的3个带到她们家里去。没有人要波顿和他的小弟弟,他俩只好靠镇上的人帮助过活。波顿很怕被人家叫做孤儿,或者被人家当作孤儿来看待,可担心的事情还是很快发生了。他到一个很穷的人家住了一阵子。可是日子很难过,那一家的男主人失业了,所以他们没有办法再养他。后来罗福亭先生和他的太太收留了他,让他住在他们离镇上11英里的农庄里。罗福亭先生70岁,而且得了俗名“缠腰龙”的病躺在床上。他说,“只要不说谎,不偷东西,能听话做事,你就能一直住在这里。”这3个命令就变成了他的“圣经”,他完全遵照它们生活。他开始上学,可是第一个礼拜他躲在家里号啕大哭起来。因为其他孩子都来找他麻烦,拿他的大鼻子取笑,说他是个笨蛋,还说他是个“小臭孤儿”。他伤心得想去打他们,可是收容他的那位农夫罗福亭先生对他说:“永远记住,能走开不打架的人,要比留下来打架的人伟大得多。”
罗福亭太太给他买的一顶新帽子他觉得非常得意。有一天有个大女孩把他的帽子扯下来,在里面装满了水,把帽子弄坏了。她说她之所以把水放在里面,是要那些水“能够弄湿他的大脑袋,让那玉米花似的脑筋不要乱爆。”
他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哭过,可是他常常在回到家之后号啕大哭。有一天,罗福亭太太给了他一些忠告,使他消除了所有的烦恼和忧虑,而且把他的敌人都变成了他的朋友。她说:“要是你肯对他们表示兴趣,而且注意看你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的话,他们就不会再来逗你,或叫你‘小臭孤儿’了。”波顿接受了她的忠告。他用功读书,虽然不久后就是班上的第一名了,却从来没有人嫉妒他,因为他总在尽力帮助别人。
他帮好几个同学做作文。替好几个同学写很完整的报告。有个孩子不好意思让父母知道波顿在帮他的忙,所以常常告诉他母亲说,他要抓袋鼠,然后就到罗福亭先生的农场来,把他的狗关在谷仓里,让波顿教他读书。
流行病侵袭到他们住的地方,两位年纪很大的农夫都死了,另一位老太太的丈夫也死了。在这几家人中波顿是惟一的男性,他帮助那些寡妇们过了两年。在上下学的路上,波顿会到她们的农庄去,替她们砍柴、挤牛奶,替她们的家畜喂饲料和水。大家都很喜欢他,而不再骂他,每个人都把波顿当作自己的朋友。当他从海军退伍回来的时候,他们向他表露出对他的真正感情。到家的第一天,有200多位农夫来看他,很多人甚至从80英里开车过来。他们对他的关怀非常真诚,因为他尽管很忙还是很高兴地去尽力帮助其他的人。他不再有什么忧虑,而且13年来再没有一个人叫过他“小臭孤儿”了。
精彩哲思:
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先怎样对人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第12节上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这是一条做人的法则,又称为“为人法则”,它几乎成了人类普遍遵循的处世原则。人们往往将之简称为“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
这条“金箴”不论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去看,都是正确无疑的,而且几乎适用于一切条件和场合。你会发现,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类似的训言,并且将其奉为精神生活的一条基本准则。让我们来浏览一番这条“金箴”在各种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婆罗门教:人生最大的义务即是不要将痛苦加诸他人。
基督教:你对人家怎样,人家亦会对你怎样。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印度教:生活的要义乃在于爱人如己。
伊斯兰教:信徒,意味着把兄弟的愿望当作你自己的愿望。
犹太教:凡是对你自己有害的,亦不要施诸你的同胞。这即是全部的律法,其余则不过是它的注解。
波斯人谚语:别人怎样待你,你也应怎样回报。
道教: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拿破仑·希尔曾给他的学生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纽约广告巨头智威汤逊公司董事长曼宁先生不久前向一群年轻的广告撰稿人作了一次演讲。这些二三十岁的青年男女在这个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广告业中都是刚刚起步,每个人都渴望向广告界传奇人物——曼宁先生多学几招,曼宁先生位居广告界领袖人物的时间简直跟他们的年龄差不多长了。曼宁那天向这群才智不凡的听众说道:“这是一场真正的竞赛,智能、才气与精力都只是这场竞赛的入场券。没有这些条件,你根本不具备进入这个行业的资格。”
曼宁又说:“但是,要想赢得比赛,你还需要具备更多的条件。你必须懂得成功的诀窍,并把它贯穿到你整个人生之中。那么,什么是成功的诀窍呢?那就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先怎样对人。”
这可真是一条金科玉律,就连在“人吃人”的纽约麦迪逊大道上也管用。它可以说是超越了宗教、伦理、自我实现,甚至是非对错之上。正如曼宁先生所说的那样:金科玉律是永远不负众望的。
这位广告界老兵又说:“就算你是‘拔一毛以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人,就算你真的只对自己的名利仕途感兴趣,这条金科玉律仍旧是有用的。它是你取得任何成功的前提。”举凡公司总裁、学校教师、超市职员各色人等。只要遵循这条简单的、千古不变的真理:“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先怎样对人”,就一定能有更好的表现,有更大的发展,更高的成就,甚至更喜欢自己。你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别人也像你一样,是个会呼吸、会生活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家庭的压力,有成功的渴望;他们也像你一样希望得到他人的尊敬与理解。
慧语箴言:
只要遵循这条简单的、千古不变的真理:“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先怎样对人”,就一定能有更好的表现,有更大的发展,更高的成就,甚至更喜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