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烟水惘然
人生的痛苦根源于欲望,特别是自己自私的欲望。如何摆脱欲望的纠缠,答案就是活得忘我一点,无私一点,活得清心寡欲一点。白居易今日被贬官的痛苦,正是因为他还深陷于尘世间,兼济天下的理想就是他欲望的根源,或许他再回官场实属无奈,目的单纯,但最终的结果却最终要他独自承担。
得知自己被贬后,白居易渐渐让自己平静下来,接受这个事实。但等待被贬诏书的下达的这段时间,却是痛苦难熬的。
对于未知的恐惧,是人类共有的弱点。所有未知,就像是一道门,打开之后,将要面对什么,我们无从所知。
诏书下达的日期未知,被贬江州之后的生活更是未知,曾经与自己一起在朝为官的那些挚友,如今漂泊在大江南北,何日再能相见,也是未知的,无数的问号此时都出现在迷茫的白居易的面前。心如死灰的白居易写下了一首《自诲》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乐天乐天,来与汝言。汝宜拳拳,终身行焉。物有万类,锢人如锁。事有万感,爇人如火。万类递来,锁汝形骸。使汝未老,形枯如柴。万感递至,火汝心怀。使汝未死,心化为灰。乐天乐天,可不大哀,汝胡不惩往而念来。人生百岁七十稀,设使与汝七十期。汝今年已四十四,却后二十六年能几时。汝不思二十五六年来事,疾速倏忽如一寐。往日来日皆瞥然,胡为自苦于其间。乐天乐天,可不大哀。而今而后,汝宜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无浪喜,无妄忧;病则卧,死则休。此中是汝家,此中是汝乡,汝何舍此而去,自取其遑遑。遑遑兮欲安往哉,乐天乐天归去来。”
一年一年,时光在无声地老去,生命韶华,转瞬即逝。成熟之后的白居易懂得了要学会简单地生活。一切一切,冷暖自知。年迈苍苍的身体,却感觉到无比轻松。白天就尽兴地玩耍,夜晚就安详地入眠。不会过分高兴,也不杞人忧天。病了就卧床休息,死了就罢休。这样简单的生活才是白居易追求的,才是他永久的精神故乡。他明白再多的挣扎,只是徒劳。命运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轨迹,纵使反抗,也可能本身就是一种命运。
这年的八月,秋风乍起,秋风吹送着这哀凉的消息,将贬诏送到了白居易的手中。此时的白居易已平静了许多,接到了诏书后,他立刻收拾行囊,准备去赴任。虽然那时的唐朝有这一规定,凡是被贬官员,自接到诏书的两日内,就要即刻启程,不得有误。但白居易离家的这天,清晨天空中就已乌云密布,倾盆大雨将要从天而降。惨淡的天色,仿佛是在为他拉下合适的幕布,来映衬他的不幸。家人担心白居易虚弱的身体,劝阻他修养一下多留些时日再去赴任,而固执的白居易却偏要选择在这个恶劣的天气启程。他再也不愿在这个伤心之地多停留一秒,两日内启程去上任,他回想起了那句“长安虽大,居大不易”。这句话不仅是对于当年那个贫苦书生白居易的讽刺,也好似是对今日,多次被贬的白居易的嘲讽。那一字字,一句句,都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上。
如此匆忙的情形中,白居易可以舍弃一切身外物,却不忘带上当年湘灵送给自己的一双绣花鞋。甚至每逢夏日翻晒衣服时,都不忘将这双鞋拿出来翻晒,睹物思人,或许这是排解心中的思念最好的方法。人生已过半,痴情的白居易最终还是盼得了奇迹,看到了希望,命运让他在仕途中遭受了打击,经历了沉沦,但却给了坚守这份感情多年的他一个回报。
白居易离开的那天,由于长安的多位好友都与自己一样,草草被贬,因此前来送行的人唯独京兆少尹李建一人。
这世间的所有离别,都是带着苦涩的味道。李建前来送行,使白居易格外的感动。两人年轻时曾共同在朝为官,又同时都对佛教感兴趣,因此两人都将彼此视为知己,如今却两地分隔,并且身份地位相差较大。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满腔诉不尽的情怀,最后只能化作无言地挥手。
白居易痛苦地与李建分别了,别后这下一首记录当日心情的诗作。《别李十一后重寄》“秋日正萧条,驱车出蓬荜。回望青门道,目极心郁郁。岂独恋乡土,非关慕簪绂。所怆别李君,平生同道术。俱承金马诏,联秉谏臣笔。共上青云梯,中途一相失。江湖我方往,朝廷君不出。蕙带与华簪,相逢是何日?”
伴随着暴雨骤降,白居易离开了长安这个伤心之地,走后不多时,老友杨虞卿就从鄂县赶来,他先到了白居易位于长安郊外的家,但得知白居易已经离开,于是快马加鞭地向白居易追去,追了近四十里路,终于在浐水追到了白居易。
白居易听到有人在身后叫他,于是回头望去,看到杨虞卿风尘仆仆的样子,白居易感动不已,高声呼唤着杨虞卿的名字,眼泪也夺眶而出。两人相见后,相拥而泣,并在浐水边对酒临风,互相倾诉心中的不愉快。
不知不觉间,雨过天晴,白居易向杨虞卿辞别,径自向蓝田县境内走去。白居易用自己的方式,再次告别了这座繁华的城市——长安。
对于长安的记忆就如同被尘埃覆盖的伤疤,躲在昏暗的角落里安静地睡着。此时若要离去,那记忆中的伤痕却似被一阵微风吹过表面的微尘,血淋淋的伤疤被离愁别绪撕碎在脑海之中。
独自一人的白居易带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蓝桥驿。蓝桥驿是唐朝时被贬官员离开长安时的第一站。在这里,他看到了许多与他同样满腔悲愤的文人士大夫因怀才不遇,壮志难舒,而在此地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一篇竟是前些日子被贬官的挚友元稹的诗《西归绝句十二首》,白居易相当激动,也留下了一首《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表面上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居易和元稹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下的万顷波涛。
白居易的下一站是陕南的商州,他将在这里等待着与家人会合,然后一同向襄阳进发。
人们常把时光比作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是有道理的,因为在这其中奔腾着我们花开的记忆,流淌着握不住的年华,襄阳对于白居易来说并不陌生,年少时曾因父亲在此地任职而在此居住过。如今旧地重游,感慨颇多。《再到襄阳访问故居》“昔到襄阳日,髯髯初有髭。今过襄阳日,髭鬓半成丝。旧游都是梦,乍到忽如归。东郭蓬蒿宅,荒凉今属谁。故知多零落,闾井亦迁移。独有秋江水,烟波似旧时。”
白居易在襄阳停留了几日后,就不得不日夜赶路,因为朝廷正催促他抓紧到江州上任。虽然从长安到江州的一路上风景无数,美景可以让人开怀,也可以加重漂泊之人的离愁别绪。即使是触景生情的情也都带着浓浓的伤和愁。
此次行程中更有一个意外,上天仿佛听到了他内心的呼唤,在在去往江州的路上,他巧遇了湘灵父女,多年的感情积淀与坎坷的命运带给他的痛苦终于在此刻爆发,他不敢相信这相见的场景会在生活中再次出现,此时的团聚又将意味着多久的别离,一首《逢旧》道出心中的感慨和思虑“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
后来,这段历经了多年的感情,终于在白居易五十三岁这年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尾,白居易五十三岁那年,任职杭州刺史,在回京的途中,路过湘灵曾经居住的村庄,但当年的村庄如今已经换了新颜,找不到当年的任何痕迹,也没有留下湘灵的半点踪影。这段痴恋,也随着湘灵的离开,而落下了帷幕。痴缠一生,不失凄美的感情最终还是以悲剧结尾,但这也许算是这段不被看好的感情,最美好的结尾。
2.山雨僧庐
辗转,沉浮。他的生命,再一次承受着命运的颠簸。面容憔悴的白居易几经波折终于到达了江州,数千里的行程早就将其折磨得疲惫不堪。生命太多的苦累与疲乏,他突然生出一种苍茫的疲乏之感。
这一路走来,一边郁闷愁苦,一边用佛学开导自己,人生本来就是虚空的,又何必为了官场的几番波折而痛苦。因此,来到江州时,白居易的心态已经平静了许多,至少他准备好了迎接即将在江州展开的生活了。
白居易到达江州的时候,已经接近黄昏时分,暮色幽幽,宁静中点染着一种哀愁。他不知道,明日的黎明,该是怎样的光彩。
但当白居易的船刚一靠岸,便出现了让他难以想象的一幕。岸边响起了锣鼓和音乐声,他知道这是欢迎朝廷大官的乐曲。声声乐曲,震慑人心。随后看到岸边有一众百姓兴高采烈的载歌载舞,同时一队人马迎面走来,为首的是一面色从容但笑容有些拘谨的男人。白居易看其官府就知此人正是江州刺史崔能。
在朝廷受到排挤而遭流放此地,偌大的朝堂之上,人情冷暖,只有自己知道。而初到此地的白居易却能够感受到当地淳朴的百姓对于他这个被贬之人,却丝毫不减的热情,让其十分感动,无法忘怀。诸多感慨汇聚于心,于是他便借此赋诗一首《初到江州》“浔阳欲到思无穷,庾亮楼南湓口东。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菰蒋喂马行无力,芦荻编房卧有风。遥见朱轮来出郭,相迎劳动使君公。”
尚未到达江州时,白居易心中还是存在着些许顾虑的,他担心自己只是一个被贬之人,当地的刺史是否能与自己融洽相处。而刚才崔能的表现,让白居易觉得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
崔能虽然是从三品的官阶,但崔能还是唐高宗时期著名文人崔融的曾孙,因此对于才华横溢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已是仰慕已久。
昔日仰慕的文豪在近日却在他的手下为官,崔能自然无比欢欣,更不能亏待了白居易。此外,白居易曾是皇上身边的近臣,在朝中也深得人心,虽然一朝被贬,但谁又能预测得到有朝一日皇上会不会再次对他委以重任。因此,崔能对于白居易的到来是绝对的礼遇。
浔阳在当时的唐朝属于一个大郡,由于地处长江南岸,因此商业贸易极为发达。同时,这里的美景也同样使世人惊叹。庐山美景远近闻名,崇山峻岭间到处可见葱茏的景象,许多佛寺也尽数镶嵌在层峦叠嶂之间,若隐若现,那种独特的魅力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痴迷。
对于白居易这个本就对寺庙有着独特感情的人来说,能够亲临这庐山脚下体味这别样的风景,已经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
崔能早就为白居易选择了一处位于江边的院落,这里虽然偏僻了一些,但正和白居易的心意。白居易也因自己特殊的身份,在崔能手下也不必恪尽职守,工作的灵活性相对较大,这也正为他喜爱游山玩水的性格提供了便利。
元和十一年,白居易终于迎来了在江州的第一个春天,因为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一睹庐山的秀丽。无论是心灵上还是身体上,白居易在过去的一年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季,而今春意盎然,正是登山的好时候。
崔能听说了白居易想要上山的想法,但担心他的身体虚弱,无法独自登山,还特意为其准备了轿子。但白居易毅然谢绝了他的好意,因为平生看到了许多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更是时刻将民间疾苦记于心间,他甘愿同百姓一起吃苦,也不愿独自享乐。于是白居易找了两个当地的衙役作为向导,欣然地向山中走去。
庐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然而这是受到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山上著名的山峰有五老峰、香炉峰、双剑锋等。有了这些自然景观自然也少不了一些人文景观增加其文化底蕴,人文景观中,最著名的当属东林寺和西林寺。
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384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对一些国家的佛教徒影响较大。
东林寺中也曾有许多口口相传的典故。相传东晋时,著名的禅宗法师慧远在庐山修行,三十馀年间,不但不下山、入城,送客也从不越过虎溪。
一日,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两人远道来访,三人相聚,相谈甚欢。后来,慧远送他们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虽不时传来老虎的鸣号声,但因为谈得太热烈,竟完全没发觉。直到越过了虎溪,三人才惊觉,但旋即会心地纵情大笑起来。
原来,他们在不经意间,已破除了不过虎溪的执念,笑声传递了他们难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声了。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了。
东林寺中景色别致,形态各异,但最吸引白居易的就是那寺中的白莲池了。白莲池是诗人谢灵运出资修建的,当年慧远大师,率领僧人们在此结社,发愿往生至西方净土。
白居易在观赏白莲的时候,不禁要赋诗一首《东林寺白莲》“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青。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华,虚得清净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池中生长的白莲花足有三百多株,白天在日光下闪闪发光,一阵清风飘过,带来无尽芳香。荷叶上的露珠似珍珠般倾尽池中。
白居易渐渐感叹自己一双世俗的眼光,如今才看到这琼瑶英华。现在才知道俗世的红莲花只是空有清静之名,只有经过夏天的生长,秋天才能结出果实。
夜深了,众僧都已进入梦乡,唯独他一个人绕着池子观赏着池中的白莲花。他很想收起一颗种子,寄给长安的朋友,但恐怕离开了这一片清静之地,就很难在人间存活了。
白居易在东林寺借宿了多日后,又在寺中智满大师的介绍下,来到了西林寺。西林寺虽然不及东林寺那般闻名遐迩,但历史却较为悠久。来庐山游过东林寺的人,必定也会去游览西林寺。白居易在西林寺也受到了寺中僧人的强烈欢迎,于是夜晚就夜宿在了西林寺,并题诗一首《宿西林寺》“木落天晴山翠开,爱山骑马入山来。心知不及柴桑令,一宿西林便却回。”
白居易这次的庐山之行共在东林寺、西林寺居住了半个多月,回到家中后,也效仿东林寺的白莲池,在家中也砌上了一个莲花池,也仿佛有了另一种清静幽雅。这个时期,白居易的公务并不繁忙,每日除了饮酒、赋诗、参禅打坐就是与自己的侄子一起玩耍,生活得悠闲惬意。
游历山水其实也是对尘世喧嚣的一种迷恋,也许只有当漫无目的地在人群中游荡的时候,才真正感受到,让人沉醉其中的其实是那安静与喧嚣背后的反差。在这强烈的反差中,才能真实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3.久别重逢
元和十一年七月,白居易从庐山游历回来没多久,生活也很悠闲,此时意外得知大哥白幼文要带着各家亲戚的弟妹从徐州来浔阳。兄弟二人自从五年前为几位至亲迁坟之后,就未曾相见,可以说是久别重逢。即使如此,兄弟二人的感情却不减当年,白居易急于将自己多日来在庐山寺庙中感悟说给大哥听。大哥和弟妹们的到来也为白居易冷清的家中增添了几分欢声笑语。
或许正是因为那句古话,否极泰来,好消息真是接踵而至,他的夫人又为他产下了一女,取名为阿罗。这个孩子的到来,似乎也是对中年丧女的白居易的一个心灵上的慰藉。
炎炎夏日都是在亲人团聚的欢声笑语中度过。转眼间秋日将至,他的生命中又将上演离别的故事,大哥白幼文将携带弟妹们回到徐州。白居易万分不舍地将亲人送至码头,挥泪送别。
夜晚的时候,白居易还迟迟不肯离开码头,江边吹来徐徐冷风,逐渐清醒了白居易那又被亲情烦扰的心。
白居易放眼望去,江边渔船上的点点渔火将江水倒映的得波光粼粼。正当他沉醉与这美景时,一阵琴声再次扰乱了他的思绪,那琴声悠扬婉转,似一女子在低吟浅唱,让人欲罢不能。寻着这琴声而去,他来到江边停靠的一个客船上发现,正在弹琴的正是一个面容姣好的女子,远远望去,独有一番风韵。
走近后,在渔火的照耀下,白居易才渐渐看清这女子的容貌,纤弱的身形,满面的愁容,看得出,曾经容貌秀美的脸上,已经被岁月无情的刻画上了痕迹,低眉顺眼间,眼角浮现出两道长长的鱼尾纹。
此女子怀中拥着琵琶一把,纤细的手指顺着节奏不时拨动着琴弦,那琴声低沉婉转,透露着无尽的悲伤。白居易从这琴声中听出了这是个有着无尽哀怨的女人,她也会有着让人为之叹惋的悲惨故事。
白居易本是一个性情中人,看到这种情况,就忍不住要上前去问明白。那妇人擦干眼角的泪珠,将自己的悲惨遭遇向世人娓娓道来。
这女子年轻时本是长安城内的一个较有名气的妓女,但年华易逝,随着自己的容颜日渐衰老,愿意光顾她生意的也少之又少。无奈之下,她只好委身嫁给富商大贾,怎奈却遭人玩弄感情,如今只能这样悲惨度日。
白居易听完这个妇人的哭诉,觉得这个女人的遭遇似乎与自己有着相似的部分。至少他们有着相同的悲哀,不经意间觉得与其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灵共鸣。
那晚的所见所感,也再次勾起了他对不堪回首的往事的感慨。回到家中的白居易心情难以平复,挑灯夜战,写下了他对社会底层的弱者的同情,其中也有自己失意的感慨。于是,一首《琵琶行》问世。一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惹了千古人的幻想遐思。独有一番古香古韵。
元和十一年,谪居在江州的白居易再次获得了好友元稹的好消息,元稹虽然还在通州任司马。但又娶了一个妻子,白居易为其感到欣慰,终于能有人与其为伴,照顾他的起居了,朋友过得好,他也能够安心了。
同年的十二月,朝中也传来了好消息,王涯出任当朝宰相。然而这个消息传到了白居易的耳朵里,他并没有感到异常兴奋。因为在这里的山水和僧侣,都让他感受到了心中从未有过的那份平静。他已经做好了长期留在这里,余生都过着清贫的生活。苦味中带着清欢,心中的那份宁静,才是生命中珍贵的财富。
元和二十年,春节刚过,白居易就迫不及待地再次登上庐山,去观览着人间佳景。庐山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宽阔的风景,能壮阔人的胸怀。
那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那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那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连番地闯进白居易的眼。
一路风景,到来,又过去。而他依然还在途中,他仍旧是白居易。看着,看着,他有些豁然。这一路的攀登,不正是人生吗!
他已将过去的所有荣辱都视为浮生之梦,喜悦与烦恼也都随之忘却,这都是他首次登上庐山所得的感悟。这次上山并没有受到任何僧人的邀请,是他主动要上山向智满大师学习佛法。
到正月十五,本是合家团圆的日子,智满和尚也劝他下山去与家人团聚,但是白居易却坚定决心,不为世俗的感情所牵绊。但这天学习完禅法后,白居易出门看到当空的满月,还是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妻哥,杨汝士。《正月十五日夜东林寺学禅偶怀蓝田杨主簿因呈智禅师》“新年三五东林夕,星汉迢迢钟梵迟。花县当君行乐夜,松房是我坐禅时。忽看月满还相忆,始叹春来自不知。不觉定中微念起,明朝更问雁门师。”
白居易觉得自己世俗的情缘仍然未了,还要继续参禅问道。于是过了十五又邀智满大师一起到了香炉峰的遗爱寺。
遗爱寺四季景色迷人,白居易觉得这里是个适宜清修之地,于是便有了在这里兴建一个草堂的打算,此时的白居易已经将全部的心思投入在了佛教中,不再理会外界的一切空虚与名利,只为自己的一个心愿而努力。
三月底,草堂建成,白居易诚邀各路好友前来观赏,并且举办了一个落成仪式,也借此机会请来了庐山中各大寺庙的僧侣和当地的有识之士交流佛学的感悟,并写下了《草堂记》一文。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斲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磩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
正当白居易陶醉在草堂美景和幽静的氛围中的时候,又突闻噩耗,长兄白幼文突然病逝,他万万没有想到那日在浔阳一别,竟成了今生永别。只是分别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兄长就这样匆匆地离开了自己,这让白居易怎能不痛心。生离死别越发频繁上演,这让白居易尝尽了生命悲苦。
白居易与兄长的感情尤为深厚,想到自己初到此地的时候,兄长还带领弟弟妹妹来此地宽慰自己,而今却要天人永隔,这种痛苦又怎能尽数表达?
兄长的离世让白居易更坚定地将身心投入到了佛学中。久而久之,白居易却发现,无论自己在佛学中有着怎样的造诣,始终都无法改变自己容易情绪化的弊病。但一旦冷静下来之后,还是能够及时醒悟,他告诫自己不要时常感慨时运不济,自己容颜早衰,而要平静地看待这一切,既然没有长生不老的秘诀,那么只有佛学能带他走出这一些烦恼了。
其实每一个人都一样,我们日夜像蝼蚁一样在社会的底层拼命地忙碌着,没有多少时间去感叹岁月,感悟人生,只在时光与我们作别时,才发现一切都是抓不到,握不住的。唯一正确的,就是在你正拥有的时候,去珍惜,去面对。
4.宠辱自若
谁都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无法摆脱命运束缚的弱小者。在曾经有梦的岁月里,我们可以肆意的奔跑、咆哮。而如今卑微而重复的生活早已将梦想的世界抽离,我们则不得不在喧嚣中紧紧握住时间的齿轮,任由其不停地变换着形状,直至生命耗尽,消失在黑暗无边的尽头。最初的梦,成了最终的痛。白居易的人生,正在经历这种痛。
每日因佛学之事忙得不亦乐乎的白居易都已经忘却了时间的变换,转眼间已经入秋。看惯了北方萧瑟的秋景,因此每到秋季都不由得寒意袭来,心生悲哀。然而这年的秋天,也传来了东林寺的圣僧神凑圆寂的消息。
白居易曾在东林寺小住,对于神凑和尚印象深刻,他十分佩服神凑和尚对佛学的领悟能力。在寺中众僧一致的推荐下,白居易为神凑撰写了墓志铭,他表示通过修行,大家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生于死只是物体的一种外在变现形式,修禅之人,不会为神凑的离开而悲伤,他的离开,也只是向西方极乐世界迈进了一步。
西方极乐世界简称极乐世界,是佛教中西方世界佛阿弥陀佛依因地修行所发之四十八大愿感得之庄严、清净、平等之世界。在那个极乐世界里的一切众生,没有种种痛苦与危难,只会在生活上、精神上享受其他一切世界所没有的种种快乐,所以称为“极乐”。
极乐世界,其实是心境的乐土,心中纯净,不惑万物。那同样是白居易所向往的,而随着深入佛海以来,他已经学会将生命中的一切都视为过眼云烟,各种烦恼也随之消散。
这年的九月,白居易收到了弟弟行简的一封家书,书中说到剑南东川节度使卢坦病逝,李逢吉接替其出任剑南川节度副使兼梓州刺史。白居易深知这一变动或许有朝一日也会为弟弟带来厄运,于是极力劝导弟弟早日来到江州,因为行简当初到梓州为官,本就是受卢坦的邀请,如今李逢吉接替了卢坦的官职,自然会对行简保持戒心。
同年十月,裴度的手下李愬在偷袭了蔡州之后,生擒了叛军首领吴元济,于是长达多年的淮西之乱终于平定。
寒冬将至,白居易由于身体的原因恐怕无法再登庐山了,因此他果断地选择了在家中自己闭关修炼,虽然闭关的时间不长,但白居易却从中感悟颇深。在闭关期间,还写下了一首《闭关》
“我心忘世久,世亦不我干。遂成一无事,因得长掩关。掩关来几时?仿佛二三年。著书已盈帙,生子欲能言。始悟身向老,复悲世多艰。回顾趋时者,役役尘壤间。岁暮竟何得?不如且安闲”
白居易闭关的原因是感慨自己这么多年来的一事无成。如今女儿已经在牙牙学语了,而自己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年华易逝并慨叹世间的痛苦与磨难。
然而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终究是被世间的痛苦所奴役的。岁月的尽头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不如就这样安详地等待吧!
这一年多以来,白居易除了一心向佛之外,还对长生不老的丹药产生了兴趣,因为每当他看到自己日渐衰老的容颜和多年以来积攒下的病根,自己都恨不得能有一种丹药能延缓自己的衰老,推迟自己人生的日暮来临。
白居易在此谪居期间,夜晚熟睡之时,总能在睡梦中梦到自己曾经与朋友们在朝为官的场景,清早与朋友们一同上朝,共议国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不被皇上采纳,也总能遇到志同道合之人与之呼应。退朝回家后,妻子和女儿又能给自己带来家庭的温暖和喜乐。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可是美梦总有苏醒的那一刻,冰冷的现实无数次地触及着白居易脆弱的神经。美好的梦境和冰冷的现实总是纠结在白居易的生活中。其实,不管隐居如何适意,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想为自己的理想再拼搏一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只是那千里路,他不知道还能走多远。
梦有醒时,花有重开日,美好与伤怀都不会在流年中再做短暂的停留,白居易此时的生命中,期待的是一个华丽的转身。
5.浴火重生
人生百味,味味入心,生命的旅程总是先于我们的脚步,这其中的悲喜也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如风轻拂水面,也许轻柔,也许澎湃,也许伤痛……人生的不幸也不过是一场梦魇,醒来后即使泪流满面,也无法逃避,无所寄托。不如从容地面对,时光总会给你一个平静的答案。
元和十三年,白居易偶然间收到了弟弟要来江州的消息。能够与弟弟团聚,白居易自然是兴奋的,但他担心三峡地带行船危险,准备亲自去接弟弟回来,却无奈无法逆水而行。
几日后,风尘仆仆的行简终于到达了江州,白居易立刻设宴款待行简,一叙分离多年的手足之情。席间,白居易还不忘赋诗一首,诗的大意是说行简平安到达江州,让白居易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自己也从今开始有了依靠,如今的他只觉得一身轻松,再无烦恼。虽然是背井离乡而且生活清贫,只要兄弟俩相互依靠,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又是一年初春的时节,生活总是能在这勃勃生机的季节出现转机,曾经的御史大夫李夷简被升任为宰相,这样一来,此时在朝为官的宰相中,崔群与白居易是老友,李夷简也与元稹私交甚好。白居易得知这一消息后,还赋诗一首向元稹表示祝贺。然而政治的风雨总是瞬息万变,谁也没想到,好景不长,李夷简在出任宰相不久后,就主动请求外任,调离了京城。
白居易平日无事可做,就在家中参禅悟道。终于有一天,东林寺中的僧人道深带领这一众弟子来到白居易的家中,请他为新落成的红石塔撰写碑铭。白居易顿时感觉到受宠若惊,他没有想到自己在当地的僧人心中,竟有如此高的地位。
白居易虽然没有见过这个碑文中所提的上弘大师,但却在碑文中对这个上弘大师寄予较高的评价,极尽溢美之词。白居易将写好的铭文亲自送到了东林寺,并现场指导能工巧匠将其镌刻于石碑之上。在白居易的监督下,为上弘大师所立的石碑终于打造完成,白居易也暂时在东林寺小住一段时间。
夜晚,白居易再次漫步至白莲池前,他静立在池前,不由得想起了曾与同伴们放歌夜游的曲江池,触景生情,此时的白居易再次陷入了矛盾之中。而矛盾也总是会让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也是古代士大夫共有的一个特点,遭到贬谪的时候,似乎瞬间看透了一切,也表现出无比留恋山林中的美景,发誓不再回到官场中。然而又往往会触景生情,对于仕途之事念念不忘,希望朝中有人能够援引自己。如果自己的这种意愿无法得到满足,心情就会再次陷入低谷。
其实,去留的纠结,说到底,都是他心中还残存着希望。
白居易在《自题》中就感慨颇多“功名宿昔人多许,宠辱斯须自不知。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马头觅角生何日?石火敲光住几时?前事是身俱若此,空门不去欲何之?”
追逐功名利禄的人有很多,皇上的宠爱与贬谪只在朝夕之间,难以揣度。一旦被贬官,就将被流放到较远的地方,除非遇到特赦,否则永远都不会重回昔日的地方。自己作为被贬之人,若是再想回到朝中,就好似马头上找角,是不可能的事了,皇上的恩宠就像电光火石般让人捉摸不透,之前的事情就是如此,如今若不入空门,还能去哪里?
归根结底,佛门空净之地,并非他内心深处的向往,而是无可奈何的退路。
白居易在这一段时间,情绪总是异常低落,于是他总是靠喝酒来麻痹自己的神经。醉酒后的白居易,总是能梦到自己与朋友的往事。他反复游走于曾经的生命,也只有回忆里,才能找到快乐。然而就醒之后,纠结情绪仍在,他的烦恼也仍旧无所寄托。相比这眼前的现实,他更是留恋那个梦中世界。
那日伶仃大醉后,他梦到了自己与刘敦质共游长安的彰敬寺之事。醒来之后,他还认为那不是梦境,于是将梦境写为诗篇《梦亡友刘太白同游彰敬寺》“三千里外卧江州,十五年前哭老刘。昨夜梦中彰敬寺,死生魂魄暂同游。”
同游彰敬爱寺本是白居易与刘敦质在长安为官时所做之事,距今已经十余年了,如今再次梦到,可见两人感情深厚。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白居易都深陷于怀念长安的人和事中。偶尔小憩时,他也曾梦到长安慈恩寺中的昙禅师。于是醒来后又赋诗一首《赠昙禅师梦中作》“五年不入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欲知火宅焚烧苦,方寸如今化作灰。”
慈恩寺,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法相唯识宗也因此得名慈恩宗,迄今已历1350余年。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三藏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白居易已经与这个地方阔别五年了,此刻再梦到这个禅师,可见白居易心中的世俗之地已经渐渐被吞噬,他也对重回官场表示希望渺茫了。
白居易心中明白,如今的自己恐怕是无望再被重用了,于是心情变得更加郁闷,就在此时,他第三个女儿的降生,更让重男轻女的白居易感觉到无比的压抑,他不明白,为什么命运要这样薄待他,为什么自己竟是事事都不如意?
他又庆幸自己与佛法之缘,懂得用佛学释放苦恼,于是只好埋头于禅道佛理之中,不再理这些纷繁俗事。岁末将至,白居易更觉仕途无望,心中的寒冷丝毫不逊色于这数九寒冬。十二月十二日这天,白居易的仕途突现转机,他接到了朝廷的诏书,让他代替李景俭出任忠州刺史。这让白居易着实感到诧异。
此时的白居易手拿诏书,双手颤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老泪纵横了。他知道这是崔群等人在朝中为自己奔走的结果,虽然忠州的情况还未知,但只要有新的机会,他就已经感到万分满足了。
此刻的白居易似牢笼中的鸟儿,终于等来时机展翅高飞了。纵使曾经被迷雾遮住了眼睛,纵使前方道路依旧迷茫,白居易都会抱着一颗纯净的心,再次上路。他知道,路的前方定是一段险途,但是他依旧迈开了执着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