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戊戌喋血记(上)
5301000000001

第1章 楔子

1898年,满清皇朝已风雨飘摇,在内忧外患的逼迫下,年轻的光绪皇帝大胆颁布“定国是诏”,锐意变法维新,谭嗣同作为国家栋梁应诏进京了……

这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宏富,史料最翔实、叙写最详尽的描写戊戌变法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再现了1898短短一年中,发生在腐朽皇朝的所有大事件:中日海战、公车上书、强学会、百日维新、义和团、八国联军入侵、权贵亡命、自立军起义,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像:谭嗣同、唐才常、梁启超、康有为、慈禧、光绪、荣禄、张之洞、袁世凯、赛金花、罗英,为中国文学的艺术画廊增添了无穷的光彩!

谭嗣同等六君子喋血在菜市口,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最终失败了,但谭嗣同那振聋发聩的“今我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的吼声,一直激荡着百年中的所有志士仁人。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年的今天,我们重读《戊戌喋血记》这部历史小说经典,不仅能让人重新接受一次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更能激发我们缅怀先烈的情怀,思索中国终于崛起的艰辛历程,喷发自己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的斗志!

公元一千八百九十四年、清光绪二十年的秋天,有三名清朝官兵,骑着蒙古快马,急急忙忙,风驰电掣般地从朝鲜新义州那边,驰过鸭绿江来,沿着从丹东经岫岩、海城、牛庄、盘山、锦县等地通向山海关的官道,向北京方向疾驰。

前面那人是都司打扮,头戴红缨帽,身穿马蹄袖箭衣,身上背着一个长方形的黄牛皮漆面护书,护书上还插着三根随风飘拂的鸡毛,说明那护书内装的是十万火急的军情公文。这都司身后,跟着两名骠悍的戈什哈,荷枪佩刀,紧紧护卫,催马不离左右。他们一路飞奔,马不停蹄,每隔六七十里,便找当地驿站,换几匹快马,吃点点心,继续赶路。

原来这三个人乃是今年夏天钦命赴朝鲜平乱的清兵总统叶志超派往京城向皇上告急的军差。

这一年,恰好又是清廷老佛爷慈禧皇太后的六十万寿之年,朝廷拨下了三千万两银子,专门为太后筹办祝寿大典。一路上各处督抚、将军、司道、州县为太后祝寿献礼的人伕轿马,络绎不绝,挤满了各处的驿站。越是接近北京,这种进贡送礼的队伍,为扩建颐和园采办各种金石材料、花木珍玩的队伍,朝廷征调的各种工匠艺人的队伍,就越是拥挤,赶路也就越是困难。所以尽管他们急如星火,昼夜趱行,仍然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赶到了京城。而半月来,朝鲜的情况又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兵左宝贵在平壤战死;叶志超等仓皇逃命,丢下大量枪炮、弹药、军粮、辎重,逃出了平壤;整个朝鲜已经沦入了日军之手,战火也已经燃烧到鸭绿江边来了!

然而,这时候,北京城内却仍是一片笙歌。坑坑洼洼、尘土飞扬、马粪遍地的皇城大街上,处处是花团锦簇,火树银花,五步一亭,十步一台,杂耍百戏,缤纷竞呈,完全沉浸在为老佛爷祝寿的喜庆氛围之中……

正如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带来了太平天国历时十四年的轰轰烈烈的革命一样,这一次中日战争,也从此揭开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中国近代历史上又一连串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伟大革命斗争的序幕。

历史的巨流滚滚向前,而那陈旧衰亡的势力,却总是维护着自己的利益:“再三往后退却,一直到形成无路可退的情况时为止,那时,生活本身就会站出来大声喊道:”

“‘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跃吧!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

时代的乐曲奏响了。我这本小书所要记述的、历史的又一次光怪陆离的圆舞,也就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