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戊戌喋血记(下)
5301100000005

第5章

却说那上海道蔡钧,接到朝廷的谕旨,要他捉拿叛犯康有为就地正法,自然不敢怠慢。他听说康有为已经乘坐“重庆号”由津来沪便派出兵船,装载大批探捕武弁,开出吴淞口去,截拦“重庆号”,要求登轮搜索。只因英国驻沪总领事拒绝签署搜查证,所以遭到“重庆号”船长的拒绝。等到“重庆号”开进吴淞口停泊时,众捕快上船抓人,康有为却早已转移走了。

蔡钧见“重庆号”上没有搜出康有为,知道已经转移,急忙派人侦察,访知康有为已经转移到了英国邮船之上,便派出两艘兵船,出海追捕。那英国舰队也不示弱,派出两艘兵舰夹船护送,并且还从威海卫调来主力舰护航。蔡钧派来的兵船自知力量不敌,才转回上海去了。

十四日夜晚,英国邮船巴特勒号抵达香港,康有为才脱出了危险,登岸后,暂时寄寓在英国巡捕房内。

英国巡捕房建筑在香港最高处。他的这座临时住处是一座白色的英国式楼房,有宽阔的走廊和巨大的玻璃窗,室内的陈设也很华美和舒适。李唐到码头上去接他的老母去了。他一个人坐在楼上的大窗前眺望,心中充满着伤感之情。

从阳台上望出去,繁荣的香港城市就展现在他的眼前。随着山势的高下,到处都是起伏的街道和崭新的楼房。红色、绿色、白色的西式屋顶和黑色的中国式屋顶,交相辉映,鳞次栉比,形成一片屋瓦的海洋。在城市的边沿,从四面望去,到处都可以看到新建的厂房。一座座巨大的烟囱,正在喷吐着淡黑色或乳白色的轻烟。而再往下去,便到了海滨,可以望见繁忙的码头、白色的沙滩、各种油漆一新的白色的、淡绿色的商船和舰艇,以及无限辽阔的靛蓝色的大海。这是一座新兴的岛城,处处都是崭新的现代化的建筑,整洁、美丽、繁荣,呈现出一种现代城市所特有的风光。

康有为默默地望着这现代化新城的景象,心中回想着国内的情景,更加感到苦闷和懊恼。他反复思考:同是中国的一块土地,为什么一落到人家西人手中,仅在短短的一二十年时间内,就建成了这样一座繁华的现代化都市,管理得井井有条,日新月异;而在我们自己国人的手中,反倒暮气沉沉,落后闭塞,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都很难有一点进步和变化?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是中国人种族不好,天性愚钝,不如外国人吗?

不!他是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他深深懂得中国民族也曾经有过自己漫长的黄金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思想的活跃和科学文化的飞跃发展,就曾是举世无双的。后来的汉、唐时期,中国人也曾为世界文化作出过自己的卓越贡献。创造了灿烂文化、发明过指南针、火药、纸张、印刷术的中华民族,怎么能说是愚钝的民族呢?

他反复苦思,总觉得,不能怪中国人种性不好,而只能怪那种腐朽的制度。

几千年来,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只重虚文,不重实绩;只重文学武功,而不重科学技术的。这也许正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谬误吧。所以墨翟、鲁班不见重于当时;指南针、火药、纸张、印刷术的发明者,亦不垂名于后世。传至近代,八股之害愈演愈烈,纳全中国青年学子的聪明才智于无用之途,罄无数学者毕生之精力为无用之事。近五十年来,西方各国出现了瓦特、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科学名家,使社会财富日增,社会日益繁荣,而我国士人却还整年累月,埋头于旧纸堆中,写那些毫无用途的八股文章。如此下去,西方各国焉能不日益富强;中国又焉能不日益落后和衰落?事理明白如此,而慈禧、荣禄、刚毅等却偏偏不愿改革,贪恋权势,压制维新,为个人一己之私利,而置民族之生存发展于不顾,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更加可恶可恨了。

此刻,他最担心的是皇上和梁启超、谭嗣同以及他的胞弟康广仁等人的命运。

到达香港后,他就急着翻阅报纸。从香港收到的各地来电看,国内的局势是很紧张的。《字林西报》传单称:“江汉关道出有赏格,拿获康有为者,赏洋二千元,已见昨报。兹复探悉北洋荣中堂赏格,如有获住康某者,赏洋三千元,而南洋刘制军赏格则为二千元云。”《中外日报》讲得更加详细:“据京师传来专电云:皇上病势沉重,恐致不起。本月忽逢上谕,将康有为革职严拿,拘获后就地正法。是日,京师九城门均派兵严守,如有形迹可疑之人,立即拘拿。现康有为之弟广仁,已被拘获,监禁刑部狱中,拟即日请旨正法云。”《国闻报》也登有消息说:“有西人自北京来,转述初六七日中国朝局既变,即有某国驻京公使署中人,前往康氏弟子谭嗣同处,以外国使馆可以设法保护之说讽之。谭嗣同曰:大丈夫不作事则已,作事则磊磊落落,一死亦何足惜!且外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国以变法流血者,请自谭嗣同始!即纠数十人谋大举,事未作而被逮……”

这些消息,都令他心痛欲绝,五内不安。

自从受到皇上接见重用以来,他对光绪帝是很感戴的。他觉得光绪有求治之心,爱民之意,能兼采西方之所长,接受民权之思想,不弄权术,不逞粗暴,是一个理想的维新皇帝,立宪君主。如有良臣辅佐,无人掣肘,其成就决不致在日本明治天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之下。而今遭遇事变,陷入慈禧魔掌,生死未卜,真令人惋惜之至!

梁启超是他最心爱的弟子,英才慧敏,博闻强记,而文笔尤称犀利,今年才二十六岁,正在青春有为之年,却遭到了这样的事变;万一被害,不仅是整个民族之损失,而且也将成为他终身之憾事!

最令他牵肠挂肚的则是康广仁的被捕。他只有这一个同胞兄弟,从小相依为命,形影不离。这次广仁的被捕,完全是受他的牵累。从各地报章评述来看,显然是凶多吉少。慈禧、荣禄这些凶残的政敌,抓不住他,便拿住他的兄弟泄忿,这是很令他痛恨的。同时,他也因广仁的性命无法挽救,而感到无限焦虑和悲痛。

如果说,皇上之厄,令他惋惜;梁启超之危,令他焦虑,康广仁之难,令他悲痛;而谭嗣同的行径,则令他产生了无限的敬仰。他和谭嗣同原来并不熟悉,不过互相知名而已。这次在京师,相处了约半月的时间,对谭嗣同的人品才识,他就看得更清楚了。谭嗣同一到北京,就看出了他们原来工作中的重大疏忽,提出要抓一支武装的问题。他知道,谭嗣同如果早来三月,那末,朝中的局面也就不会是今天这种样子了!这些地方,使他相形见绌。现在,大难当头,他就看得更清楚了。他完全懂得,造成这次维新大业遭到惨败的重要原因,是他自己领导无方,谋虑不周。谭嗣同是没有责任的。然而,在这生死关头,谭嗣同却表现得光明磊落,大义凛然,毫无怨尤。他力劝康有为出走,把生路让给他人,而自己则坚守岗位,从容赴难,把死亡留给自己。这样作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气魄呵!从各地报章的报道看,在满朝维新党人中,谭嗣同可算是最英勇、最坚强的了。他一直在坚持最后的斗争。他那壮烈的语言,读了真能沸人热血,震人心魄!康有为远在海角,北望燕云,在这个坚强、伟大的战友面前,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力。他为自己曾经妒视过谭嗣同而感到惭愧。他怀着真诚的敬仰,悬念起这位正在祖国衰老的心脏里搏斗着的战友来了。他的眼中涌出了激动的眼泪……

这时,从海湾那边突然传来了一声汽笛,又一艘巨大的海轮启碇了。海轮缓缓地离开了港湾,然后加快速度,向远方驶去。一群海鸥紧随着海轮的尾舵翩翩地飞翔着。这海轮也许是驶向京津去的吧。康有为的心蓦地急跳起来了。他急忙站起身,抓住窗栏,默默地眺望着那远去的海轮,直到那巨大的海轮逐渐变小,变小,最后变成了一粒黑点,消逝在海天深处。

梁启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