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戊戌喋血记(下)
5301100000008

第8章

众人议论纷纷,谈得火热。谭嗣同却只是默默地听着。等大家的话都谈得差不多了,他才发话道:“你们的意见,都是很对的。不过,今日敌军满城,重兵压境,而我等手中却无一兵一卒,要想以寡敌众,以少胜多,以骤合之众胜久练之兵,显然是极险极难的。惟有出奇方能制胜,而决不可旷日持久,久则难为了。因此,依我之见,此事愈早愈好。”说到这里,他便站起身来满满地斟了一杯酒,献给大刀王五道:“五丈技艺高强,见多识广,徒众甚多,又极熟悉京师的地理形势,此次夺门迎辟,救我皇上,兴我中华之大业,就主要依靠老英雄了。还望老英雄立即纠合京畿志士,河朔英豪,共赴国难,共图大事,于明晚设法混进宫去,从瀛台内救出皇上圣驾,迎入宫中,重登九五,执掌朝政;同时用三百弟兄解除宫廷禁卫,与忠于皇上之内臣近侍们一道,牢守宫门,保卫君王,君威一振,则大势就可定了。如五丈同此心意,便请饮完这杯英雄酒!”

王五听了,一挺腰杆,巍然站起,一手提着大刀,一手接过谭嗣同手中的酒杯,激动地道:“七爷是最知我心的。我早就想劝七爷动手了。这件事就交给我老汉吧。明晚我保证救出皇上,把个活生生的皇帝老儿交到您手上就是了。”说完,一仰脖子,便喝下了那杯浓酒。

谭嗣同望着大刀王五兴奋的脸色,点了点头,然后又转向林红焰,说道:“红焰,你的看法也是对的,没有一支忠诚的人马,的确难成大事。我想,还是请你和严柳回山东去一趟,与义和拳、红灯照的首领们商量,请他们挑选一支真正纪律严明,有为国为民之志的劲旅,偃旗息鼓,星夜兼程,不要惊动任何官府,赶进京来勤王。如能在三日之内赶到北京,拱卫皇上,大事就有望了。不知你能否办到。”

林红焰眨巴着眼睛,想了一想,说道:“行!三天来回,是有困难的,不过,五天之内,我一定保证带兵赶到,听从您的调遣。”

谭嗣同点点头道:“好,那就以五天为期。等下我们分手时,你俩可多带一些银两,马上就登程吧!”说完,他又转到秦萍兄弟面前,拉着他俩的手道:“小秦,你说说,在你们靴鞋、玉器两业工友中,平时赞成新政,拥护变法维新的弟兄约有多少?”

秦萍低下头想了一想,然后抬起头来回答道:“我们工友中赞成维新的人是不少的,特别是年轻工友中,拥护维新的人就更多了,加起来大约有一二百人左右。”

谭嗣同道:“好!那末平时对旧政不满,反对官僚大臣们的工友又有多少呢?”

秦萍、秦芹笑道:“那就更多了。除了少数工头掌作之外,工友们对那些达官贵人,内心里总是痛恨的。饥寒之人对那些富贵之徒哪里还有什么好意!要把这些人都算上,少说也有五七百人了。”

谭嗣同道:“好,好!就请你两兄弟回去后立即串通众工友准备起事,但等王五老丈救出皇上,入宫复权之后,一听到诏令,你们便可立即出动,抢夺步兵衙门和甘军的枪支,保卫皇城秩序,抓住荣禄,立即正法,只要众工友能控制京师半月局势,国家就有救了,这也就是你们为国家立下了一大功劳!”

秦萍兄弟都连声答道:“这个好办,我们一定办到,请七爷放心。”

最后,谭嗣同才走到宝珠面前。宝珠忙想起身,却被谭嗣同伸出右手按在他肩上,让他坐下了。谭嗣同道:“宝兄弟,我们旗汉都是一家。变法维新也是我们旗汉人共同的事业。今日皇上有难,国家有难,我们都是同样痛心的。我知道,在旗人中也有不少志士,正在为皇上和国家的命运担心。为了挽救危亡,希望你立即串连八旗志士,和我们一道起事,共同营救皇上出险。只要你们能劝说和阻止八旗官兵,神机营、鸟枪营等不要站在顽固守旧大臣们一边,而坚决忠于皇上,站在皇上一边,我们的共同事业就有成功之望了。不知你是否能够办到?”

宝珠紧紧抓住谭嗣同的手道:“旗人中顽固守旧、昏迷糊涂、醉生梦死之人是较多的,但也不乏有志之士。我一定尽力去做就是了,决不辜负您的期望!”

谭嗣同又点了点头,才转身对大家道:“好,事情就这样定了。大家想想,还有什么难处没有?”

众人同声答道:“没有了!”

谭嗣同又嘱咐道:“没有难处了就好。不过,这次行动,关系到皇上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非同小可,各种行事,总要以机密、慎重、快迅、准确为好。现在就散开吧,马上各执其事。祝大家万事顺利,早日奏功!”

夜已深了。大家都互相握手,兴奋地散去。

谭嗣同送走众人后,回过头来,却发现罗英一个人,正呆呆地坐在靠椅上,默默地流泪。

他知道罗英的心事,但还是走到罗英身旁去,轻声问道:“好端端的,怎么又哭了?”罗英抬起头来,用他那哀怨的眼光望着谭嗣同道:“这样的大事,您给每一个人都交了一桩重任,为什么独独不交给我?”

谭嗣同坐到他的身旁,叹了一口气道:“你不知道,今日之事,是十分危险的,成功之望也是极其渺茫的。我之所以这样作,也不过是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意,尽人事以待天命,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罢了。王五老丈一生闯荡江湖,经验极富,我估计他纵然夺门不成,也一定会有办法脱走,不至有生命之险。林红焰、严柳二人也已离开北京,就更加没有什么危险了。秦萍、秦芹兄弟是工人,宝珠是旗下艺人,都不惹眼。他们又都家住北京,土生土长,亲友定多,万一事败,只要他们办事机密,警觉一些,我想也都不会出什么大事。惟有你的处境却是最危险的了。我这次必死无疑,而你孤身一人,远离家乡,既无父兄、更无亲长,我死之后,真不知道你将会遭到多少艰难和痛苦。这几天,我一直在为你的前程焦虑,怎忍心再将你拖入这等危险之中。万一你也有个三长两短,我将何以对你那白发苍苍的祖父和孤苦无靠的妹妹,何以对你那战死在辽东疆场上的亡父的在天之灵!而我纵死于九泉之下,也将抱恨无穷,难以瞑目了!”

罗英听到谭嗣同说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更加感动得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但他还是抬起头来,望着谭嗣同道:“七爷,您的心我是明白的。可是,我并不怕死!您还是吩咐我一件事情吧。为了国家,也为了您,我就是洒尽热血,也是心甘情愿的!”

谭嗣同默默地点了点头,然后伸出一只手,抚在罗英的肩头上,说:“我已经给你留下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明晚天黑以后派你到中南海宫墙外去策应王五老丈,我在大栅栏秦萍兄弟家中等候你的信息。只等王五老丈得手,救出皇上后,你便马上前来通报,我等再一同率领秦萍等工友兄弟,前去护驾,拥戴皇上,夺门进宫,肃清宫闱以号令天下,大事就可成了。只是你必须千万小心,切切不可妄动,更不可作任何无谓的牺牲。否则,我是不会宽容你的!”

罗英听到自己有了用场,这才转悲为喜,并且连连点头,表示决不妄动一步。

这时,夜已深了,谯楼上已经敲响了四鼓,他们才回到上房中去就寝。只是长夜漫漫,忧心忡忡,他俩都心思重重,躺在床上,很久还不能入睡。

79

夜色又降临了。

在大夜弥茫茫黑幕中,矗立在北京城中心的紫禁城,就像是一座精心设计的堡垒,庄严、肃穆、阴森而又恐怖。从防守上的完整性来看,这座中国皇宫的设计,几乎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一层又一层高耸的坚实的城墙;一重又一重巨大厚重、包着铁皮、钉着锢钉的宫门;一座又一座巍峨坚固居高临下的箭楼;一条又一条宽阔堑深的护城河,对于以刀枪箭戟为主要武器的进攻者来说,它几乎是不可逾越的。在清廷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时期中,除了嘉庆十八年,曾有天理会的一支队伍,从隆宗门武装攻入这座皇宫外,就再没有任何其它叛乱者,曾经跨越过这座城池一步。

然而,在一八九八年旧历八月上旬,北京城内爆发了戊戌政变的那段惊心动魄、风谲云诡的日子里,却有一伙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物,梦想翻越宫墙,进入禁苑,抢救皇帝,扭转乾坤,改变整个国家历史的进程。

这就是谭嗣同和大刀王五等十几个人。

当这一天的黑夜刚刚降临的时候,他们就按照昨天计议的方案,紧张地分头行动起来了。

谭嗣同首先悄悄地来到了秦萍的家里。自从上次谭嗣同来过秦家以后,他见秦萍兄弟居住条件太差,不久就出钱帮他俩另赁了一处小房,让他们与兄嫂分开,只供他兄弟二人居住,单家独院,倒也安静。这时,秦萍兄弟早已约了二三十位志诚工友,在家等候,只等王五救驾得手,便要分头出动,带领各自的工友弟兄,去占领步兵衙门,夺取枪支武器,维护京城秩序,打击旧党威风。

皇宫内部,也有宝珠等做了工作,串通了守卫瀛台的英宁等六名太监,只等王五等英雄好汉闯进中南海,便将引导皇上逃出瀛台,在众英雄的护卫下,夺门进宫,重登大宝,扫除旧党,再建新政。

可是,最重要的一路,进展却极不顺利。自从昨晚集会后,大刀王五就邀集了十几名最可靠的弟兄徒辈,反复磋商,作好了扑宫的准备。他邀集的这些人,个个都是绿林豪杰,河朔英雄,武艺高强的镖客。在通常情况下,他们倒都是敏如飞鸟,捷似猿猴,飞檐走壁,如履平地的好角。但是,今天,在这古老坚实的皇宫御苑面前,他们却都显得无能为力了。

这几天,紫禁城的守备特别严密。荣禄的新军、董福祥的甘军,还有从圆明园调进城来的神机营、鸟枪营和八旗包衣官兵等,五步一哨,十步一卡,兵弁林立,禁卫森严,简直把一座皇城,守护得如同铁桶一般。十几名好汉中,有八九名都没有能进入大前门,在正阳门、宣武门外就被挡住了。有的在混关时被军营拘捕,有的在偷越皇城时被洋枪击毙,到半夜时,连大刀王五在内,也只剩下三五人了。其中又有两三人功夫较差,缺乏翻城越池的本领,弄到最后也就只剩下了王五一人。但他仍不灰心。他先在皇城根,找了一个僻静所在,隐蔽下来,一直等到戌正时刻,全城人都已入睡之后,才摸黑出来,施展出全身本领,翻墙越池,向紫禁城内的南海子突进。

这老者果然矫健不凡,几丈高的宫墙,他都攀援而过,如走平地一般;且又身轻如燕,到处不露一点儿声响。所以,开始一阵,倒也顺利,不到半个时辰他就翻过了南苑宫墙,到达了南海之滨,眼看就可以救出光绪帝,完成这次夺门迎辟的大业了。

谁知,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他却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失误。当他翻越重重宫墙,来到南海子旁边时,已是浑身大汗,全身内衣都湿透了。他站在一丛宫柳荫下,喘了口气儿,抹了把汗水,然后伸手向衣袋中一摸,不禁暗暗叫了一声:“不好!”原来是宝珠昨晚画给他的那张南海地势图,大概是在他飞越皇城的时候弄丢了。他翻遍了衣袋,仍然找不到那张图纸,便不禁暗暗叫起苦来。因为他虽是北京人氏,却从来没有进过紫禁城。没有宝珠的路线图,他是很难找到瀛台、救出皇帝的。他抓耳搔腮,着急了好半天,最后才决定爬上树巅去看看动静。他想,宝珠说过瀛台是在南海中央的,只要能找到一处四面环水的楼台,那就一定是瀛台了。他哪里知道,他在这里耽搁了一阵不要紧,瀛台那边却又发生了一桩致命的差错。

原来那瀛台内英宁等忠于皇上的太监,白天已与宝珠约好,今晚戌正时刻一定有镖客前来救驾,要他们准时接应,护送皇上离开瀛台。这些深宫太监,原都是在宫廷中长大的人,缺少社会经验,遇到这等大事,便沉不住气了。他们心中有事,前半夜就睡不安神,一个个爬起身来交头接耳,因而惊动了慈禧派来的耳目,暗中注意了他们的行动。到了戌正时分,这六名太监,也不管外面来了人没有,便悄悄唤醒了光绪帝,并且放下吊桥,妄图引导皇上,逃出瀛台,结果被慈禧的耳目发现,唤起值宿禁卫,将他们六人全部拿住了;同时点燃灯笼火把,叫醒宫廷近卫,巡查御苑,捉拿奸细,把个御苑禁地顿时弄得人呼马叫,动地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