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何处是他乡
5302100000014

第14章 信仰

被虔诚的信徒游说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一回,是在梅西大学的学生休息室,有社会科学系的学生在做一份问卷调查,内容是关于信仰。不像我们金融专业的研究主要来源于数据,社会科学类的研究常常是通过问卷来获取第一手资料。因为我现在也在做课题研究,很理解获取资料的不易,所以一般碰到这类调查我都会尽量配合。

想不到调查之后,这个虔诚的基督徒竟然开始对我宣讲教义,她的方法也很执着,每讲完一段话,一定要我用自己的话解释一遍,以确保我没有错误地理解。这逐渐让我感到不耐烦,决定尽快结束谈话——

她问:“你会相信上帝吗?”

我说:“我更相信自己。”

她紧追不放:“那你认为怎样的人会寻求上帝的庇护?”

我说:“缺乏坚定意志和自我灵魂的人。”

她好像有些震惊,很严肃地问我:“那你是否想过人死之后会去哪里,比如你自己?”

“自然。”我回答没有一丝犹豫。

也许是由于我的坚定或者说固执,她摇摇头走开了,还送了我一本如何正确解读《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的小册子。

然而,在我看来,这部小说与其说是关于信仰,不如说更是一部诠释历史的作品,而宗教,只不过是Dan Brown的道具而已。

作者在书中说,历史是没有真相的。在无数次血腥的杀戮之后,胜利者通过抹杀失败者的历史夸大自身,从而撰写着新的历史。正如君士坦丁堡在宣布基督教为正教的这一天,之前的犹太正教却成为了异教;又如尼西亚联合大会之后,耶稣从凡人先知转瞬变成了神的儿子,此前的八十多部福音书被烧毁,只留下了为其所用的四部,而《圣经》亦被改写。宗教的神秘在于宗教的把持者们拥有着取舍信息的权力,因此永远让人敬畏。历史在权力面前亦是如此,它的立场不是真实,而是掩饰。《达芬奇密码》告诉读者,即使面对历史,也要有一双批判的眼睛。

对于宗教,我很有兴趣,包括佛教的心经以及西藏的多神崇拜,也曾经在晴朗的周日上午到小教堂的墓地散步,侧耳倾听和谐的风琴声在空气中飘荡,从而感受到一种宁静,却从来都不是一个轻信的人;而对于历史,我的兴趣更加甚于宗教。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很适合用来对待信仰,他说——我信其有才为我所有,而非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