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创富者的智慧与情怀:民国商魂
5338400000037

第37章 陈光甫: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2)

陈光甫个性直爽交了不少好朋友,正应了一个好汉三个帮古话。张嘉璈和李铭就是其中两人。当时,张嘉璈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李铭任浙江银行稽核。当陈光甫决心抓紧创建一家自己能掌控的银行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两个朋友,他们都是海归,三人年龄相近,正值血气方刚的青年时期,在上海银行业中有“三兄弟”之誉。

一开始,陈光甫向二人征求意见时,他们并不赞同。二人认为,开银行,必须要筹措大量资金,而这谈何容易!但陈光甫却不这样想。他认为,银行开办之初,并不需要巨额资金,也不必与其他商业银行较量股金份额的多少。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当时,市面上的银行,无论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政府与外国商人的大宗生意上的外资银行,还是把眼睛盯在达官贵人身上的国内银行,它们对于小商人与普通老百姓都不屑一顾。所谓金融事业事实上成了“大人物”的专利。而普通老百姓在银行的高楼大厦面前也是望而却步、不敢问津。这样,在大银行与小百姓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真空地带。

陈光甫用他锐利的目光,发现了银行之林中尚闲置着的这片隙地。他认为,先集资5万至10万元,银行即可以开业。开业之后,可以通过吸收普通百姓的小额存款来逐步累积资本。只要真正提供优良的服务,就可以逐步增加存款,也可以逐步增加放款。集腋成裘,蚂蚁雄兵。到那时,资本的积聚和运用这两大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陈光甫的独到见解和精辟分析,让张嘉璈和李铭深深佩服,马上就帮助他着手筹备。钱少也是钱,而陈光甫一点资本都没有。经李铭介绍,他说服一个叫庄得之的买办,拿出7万银元,作为建行资本。庄得之出资最多,担当董事长,而陈光甫在庄的帮助下才勉强凑够了5千银元资本,出任总经理。1915年6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宁波路的一幢石库门房子里开张了,资本不足10万元,职工只有七八个人。开业那天,陈光甫既没办酒席,也没有请钱业董事,唯恐被同行耻笑,一家小小银行就这样静悄悄地诞生了。1931年6月,上海银行的新办公大厦落成。嘉宾盈门,高朋满座,与16年前悄然诞生时的落寞,天差地别,恍若隔世。

然而厄运猝不及防的降临了。上海银行新办公大厦落成还不到百天九·一八事变便爆发了,一些觊觎上海银行的有心人,开始下手了。“汉口损失数百万元,债券损失2000余万元,上海银行马上要破产了。”这样的谣言不胫而走,客户们大为恐慌,唯恐自己辛辛苦苦积蓄的一点资金受到损失,争相涌向上海银行,提取存款。9月22日大清早,上海银行门前,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平日所备的准备金被大量提走。一开始,陈光甫没太在意,对挤提风沉着应战,指望谣言不攻自破。不料,三天过去,挤提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提走的存款已达总库存的一半。平素稳健老练的陈光甫,此时心中也没了底。迫不得已,陈光甫只好四处求助。他首先想到了自己的至交好友、时任上海银行总经理的张嘉璈。接到电话后,张嘉璈立即命令中行各分行尽全力支持上海银行各分支机构,并允许上行以新办公大楼作抵押,贷借80万元,用以应付提存。为救兄弟,张嘉璈真是豁出去了。他下令特别开仓,用现银声援。张嘉璈又命人从仁记路的上海中国银行,把一箱箱的现金运往宁波路的上海银行,摆在那些忙于提存者的眼前。一箱箱现金川流不息地运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则把大量现洋故意堆放在营业柜台上和楼道内的显眼之处,堆积得像小小的银山,这一情景驱走了提存者心头的疑虑。挤提风波便这样平息了。

恩情

身为海归的陈光甫,一向很少与本土帮会交往,当时上海帮会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就是杜月笙,二人之前素未谋面。1931年,杜月笙的得力助手苏嘉善病故,临走前他请杜月笙照顾他中学即将毕业的大儿子在银行界寻个差事,杜月笙自然一诺无辞。可是当苏嘉善说明想让儿子进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时,杜月笙不禁心里打起鼓来。但是他不能不让苏嘉善安心,只能故作轻松地回应:“闲话一句,我来办。”杜月笙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这上海商业银行的老板陈光甫,名列上海滩四大银行家之一,排名犹在钱新之之上,是金融界的顶级大腕。他的银行有个硬规矩,任用人员,一律公开招考,不买任何人的面子。这样的事情有过几起后,陈光甫的用人制度在银行界就无人不知,连与他素无来往的杜月笙都有所耳闻。苏嘉善病逝,杜月笙替他办了很排场的后事。出殡那天,从顶马到灵柩,送丧行列长达数百米。杜月笙那天身体有恙,但他坚持亲自执绋,一直送到终点,而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不久,苏公子毕业了。杜月笙很为难。一方面他绝对要兑现当初的承诺,一方面又实在想不出好的办法。他倒是有自信陈光甫一定会收下这位小朋友,怕只怕收得不够痛快,如果真是这样,那最后事情办得再好,别人也会说“原来杜先生办事也有不漂亮的时候”,那这个面子丢得就大了。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找杨管北来商量。杨管北是杜月笙新的智囊,未来将是苏嘉善的接班人,杨管北和陈光甫是同乡,并且私交不错,这样,就正好由他去做说客。真是不辱使命,没想到陈光甫非常爽快,给足了杜月笙面子,破例不经考试就录用了小苏,令杜月笙心存感激。

1931年9月,陈光甫遭遇了一场挤提风波。走投无路之下,陈光甫想到了杜月笙。于是托杨管北出面求援。“我想除了杜先生,怕是再没有人帮得上忙了。”杜月笙正愁不知道怎么还陈光甫的人情呢,况且这也是在金融界扬名立万的绝好机会,如何肯轻易放过?当即叫来万墨林,吩咐道:“你挨个打电话,把烟赌两档上体面点的朋友,通通给我请过来。”杜月笙有一个习惯,就是从不拨打电话,他的电话,都是万墨林伺候。万墨林是个怪才,一字不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记忆力惊人,尤其擅长记电话号码,杜月笙所有来往的几百个号码,全在他脑子里,绝不出错。很快,杜手下的人全部到齐,杜月笙开门见山:“明天9点银行开门前,各位可以凑齐多少现款?都报个数上来。”最后一个刚一报完,万墨林算出:“一共是200万。”“很好。”杜月笙开始布置任务:“明天9点,请大家务必准时送到上海商业银行,存进去。”众人散去,杜月笙再交代万墨林打电话给国民银行,要求备好100万现金,明早跟着自己的车走,送到商业银行去。随后又让万墨林通知相熟的工商界人士,大家明早8点到杜公馆来共商大事。

第二天早八点,客厅里熙熙攘攘,众星云集。杜月笙对大家说上海商业银行的生意正常,要求大家不信谣不传谣,提出“我们大家应该给陈光甫捧捧场”。“请各位老兄帮帮忙,从今天起,凡是上海商业银行的存户,不要再参与挤兑,最好还能再存点进去。没有开户的,现在就跟我去开个户头,把手头能调动的现款,全部存进去。”一切交代清楚,安排妥当后,杜月笙带着随从,驱车直奔商业银行,后面紧跟着两辆汽车,装的是从国民银行拿来的100万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