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一分钟看透他人内心
5377200000013

第13章 谈话识人不走眼

常言道,听话听声,锣鼓听音。通过人们发出的不同声音,说出的不同话语,来透视一个人的心术,是很有道理的。声音可细分为声与音两个方面,既可由声来识人,又可由音来识人,但在实际运用中,通常都是用两者结合来识别人的心思的。

通过言谈和辨声,能够从人的欲望、抱负和经验分析上进一步了解一个人,从而达到窥探对方内心世界的目的。言谈是一个人品性、才智的外露,从一个人的言谈中,有识之士总能有所发现。

言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语言,都要说话,但为什么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呢?这关键取决于说话者以怎样的方式说。

言谈除了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之外,还有着与言谈同时出现的说话者内在的东西,这些东西虽然不像语言那样直观,却也会透出说话者的许多内在的东西。所以,言谈识人,功夫还在言谈之外。丰富的生活经验告诉人们,言谈识人,不可凭一时之冲动,要从整体出发,予以全面考察。

对事情的预测性很准的人,他们并非是真正的料事如神,有先见之明,只是较其他人善于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养成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相当强的分析能力,然后综合各种信息,对各种事物进行预测和估计。这一类型的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都能领先于他人一步。

能说会道者多思维比较敏捷,反应速度快,随机应变能力强。他们健谈,善于跟他人讲大道理,显示自己的聪明。这一类型的人圆滑世故,处理各种问题相当老练,他们在绝大多数时候会很招他人喜欢,所以人际关系会很不错。

善于倾听者,多是一个富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缜密的思维,而又谦虚有礼、性情温和的人。他们可能并不太能引起他人的注意,但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依赖。他们虚心好学,善于思考,是值得人信任的。

在说话中常带奇思妙语者,他们大多比较聪明和智慧,具有一定的幽默感,比较风趣,而且随机应变能力强,常会给他人带去欢声笑语,很招他人的喜欢。

随着谈话的进行,能适时地改变自己的人,头脑灵活,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正确地分析自己的处境,然后寻找适合的方法得以解脱。

在谈话中能够运用妙语反诘者,不仅会说,而且更会听,当形势对自己不利时,能够抓住各种机会去反击,从而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

在谈话中,能够以充分的论证论据说服对方的人,大多是非常优秀的外交型人才。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往往能够对他人有非常清楚的了解,然后使自己占据主动地位,使对方完全根据自己的思路走,以赢得最后的胜利。

在谈话中,经常说一些滑稽搞笑的话以活跃气氛的人,待人多比较热情和亲切,而且富有同情心,能够顾及到他人。自嘲是谈话的最高境界,善于自我解嘲的人多有比较豁达、乐观、超脱、调侃的心态和胸怀。

在谈话中,善于旁敲侧击的人多能够听出一些弦外之音,又较圆滑和世故,常做到一语双关。

在谈话中软磨硬泡的人,多有较顽强的性格,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一直等到对方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答应,才罢手。

在谈话中滥竽充数的人,多胆小怕事,遇事推卸责任,凡事只求安稳太平,没有什么野心。

避实就虚者常会制造一些假象去欺骗、糊弄他人,一旦被揭穿,又寻找一些小伎俩以逃避、敷衍过去。

一般说来,言谈中足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态度、感情和意见。固然,言谈的内容是表现的因素,但言谈的速度、语调以及润饰等,亦足以影响谈话内容的效果。我们往往在无意中,会经由这些因素表现出所谓的言外之意。而听者也会设法从这些因素来试图了解对方的心理。

在说话方式的特征中,首推速度最重要。速度快的人,大都能言善辩;速度慢的人,则较为木讷。此均为每个人固有的特征,依人的性格与气质而异,不过,在心理学中,所要注意的,便是如何从与平时相异的言谈方式中了解对方心理。平日能言善辩的人,有时候忽然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相反地,平时木讷、讲话不得要领的人,却突然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小心,必定发生了什么问题,应仔细观察,以防意外。

说话速度特别快的人多性格外向,有青春活力,朝气蓬勃,总给人一种阳光般的感觉。

但说话速度太快的人,会给人一种非常紧张、迫切,发生了非常重大的、紧急的事情的感觉,同时也会让人觉得焦躁、混乱以及些许粗鲁。

说话缓慢的人,会给人一种诚实、诚恳,深思熟虑的感觉,但也会显得犹豫不决、漫不经心,甚至是悲观消极。

大体而言,当言谈速度比平常缓慢时,表示不满对方,或对对方怀有敌意;相反的,当言谈的速度比平常快时,表示自己有短处或缺点,心里愧疚,言谈内容有虚假成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情形是因为,当一个人的内心中有不安或恐惧情绪时,言谈速度便会变快。凭借快速讲述不必要的多余事情,试图排解隐藏于内心深处的不安与恐惧。但是,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让他冷静、反省自己,因此,所谈话题内容空洞,遇到敏感的人,便不难窥知其心理的不安状态。

柳传志就是一位分辨语速的高手。在联想企业生死攸关的时候,他召开了一次董事会议,敏锐的柳传志发现他的下属在发言中,吞吞吐吐,全没有企业家应有的风度,他估计有军心涣散的趋势,他立刻宣布散会,接着便展开及时的调查,对症下药,弥补了企业的重大变故。

其次,与说话速度一样可以呈现特征的,便是音调。

肖邦曾在一家杂志专栏中叙述道:“当一个人想反驳对方意见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拉高嗓门——提高音调。”的确如此,人总是希望借着提高音调来壮大声势,并试图压倒对方。

音调高的声音,是幼儿期的附属品,为任性的表现形态之一。一般而言,年龄越大,音调会随之相对地降低。而且,随着一个人精神结构的逐渐成熟,便具备了抑制“任性”情绪的能力。但是,有些成人音调确实是相当高的。这种人的心理,便是倒回幼儿期阶段了,因此自己无法抑制任性的表现。在此情况下,也绝对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

在有女性参加的座谈会上,如果有人的评述似乎牵扯到某位女士,于是被批评的那位女士便会猛然地发出刺耳的叫声,并像开机关枪似的开始反驳,使得在座者出现哑口无言的场面。因此,座谈的气氛已荡然无存。音调高的声音,被看作精神未成熟的象征。

言谈之中,还有所谓语调的抑扬顿挫,对一个人的外在表现非常重要,甚至有时也能决定人的沉浮。明成化时,兵部左侍郎李震业已三年孝满,久盼能升至兵部尚书,恰好这时兵部尚书白圭被免职,机会难得。不料朝廷命令由李震的亲家、刑部尚书项忠接任。满怀希望的李震大为不满,对他的亲家埋怨说:“你在刑部已很好了,何必又钻到此?”过了些天,李震脑后生了个疮,仍勉力朝参,同僚们戏语说:“脑后生疮因转项。(意指项忠从刑部转官而来)”李震回答说:“心中谋事不知疼。”仍然汲汲于功名,不死其心。其实李震久不得升迁,原因是因为声音的变化而影响了皇帝对他的印象。在皇帝看来,忠臣往往能奏朝章朗朗而谈,而奸臣则声音低沉而险恶,李震的声音历来沙哑而不定,给人一种不可靠的感觉。因为他素患喉疾,每逢奏事,声音低哑,为宪宗皇帝所恶。与李震一殿为臣的鸿胪寺卿施纯,声音洪亮,又工于词令,在班行中甚是出众,宪宗对他很欣赏。因而升官的事自然与李震无缘。这虽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说明了音调对人们印象的重大影响。

在言谈方式中,除了音感和音调之外,语言本身的韵律(节奏)也是重要的因素。

充满自信的人,谈话的韵律为肯定语气;缺乏自信的人或性格软弱的人,讲话的韵律则慢慢吞吞。其中,也会有人在讲一半话之后说“不要告诉别人……”而悄悄说话。此种情况多半是秘密谈论他人闲话或缺点,但是,内心却又希望传遍天下的情形。

话题冗长,须相当时间才能告一段落的情况,也说明谈论者心中必潜在着惟恐被打断话题的不安。惟有这种人,才会以盛气凌人的方式谈个不休。至于希望尽快结束话题交谈的人,也有害怕受到反驳的心理,所以试图给予对方没有结果的错觉。

另外,经常滔滔不绝谈个不休的人,一方面目中无人,另一方面好表现自己,并且,这种类型的人,一般性格外向。

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在控制言谈的韵律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这种细节性的处理方式,使自己能赢得社会或下属的认可与尊重。

说话比较缓慢的人,大都是性格沉稳之人,他处事做人是通常所说的慢性子。从言谈的韵律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五代时,冯道与和凝同在中书省任职,冯道说话做事都很缓慢,而他的同事和凝则是个性急之人,办事果断,做人颇为自信,由于性格上的差异,两人经常为一些小事而意见不合。有一天,和凝看到冯道买了一双新鞋,认为款式不错,他很想买一双穿,就问冯道:“先生这双鞋卖多少钱?”冯道慢慢地举起右脚缓缓地对和凝说:“这900元。”和凝素来性情急躁器量又狭小,听到这里,便对手下人大发脾气:“你怎么告诉我这种鞋子要用1800元?”正想继续责骂,这时,冯道又慢慢地抬起左脚说:“这只也900元。”和凝怒气才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