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环境人类学
5379300000010

第10章 环境人类学发展概述(1)

内容提要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首先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一个物种的活动,属于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的晚期智人的行为。人科出现于距今2330~530万年的中新世,包括3个人科:腊玛古猿、南方古猿和人属。人属至少分为三个种:能人、直立人、智人。所有现代人都归为智人,是人属中唯一幸存的一个人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始于至今10万年前,他们是体质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地质历史上的全新世的最好温暖期,在中国境内的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那里温暖湿润,植物繁茂,适宜古人类生存。代表中华人文初始的仰韶文化古人类遗迹就属于那个时代,如今仅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就有上千处。

新中国的建立开启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纪元,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大发展,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于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位。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社会,需要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人类学,这个任务目前已经历史性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些地方,环境污染已经较为严重地影响了民众的身体健康。因而,创建环境人类学,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环境人类学主要通过在逻辑方面相接的6个层次,深入地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提出为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目标,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改革途径,转变陈旧的生产方式。

人类是自然环境的塑造者,也是自然环境的创造者。拥有“思维着的精神”的人,在日益广阔的自然和宇宙空间里表现出智慧的生活与行动。因而,各个民族和国家用创造性的思维与技术手段建立了当今世界的文明,而中华文化则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富有特色的贡献。目前世界各国采取了多种方式遏制全球变暖,中国更是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凝聚了13亿多人民的才智、财力,正在转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环境人类学的起因

人类(human),地球生物中处于进化最高阶段的生物,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地球上最高智慧的生物。人类在各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同时,人类在自我进化的过程之中,一直在不间断地改造着环境。

一、人类活动的自然舞台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环境的关系史,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兴起与衰落。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次“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斯德哥尔摩宣言)》[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e Stockholm Declaration)]。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世界性的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纲领性文献,它的基本原则至今依然在发挥作用。这份文献提出了7个原则与26条具体观点,阐述了人类一致同意与推崇的许多关于人与自然的重要理念和做法。

《斯德哥尔摩宣言》第一条是:“人类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提供给了他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人类环境的两个方面,即天然和人为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对于享受基本人权,甚至生存本身,都是不可缺少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全体会议:《人类环境宣言》,瑞典,斯德哥尔摩,1972年6月5日。]自然环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生态环境的循环影响着人类的各种活动和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宇宙的自然演变

最广义的环境当然是宇宙,它浩瀚无垠,包罗万象。世界上大多数研究宇宙、星系和地球的科学家都主张万物起源的学说:宇宙大爆炸理论(The Big Bang Theory),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相对最为完善的科学理论。第一,这个学说依据大量的科学的天文观测数据,它们包括星系计数、射电源计数和微波背景辐射等实测资料,同时,作为研究宇宙学的前提,宇宙学家建立了一个理论假设(Working Hypothesis),这个科学假设就叫宇宙学原理,就是说,在宇宙学尺度上,任何时刻,三维空间是均匀的和各向同性的。第二,这个学说的建立基于两个基本假设,一是物理定律的普适性,诸如万有引力规律,二是宇宙学原理。世界主流物理宇宙学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理论表明,在整个复杂的大爆炸过程中,宇宙自然演化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指引的演变过程是,能量→基本粒子→原子、分子→无机界→生物界→人类。宇宙学原理表明,任何客观存在的具体物质都有自己的结构与形态,都在运动和演化,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之中。

宇宙大爆炸理论虽然是一个科学假设,然而它所阐述宇宙中的一切均来自一个奇点的理论具有难以抵御的魅力,同时,它还从一个方面验证了中外古代思想家们的直觉,那些智慧的思想闪烁其光。

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传世至今的总计81章的著名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饶尚宽译注:《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5页。]的观念。

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也提出了“从一发散”的理念。人类作为地球上无数生物中的一个物种,奔跑不及豹,魁梧难敌熊,飞翔比不上鸟,潜水远不如鱼……然而,使人类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唯有在生物界中独领风骚的思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地指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79页。]”思维是赋予人类尊严的灵魂,人类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认识世界,逐渐地掌握世界变化的规律。只有思维着的精神,才会创造一个精彩的世界、理想的世界。思想有多远,人类就能走多远,创造的东西就能飞多远。

(二)人类生存依赖自然资源

比较宇宙、恒星系与作为一个岩态行星的地球内部的环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地壳表面到大气层的环境、生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贴切。人类衣食住行完全依靠多样性的动植物的供给。陆生动植物供给了人类生存所需的绝大部分物质。绝大多数动物依靠植物存活,而陆生动植物的自我生存依靠土壤。风化作用使岩石崩解、破碎形成了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它们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植物大量在陆地上生长并广泛占据地表,这种状况始于距今四亿年左右的古生代中期,因而,土壤是万物生长之母。土壤的形成受自然因素(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和人为的耕作制度及具体操作方式等的影响,经过不同的成土过程,土壤形成了不一样的发育层次和剖面形态特征,从而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土壤。

中国约分布有61个土类,231个亚类,2473个土种,它们的通俗称谓是黄土、黑土、红土和白土等。

人们的生活水平往往取决于土壤的质量以及依土壤生存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和质量,肥沃的土壤是人类社会昌盛文化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对土壤利用和管理不善以及土壤遭到破坏之时,会给动植物生存及生长带来灾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使文化陷入衰落。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诸如土壤、动植物和可以垦殖的农田等,它们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于自然环境。自然界中凡是人们需要的都是人类的资源,有些目前就被获得与使用,有些则在未来可以获取和利用。因而,地球是我们的美丽家园,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二、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宇宙元素构成了银河系、太阳系和岩质行星地球,因而,存在于地球上的所有动植物体内的宇宙元素种类是一样的,即分别含有宇宙全部元素种类,区别只是量比不同。

(一)人类的自然属性

人的客观存在与各种行为,首先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一个物种的活动。因而,全体人类,当代学术界在生物学上定义的共有名称是,一种哺乳纲灵长目人科(Hominidae)人属(Homo)智人种。人科现存只有一种,学名为拉丁文“Homo(人)sapiens(聪明的)”,因而“Homo sapiens”的意思就是智人,或者称为现代人。相对于史前人类,现代人经过数千年劳动的实际积累与不懈地探索、追求知识,虽然已经掌控了大量改造自然的方式,但是不同的环境依然塑造或者影响着人类形成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现代分子科学测试证明,人体是由元素参与构成的,尤其是矿物质,它参与人体组织构成和功能完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的化学成分占据主体的是有机化合物,水占60%,碳占18%,氮占3%,钙占1.5%,磷占1%等,还有一些微量的铁、铜、锌、硼和硅等。这些元素同样以不同的比量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体内。在宇宙范围内,这些元素也参与构成了所有的物质,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

世界伟人恩格斯早就深刻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告诫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19页。]

(二)人在不同环境中形成的特色

人是地球上唯一的特殊的高智慧生物。前文已经简单阐述了智人,在考古学范畴中,智人一般又分为两个历史阶段:早期智人或远古智人,晚期智人或现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万年前到10余万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约始于10万年前,他们的解剖结构已与现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称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现代人是地球的主宰,因为他们已经创造了其他生物不能生产的物质与精神产品,这些产品统称为文化。

人,当代学术界在文化人类学上的定义是: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他们能够制作复杂的工具进行生产,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自古至今,人们的生产、协作都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进行。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地域不同,由此形成的文化形态也不同,人们自身也会在外部世界影响下渐渐地形成不同的民族,而具有差异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又会形成各自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国的山区与平原、热带与寒带地域居聚着不同的民族(或者以某个民族为主体的人口),他们在文化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例如,蒙古族民众长期生活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环境中,他们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腾,四处放牧牛羊,因而形成粗犷、豪放的个性。蒙古族男女喜爱穿长袍,系扎红、绿等鲜艳色彩的腰带,足穿高腰筒靴。这类服装由整块布料缝制,表面少有绣花,具有厚重古朴的风韵。南方处处苍翠、河流清秀。苗族民众居住在蜿蜒的河流两岸或山中小块盆地内,他们在村寨附近开垦一块块田地,引溪水缓缓流过田土,精耕细作,种植水稻,由此形成的性格是温雅、细腻。苗族妇女喜爱穿裙装,有长裙、筒裙和短裙,褶裙在走动起来时伸缩自如,有摇曳飘动之感,人便显得优雅、飘逸。裙子表面有绣花绣朵,色彩缤纷,精细之中尽显风韵。

自然环境塑造着人的情趣、性格。关于这个方面,古人有过很多精彩的描述。例如,《诗经》开篇之作《关雎》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秋)孔子等编,唐帅整理:《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诗经》,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脚边是河水轻轻地流淌,耳边听水鸟在河中沙地上歌唱,阳光、春风中走来一对青年男女……水灵灵扑闪的诗句将自然美景和人们欢愉的关系描叙得惟妙惟肖。难怪无数现代读者都说,那一刻,自己似乎飘起来,穿越数千年,进入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快乐愉悦的世界。《诗经》不仅是研究中国先秦时期历史的一部珍贵的古代文献典籍,也是研究那个时期的环境地理的颇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