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写李白,也不再思离别,怕长醉不醒,唯饮者留名。想起济南“二安”,除了易安的柔情乡愁和国仇家恨,更是喜欢幼安稼轩词的豪迈。七尺男儿铁骨铮铮,用生命的豪放谱写人生的乐章。当外虐入侵,家破国亡的危难时刻,那一把青锋剑刺破寒风,斩杀敌酋,把爱国的热情在词曲里挥洒得淋漓尽致。
无情未必真豪杰,多少年后我在他的《破阵子》和“书东流村壁”寻找他一生的足迹,再次感受千年前这位词人婉约的情怀和慷慨悲壮的词风。击剑而歌,踏雪而行,长风万里,边疆铁骑,血泪的相和打造一个剑与火的时代,婉约里的伤古怀今在一碗酒里畅饮。词里传情,他剑挑边关时的能量,用词人一腔热血展示自己的报国之志。那一碗酒里溢满了爱国的血液,染红了几百年前的夜光杯,即使醉卧沙场,也要马革裹尸还!
中华民族自古就不缺爱国志士,岳飞“踏破贺兰山缺”的悲壮依然延续着大宋王朝一个响当当的名号,让亡国遗民的热血在这样的辞章里沸腾。所有的颠沛流离都有一种归宿,尽管历史的烟云掩去各自的苍容,一隅偏安后的沉沦,最终没有挽救南宋王朝的覆灭。
历城,那片热土孕育的铁血男儿,你扩展的不仅是词的境界,更把豪情壮志抒发成复国的己任,一曲水龙吟,江南游子在什么样的天光下,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却无人会得凭栏意。我们在历史中穿行,再去翻阅他充满失落而又婉约的句子,在海棠花落的清明时节,帘底纤纤月下旧恨,一江春水怎流尽……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铲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书东流村壁,是闲适,还是无奈?寻你千百度时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远离喧嚣,遗世独立,而灯火里的稀疏,仅仅是无法征杀的失落吗?边关硝烟未散,却不能圆报国之心。作者以“那人”来暗喻自己的品格,这样的用意当时几人能懂繁华的喧嚣和阑珊后的冷清。
不禁想起那首杜牧著名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那时,陈后主的荒淫无道,尽管他在诗词里的天赋直追宋帝,也逃不掉一个灭亡的下场。
史书上说:妄臣“以刻薄为功劳,谋取自身欢乐,不考虑国家大计,因此朝廷典章败坏,祸患生于邻国,大概也是天意如此了”,当然,这都是题外话。再读辛弃疾,他婉转的侠骨柔肠衬托和隐藏什么样的无奈,报国无门的悲壮最终在他的《破阵子》中勃发。我们在他这首词中仿佛看到塞外的军营和夜幕下的篝火,一碗碗烈酒,为征战的儿郎壮行。
这首词平仄互对,在舒展和激烈中形成了矛盾的统一,一个幻想中的战斗场景令人热血沸腾,词句声情并茂,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沙场点兵时壮烈的场面,醉后无眠,挑灯看剑,一个“挑”字,把一个征杀前的壮士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这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完整袒露,醉里和梦里的场面合而为一,拳拳报国志最终成为一场金戈铁马中真实的厮杀:了却君王天下事,万古留名是何其壮哉?
大气磅礴的场面却在最后收尾时偃旗息鼓,梦想的丰满永远抵不上一个仓皇的现实。从雄壮激昂的高峰处跌落,鲜明的对比笔锋转折处,一句“可怜白发生”,所有无法报国的悲叹在这一句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搁笔时,再次想到了陆游那首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首《破阵子》和同期的爱国词人相比,都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