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朝这些人①(刘邦卷)
5476400000003

第3章 浪荡少年

出生

一切故事还是让我们回到那个遥远的公元前,回到这个故事的起点,回到开创这个故事的那个人——刘邦吧!

时间:公元前256年的某一天

地点:秦泗水郡沛县(今天的江苏省沛县)

有那么一户叫刘太公的人家生了个男婴,不错,这个男婴就是刘邦。不过,此时他还只叫刘季。因排行老三,前面已有二个哥哥而得名!在《史记》或班固的《汉书》中,都没有刘邦名“邦”的记载,我们分析可知,刘邦当时应该是认为刘季这个名字不够气派,所以才将其名改为“邦”。“邦”是“国”的意思,多气派。但这个名字究竟是在当汉王的时候起的还是即帝位以后起的,就无法考证了。

通过这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父母给的名字并不重要,自己起的名字才重要。如果他继续叫刘季,充其量这一生也就是“三把手”,做不了一把手,而“邦”这个字,有“国家”的意思,或许名字和他一生的成就有一定的关系。这也许就是大多名人都改名字的原因吧。

似乎已经成了中国古人人物传记的通病,每个大人物出生时总是和其他人要不一样!这位后来的刘老大也是如此。据传说,其实也就是据他父亲刘太公说,刘邦是他娘一次在沼泽边上睡觉时和一条蛟龙所生!这可不得了,刘邦直接从人子奔到了神子,那地位上升了可不是一两个级别!神的儿子做皇帝是理所当然了!

估摸着这位刘老太爷写过什么类似《我的伟大儿子》之类的回忆录。就算没写过,肯定也说过,而且是逢人就吹、遇人就侃当年我儿子出生时如何如何……最后,不管是出于什么政治因素,反正在高层的默许之下,进入了官方史料,之后又进入了《史记》之中,一直流传到后世,流传到现在。

《史记》是这么记载的,我们转载如下,供各位看官欣赏: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通,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这段记载有拍马溜须的嫌疑,在后面的书里会详解介绍司马迁写史记时候的历史背景。理解那段背景,就不难理解如此“野史”能进入《史记》的原因了。

好了,书归正传。不管史书上怎样描述,刘邦就这样出世了!

童年时期的刘邦是在比较悠闲的时光中度过的,而且一直持续到35岁时,他当上了一个所谓的基层小官——泗水亭长。

在这整整35年中,他的老三地位帮助了他。在农家,老大、老二之类都是要陪老爹下田工作的,而且平常家里杂活之类的,也轮不到家里的老小刘邦。然后再让我们打开地图,找找江苏这块地方就会发现,沛县这个地方一向是土壤肥沃,气候也不错,并且“沛”是水源充沛的意思,从这个地方的名字就看出这个地方的特点:在封建社会,有水的地方就能盛产粮食。所以,这个地方的一个家庭养一个闲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刘邦就是他们家的闲人,并且一闲就是35年。在那个年代,35岁算是超大龄青年了,像这样一个既没有老婆,也没有工作的“啃老族”,很难想象出他将来能有什么大的作为,更不敢想他能开创一个朝代,成为开国皇帝。而正是这样一个无所事事长达35年之久的大龄青年加“社会混混”最终让大家眼前一亮、万人景仰。所以“3岁看老”那句话是没有多少事实依据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刘老大的长相。因为这一点也很重要。要不怎么后来吕雉的老爸一眼就相中了他!不过这一点也与我们上面所说刘邦的家庭条件有关。一个整天在田地里干活,风吹日晒,灰头土脸的怎么看都不会很上镜!如果刘邦长得胸部挺直(斗胸)、背脊硬朗(龟背)、手脚长而有力(龙股),肯定不会被有钱人吕公给看上眼!正因为他长得很帅,所以招人待见,少年时代是否有女人缘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根据当时的封建规矩,不太容易出绯闻,即使有之实,也不会让其广泛流传,但后来,他的女人缘非比寻常,并且还借助女人帮他完成了很多自己不好出面解决的问题。这都是后话,暂且按下,先看刘邦的少年时代。

刘邦出生的时候,和现在很多的80后年轻人一样,放荡不羁,没有工作,喊着“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的伟大口号结交各路“混混”。

刘邦整天不劳动,四处晃荡,被家里邻居批评为好吃懒做的“浪荡儿”。而正是这段“浪荡儿”的经历让他皮肤保养得不错,高大的个子再加上一些相书上所谓的异相,令他相貌堂堂,从而在长相上没有输给那些县城人。这段经历也让他有大把的时间和闲钱去结交朋友,慢慢地跟着刘邦旁边起哄的喽啰开始多了。而他本人在个性上也比较豁达、大方,就连白道上也认识了不少人。这样刘邦的知名度在沛县慢慢地传开了,整个县城刘邦还是有些面子的。哪位小弟有什么疑难杂症,喊声刘老大,还是比较管用的。于是,人脉关系越拓越广,许多后来帮他打天下的功臣都是在这段期间认识的。

所以不要看不起那些天天在社会混的人,或许他们更容易结交到达官贵人,或许他们就是潜在的达官贵人。交朋友这东西,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就是一个字“混”,多和别人待在一起,什么感情都建立了。而这恰恰是现代人最缺少的。好了,闲话少说,我们看看刘邦是怎么混的。

几个重要的朋友

此时的刘邦虽然在沛县还不是什么“教父”“大腕儿”之类的人,但当时他的几个支持者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以后的道路。我们现在看那段历史就会发现,似乎刘邦并不只是简单的混混,他到底有没有想过在那个时候积攒点儿人脉为以后自己做事情做准备谁也不知道,但是他肯定没想到这些人以后帮他打下了江山。

卢绾,根据史料记载他和刘邦是同一天出生。两家住在一个村子里,而且大人的关系也挺好。(“缘分那缘分”,估计他们当时也发出过如此的感慨!)所以俩小孩没事就一块玩,从小情同手足,感情极好!卢绾从小个性就比较温和,老实本分,而刘邦却正好相反,处处喜欢做老大。于是,卢绾就成为刘邦收的第一个小弟,跟着刘老大一起砍人打架、摇旗呐喊,小弟当得是忠心耿耿。日后,卢绾表现平平,虽然没立过什么大功劳,但刘邦仍提拔他为长安侯,后来更晋封为燕王,也是刘邦时代最后一个异姓王(其他异姓王都被刘邦先后给“收拾”了)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萧何和曹参都是沛县人,萧何更和刘邦是同一个乡的。

萧何读过不少书,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本科毕业吧。当时的“本科”毕业还是很吃香的,找工作肯定不会成问题,因为多数人都像刘邦一样认识不了几个大字。他在沛县当了个主吏掾,相当于现在管理人事和档案文书的官员。职务不高,权力却不小。

曹参是沛县的狱掾,也就是现在的公安局长,专门打击本县的犯罪活动。

这俩人,一个负责白道,一个监管黑道,虽然俩人官不大,但却是县城中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萧何个性温和又具有宽容心,工作谨慎认真。虽然只是个文吏,但却颇有战略和投资眼光。由于他负责的是人事方面,因此对本县的各种“人才”还是比较了解的。尤其对刘邦是一见如故,觉得这才是乱世中的英雄人物吧,从此对他是死心塌地。以当时萧何的地位和刘邦的地位,应该刘邦跟着萧何混才对,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可见刘邦混得能耐。而刘邦由于平时的所作所为,难免会得罪人,因此经常有人上访或是写检举信之类。不过在萧何暗地里的帮助下,这些灰色的材料全都被冷冻起来了。

曹参则生性豪迈,由于工作性质问题,他经常是和黑道打交道,根据《汉书》对他的记载,说他在硬碰硬上很绝,对付小混混很有一套。而刘邦常年在“江湖闯荡”,又拉帮结伙,还骗吃骗喝,少不了经常被曹参请过去“喝咖啡”。经过几次相处,曹参对刘邦慷慨好施,对待朋友一视同仁,善恶兼收、没有偏见的个性,比较钦佩。俩人没事就喝酒聊天打屁,惺惺相惜,因此就交情颇深,义气相投。

樊哙,史书上说他是一屠狗夫,也就是一杀狗的!这位刘邦后来手下的头号猛将,据说长得是虎背熊腰,力大无比(杀狗的就得长成这样,一小白脸怎么能镇得住场面),因此在沛县被称为是打架的绝顶高手,刘邦去哪跟人火拼都会带着他,而且每次都是无往不利。

这位猛将兄的性格到是跟他的长相不大一样,为人忠诚老实,沉默寡言,但很讲义气,要不怎么入得了刘邦的法眼。生性豪爽的刘邦经常带人去照顾他的狗肉生意,而从来不收取任何回扣,樊哙很是敬重刘邦的为人,尊他为大哥,甘愿做一个能打的小弟。

经樊哙介绍,刘邦认识了周勃。这个周勃个性深沉厚重,不喜欢说话谈笑,所以朋友很少,很多人对他是“敬而远之”。但刘邦天生的领袖魅力和极强的外交艺术硬是突破了这位的防线,获得了周勃的忠心。

县府马夫夏侯婴,也就是一给县政府养马喂马的。他出身也不高,为人却比较干练机敏,满脑子鬼主意,擅长交际,是刘邦目前这个小团体主义的狗头军师,刘邦对他是言听计从,使这位马夫有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使命感。因此,没事就跑到刘邦那一起喝酒鬼混,顺便替刘邦出出主意。

这些名字,我想懂点历史的都不会陌生。这些后来都成为大汉王朝的骨干分子,而刘邦在这时候就结交到这些人,并让他们死心塌地地跟随自己,不能不说,刘邦真的很会识人、用人,让我们不能不对他竖起大拇指——高!实在是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