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朝这些人③(刘彻卷)
5476600000019

第19章 钱是好东西(2)

上行下不效,刘彻是没有办法的,由于地方的某些盐铁官吏的不良,以及大规模统一生产经营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在盐铁官营之后,对农民也有很多不利之处。如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对盐铁的销价定得太高,而质量和品种太次、太少等。

三年之后,孔仅就升任为大农令,桑弘羊也被提拔为大农丞。大农令是封建政府的财神爷,也就是掌管财政的最高官员,大农丞是他的主要助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桑弘羊在理财上就显示出他的突出才干,刘彻也越来越喜欢这个金算盘。

盐的生产,是由当时的汉朝政府自备资金,盐官供给煮盐的人工具和粮食,在盐官的监督下将煮成的盐全部售给国家,然后再由国家出售给人民,个人不得私售。简单点儿说就是生产的时候是公司联营,销售的时候是国家统一购销。

铁的生产,是在郡国出铁处设铁官进行生产,就算郡国流出再多的铁最终点数的还是中央政府,铁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由汉朝中央进行控制。因为铁的冶炼不但技术比煮盐要复杂得多,而且成本和规模也比制盐要大,所以它主要采取国家经营的方式。

买卖二

政府不仅把手伸到垄断行业,当时就连地方郡国定期贡纳实物都要折现,这就是桑弘羊主张的均输法。

就是各郡国每年上交中央的贡品,都要按照当地的市价,折合成当地出产的产品,这些产品交给国家之后,由均输官统一调运到缺乏这些产品的地区出售。这样不但各郡国再也不用为了贡物而派人四处采购物品了,而中央政府也做起了东采西卖的差价买卖,从中获得了很大利润。

这个利于四方的政策,不仅增加了政府收入,减少了地方政府的麻烦,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同时打击了商人的暴利。一举四得。

买卖三

在汉朝初年的时候,买东西是一件爽快的事,但却不是一件潇洒的事。倘若你要埋单走人的时候,哗啦啦掏出的一定是一批大小、轻重不一的钱币,这可没有我们现在齐刷刷的人民币来得潇洒。

这是因为汉朝初年,国家对钱币的铸造采取放任的政策。当时不但钱的大小、轻重不一,钱币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差悬殊,因此很多人做起了做假币的活儿,影响了经济的正常流通和通货膨胀。到了汉文帝五年的时候,政府更是撤除了禁止私人铸钱的命令,放任大家自由铸钱,因而币制更加混乱。一些豪强和大商人,常常在铜内混入乱七八糟的金属来牟取暴利。

当时社会因为钱币面值问题出的刑事案件不在少数。

汉武帝为了整顿财政,曾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整顿过一次货币,但效果并不理想。当时一共造了三种货币:一是皮币,就是用禁苑里养的白鹿皮制成,每个一尺见方,上面还绣上五彩花纹,每个值钱四十万,这种钱由于材质和面值的原因,范围基本上只在上层贵族中流通和使用。

另一种是白金,这是用库存的银、锡做的合金币,分值钱三千、五百和三百三种。

第三种是取销半两钱改铸的三铢钱。

粗略一看,还真吓一跳,倘若换到现在,消费真的成了一场噩梦。

先别说钱币的价值相差悬殊,四十万后面就是几千,要是哪天没带零钱用四十万买了一个几百钱的东西,那得倒腾多长时间啊。

再说就是怪不得这个方案施行得不好,先别说面值相差如此悬殊,几十万下来就是几千,钱币的种类五花八门,汉朝人钱包都得准备得不能重样。

这招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很快就在消费者的怨声载道中淘汰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汉朝的各个郡国还有造钱的权力,那个时候一个小小的郡国出手比刘彻大方的事件多了去了,这其中的原因就不难想象了,经济上自成一统,说句贴切的话,挖个坑,往进灌铜水就能造银子。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为了彻底整顿乱七八糟的货币,刘彻采纳了桑弘羊的意见。

桑弘羊的意见主要是: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全部收归国有,由中央政府一手掌管,各个郡国把所铸的旧钱销毁,把铜送到中央;废除过去铸的一切钱币,而以上林三官铸的五铢钱为全国唯一通行的货币。这就是说造钱成了政府的事,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头百姓,在消费生活中和朝廷就直接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有联系也就必然有了牵制,有了牵制就有了控制。刘彻这才恍然大悟,经济决定政治啊。

这次的币制改革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从此那种粗制滥造的劣质钱币就退出了市场,这样不但增加了汉朝的财政收入,而且也稳定了市场和货币流通。它对汉朝的统治也来了个底朝天的彻底巩固。

人民中不乏刁民,商人中不乏鸟人。

为什么这次汉朝说禁止私人铸币就能禁止得了呢?原来这次货币改革找到了症结,首先将全国的铜材集中在中央,铸币的原料都是由上林三官统一调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些个不法铸币的人总不能改用石头吧。

其次,价格标准与重量标准一致,这次所铸的三官五铢钱,实际重量也是五铢,不像以前连钱币都缺斤短两,这样自然就减少了货币毁销改铸的弊病,这应该怎么理解呢?汉代的铜钱是经过国家法定而具有固定的重量与形状,在进行交换时是以计数(枚)为单位的。由于铜钱是以数(枚)量为计算单位,因而重钱与轻钱在流通中具有相等的价值,这也就成为盗铸者将重钱私销改铸的根本原因。当铜钱的名义重量与实际重量不一致时,货币盗铸者就会将重钱私自熔销,改铸成轻钱。

再次,铸币技术提高了,铸造的工序比较复杂,就像人民币多了很多道防伪工序,所以盗铸者造起来比较困难。

这次币制改革是汉朝的一次创举,此次露脸的五铢钱一直流通至隋朝七百余年而通行不废。这些与桑弘羊这个金算盘的经济思想是分不开的。

盐铁、均输、货币政策,这是桑弘羊打理汉朝账本的三种比较突出的做法。这就解决了刘彻在经济上的忧虑,在连年对外进行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国家的财政开支急剧增加。桑弘羊此时担任封建国家的主要财政负责人,他能在不太多的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满足刘彻庞大的财政需求,这确实是一大功劳。也就是这个原因,桑弘羊一直被刘彻看作是大汉的财神爷,深得刘彻的信任。

史家评曰:“如桑弘羊者不可少也。”

卖官攒钱

由于汉朝政府在国民经济赢利的环节无孔不入,桑弘羊的建议几乎把能赚钱的买卖都划给国家了,政府俨然成了汉朝最大的商人。

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最能吸钱的行业已经统统把持在政府的手中了,但是,刘彻还要想从商人手里抠钱,不,准确点儿说,刘彻还想从有钱人手里抠钱。

这个时候商人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出于本能,一些商人在积极地寻找新的市场,但大多数商人只得把大量钱财雪藏起来,商业术语叫作窖藏,主要是指商人把最能体现商业资本价值、单位价值较高的金属货币等,从生产、流通领域中抽取并封存起来。《汉书·食货志》所载的“富人藏钱满室,犹无厌足”,可想而知,刘彻虽然制定了很多盘剥商人利益的政策,但是商人多年的家当还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破产的。

所以,刘彻做了一个大诱饵,等的就是有钱的人上钩。

这诱饵的材料就是官爵,愿者上钩。

想这个办法的人还是桑弘羊,至今说起这位理财天才,人们记住最多的还是他的均输法和卖官,人们还愿意说,他因前者而名垂青史,因后者而遗臭万年。

不论是谁,凡是想当官的,或者是犯了罪希望得到开释的,只要将粮食交到粮仓内,即可得官或免罪,官职的大小要根据所交粮食多少来安排。如交六百石粮食的可做郎官,交得更多还可终身免除赋税徭役。

但是你不能就此定论汉朝一切官职都注满了铜臭,刘彻用人的最大特点还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如贵为皇后的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仆私生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也是从贫苦人民中选拔上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有的竟是越人、匈奴人。

这些情况说明刘彻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刘彻用人就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这也就是说,不管你是谁,只要你有才艺、有智谋,那么我大汉的门就向你敞开。刘彻时期的人才济济和景帝时期的人才匮乏差别真是巨大。怪不得班固老人家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

买卖的官职也是特选官职,要真是丞相也能买来的话,还真敢有人拖着金子让刘彻把皇位开个价。

此项政策施行一年之内,国家粮仓都装满了粮食。不用给老百姓增加赋税,国家的财政收入即飞速增加,一切开支都有了剩余。桑弘羊所采用的这个办法固然增加了国家收入,但混淆了是非,助长了买官之弊,保护了犯罪之恶,伤害了善良百姓。

这可不是给某些地方皇帝做政治榜样,汉朝的都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筹备军饷、赈灾等,这些也都是因为国库空缺不得已而为之。

说句实话,就是卖官也是公开进行的,收入也是全部归为国有,只要有钱的人,你想捐个官当当也是平等对待,可谓机会平等。买了官,皇帝老儿发个圣旨或执照,说明你捐了款才当上这个官。这个必须要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