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朝这些人③(刘彻卷)
5476600000034

第34章 最后的日子(3)

这个时候的司马迁还没有滋生出那么多的伟大情怀,但也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热血青年,当他走到屈原自杀的汨罗江边,他就感动得流眼泪;到了孔子老家,司马迁也感觉触动了灵魂。

文化蜜月回来之后,司马迁就到国家机关正式上班了,小公务员一干就消磨了十多年青春。之后的他又去云南和四川的一些地方,等再回到老爸身边的时候,老头子已经病得不行了。

临终前,司马谈按当时文化人的惯例先周公、孔子地缅怀了一通先烈,然后才点到正题:“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接上史官这个工作,我悉心想完成的这部历史书,就全靠你了!”说完这句话,老人就安详地去了。

司马迁明白了,这是家父一生最大的心愿。

到了司马迁三十八岁的时候,他果然接了老爸史官的班,顺理成章地开始准备写《史记》。等司马迁正式动笔,他已经四十二岁了。不料司马迁安心搞创作没几年,就在李陵的案子上栽了大跟斗。

司马迁在大牢里蹲了三年,这个期间他一直抓紧时间赶《史记》。但受刑给司马迁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觉得人们都在看自己笑话。出狱后刘彻让司马迁当了自己的秘书长,而这个职位一般也都是由太监担任的,这又给了司马迁一次沉重的心理暗示。

明摆着是把我也当成了太监。司马迁这下更受刺激了,经常精神恍惚,出了门就忘了自己想去哪儿,一想到自己受过宫刑就浑身出冷汗。

在这种魂不守舍的精神状态下,司马迁对自己的工作完全心不在焉,所有心思都花在了《史记》上。司马迁的朋友任安觉得他不对劲,就写信批评司马迁不安心本职工作、吊儿郎当。

过了半年多,任安因为政治斗争犯事进了大牢,眼看着小命不保。司马迁这个时候给任安写了一封回信,把自己受刑后这些年的郁闷好一通大发泄。现在的很多经典语录都出自这封信,比如什么“士为知己者用”、“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类的,这封回信就是有名的《报任安书》。鲁迅先生给了很高的评价。

这个时候司马迁的《史记》已经完成,《报任安书》也成了司马迁最后一次有据可查的动静,此后就没有了这位史学大宗师的确切下落。

有人也许会问:既然司马迁这么率直,敢于伸张正义,而且和任安的交情这么好,为什么后来任安遭难的时候,他没有站出来为任安辩解呢?

其一,当太子刘据被江充陷害、被迫起兵的时候,作为北军使者护军的任安确实曾答应刘据出兵,但结果却按兵没动,的确有“坐观成败”之嫌。从道义上说,任安是否值得维护,确实值得斟酌。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其二,任安犯的是“不忠”之罪,司马迁根本上无能为力。他在《报任安书》中详尽地叙述了自己遇祸的经过以后,写道:“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此言表明,“李陵事件”有目共睹,我司马迁人微言轻,已是人所共知,现在的确没有能力救你!事实上也是如此。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白而惨遭宫刑,这已经充分说明司马迁的话对汉武帝根本不起作用,而此时他又已成刑余之人,“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此时再开口不过是自取其辱。

如果有人叩问司马迁的本真的时候,我只能说,这就是答案。

不论是作为一位文人,还是作为一位史官,司马迁从来没有放弃自己固守的精神本土。作为一位文人,尽管受到了生活几近致命的一击,可他非但没有沉沦,反而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留下了一部发人深省、万世传扬的巨著;作为一位史官,他敢于直言进谏,秉笔直书,可谓竭忠尽智、恪尽职守。高尚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使他在精神王国里永远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并且,不断地激励着后人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史记》被司马迁的女儿收藏在家里,第一个读者就是司马迁的外孙杨恽。

这个小子常想,祖父这一支笔,足足蘸了千年的墨水。

这才是真正的笔墨千秋啊。

汉朝小民的牢骚

汉朝的天空,星光灿烂。

但是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并不只属于这个时代的几个帝王。司马迁、张骞、卫青这些人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闪光,上述说的都是汉朝朝中的那些大事、小事、大人、小人。

但汉朝的小民们依旧自我地活着,他们用另一种方式来体验大汉跳动的脉搏,也不断发着他们的牢骚。

如果你有幸生在汉朝,又有幸住在长安,而且拥有长安户口,那么恭喜你,你可有眼福了。

现今,如果你在大街上遇到一个明星,一定会大呼小叫老半天,人家可是明星啊。可你这事要大呼小叫,人家不笑话你才怪呢。因为人家长安老百姓时不时地就能看到超级无敌天皇巨星——皇帝。

皇帝对于长安城内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遥远的神话,你一天和皇帝打两次照面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可长安居民可不认为这是什么高兴事,他们满腹牢骚呢!

汉朝皇帝的宫殿可不像后来的紫禁城一样把自己包裹得像个粽子,它的建筑风格是非常开放的,城内宫廷官署与民居杂处,有九条主街干线互为经纬。

因此皇帝想要从一座宫到另一座宫去,就要从街道走。这一走就要戒严,长安城里的神仙都得让道,只要皇帝想动身,长安居民就不得安生。不光你皇帝有车,我们也有车啊。汉朝人打仗用车、出行用车,婚嫁也少不了车。琳琅满目的车辆几乎成了汉王朝的特色。

要是皇帝兴致来了,想打猎,那长安居民就更遭殃了,尤其是刘彻。刘彻的打猎非同一般,他从来都是微服打猎的,号称自己是平阳侯。他经常率领一支精悍的骑军,沿途打猎,长安百姓的庄稼没少让刘彻的马蹄子糟践。

更要命的是,刘彻打猎和老鼠一个习性,夜出晨归。这老百姓不但物质上受损失,精神上也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因为睡不好,得神经衰弱的不在少数)。

在汉朝,打架斗殴之前一定要看清楚对方手里的家伙,不要以为是古代,就是木头、石头之类的火并,你大错特错了,汉朝有先进的武器——弩,有的还是几连发,也因为这种武器威力巨大,刘彻的丞相公孙弘还曾经提议将它列为管制武器,不允许私人拥有。

假如汉朝有法律系的话,如果你脑子没有足够的内存和兼容两种程序运行的软件,我劝你还是不要念了,因为你不要奢望能把国家法律完全弄清楚,这东西是连专门断案的老吏都未必能读得全的,它繁多得能压垮国家藏书的书架子,更要命的是里面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在汉朝,如果小民生了女孩不要紧,女孩也能富贵,不是有卫子夫“灰姑娘”的故事吗?如果小民生的女孩丑也不要紧,只要让她心灵手巧能嫁出去就好了。如果小民生的女孩到了十五岁还没嫁人那就惨了,汉朝流行早结婚。晚婚晚育虽然有诸般好处,但最可怕的是可能永远也结不了婚,而且还得罚钱。

有一阵,汉朝的法律规定,要是谁家姑娘十五岁了还没嫁人,就得交双倍的人头税啊。 多亏有卫子夫“灰姑娘”故事的传说,汉朝小民中生女子的家庭才有点儿安慰。因为如果汉朝小民家没生男孩,家里自然少了一份劳动力,如果你是一个汉朝人,那么你九成九结婚很早。多早?十二三岁吧。这个甚至一度有法律强制,姑娘十五还不嫁就收双倍人头税。

在汉朝,如果你遇到一个八九十岁的老头可千万不要惹他,就算他专门往你身上撞你也最好躲得远远的,发发牢骚就可以了。

因为人家这年龄不是一般的年龄,人家手里拿的杖也不是一般的杖。这拿王杖的老人,不但可以随便出入官府,甚至可以在天子道上行走,在市场上做买卖可以不收税,触犯刑律如果不是首犯可以不起诉。这时谁欺负了你,就是藐视“王杖”,也就等于藐视皇帝。即使他是官员,也同样是要砍头的(高皇帝以来,朕甚哀怜耆老,高年赐王杖,上有鸟,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逆不道)。简直是杖遍天下无敌手啊。

在汉朝如果你想当官,你必须有才,如果没有才,你必须有钱,而且得非常有钱,起码得拥有百万以上的钱。这个时候,你就能拿着大把的钱去买一个郎官了,但也只能做郎官。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那么你要学军事,可以去陇西;要学文化,可以去齐鲁;要学赚钱,也可以去洛阳。你什么都不想学,只想唱唱歌跳跳舞然后找个大款,那你去赵地吧。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谁跟你说他今天吃的菜差点儿没辣死他,你可以确信他是在吹牛,你大可以大骂一声,丫的,少糊弄小民我,因为辣椒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有的,汉朝人还没口福吃到辣椒。

汉朝小民可不喜欢看什么韩剧,追什么韩流。西汉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深刻,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都接受咱西汉文化的影响。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小民,遇见一个人大谈以德治国,那么你可以确信他是儒学派,如果你遇到一个人大谈法律的重要性,那么你可以确信他是法学派。如果“外儒内法”两个都谈,恭喜你,你遇见刘彻了。如果有春秋战国人乘着时光机来数落汉朝独尊儒术、文化专制,你就告诉他,我们汉朝学术自由,儒家学者有能综合众家者,而研一家之学者,如司马谈诸人学道家,阳球诸人学法家,主父偃诸人学纵横家,田蚡诸人学杂家,韩安国诸人学农家等等等等。

对了,如果你是汉朝小民,你有幸可以吃到豆腐了,美容养颜皮肤好。这个你得感谢谋反叛乱的那个淮南王刘安,是他发明了豆腐。

汉朝小民牢骚不断。

汉朝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以非凡的气度雄踞东方,傲视世界。

汉朝的小民有诸多的快乐,也有诸多的痛苦,更多是诸多的无奈,发发牢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