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要上北大
5480000000020

第20章 演奏好高考这首歌(1)

刘倩

人生格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刘倩,2004年河北理科状元,

毕业于石家庄第一中学,

现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

在这里,我只想简单地谈一谈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有关意志的问题;其次,是我认为比较有用的学习方法;最后,是临考的心理状态。

一、关于意志

每日披着星星入睡,沐着月光起床,整个人像被上了发条的机器一般,整日在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之间来回移动。这样的日子有谁经历过?只有高三学生。高中生活究竟包含了多少的辛劳与汗水、多少的辛酸与泪水,恐怕只有高三学生最清楚。

理想,应由自己的兴趣与实力来决定。人,首先要认识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中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估、准确的定位。记得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由于“重理轻文”思想的存在,很多人劝我选理科,可我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文科,原因很简单: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确不假。另外,我认为,理想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自己实力的变化而变化,无须过高,也不能过低,跳一跳,够得着即可。高中三年,我们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醒地认识,随时根据学习情况调整对策。记得在我高二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找我谈话,他告诉我:“一个人,有了潜能而不去发挥,将来是要后悔的!什么叫做成功?所谓成功,就是达到自己应该达到的高度!”真的非常感谢这位老师。正是由于这句话,给整日自由散漫、悠哉游哉的我注入了新的动力;正是这句话,从此激励我向着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高度攀登。我想,在大家的生活中,你们一定也会遇到一些像这样的老师,教给我们生活的艺术,并将我们引向更为宽广的天地、更加美好的人生。因此,我想,我们不应该忽视与老师的交流,老师也不要忘记随时给学生一些正确地引导,有时候,简简单单一句话,可能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在这三年中,我的道路并不全是鲜花簇拥。我也有过苦闷,有过彷徨,有过抱怨;多少次,我把眼泪奉献给了无人知道的黑夜;多少次,我真想抛开书本,痛痛快快地大玩特玩;多少次,忍痛把一些活动推迟到高考以后……有时候,年轻的心被压抑久了,真想找一座大山,一口气奔向山顶,伫立峰巅,向着广袤的蓝天,向着无垠的大地,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长啸,让世界感受到我的存在,让我感受到世界的存在。可是,我知道自己应该为什么而奋斗,为什么而努力。闲适、安逸远远要比苦读容易得多,可是,一个志在顶峰的人,是绝不会留意半山腰的奇花异草的。

那时,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张洁的《我的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即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赋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也不应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怨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事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决不期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

是的,每人都有一块必须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你没有权利逃避,只能尽心尽力播种、耕耘!正如路遥所说:“人,有时要对自己残忍一点。”如果你要问,这年轻美好的生命去如此拼搏是否值得?那么我要说,既然上帝给了我们拼搏的本能、拼搏的机会,既然不想拥有鸡的羽翼而想练就鹰的翅膀,何不放手一搏?为理想而搏,为生命而搏,道一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工作着是美丽的。”这句话已经流传了许久。尽管如此,每次看到它,我还是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是的,工作着是美丽的,更是快乐的,在看似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感受到做事之乐,学会让自己安然且快乐、自在且幸福地学习着、工作着。时常有这样的感觉,每当自己做出了一道数学难题,写出了一篇满意的文章,完成了一个小小的计划或是组织了一次极棒的活动的时候,一种打了胜仗似的快乐油然而生,这种快乐感和充实感充溢了我的身心,促使我去干好其他的事。如此下去,我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快乐了!相反,如果勤于玩耍,懒于做事,浪费了大好光阴不说,心里老觉得失落、空虚,接踵而来的悔恨、自责、苦闷、烦恼又会使你无心学习,恶性循环,害莫大焉!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你或许会和我一样,感叹无聊是一种最深刻的折磨,感叹快乐又充实的日子,真好!

二、关于学习方法

每每被问及秘诀,我总会笑着说:“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方可得之。”这不是故弄玄虚,也并非过于保守,我认为,学习首先要重视基础,忽视基础就像空中楼阁是华而不实的,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须知,高考的题目你都未见过,似是变幻莫测,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宗”即是课本。在学习新课时,一定要对书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有明确、深刻的认识,切忌草草一看,大致记下,“差不多先生”是万万做不得的。

比如,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对于公式、定理,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它是如何推理出来的,可以用来证明什么,与其他公式、定理有何联系等。多问几个为什么,彻底搞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达到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重视基础并不等于死抠课本,任何时候都要明白活学活用的道理,要“得意忘形、死去活来”。书必常看,题要精做,但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要善于理清思路,总结归纳题型,并寻找多种方法而不囿于一种思维,同时,把老师的思路与自己的思维习惯作对比,找出差异,弥补不足。一味的题海战术只能导致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的后果。

又如,对于英语课本,我们既可以从中学到地道的句式和语法,又可以学到纯正的英语口语,还可以帮你牢记单词和词组,如此“一石三鸟”之功,何乐而不为呢?

如何看待语文课本恐怕是争论最多的问题。因为,高考的语文试题,乍一看,似乎与课本没有太多联系,有人甚至提出了老师只讲考题,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殊不知,“题在书外,功在书内”,语文的基本功岂止是单凭几个训练题、一套标准答案就能锻炼出来的?语文课本中满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精华篇章,需要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反复体会方可真正得其精妙,并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作文功底与文学素养。其实,仔细一想,试题中的汉语拼音、病句修改、成语运用、语序搭配乃至文言文阅读,哪一项不是以课文为基础呢?抛开考试不说,它还会赋予你别人无法企及的气质与内涵,“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为什么不做个快乐而美丽的读书人呢?

当然了,学习中实干固然重要,巧干也必不可少。我们还必须处理好时间与效率的关系,有这么一个公式:成绩=时间×效率。时间是取得高效率的前提,而高效率又是充分利用时间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