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人物
5492100000016

第16章 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科学家 发明家(5)

1864年9月3日,正当诺贝尔父子在做寻找引爆物实验的时候,硝化甘油突然发生大爆炸。实验室被炸成瓦砾堆,有5人当场被炸死,其中包括正在大学读书,年仅21岁的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亲弟弟埃米尔·诺贝尔。阿尔弗里德的母亲得知小儿子惨死,悲恸欲绝,父亲也因此而受重大刺激,患脑溢血半身瘫痪。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痛苦倍于双亲,他不仅为失去亲人而悲伤,而且还要承受事业失败的煎熬。

惨案发生后,诺贝尔的处境困难到了极点,警察当局严禁他恢复自己的工厂,也无人愿意将土地租给诺贝尔进行如此危险的实验。但这一切并没有吓倒诺贝尔,为了造福人类,他早已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后来,他和哥哥用重金在远离市区的马拉伦湖上租了一条船,在船上继续进行着胆战心惊的工作。

试验一搞就是4年多,先后进行了400多次实验,尽管稍稍安全了一点,但硝化甘油仍然未被完全征服。由于欧洲各国的工业发展较快,开矿山、修铁路、挖运河、凿隧道等都急需炸药,于是诺贝尔在瑞典的温特维肯郊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硝化甘油有限公司。随后,他又在德国汉堡等地也建起了炸药公司。

为找到运输和贮藏硝化甘油炸药的好办法,经反复实验,他终于找到了一种最佳配料——硅藻土。它与硝化甘油混合制得的炸药安全,这一点使诺贝尔最为满意。

从此,安全炸药便宣告诞生了!这种炸药不仅运输和贮存都很安全,而且爆破力也很大,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诺贝尔炸药工厂,硝化甘油炸药的产量日益增加,并被广泛地应用于采矿、筑路和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中,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因诺贝尔发明的安全炸药而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诺贝尔对已取得的成就并没有满足,他仍然孜孜不卷地进行研究。在发明安全炸药之后8年,诺贝尔又发明了“无烟炸药”。

出生入死皆无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诺贝尔一生为了研制安全炸药而舍生忘死,屡遭挫折而毫不气馁的顽强进取精神以及他为了人类事业的发展而甘愿献上自己绝大多数遗产的精神,将永远激励、鼓舞和鞭策着后人。诺贝尔的英名和诺贝尔奖必将永垂千古,万世流芳。

7.列文虎克:微生物世界的发现者

生平简介

1632年,列文虎克出生于荷兰德尔夫特的一个普通工匠家庭。幼年时的列文虎克对大自然总是充满着浓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总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探索着周围的世界,有时他会捉来众多的昆虫,然后仔细去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有时他也会坐在海边长久地望着远方出神,他想象那儿也会有高山、林木、花草。

有一次,好奇的列文虎克为了弄明白兔子的耳朵的构造,竞把一只家兔的耳朵割了下来,结果被妈妈狠狠地打了一顿。妈妈知道自己的孩子求知欲很强。她多么想给他更多上学的机会啊!但是家境困苦,无力负担。16岁时,列文虎克就被送往阿姆斯特丹的一家杂货铺当学徒了。

学徒生活是清苦的,因为天天得早起晚睡,忙得不可开交,还时常免不了要受主人的责骂。但列文虎克不在乎,因为京都的生活开阔了他的眼界,他亲眼看到了以前只听别人说过的事情。尤为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杂货铺对面的那位和善老人。老人博学多闻,家中藏书很多。一有空暇,列文虎克就跑到老人那儿借书看,或者请教一些诸如“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天上的星星和地球一般大吗?”等问题。老人非常喜欢这个好奇的孩子,总是愉快地回答他的回答,并把书借给他看。

夜晚,当店铺关门之后,在昏暗的灯光下列文虎克很快进入另一个世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借来的书籍,书里有神话,有传说,有历史,有自然万物的更迭兴衰。

这为他以后发明显微镜奠定了基础,并继而发现了微生物。1723年,列文虎克病逝,享年91岁。

历史业绩

列文虎克对书总是爱不释手,以至灯火时常烧焦他的头发。为了节省灯油,他总把灯光拨得很小,以至于他的眼睛越来越近视了。眼睛的高度近视使他忽发奇想:如果能有副放大镜该多好!有了这样的镜子,人们便能看到更多的自然现象,诸如蟋蟀的叫声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兔子的耳朵是怎么构造的,人们便都能看清了。这个新奇的念头竟是如此牢固地吸引了他,以至于他最后下定决心,要造出一副有神奇魔力的“宝镜”来。

杂货铺的隔壁就是一家眼镜店的手工作坊,列文虎克一有空就到那里去。当他向老工匠们谈了制造宝镜的想法后,老工匠们都被他那异想天开的奇异想法惊呆了。他们日日夜夜磨着镜片,可是没有一个人见过这样的“宝镜”。他们看着小伙子庄重的神情,知道他不是在开玩笑,其中有一位老人想了想说:“我倒知道这么件事,去年,我的小孙子把我磨的两块凸透镜叠在一起了,看到他的头发竟像小木棍那么粗,他还看见苍蝇的眼睛和铁丝网一样。不过,我可没闲心去过问那号事!”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听了老人的话,列文虎克似有茅塞顿开之感,于是他制造“宝镜”的决心更大了,信心也更足了。

一天早上,列文虎克终于磨成了一块小巧玲珑的凸透镜。他把一根鸡毛放在镜片下,果然放大了不少,那一根根绒毛都像小树枝一样整齐地排列着。接着他又磨制了另一块同样的镜片,按照老工匠的说法,把两块镜片重叠在一起,调好距离,这就是人类第一架显微镜。有了它,人们便有了“神奇的眼睛”。

列文虎克开始用他的显微镜观察一些很小的东西,像兔子耳朵的血管、蟋蟀的翅膀、羊毛的纤维等等。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他几乎不相信在镜里看到的东西是用他磨的镜片看到的。列文虎克不停地观察、不停地记录,每天都有新奇的发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1676年春天,列文虎克在观察胡椒为什么会有辣味时,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并发现了这些微生物是不断繁殖增长的。

1680年,列文虎克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一生的探索,数十年的观察,终于被承认了。作为一个最普通、最平凡的人,列文虎克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成为震惊世界的人,但是历史最终对他不屈不挠的探索给予了应有的奖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列文虎克在其颠沛流离的一生中,练就了一套拿手的磨镜技术,他一生用手工制作了200多架显微镜,而且一台比一台精密。

列文虎克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创制了历史上第一架显微架,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他的发现震动了世界,他的业绩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命运,也改善了人们今天的生活。他为人类认识自然、驾驭自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8.牛顿:伟大的科学巨人

生平简介

牛顿于1642年圣诞节那天诞生在英格兰的伍尔斯托普。这年正是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他是个遗腹予。童年时代他就表现出在机械方面的才能,他的双手很灵朽。虽然他很聪明,但在学校时是个散漫的学生,并没引起别人太大的注意。十几岁时他母亲让他退学,希望他成为一个出色的农夫。幸运的是,他母亲被人说服,承认他的主要天赋是在其他方面。18岁时他进入剑桥大学。在那里,他迅速吸收着当时已知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并且很快进入了自己的独立研究。在21~27岁时,他就奠定了日后引起世界革命性变化的那些科学理论的基础。

牛顿于1727年去世。他被葬于西敏斯特教堂(西敏寺)内,他是第一个被给予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历史业绩

牛顿从不愿意公布他的研究成果。虽然他大部分研究工作的基本思想早在1669年时已经形成,但他的大部分理论多年以后才公诸于众。牛顿公布的第一项成果是他在研究光的性质上取得的。经过一系列精心的实验,牛顿发现普通的白光实际是构成彩虹的所有颜色组成的混合光。他还仔细分析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结果。利用这些定律,他在1668年设计并实际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今天,大多数天文观测使用的就是这种望远镜。在他29岁时,这些发现连同他所做的许多其他的光学实验一起被呈交给英国皇家学会。

仅牛顿在光学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瞩目;然而,这些成就同他在纯数学和力学方面的成就比起来就次要多了。他对数学的突出贡献是发现了微积分,那时他大概是在23或24岁。这一发现是现代数学最重要的成就。它是种子,大多数现代数学理论由它生长繁育而来;它更是至关重要的工具,没有它,在它之后的大多数现代科学进步就不可能实现。就算牛顿没有做其他任何事情,仅仅是发明微积分本身就足以使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然而,牛顿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力学领域。力学是研究物体如何运动的科学。

伽利略已经发现了第一运动定律,它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毫无疑问,在现实中所有的物体都受到外力的作用,因此力学里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物体是如何运动的。牛顿用他著名的第二定律解决了这一问题。该定律堪称是经典力学中最基本的定律。第二定律(用数学方程表述为F=ma)说明了一个物体的加速度(即该物体速度的变化率)等于作用在该物体上净力除以该物体的质量。作为这两个定律的补充,牛顿又加上了他著名的第三运动定律(该定律说明每一个作用力,都存在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以及他最为有名的科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组四个定律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借助这一体系,人们可以研究从钟摆的摆动到行星沿着它们的轨道绕太阳运行等实际上所有的宏观力学系统的问题,也可以对它们的状态进行预测。牛顿不仅阐明了这些力学定律,而且他本人还亲自运用微积分等数学工具,示范了如何应用这些基本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1687年他发表了他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运动定律。牛顿展示了如何运用这些定律来精确预测围绕太阳运行的各行星的运动。因此动态天文学中的主要问题,即精确预测恒星和行星位置和运动的问题,被牛顿漂亮地一举解决。正是因为如此,牛顿常常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天文学家。

牛顿是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他在力学、数学、光学等学科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亚历山大·蒲柏曾说:“自然与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诞生吧,牛顿!于是一片光明。”

9.富兰克林:化解雷电的勇士

生平简介

1706年,美国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生于美国的波士顿。

其父原是英国染匠,1685年为了逃避宗教的迫害,从英格兰远渡重洋移居到北美,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职业。父亲为人善良,能歌善画,是一个虔诚的新教徒。

富兰克林是家中十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由于家庭贫困,哥哥们都被送去学习各种手艺了,唯独富兰克林很小就学会了读书,并且聪明伶俐,父亲的很多朋友都一致认为如果送小富兰克林上学,他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正因为如此,寓兰克林才得以在8岁时进了文法学校学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的学习成绩逐渐由中等上升为优等,并且还跳了级进入了二年级。后因他的父亲意识到接受这种教育的人将来生活大多贫困潦倒,于是,他的父亲便又改变了初衷,让他离开文法学校,进了学习写和算的私学。一年后,终因家里人口众多,负担沉重,父亲无力提供教育费用而辍学,从10岁多一点开始,富兰克林便被父亲领回了家,帮助父亲干制造蜡烛和肥皂的生意。

1723年,17岁的富兰克林告别了故乡波士顿,踏上了新的人生征途,自己去闯路子了。他先后在纽约、费城,后来又到英国伦敦搞印刷工作。1726年10月,富兰克林和朋友合伙在费城开设了一个印刷厂,年轻的富兰克林开始了自己的事业。1729年,在两位挚友的资助下,富兰克林开始独自经营印刷厂,工作十分顺利。第二年,24岁的富兰克林和丽达结婚。丽达性格温柔,品德贤淑,成了富兰克林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21岁时,富兰克林组织了青年自学团体“共读社”,社友们每星期五在旅馆里集会,每人轮流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内容范围极广,涉及科学、政治、文学、哲学等。富兰克林成了该社的领导人物。这种样式的讨论大大地扩展了富兰克林的知识面。25岁那年,富兰克林又倡导并创办了北美第一个图书馆——费城图书馆。

40多岁时,富兰克林放弃了印刷商的成功之路,当上了费城的邮政代表,,他整顿邮务,改革市政,成立救火会,关心社会的福利事业,政绩斐然,也就是在这时,他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并开始了他的科学技术研究生涯。

在以后的岁月里,富兰克林在科学上取得一系列的成就。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与世长辞,享年84岁。

历史业绩

富兰克林最早的科学活动是发明新式火炉。这种火炉结构新颖.使空气进入炉堂前先经过预热,因而可以提高炉温,节省燃料。

1734年,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办了美国第一个科学团体——北美增进有用知识哲学会,他的科学活动从此进入鼎盛期,他对科学的最大贡献址他的电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