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富独创性、也最能体现该片特色的是蒙太奇的运用:剧中相互独立的四个故事不是从头到尾地途述的,而是同时展开藉以暗示“爱和仁慈反对仇恨与不宽容的斗争是贯穿于各个时代的”这一历史认识。
尽管《党同伐异》在艺术上较《一个国家的诞生》更胜一筹,但它上映以后却在商业上遭到了惨败。格里菲斯为此债台高筑,终生未能走出债务的阴影。
这次失败的原因,一方面来自欧战时期美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一方面来自格里菲斯在影片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上的肤浅与混乱,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在电影艺术上的超前性。
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部影片的经典意义。
1952年,63位国际知名导演在比利时投票评选12部世界电影杰作,《党同伐异》名列第九。1958年由26个国家的117位电影史专家评选出的“世界电影12佳作”中,《党同伐异》名列第七。
1913年,格里菲斯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斗争》。1935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为他颁发了特别奖。1948年,这位在世界电影史上一度独领风骚的巨匠在一种几乎是被人遗忘的境遇中,孤零零地死在好莱坞的一家旅馆里。
6.体现民族独创性的表现主义学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矛盾激化,经济面临崩溃,人心浮动。而掌握在统治者和垄断资产阶手中的德国电影,却要求艺术家们大拍场面豪华的历史片和歌舞片,以宫廷的豪华场景去转移人们对现实的注意。匈牙利人柯尔达在德国拍摄的《亨利八世秘史》便是这样的产物。戏剧改革家莱因哈特的门徒刘别谦此时已经成了德国影坛上的著名导演。他对老师调度巨大场面的能力别具匠心,摄制了不少场面宏传的影片,如豪华的历史片《女后安娜传》、《法老之妻》等。
与刘别谦等人的电影取向截然不同的创作流派是表现主义电影。后者在电影艺术上更多地体现出了德意志民族的独创性和时代精神。表现主义电影对于德国电影在20年代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表现主义于战前起源于慕尼黑,战后传播到柏林。1919年的德国,那类散发着混乱不安思想情绪的表现主义作品在剧场、画廊、街道、橱窗里已经随处可见。表现主义对电影的渗透,首先体现在与绘画有关的布景处理上,随后不久便构成了对于电影艺术本体的冲击。以梅育为首的表现主义艺术家,面对德国战败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感到悲观渺茫,同时又不甘沉沦于这种现状,于是把发自内心的焦灼和躁动投射到了他们的作品中。
梅育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奠基人,同时也是德国无声电影时期最富个性的电影剧作家。
在《卡里加里博士》最初的电影剧本中,卡里加里博士利用催眠术(权威的魔力),先是驱使青年舍扎尔在节日市集上做杂耍表演,然后晚上又指使他去杀人,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编剧的本意是藉这一形象来批判那些把德国拖人战争劫难的政治权威们以及群众对于他们的盲从,但是到实际拍片的时候,制片人却把卡里加里博士的疯狂犯罪改动成大学生弗朗西斯的狂想。这样一来,权威从一个犯罪的疯子一变而成为了理性的保护者,影片的思想性由此受到了影响。不过,影片放映后最终还是获得了好评。它在巴黎创下了连映7年的空前纪录。
1958年评选出来的“世界电影12佳作”中,它亦榜上有名。正如《美国电影的兴起》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在一个月之内,美国没有一部影片,甚至《一个国家的诞生》也赶不上《卡里加里博士》所引起那么多的评论、争论和猜测,这真是一件创纪录的事情。”
德国表现主义流派的重要影片,还有威格纳的《哥雷姆》鲁滨逊的《演皮影戏的人》等。1942年保罗·莱尼拍摄的《蜡人馆》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电影的封笔之作。由于表现主义的影片与20世纪30年代的主流电影日益不协调,该学派逐渐成了明日黄花。其后,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新学派开始形成,代表人物是派勃斯特和杜邦,代表作是《没有欢乐的街》、《杂耍场》和《柏林的贫民窟》等。
为了摆脱***的阴影,梅育、刘别谦、派勃斯特、杜邦等一大批德国电影人先后来到了好莱坞。他们将德国电影学派中的某些艺术因素与美国电影的某些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对美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7.卓别林和默片时代的喜剧
对于广大的电影观众来说,卓别林就是喜剧的代名词,是让他们大笑也让他们唏嘘的神人,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他们可能不知道格里菲斯,但决不会不知道卓别林。他代表了美国喜剧的最高成就。
最初卓别林是在塞纳特手下拍摄一些“启斯东喜剧”,在这些实践中他迅速的熟悉了喜剧的拍摄方法,对电影表演、剪辑和结构了如指掌。在早期影片里就已经出现了经典的流浪汉造型:过分小的背心和过分肥大的裤子,大皮靴、八字步、圆顶礼帽和一根手杖,卓别林不断改进他的流浪汉的形象和内在品质,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1917年,卓别林和支配着美国绝大部分电影院的“第一国家影片公司”签定了100万美元的合同,三年间,他只拍了4部影片。在这些影片中他越来越有意识而且准确的表现他的流浪汉形象,以及他和当时社会制度的冲突。1922年,卓别林为了摆脱好莱坞电影商人的制约,更充分的展现自己的艺术风格,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查尔斯·卓别林制片公司,他后期的几乎所有的长片都是在这里生产的,代表了他的电影生涯的最高成就。这些长片包括:《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大马戏团》(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纳先生》(1947年)和《舞台生涯》(1952年)。1957年,卓别林在英国拍摄了《一个国王在纽约》,1967年,年近80的卓别林在英国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
其中,1925年摄制的《淘金记》是卓别林最成功的影片。这是一部具有隐喻意义的经典作品,是卓别林在无声电影时代摄制的众多杰作中最完美的一部。
卓别林对于喜剧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天才,这使他在喜剧电影的舞台上雄踞半个世纪之久。
然而这些不是最重要的,卓别林最了不起的是他的博大的人道主义立场,他的影片具有一种感动心灵的神力,有人把他的喜剧概括为“带泪的微笑”,是十分准确的。卓别林以他的人道主义立场,满怀深切的同情心,塑造了一个四处流浪、孤苦无依、身无分文但又善良勇敢、热爱生活、好打抱不平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乔治·萨杜尔有一个中肯的评价:“卓别林的影片是惟一既能为最贫苦阶级和最幼稚的群众所欣赏,同时又能为水平最高的观众和学识最渊博的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影片,他的影片是从1914年以来惟一能够不问断的吸引观众兴趣的影片。”迄今为止,卓别林在美国喜剧电影的位置都没有人能够取代。
8.20世纪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
世界电影起源于欧洲,但热闹了不过10年。随着鲍特和格里菲斯等人的崛起,世界电影的中心也移到了美国。后10年对于电影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格里菲斯等人致力于使电影这个世纪末的初生儿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因而倾尽全部的智慧与激情,为电影艺术的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两部豪华巨片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美国电影的繁荣。无论是艺术语言的成熟,还是制作工艺的精良,都让后人叹为观止。
然而好莱坞从一开始就没有忘记它的企业身份,自始至终,它都以商业运作的方式来完成它对电影的制作,首先要肯定这种方式为电影提供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但同时不能否认的是它对电影艺术性的巨大损害,有关这个话题我们还有专门的章节进行阐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电影已经从格里菲斯们创造的顶峰滑落下来,包括格里菲斯本人。大量的商业垃圾充斥于文化市场,观众在电影院里再也找不到那曾经体验过的激动人心的感受。
如果说这种庸俗盼商业电影让观众感到厌倦的话,那么远在欧洲艺术家和热爱艺术的人们则是拍案而起了。悠久而厚重的人文主义精神和艺术传统,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形成了20世纪20年代欧洲先锋派电影得天独厚的人文背景。一场轰轰烈烈的、紧张而又积极的对电影艺术的探索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9.“平民化”的印象主义电影
印象主义电影又称印象派电影,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德吕克及其友人所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
德吕克,曾经是一位年轻的小说家和剧作家,面对法国电影事业的迅速衰落,他转而投身于电影界,在他创办的《电影》杂志封面上有这样的标语,“愿法国电影成为真正的电影,成为真正法国的电影。”他一生都在为此而努力,可惜在1 924年他就英年早逝,印象派电影也随之销声匿迹了。
德吕克是一位杰出的电影理论家,同时又是有成就的电影剧作家,他的电影理论成为印象派的美学基础。他反对电影商业化和庸俗化倾向性,要求拍出反映普通人生活而又有艺术性的影片,形成了印象派著名的“平民化”的风格。他提出了著名的“上镜头”理论,基本观点就是电影应该通过视觉结构上的安排来表达情绪的情感,达到所谓诗意的状态,以银幕的视觉效果作为选择和取舍的标准,只有适合于视觉艺术表现手段的对象才能搬上银幕,同时,对布景、照明、节奏和演员表演等电影视觉表现形式的基本元素做了有益地探索。他鼓励电影艺术家大胆探索新的电影语言,把过去、现在、未来相穿插,让现实与幻想相交融,着重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在理论探讨的同时,他也不遗余力地以创作来实现自己的美学思想,在他1921年导演的影片《狂热》中,我们看到了对“平民社会”的反映。一家小旅馆的女主人在登岸投宿的水手中发现了自己以前的情人,由此引起争吵,最后造成凶杀惨案。德吕克运用了质朴而又新颖的技巧,利用对环境气氛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在他的影片《沉默》、《西班牙的节日》,以及《流浪女》中,他都注重用各种方式,如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或隐喻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印象派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阿倍尔·甘斯,在德吕克创办的“电影俱乐部”中,他是一个勤奋而且有才华的导演,穆西纳克说:“甘斯是当时法国惟一的一个具有强烈表现力,并能将鲜花和泥沙一起带到一种富于抒情味的气氛中去的电影家,”他的著名作品《车轮》描写了铁路工人的生活,单纯质朴而富有诗意,1960年,甘斯重拍了历史片《奥斯特里茨》,表现拿破仑的一次重大战役,对拿破仑的性格做了较真实生动的刻画,具有史诗规模。
印象主义电影主要的作品还有:莱皮埃的《黄金国》,爱浦斯坦的《红色旅店》和《忠诚的心》等。
10.表现风格的抽象主义电影
印象主义后期,在德吕克的“电影俱乐部”和卡怒杜的“第七艺术之友俱乐部”周围,聚集了一些狂热追随现代艺术的群体,经常不公开地放映自己拍摄的影片,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受他们的影响,整个欧洲都形成了这样一种探讨纯艺术的风气。在他们中间最为盛行的话题,就是一二十年前出现在绘画和诗歌领域的达达主义、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而他们拍摄的电影,则完全实践了这些现代艺术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理想。
抽象主义是从达达主义绘画中找到灵感,热衷于绝对抽象化造型的节奏和美感,并试图用这些抽象的线条,图形或物体的造型来图解旋律和节奏。瑞典画家维金·艾格林说:“我要在纯艺术领域造成一种重大的变革,即一种抽象的形态,就像通过听觉传达给我们的音乐感觉一样。”于是,在德国,这种电影成了一种刻意的、艰涩的用活动画面解释音乐的科学实验。
1921年艾格林在德国摄制了一部名叫《对角线交响乐》的影片,这是一种由螺旋形和梳齿形的线条组成的抽象动画片。在他去世前的1924年,他还完成了《平行线交响乐》和《地平线交响乐》两部动画片。另一个德国画家汉斯‘里希特绘制了一部由黑、灰、白色的正方形及长方形的跳动形象构成的影片,名叫《第二十一号节奏》。从这样一些影片的名字,我们都可以看出德国抽象派的意图,使用一些活动的几何图形,极尽排列组合之能事,像安排管弦乐队中的各种声调那样,来创造他们所谓的“沉默的旋律”和真正“视觉交响乐”。
和态度认真,内容正经而富有使命感的德国抽象派不同,法国的抽象派则充满了浪漫的诗意和快乐的幽默感,两相对照,风格立现。法国抽象主义的主要作品有:曼·雷伊的《回到理性》,费尔南多·莱谢尔的《机器舞蹈》及雷内·克莱尔的《幕间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