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龙行贵州
5492700000013

第13章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贵州傩戏(3)

“冲傩还愿”的传说俨然是神话而不是传说,不过故事倒编得有板有眼。话说傩公、傩母生前因恋爱受阻,双双投河殉情。放牛娃在河边寻得二人头颅,挂在竹桩上,供在岩洞里,围着唱歌跳舞道:“若保佑牛不吃庄稼,就把你们供奉起来。”话说在了“神在日”,以后,牛果然不吃庄稼了。这可乐坏了放牛娃,他们于是每天供过了傩公傩母这之后,就在山上无牵无挂的嬉乐起来。一年春天,瘟疫流行,每个寨子差不多是十死九卧床,各种药都用尽了,也还是不见有个回缓。走投无路之际,大人便只好效仿放牛娃们,到供着傩公傩母的山洞里祭拜,并许下了各种愿望。巧就巧在这点,过不了几天,瘟疫就散了个无影无踪。于是人们就在山洞前搭起祭台,隆隆重重地感念傩公傩母的恩德。这天,恰逢李老君外出云游,经过上空,见如此热闹,便变成村民就近观看。他见大家乱唱乱跳,没个规矩,腾云上天后,就扔下一本书,作为祭拜傩公傩母演唱的范本。再一年秋天,皇后和三公主染上了瘟疫,百般医治无效,后来祭了傩公傩母,两人的病又奇迹般地好了。于是皇帝下诏,封傩公傩母一席之地,并从此演出傩堂戏。

又说混沌初开六月间,天上飘了七天七夜大雪,冻死了很多人。观音菩萨于心不忍,请出太阳星。太阳出来,雪水融化,冲垮了五岳庙,把昆仑山上的沉香木也冲走了。沉香木漂到海里,龙王截获,便用它来做了一张独脚床。龙女在上面睡了一夜,便染了瘟疫,一病三年不起。龙王上天人地,求神问卦,皆不灵验,后来周易文王用铜钱断明,原来龙家犯了五瘟神。

于是龙王许下大傩4-二祭、小傩十二堂、长标十二支、短标十二双,又许下神戏24个,以及白鹅、白鸡、白猪、白羊等供品。傩愿一还,龙女的病就好了。这种做法后来传到人间,人们遇到生病、无子、灾难等不利之事,都要请土老师迎神送鬼,祈禳斋醮;有的人家为求老人高寿,小孩平安,也要“冲寿傩”、“打太保”、“跳加官”。

流传于思南一带的说法更蹊跷,说孙猴子一天顺着马桑树爬上天庭,被玉皇大帝发现。孙猴子害怕受惩罚,就编了个谎说人间遭了大旱,玉皇大帝一听,端起金盆就往下界泼去。这一泼,洪水齐天了,水都差点淹进了南天门。一天,滚滚波涛中漂着一个葫芦,玉皇派神打捞上来一看,里边蹲着两个人,那就是傩公傩母。他们向玉皇讲了下界洪水泛滥把人都全淹死了。玉皇知道被孙猴子戏耍了,赶忙派李古佬治水。七天七夜后,水退了,玉皇叫傩公傩母回地面繁衍人类,他们不愿,说“亲兄妹怎么能成亲呢”?土地公公劝了好久,兄妹俩于是便提出滚磨子、栽葫芦藤、扔石片等苛刻条件。奇怪的是从山头滚下去的石磨是合在一起的,从山脚长出来的葫芦藤紧缠着,从山头扔出去的石片也贴在一块。兄妹俩只好成亲,从此,地上5L有了人烟。人从傩公傩母来,于是后人治病、消灾、求-T“、保平安等都要“冲傩还愿”,这种酬神娱神的活动历经演变,便成了今天的傩戏。但傩公傩母羞愧于兄妹成亲这件事,所以至今思南傩戏中傩公傩母的面具都是绯红色的。

——但这张“文书”却是真的。它是民国年间铜仁地区沿河县一个许主的“牒奏”抄本:

上奏

中华天下贵州省沿河县地名居往,奉神设供,焚香点烛,呈词拜表,缴愿信人因为×事 叩许

先天傩愿一堂,上冲下还,道场一供,自许之后,果保清吉民国×年×月×日迎师于家

有些文书还将“冲傩”的具体原因和时间安排详细写明,如道真县的“过关愿”文书:

今有礼请,冒罪疏奏:

××朝××府××州××地

信士×××所生男童关

不遂,命犯阴司,无方投告,只得叩请五岳太岳太保良愿一堂,×日开坛。×日告止。

x年×月×日X X×具疏

从中可见“冲傩还愿”所兼涉的生活事项了。所谓“冲傩”,是指遇到疾病灾难等不如意之事时,请土老师前来驱邪逐疫,把不祥和鬼魅“冲”开;所谓“还愿”,是指冲傩之家事前对神许下各种愿信,大难过后做法事、演傩戏,把各路神仙请到傩堂受祭,以偿还愿信。

傩堂戏便是对“冲傩还愿”这种习俗事像的具体诠释。它是一种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戏剧,也叫傩坛戏、傩愿戏,其覆盖面非常广,主要流传于黔东、黔南、黔北一带的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和汉族中,尤以德江、思南、沿河、印江、松桃、石阡、江口、道真、湄潭、务川等县最为丰富。

众神济济的傩堂傩堂戏的演出要布置专门的傩堂神案,或设在许主家的堂屋,或设在许主家的院坝。设在堂屋要正对神龛,设在院坝则正对堂屋大门。

神案又叫香案或祖师案,有固定的格局。正对堂屋为竹子编扎的彩楼牌坊,名叫“三宝龛”,“三宝龛”分3个殿,左为“玉皇殿”,中为“王母殿”,右边为“老君殿”;有的也将3个殿称为“松梅宫”、“紫芝岩”、“火营洞”。“三宝龛”前置一张神案桌,上供傩公、傩母的木雕神像,另有“翻坛小山”和“健身大帝”的木雕像。“翻坛小山”即申公豹,此人神通广大,善于变化,是捉妖魔鬼怪的神捕;“健身大帝”又名太子,是一具身军分穿衣服、四肢可以活动的木偶,元子或孩子不好带的人家还傩愿,必须将它供着。神案桌下,供着地罗小山及其妻子的木雕神像,有的还置一铁链,专供地罗小山捉鬼用。桌下四周,摆满傩堂戏的各种面具和刀、枪、弓剑等道具。

“三宝龛”正面和两侧,悬挂有“三清图”、“师坛图”、“八庙图”等各色画轴。俗称“案子”。

“三清图”是绘在纸上的三轴彩画,每轴画上绘有一位主神和若干较小的神。主神没有统一的定谓,有的说是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有的说是孔夫子、李老君、释迦佛,有的说是玉皇大帝、太白星金、五岳大帝、雷公、风伯、城隍等,或属道家,或属佛教,或属巫教系统。“师坛图”是历代祖师的神位图,上面除了绘有历代祖师的神像外,还详细写着本坛历代祖师的传承关系。傩堂戏一般为口耳相授,师承关系非常严格。

神秘的傩仪法事傩堂戏的演出在内坛和外坛两个场地进行。内坛是冲傩还愿的各种法事,外坛演出各种娱人娱神的剧目。

傩坛法事一般在正戏演出之前和之后进行,之前的法事称为“开坛”,之后的法事称为“闭坛”。法事不受时令所限,时间的长短依许主的叩愿而定,短则一天,长则十天半月。做法事,意在迎请各路神仙来到傩堂享受祭品,并作证明,以还傩愿,二是驱逐妖魔邪鬼、疫病灾难,保佑主家家财家运亨通,事事顺心。土老师在做法事时,头戴法冠,身穿法衣,肩披牌带,又舞又跳,时而吹牛角、卜神卦,时而敲权杖、摇司刀,其间还穿插着挽“诀法”,划“字讳”、走“禹步”、念“咒语”等神秘动作。法事过程中,有两道扣人心弦的表演:“上刀山”和“下火海”。“上刀山”,即将若干把锋利的刀以刃朝天绑在木梯上,土老师赤着脚爬上梯子;“下火海”,即用炭火将铁铧烧得通红后,土老师用脚踩手摸,甚至用牙齿去咬着,到各个房间去驱鬼。

开坛法事做完,便是开洞出戏。这戏又分正戏和插戏两类。

正戏是从桃园洞中搬出的20个神戏,是傩堂戏的主要部分,其剧目有《开路将军》、《勾魂判官》、《仙锋催愿》、《押兵五郎》、《地盘开洞》、《二郎镇宅》、《水路殷红将军》、《柳三杨泗》等,多是直接为请神还愿服务的,里边宗教祭祀的意味很浓。正戏中也有一些富有现实意义的剧目,有《柳毅传书》、《安安送米》、《媳妇告公公》、《梁山土地》、《谋夫夺妻》等,但也没有完全脱离宗教的“灵光”,比如《梁山土地》中的主人公肖雄进,本是一个穷苦的长工,因他勤劳善良,精于耕作,被“虚空”封为神祗,在傩堂中担任着重要的职司。

插戏是穿插在正戏之间演出的戏,又称为耍戏、杂戏、花花戏,戏的内容全面倾向社会生活,完全消隐了宗教的影子,主角不再是傩堂中的神祗,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平民百姓,其剧目如《郭老么借妻回门》、《苏妲姐选婚》、《张少子打鱼》等,诙谐幽默,风趣真实。

正戏完毕,便是封坛,其语咒日:信氏×人。走东去西,去南去北,空手出门,抱财归家;去时青龙背上行,转来猛虎背上来;去时清吉,来时平安。

信氏×人,统领合家人等,坐的三间茅房,四间瓦房,灯烟不起,火烟不飞,罗裙扫地,百病消除……

娱神又娱人,插科打诨最开怀傩戏演员在演出时必须佩戴面具。面具的由来同样很悠久,说那几个放牛娃每天供奉傩公傩母之前,都要戴着他俩的头骷髅戏耍一通。当时,此地正流行瘟疫,但这几个小娃娃却一个也没有染上,寨人于是便照着头骷髅的模样制作面具戴在头上,同样也避开了瘟疫;染上瘟疫的人们做了面具戴上后,病也慢慢痊愈了。从此,一旦有天灾人祸,人们便将骷髅模型戴在头上,扮神逐疫,驱灾避祸。

傩戏的面具也叫脸壳。其造型根据角色类型有“正神”角色面具、“武神”角色面具、世俗人物角色面具三种。

“正神”面具多弯眉大眼,耳长脸宽,性情宽厚、善良、安详;“武神”面具立眉粗实,眼窝深陷,眼珠外突,嘴微下翘,两颗獠牙挺立,额上画有“紫微讳”,着靛蓝色,杂以红、黄、灰、白诸色。世俗人物分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类,正面人物多实感造型,用色单一,眉目清秀,五官端正,微带笑容;丑角面具夸张、荒诞,多以变形。如《安安送米》中的邱姑婆,细眉如丝,窄眼吊角,嘴长鼻大,下巴歪斜,头顶一缕发髻呈螺丝形;《甘生赴考》中的秦童,也是一个歪嘴,眼睛外突,眉毛倒挂,脸上色彩,红中点有白色小点,很是风趣、活泼,颇多娱人,更兼戏中插科打诨不断,格外叫人开怀,如《甘生赴考》段文:甘(白):你们三兄弟好个人材,说一下。

秦(白):说一下给他听也好。

三个弟兄都有名,大哥有名麻哎好麻……麻以好麻麻(打尿泡),麻就麻;二哥出来纠纠麻;只有三弟生得好,背又驼,嘴又歪,脑壳无毛光茬茬。

甘(白):秦童,你们三兄弟都有这样好的人材,怕有三个好黄狗,蓑也蓑(打尿泡)。“皇后”,不说要说,说来他们要哭。要哭,你听。

秦(白):大嫂出来好好扎,吆好好扎好,眨巴眼;二嫂出来眼眨巴;只有三嫂生得好,扯眼扯眼萝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