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过50健康必读书
5510200000008

第8章 好心态,好身体(2)

(3)和畅情绪

人的精神情志应常乐观愉快。乐观的情绪能使气血和调,阴平阳秘,有:益于身体健康。喜怒人皆有之,唯过则有害。老年人肝血虚衰,神气虚:惫,性急易怒,往往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对喜怒应倍加注意。凡事应遇变不惊,泰然处之,有了烦恼应及时排遣,改善不良的心境。具体的方法很多,可因人而异,选择适宜的活动,如漫游山林、听琴赏画,舞蹈弈棋,或其他文娱体育活动等。山川花木对人的情绪有调节作用。如人在山顶上居高临下,俯瞰大地,能令胸襟开阔、豁达;花草树木则以其蓬勃的生机使人心旷神怡。音乐也具有感化性情的作用。悠扬动听的旋律多具有开畅胸怀、舒解郁闷的功效。

事实上,充分享受人生正是保持健康的良方。你如果想身心舒畅,先要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愿望,并加以注意。当然,你不会忽视饮食和健康,这都是使你身心舒畅的条件。

健康的鞋匠胜过生病的国王

德国评论家伯尔尼曾说:“疾病有千百种,而健康却只有一种”。

疾病能够夺走我们所有的一切,拥有健康就成了我们工作、幸福的先决条件。无病无痛度过一生的人是幸福的。有巨大财富的人可能接受最好的治疗,却不可能保证身体健康或恢复健康。

近年来,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关注中国内地城市中的“49岁现象”。

在一些知识分子集中的研究院、科研所、大中学校等单位,频频出现一种怪现象:许多早些年退休的60、70岁、甚至80多岁的老知识分子还健在,而在职的49岁左右的中年人却有不少英年早逝了。从表面看,许多49岁左右就故去的中年人,大多事业有成、子女长成,看起来生活安定,并没有早逝的原因。专家们研究发现,这种“49岁现象”,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因素。这个年龄段的人群,青年时期大多经历过上山下乡等较多磨难,在随后的返城、求学及工作过程中,他们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这种特殊的生活阅历,使他们形成自己独有的观念,在工作上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在生活上对自己也十分苛刻。在单位他们是骨干,在家里他们是主心骨,事业和生活的更高目标使他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所以他们拼命地工作,加班开夜车已司空见惯。实现目标的愿望如此强烈,使他们忽视了健康保健和平常生活的快乐。

人的一生,有苦有乐。谁都盼望自己苦尽乐来。乐从何来?真正的乐不是用钱买来的。有钱的阶层,不一定人人都会真正领略生活的乐趣。有一个大富翁,劳累了一辈子,挣了很多很多的钱,可是钱对他只有两种用途,那就是盛年吃饭和暮年吃药。他没有一点爱好,也就从来没有痛痛快快地参加过体育娱乐活动。到了50多岁得了严重的心脏病、脑血管病,躺在床上挣扎不起来,人变得活像木乃伊。想起这位富翁,真叫人替他悲哀,难道人有幸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赚取一世的劳累吗?我们再看看山里的一位羊倌,早上,羊群跟在他身后吃草,他一路上吼着花儿,抒发心中的欢乐;中午,羊群围卧在他身旁,他把头枕在绿茵茵的草地上,观看天空白云的千姿百态;下午,羊群在河边喝水,他把光脚丫泡在水中,心旷神怡地静听树上啾啾的鸟鸣。这位羊倌没钱也能乐。

因此,趁身体还健康时,就要注意保养,养成使身体得到充分运动的好习惯,远离有害健康的恶习。维护健康的身体,需要持之以恒,办法也很多,要因人而异,因陋就简,见缝插针。等到生病时才注意健康的重要,就太迟了。

有一个故事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聊天。中国老太太忧伤地说,我辛苦了一辈子,攒了一辈子钱,终于买到了属于自己的好房子,可我却死了。美国老太太则快乐地说,我住了一辈子好房子,可我到死也没把银行的房屋贷款还清。

大多数人都执拗地抵抗着自然规律,不肯减轻日常的工作,以为需要的东西一旦失去,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这样做当然无可非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调查研究无可辩驳地表明,从复杂漫长的工作中摆脱出来,就有了更多悠闲安逸的时光,我们与家庭的关系也就更加亲密,身体就更加健康。渐渐地,人们把五旬以后的岁月看成是人生道路的一个正常阶段;为之做好了准备,希望享受其间的清福。

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乐趣,寻求不同的刺激。

只要我们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不予抵制,生活就能尽如人意。

犹如我们上了年纪,必须另换一副眼镜一样,年龄不同,观察事物的方式也;不同。倘若不能学会如何成功地把人生每个阶段的生活过得幸福愉快,我们便会成为一群不合时宜的人。其实,自成年以来,我们已经吸取了许许多多刺骨铭心的教训,假如我们允许自己继续成长的话,那么就会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可能获得幸福。

当猎人停止狩猎时

现代,接近退休年龄的人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由于医学的进步,现在不仅有更多的人活到退休,而且退休后还能活很长。过去60年,退休后至少再活10年的人数翻了一番。

1940年以前,65岁以上的人只占人口总数的一小部分。没有实现经济独立的老年人要么生活贫困,要么工作到死,要么靠子女赡养。

从20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20年代,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将从46岁提高到72岁,升幅高达50%多。到2020年,将有10亿多人超过60岁。

对许多人来说,退休是一个短暂而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们从经济宽裕向经济不宽裕的状态过渡。于是,便引起了社会,伦理、心理和财政方面的各种问题,离开工作岗位之后,我们的日常活动、社交和生活水准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社会活动的节奏和多样性,在壮年时虽受我们欢迎,但上了年纪之后却难以应付了。壮年时代,我们的社会活动最频繁,因为那时有许多人依赖我们,有许多事情要靠我们去做。实质上,我们那时是社会的栋梁。

由壮年时代向退休年龄过渡,我们自然而然地退出和卸脱那些曾把我们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的活动和职责。

有一位北京某单位的局级干部退休了。他在职的时候,门庭若市,人来人往,每次见面之时,他总是冲我微微一笑,那微笑满含着自信和充实。我看着他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的样子,真是佩服极了。后来,他家的门庭渐渐冷落了下来,我才得知他退休了。从此,我与他见面时,便再也看不见他那自信而充实的微笑了,他留给我的总是一副怅然若失的模样。有时也简单聊上几句,他总是说:“忙点好呀!忙点好!”从他的神情中,可以读出他的心态——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没过多久,这种失落的心态就让他变得白发苍苍。他的这一变化实在太快了,着实让人大吃一惊。然而,接下来的事实却是谁也想象不到的:他本来身体一直很好,也没有严重的病,但就在退下来一年后的某一天,他离开了人世。他的去世对亲朋好友们的震动很大,大家都一致认为,老局长的死,完完全全是由于他自己的心态。

退休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也是自然的规律,然而,这位局长却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他始终沉浸在以往的岁月里,留恋昔日的忙碌和辉煌。但现实的情形是他的门庭冷落了,再也无人来请示汇报了,两相对照,他感到无比的苦恼和沮丧。他陷入了极度的失落情绪之中。

强烈的失落感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焦虑和不安,意味着彻夜的失眠,意味着食欲的严重减退,意味着身体的消瘦,意味着抵抗力的减弱和免疫能力的降低,意味着离幸福越来越远、离死亡越来越近。

就这样,这位局长在退休一年后,就离开了人世。这无疑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揭示出的深远意义就是一一心态决定着一个人的健康。

其实,这位局长只要换一种心态,他就完全可以过另一种生活,绝不至于使自己的人生走到尽头。

在至少10万年的时间里,男人每天清晨醒来外出为家庭寻找食物。男人对人类生存的贡献简单清楚——找到一个能吃的目标,击中它。男人大脑的特定区域自然而然地发生进化,使他能成功地履行职责。

20世纪再次沉重地打击了男人,这就是退休制度。退休后的他们不仅不需要打击移动目标,而且什么事也不用做了。现代退休男人的问题产生了:他的狩猎大脑仍然高度发达,但闲置了。他穿戴整齐却无处可去。不仅如此,他坐在遥远的海滩上,没有人认得他或在乎他。

退休对大多数男人事关重大,可能会变成生命中最沮丧的一段日子。令人痛苦的不是失去工作,而是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自我。

男人接近退休时总想否认职业生涯要到头了。他自以为耗一生之力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是如此宝贵,以至于老板和同事都离不开他的智慧。当发现他们没他也行时,他遭受了沉重打击,就像是腹部重重地挨了一脚。

许多男人无法面对这个事实,就拿当顾问来自我安慰。这是让他们觉得很有价值的安排,是值得迈出的一步,一方面,不需要长时间工作;另一方面,他们还是车轮上重要一环。有些问题只有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才能解决,他们期待着被召唤。尽管可能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他希望“猎物”需要他继续追踪。

对大多数男人来说,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新一代有自己的观点和方法,现在可以自由自在地实践、试验新的方法,不需要向别人咨询。

男人找不到自我,在很多方面跟失去亲人有相似之处。他们开始否认,然后沮丧、愤怒,最后,但愿他们能接受事实。

退休后,男人对新生活感到失望。他自我封闭,打不起精神,开始变得懒于走动,有被排斥感,觉得自己无足轻重,失去活力。他可能会迷上美食、酒精和毒品,老是着凉、感冒,小病小灾不断。他对生活中没能实现的事后悔不已。识别这个阶段异常关键,如果男人不能自我克服,又不寻求专业帮助,消沉会变成常态,导致不快乐、病态和寿命缩短。

从事高压职业的男人,如果退休后无所事事,就更容易早逝。

有人统计过,在欧美国家,退休后无所事事的男人只能活5年。

从事高压职业的男人,如高级管理人员和医生,只能活2年零5个月。

他们从管理极为严格有序的工作环境一下子回归到无所事事的生活,往往难以适应。

或许我们可以让“老年”推迟来到。新近,统计学家把“老”字定为65岁;不久的将来可望定为75岁。就人的寿命以及老年人所能从事的活动来说,这具有更大的意义。美国强制性退休年龄正在往70岁推移。这表明美国政府已认识到把退休年龄定为65岁的政策显得越来越不适宜了。人类学家雷拉多·马督尔在印度北部发现了一群艺术家,其中年龄最大的被认为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人们鼓励他们上年纪之后继续从事艺术创作。

让老年人靠边站的行为已经得到制止。更多的人认识到,人与社会应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才彼此分手。社会已不像过去那么苛刻地把老年人挤出界外。

今天,大多数人都能够承认我们已经上了年纪这个事实,这是“成功的老化现象”,表明我们内心镇静,充满信心,富于阅历,成熟千练,在今后许多年内对社会都是一大益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尽可能地保持体质上的活力。

有计划地进入晚年意味着养成细心规划的良好生活习惯。退休前,一天中几乎90%的活动都是一成不变和有计划的。工作的时候,你不需要下决心安排早晨6:30起床,开车上班,8点开始工作,因为你每天必须这样。你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你都有一套老办法去解决。总而言之,生活一成不变,你觉得非常自信,一切尽在掌握。

退休以后,原有习惯不再适用。除非你已经计划好,否则每天早晨一醒来,你就要决定要不要起床;然后决定要不要做什么,哪怕是简单到要不要上街或买报纸、喝茶或坐下来读报这样的小事情。不知不觉就到了午饭时间,吃完饭后,如果没什么要紧的事,你还得决定是读书还是小憩一会儿。

如果你计划定点起床,散步30分钟,然后有计划地参加一天的活动,连续30天之后,这就成了你的新生活习惯。那么你就不用决定接下来去做什么。如果你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精心选择每一天的活动,你就会重新找到自我。有了目标的生活会很有价值。学习新东西从不会嫌太迟。你可能想写书,做个老师,或学习一项新的运动项目。

你也可以在喜欢的社区组织里当领头人或普通成员,还可以成立一个搞文体活动的俱乐部,作为创始人得到承认。要么干脆完全放开,去做一个模特。只要计划好了,什么事情都有可能。

如今,人们普遍认为,有必要为退休做好准备。退休引起的经济问题和消遣问题只有靠长期的计划才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