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5513000000002

第2章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1)——儒教之渊源

中华民族有悠悠五千年文明史,孔子就站在它的中点上。

孔子之后的两千五百年,中华文明基本上是被孔子的教义主导着。

作为中国儒教的创立者,孔子的思想从哪里来?让我们一起回到孔子之前的两千五百年去寻根吧!

华夏古文明

华夏古文明产生在具有大面积肥田沃土的黄河流域。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在黄河中游~带,包括现在陕西的关中、山西南部和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存在过著名的仰韶文化,它是目前所知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一种较早的文化。仰韶文化的居民已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属于氏族公社的早期阶段。

在黄河中游一带,较仰韶文化为晚的是龙山文化,其年代在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东、河北等省。

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到龙山文化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引起了社会经济的变化。到龙山文化晚期,母权制逐渐让位于父权制。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夏、商文化是在它的基址上发展起来的。

由孔子及其弟子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对我国原始社会的状况有丰富的记载。

《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太古时代没有国家,所以也不会有君主,人和人是平等的关系,不存在“伦常”和“礼教”,一夫一妻制家庭尚未出现,因而世系的计算是从母方的。《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说明原始社会人们过着野兽一般的生活。

据古籍记载,古代黄河流域分布着许多部落。在陕西一带有姬姓黄帝部落和姜姓炎帝部落,他们之间世代通婚。在晋、冀、豫交界的地方有九黎部落,他们的酋长叫蚩尤。炎、黄部落曾和九黎部落发生过激烈的军事冲突,黄帝战胜了九黎,蚩尤被杀。黄河下游一带有太吴氏和少吴氏,太昊氏的活动中心在陈(今河南淮阳),少昊氏在奄(今山东曲阜)。据说太昊氏是蛇首人身,以龙名官,少吴氏则以鸟名官,可见太昊氏属蛇图腾,而少昊氏属鸟图腾。

这些部落对太古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据说黄帝发明衣服和舟、车,炎帝(又称神农氏)发明耜、耒,太昊氏(又称伏羲氏)发明网罟和八卦,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

到传说中的唐、虞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部落已结成部落联盟,产生了像尧、舜这样兼军事统率和主祭(祭祀天地、山川、百神)于一身的首长。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四岳十二牧,即部落酋长会议。唐尧时四岳举鲧治水,尧虽不同意,但服从了四岳十二牧的决定。尧、舜时有“禅让”的故事,尧老传位于舜,舜老传位于禹,也都是得到四岳十二牧的同意的。

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中国历史开始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那就是夏王朝的建立。今天河南嵩山到伊水、洛水流域,山西南部,东至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都属于夏的活动范围。据《竹书纪年》记载,夏王朝自禹至桀,共十七君,历时四百七十一年。禹传子启,是“天下为家”的开始,从此,“大人世及以为礼”,王位由父子、兄弟相传便成了制度。

《史记·夏本记》说,夏禹仍按传统以天下授益而不传子,但有些诸侯却去益而朝启,可见王位世袭制已显其必然性。由于私有制的发展,掠夺战争日益频繁,社会内部已分成两个对立的阶级,氏族制失去作用,军事首长转化为最早的专制君主。“启代益作后”,禅让制被破坏了。益为了维护禅让制而反对启,启杀掉了益。当时一些守旧的氏族如有扈氏也对启夺位不服,进行武装叛乱,双方在甘展开激战,有扈氏被启所灭,古老的氏族制终于被国家代替了。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家庭、私有制、阶级和阶级剥削已经存在的标志,“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被“天下为家”的阶级社会代替了。《左传》说:“夏有乱政,而禹作刑”,反映夏代已形成国家并制定了刑法。《孟子》说:“夏后氏五十而贡”,国家分给每户农民五十亩土地,农民向国家交一定的贡赋。儒家经典把夏禹作为“小康之世”

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的“大同社会”。

夏启虽然建立了国家,但其政权并不稳固。启好酒耽乐,其子太康“娱以自纵”,导致启子武观作乱,发生了太康失国之事。太康死后,子仲康立;仲康死,子相立。这时东夷族有穷氏正在向西发展势力,其首领羿从钮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羿善射箭,恃其武力而不修民事,日以田猎为乐,不久被其亲信寒浞(东夷族伯明氏)所杀。寒浞不仅夺取了羿的政权,同时还篡夺了羿的氏族和妻室,后来又命其子浇灭了夏的同姓斟灌、斟郛两族,杀掉了夏后相。后相妻逃奔在外,生下相的遗腹子少康,少康后来为有虞氏庖正,虞君妻以二女,并封之于纶。少康有“田一成,众一旅”,注意争取夏众和夏臣,积极为复兴夏国作准备。夏遗臣靡趁寒浞父子不得人心,纠集斟灌、斟郭的余众而立少康。少康灭浞子浇,少康子杼灭浞子,羿和浞对夏人几十年的统治结束,少康重新掌握了夏的政权。少康死,子杼继位。《国语·鲁语》说:“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夏的统治趋于巩固。杼以后,夏人不断向东发展。后杼时,很多东夷族都臣服于夏,并受夏的爵命。此后直到夏末,夏王朝始终是黄河中下游的统治势力。

据古文献记载,农业在夏代经济中已占重要地位。《论语》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禹“尽力乎沟洫”。这是对夏人农田水利事业的反映。夏人还制定适合农业生产需要的夏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曾主张要“行夏之时”。《左传》说:“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说明夏已从新石器时代进入了铜器时代。

《国语·周语》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史记·夏本记》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孔甲以后四世是履癸,即夏桀。夏桀是一个暴君,不务德而武伤百姓,人们发誓要和他同归于尽。这时,因殷人的威胁日益加剧,夏桀乃为“仍之会”,企图驱使东方诸部落去牵制殷人,结果失败,夏王朝就这样灭亡了。

从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伏羲氏作网罟画八卦、神农氏尝百草制耒耜,到黄帝氏垂衣裳制舟车、尧舜禹的禅让制,以及禹传子启、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商汤灭夏,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从太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到近古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乃至孔子之后的十世、百世、千世,不断损益、不断壮大,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这样连绵不断地发展下来的。

殷周奴隶制

商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古老部落,长期与夏并存,是夏的一个方国。相传商的始祖名契,传十四世而至汤。《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明商族是以燕子为其氏族图腾的。汤居于毫(今河南商丘、郑州一带),在伊尹的辅佐下,逐步扩大势力,然后联合诸侯打败夏的重要属国昆吾,最后打败夏桀。汤于是代夏王成为诸侯的领袖,建立了商王朝。

汤在位年久,死时长子已经去世,王位依次传给次子、幼子。汤幼子死后,伊尹立汤的长子之子太甲为王。太甲以后,王位不是传弟,而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到第十一王仲丁以后,贵族之间争权夺位的矛盾激化,国家动乱频繁,9个国王迁了4次国都。第二十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以后十一王共273年再未迁都,所以历史上又把商称为殷。迁殷以后最重要的王是武丁(第二十三王)。武丁即位以后重用傅说等贤臣,重视农牧业生产,国力很快强盛起来。商的最后一位国王纣纵酒享乐,虐待臣民,并多次对东夷用兵。当周武王率领诸侯联军打来时,纣的军队在阵前倒戈,纣自焚而死,商朝遂为周所取代。商代共传三十一王,十七代,历时约500年。

《礼记》说:“殷人尊鬼,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王朝的治国理念和意识形态,这在殷墟中发掘的大量卜辞中得到证实。《荀子》说:“刑名从商”,《吕氏春秋》说商有“刑三百”,这是对商朝严酷统治的反映。商人有比夏人更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并拥有自己完善的文字——甲骨文。商人已有完整的宗教观念,他们把天上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帝”或上帝,它是自然界的主宰,并可降福降灾于人间。日月、星辰、河流、土地也是商人崇拜的对象。商人还崇拜祖先,统治者认为其先公、先王可以宾于帝、配于天,获得和上帝相仿佛的某些权力。商人对其先公、先王的祭祀名目繁多,仪式十分隆重。占卜术在商代非常盛行,其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甲上烧炙,使背面出现裂纹即“兆”,以此判断吉凶。商代的乐器有埙、磬和革鼓、铜铙等,说明商代已拥有比较发达的礼乐文化。

相传周的始祖是弃,约与大禹同时,曾任后稷(司农业),以后子孙世代为夏之后稷,夏衰则逃入戎狄之间,世系失考。后来弃的裔孙公刘到豳(今陕西旬邑县)定居,又传十余世,古公宜父(太王)迁至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周邦的名称由此而起。古公及其子季历(王季)时,周逐渐兴起,但仍对商保持从属关系。季历之子昌(周文王)继位后,被商王封为西方的方伯,史称西伯昌。西伯昌联合友邦征服了许多敌对的方国,并且灭了商在西方的重要属国崇,迁都至丰(今陕西西安西南),以图向东发展,但表面上继续对商保持臣属关系。昌死后,子发继位,是为武王。武王十一年,率领诸盟邦联军灭商,建立周王朝,都于镐(西安西南),时约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

武王灭商后,仍封纣子武庚于殷,同时封弟管叔、蔡叔于殷附近,以监督武庚。不久武王死,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要篡权,勾结武庚叛乱。周公率兵东征,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三年平定叛乱。

为了巩固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地位,周公建立了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把“殷顽民”迁到这里,派重兵驻守;改封商朝另一贵族微子于宋,同时封了许多同姓和异姓的诸侯,作为周王朝的屏障。此外,周公还为周王朝制定了一系列的礼制。周公摄政七年以后,把政权交给武王的儿子成王。

成王及其子康王先后统治40余年,是周代最繁盛的时期。以后的昭王和穆王曾多次对方国用兵。经过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周王朝日益衰落。

到厉王时,重用“好专利”的大臣,损害国人的利益,并禁止国人发怨言,结果被国人放逐,周公、昭公二人摄政,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共和十四年,厉王在流亡中死去,周、昭二王立厉王子为王,是为宣王。宣王连年征战,后期在与西戎的战争中失利。宣王之子幽王在位时,任用“好利”的大臣,社会矛盾激化,“国人皆怨”,加之地震、山崩、川竭等自然灾害,使形势十分严峻。幽王又废王后和太子宜臼,而立爱妾褒姒为后,并以其子伯服为太子,激怒了原王后的娘家申国。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结犬戎部族攻周,杀幽王,并与其他诸侯一道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为避免戎的威胁,迁都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