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女人上路:车轮印制的日记
5513400000035

第35章 喀什一英吉沙一莎车一叶城一和田(1)

矬续在南疆的旅程,在英吉沙买了几十把上千元的小刀还不过瘾,和田的民问手工艺和失食叫人永远无法忘记。

行驶近万公里后年手终于抛锚,却也因此好好享受了南疆的美食,吃得直到无法动弹。

早上要出发时,发现轮胎又瘪了一个,后悔昨天没按直觉把轮胎全部检查一遍。不过这次省了力气,两个想去西藏的以色列年轻绅士主动帮我们换了轮胎。有时候觉得身为女性真的很好,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有男士来帮忙,两个老外看我们摆出了换胎工具就停下来,高个子问:"Do you need any help?"他指指矮个子说:"Here,he is a man."那小个儿二话不说,很责无旁贷地就开始干活儿了,高个儿在一旁不停地调侃,还问我:”where is your husband?”我告诉他:"He is at home!"他不太相信地耸了耸肩,不过,他还是帮了些手的,卸螺丝的时候,他站到扳子上去帮助松螺丝,也亏了他的体重帮忙,不然让小个子弄还真难。到底是男人,比我们干活儿利索多了,我们抱着都很吃力的235胎,他们很轻松地就给安上了。末了他们问关于去阿里的车,我们告诉他们要到叶城去找,这边很难找到的。

喀什城里在停电,去头天补胎的地方,修车的无计可施,于是决定先上路,到前面再说。

行驶在白杨树的林荫道上,一路上有很多人和很多驴车,新疆的白杨树林很密,一棵挨一棵的,下段又直又白,就象一排栅栏,上面是密密的树冠,有时还会合拢。这一带人口比较稠密,是南疆的农业区。

很快到了英吉沙,找了个补胎的,和老板连比画带说地告诉他要热补,从里面补,他表示放心吧,一定补好,把胎一放就去旁边的小店里吃缸子肉,就好象吃泡馍一样,泡一个窝窝馕在里面,我们看着对面的当地人吃,自己也学样,唯一有点遗憾的是没办法和他们交流。

结账两个人才9块5,大概是两个缸子肉8块,一个窝窝囊1块5。

吃过就去找芒辛乡十村,英吉沙小刀的发源地,据说全村家家都是作坊,在老乡的指点下胡乱在乡村里走了半天,又在水渠边遇到一些看上去是公务员的当地人,果然他们的汉语稍微好些,给我们指了路,又沿着水渠走了半天,尽是和越野路差不多的土路和大沟,在村里又转了半天,都是坑洼的路,最后找到十村,再经指点后,找到了卖小刀的地方,是个前店后厂的格局,原来就在国道边,早知道这样,沿着国道走一段也就到了,省去问路的麻烦和越野的苦恼,阿娜尔古丽小刀厂门口有一把三米来高的刀的模型,旁边写着:“小刀”。

并不是想象中家庭作坊的样子,而是在木雕的小楼里,有一些青年男子借助各种机械、砂轮、烙铁、电钻等简单工具在进行小刀制作的各个工序,大概是把全村的工匠都集中起来搞经济了,他们见我进屋就吹起了口哨,一些人对着相机挤眉弄眼,另外一些人埋头做活儿,偶尔羞涩地抬头对我微笑一下。这里的刀大都是不锈钢的,阿娜尔古丽牌,还有专利号,看来现在正规了不少。其实,城里还有其他小刀厂,但这里是小刀制作的发源地,相对来说更加正宗的,连法院的客人也来这里购买。

前面卖刀的商店装潢漂亮,全是杨木的木雕装饰,非常精巧,还有不少黄色和绿色的彩釉土陶。这里竟然有用鹿角做柄的刀,而且刀是轴承钢的,还有鹿角柄的鞭子,于是买了很多把大大小小的刀和鞭子,准备回去送朋友,一把银柄的小刀自用,一把鹿角的收藏,并且想好送给风一把鹿角的。

和经理讲了半天的价钱,维族人可真难对付,到最后我们也没能砍下太多,抱着装满小刀的纸箱离开了小刀厂。

过了英吉沙有个水库,相当不小,长了不少水草,又过了一段不算太长的戈壁路,之后仍是乡间白杨大路,只是车多些,我们知道一旦进入绿洲,下一个县城——莎车就快到了,这里是新疆人口最多的地方,我们去看阿曼尼莎汗。

阿曼尼莎汗是古代莎车国国王的王妃,出身并不高贵,却是杰出的音乐家和诗人,她组织编写的流传后世的十二木卡姆套曲,成为维族音乐的杰作和典范,多么出色的一位女性啊,特别是在一个非常男尊女卑的世界里,她的作为和她的才华更显得了不起,带着对她的崇敬,我们参观了她的塑像,美丽的她拉着琴,在绿树的环绕之中,洁白出尘,作为一位穆斯林的女性,她的确太不平凡了。

莎车的老城也很破,但是非常朴实可爱,市场上在卖金银色铁皮包的白杨木箱子,花饰漂亮,令人爱不释手,中号的才70元,考虑到未来的罗布泊之行可能会把箱子颠散,只能割爱。街上的老老少少争相观看数码相机照相,险些又造成了交通堵塞,有的人还好心地教我们系头巾的方法,南疆的女性不分老幼,都系着头巾,而且,要把耳朵和头发都包在头巾里,而我总是把头发都露出来,这不合人家的规矩。

这里的清真寺也有相当的历史,是17世纪的建筑,而且具有培养阿訇的资格,有不少人在廊下学习,竟然没有人阻拦我们进入,并允许我们参观。

老城里有很多首饰店,各种金饰琳琅满目,和其他现代商品的匮乏形成鲜明的对比,金子太贵,只好在一个老首饰匠那里买了银子的耳环,都是维族式样的,又从很年轻的兄弟俩那里买了用清代新疆银币做的戒指,都是很有意思的纪念品,终于有我喜欢的感觉了。

今天的目的地是叶城,连走带玩的,下午就到了,住进叶城军分区边的政府招待所。

在看巴扎时,有个很漂亮的淡粉色和淡绿色的清真寺,高大而且美丽。巴扎上有卖蜜饯果仁点心的老汉,点心是用巴旦木果仁或者核桃仁和红葡萄干以及蜜做的,好吃极了,一块钱一片,用刀切来吃,忍不住吃了很多片,和在北京卖的完全不同。

就餐的餐厅里的女孩象欧洲人,人很漂亮,普通话特别好,却不让我们给她照相。我们吃饭之余,又在旁边的果摊上买了大石榴,一个600克,又买了黄桃,5个就一公斤,真好吃!

饭后准备坐三轮车回宾馆,路口有个骑摩托车的男人在我身后使劲鸣喇叭,后来我们上了人力三轮车,那男人也已经搭了客,从我们身边经过时特意招呼我们一声,并回头对我们歪嘴扭脸做非常滑稽的鬼脸,我也同样做非常滑稽的鬼脸回敬他,风声并没有看见我的表情,起初很纳闷,听我解释后狂笑不止,拉我们的车夫也非常兴奋地骑着车扭来扭去,我们笑得越凶,他就扭得越疯狂,同时也哈哈大笑,但他几乎不懂一点普通话。

县委招待所的确比较破,不过有一个很不错的院子可以停车,对面就是兵站和军分区,比较安全,而且便宜。

叶城,和想象的完全不同,是个普通的新疆县城,或许是这里汉族相对较多的缘故,过去一想到叶城,几乎耳边就会响起阿米尔回答别人询问他老家在哪里时说“叶城”的芦晋。

简单功略:

莎车、叶城简介:

莎车:是新疆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县,早在西汉时期,就是西域36国中比较强盛的一个,因附近的叶尔羌河的缘故也称作叶尔羌,在马可·波罗时代,这里就是盛产瓜果的丰饶之地。

公元1514年,这里建立了叶尔芜汗国,全盛时期,疆域曾从帕米尔高原到嘉峪关与明朝接壤,直到17世纪后期,被准噶尔汗王所毁灭。

阿曼尼莎汗是叶尔羌第二代汗王的王妃,樵夫的女儿,15岁进宫,34岁死于难产,但她的美貌和才华使她名留青史,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在宫廷乐师玉素甫的协助下,搜集整理出规范化的木卡姆套曲,后来成为《十二木卡姆》。

莎车老城里的皇家陵墓园中有阿曼尼莎汗和历代汗王及勋戚德陵墓。莎车老城和喀什老城一样充满了神秘和乐趣。

叶城:叶城是新藏公路的起点,也是终点,从阿里下来的人们到这里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而想上西藏的,可以在这里备足给养,找好车子上路。

叶城的加曼清真寺非常漂亮,淡淡的绿色很雅致,周围是维族的巴扎,生活气息浓郁,食物好吃。

叶城出产石榴,非常大而好吃,一个在半公斤以上不出奇。

m了叶城,在去阿里的新藏线零公里处上又碰上了军车队,多达27辆,于是又一辆辆地超过去。

白杨树,白杨树没有了就是戈壁,荒凉至极的戈壁,风把细细的沙土一丝丝地往路上吹,就这样一点点地侵占着道路,真可怕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这里就是人和戈壁的斗争的战场,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路边两侧经常看见骆驼,他们温顺的眼睛,蓬松的毛发,都那么可爱。

“请司机注意手中的方向盘,前方无医院”或者“请注意方向盘,医院很远”。在直直的路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提示语,说不清是幽默还是残酷,我尽量把车开得慢一点,但是总不知不觉地开到120公里的时速。

过了皮山,又进入了修路的颠簸路段。令人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曲轴位置传感器终于罢工。几经修理也不奏效,只好设法寻求救援,幸运的是,一打电话就找到了可能是和田最正规的修理厂,不仅有曲轴位置传感器,而且有和田唯一的清障车。如果不是这样,在没有地沟的地方给六缸小切换传感器几乎是无法实现的。这里距离和田还有17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