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
5514200000030

第30章 外国军事史(3)

10.以多胜少的君士坦丁堡之战

君士坦丁堡之战指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陷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战役。1396年尼科堡战役后,土耳其军队长期围攻君士坦丁堡,后因在安哥拉战役中被帖木儿打败,被迫暂时中断对君士坦丁堡的进攻,15世纪30年代,土耳其国力得到恢复后,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新攻势,当时东罗马帝国已岌岌可危,其领土仅剩下君士坦丁堡城附近弹丸之地和伯罗奔尼撒半岛部分地区,帝国四分五裂,不能有效地抵御土耳其入侵。土耳其苏丹“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作了充分准备之后,亲率大军20万(亦有15万或9万之说),战船300多艘,于1453年4月6日开始从海陆两面围攻君士坦丁堡。当时君士坦丁堡已是孤城一座,城内守军不足万人,双方力量相差悬殊,但因该城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左岸的一个海岬上,地势极其险要,东、南面濒临马尔马拉海,筑有防御工事,北面金角湾人口处设有铁链封锁,西南陆地,设有两层城墙和壕沟,城内军民据险防守,土耳其军队一时难以取胜。后来土耳其人买通金角湾对岸加拉太地区的热内亚人,以保留热内亚人在加拉太地区的商业特权为条件,换取土耳其战船过境进入金角湾,土耳其人在加拉太用木材铺设一条滑行道,上涂油脂,将70多艘战船由博斯普鲁斯海峡运进金角湾,然后又在金角湾最狭窄处架设一道浮桥,配置大炮,使城内守军陷于来自海陆两方面的攻击,君士坦丁堡经过53天的苦战后,终于在5月29日的总攻中陷落,城市居民遭到屠杀,文物和财宝被洗劫一空。土耳其人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即“伊斯兰教的城市”),作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改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继续存在将近千年的东罗马帝国也宣告灭亡。从此以后,奥斯曼帝国基本上控制了东部地中海地区。

11.名垂青史的贞德抗英活动

贞德抗英是指百年战争后期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1412~1431)的勒王抗英活动。1337年爆发英法百年战争。1415年8月,英国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几年之内就占领法国北部和巴黎。在英国的压力下,1422年法国王位由英国兼任,妄图一举灭掉法国。法国王太子查理(法王查理六世之子)不甘心放弃王位,退保南方,得到了法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此后,百年战争由两国封建王朝的混战转为法国抗击英国入侵的正义战争。英国的长期入侵极大地激发了法国民族意识的增长,人民群众自愿组成游击队,抗击英国入侵军,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贞德的抗英运动。贞德出生在法国北部香槟省与洛林省交界的东列米村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受到战争的洗礼和法国人民抗英事迹的鼓舞,具有忠诚法国王室的浓厚封建思想、宗教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自称受上帝的召唤,来拯救危难的法国。1428年,英军包围法国南方门户奥尔良城,如该城一旦失守,法国就有被灭亡的危险。正在祖国危急关头,贞德挺身而出,1429年春,她换上男装,带领同乡伙伴,长途跋涉,找到了在南方执政的王太子查理,请求他为她配备一支骑兵队去解救奥尔良城,在查理允许下,1429年5月初,贞德身披戎装,跨上战马,冲向敌阵。在贞德的感召下,城内军民也冲出城外配合,打败英军,很快解救奥尔良城之围,贞德被誉为“奥尔良英雄”。法国军民乘胜收复许多城市。1429年7月,贞德劝说查理正式加冕称王,称查理七世(1429~1461)。贞德的声望和影响遭到法国封建贵族们的嫉妒和疑惧,蓄意谋害她,致使贞德在孤军作战中被敌对的封建军队俘虏,并以重金转卖给英国。贞德受尽酷刑,坚贞不屈,1431年英国以“女巫”罪名把她烧死在贞昂广场上。贞德牺牲时,年仅21岁。贞德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法国人民的抗英运动。

12.捍卫上帝的胡格诺战争

胡格诺战争是法国16世纪新旧教之间发生的宗教战争。战争是在天主教派同加尔文教派之间进行的,因为法国信仰加尔文教的信徒称为“胡格诺派”(胡格诺一词来自德文,意为“宣誓联合的同盟者”),故称此战争为胡格诺战争。

16世纪前期,欧洲宗教改革之风迅速传到法国,开始是路德教,后来加尔文教得到广泛传播,下层群众和部分资产阶级都要求进行宗教改革,一些不得势的南方封建贵族也想借宗教改革之机,以达到没收教会土地、割据称雄的目的。但是,法国的宗教改革却遭到了以法王为首的天主教会的反对,因很早以来天主教会就成为法国的国教,教会成为国王的御用工具,故历届国王对新教采取镇压政策,这样就更加激起加尔文教徒的反抗,形成互相敌对的两个宗教集团,一是以东北部贵族吉斯公爵为首的天主教集团,另是以中部贵族波旁家族的安东为首的胡格诺宗教集团,双方矛盾与日俱增,终因天主教派屠杀新教徒而引起长达三十多年的胡格诺战争。

战争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62~1572)以“瓦西镇屠杀”开始。吉斯公爵路过法国东北部香槟的瓦西镇时,下令袭击正在举行礼拜的胡格诺教徒,当场杀死二十人,伤残百余人,立即引起全体胡格诺教徒的武装反抗。英、德、西班牙等国也分别支持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一方。双方互有胜负,后达成和解,胡格诺教徒得到一定程度的信教自由。第二阶段(1572~1584)以“圣巴托罗缪之夜”开始。天主教派在巴黎及外省屠杀胡格诺教徒数万人,再一次激起胡格诺派的强烈反抗,此后双方战争更为激烈,法国陷于四分五裂。第三阶段(1585~1598)以“三亨利之战”(1585~1589)开始。此阶段为法王亨利三世、天主教集团首领亨利·吉斯公爵和胡格诺教集团首领波旁家族的亨利之间争夺王位的战争。最后,波旁家族的亨利取得法国王位,称亨利四世(1589~1610),开始了波旁王朝的统治。但天主教派却不肯承认胡格诺教派的国王,1593年7月,亨利四世不顾胡格诺教徒的反对,宣布改奉天主教,次年3月进入巴黎,成为全国公认的国王,胡格诺战争的军事行动至此结束。亨利四世为平息双方的反抗,于1598年颁布《南特敕令》(在南特城颁布的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已没收的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一律归还;胡格诺教徒也得到信教的自由,在担任国家官职上有与旧教徒同等的权利。并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一百多个设防的堡察,作为国王履行敕令的担保。南特敕令实际上是交战双方妥协的和约,标志着法国胡格诺战争的最后结束,它使法国一度动摇的王权重新得到恢复和巩固。

13.流芳百世的瓦特·泰勒起义

瓦特·泰勒起义是1381年爆发的英国农民反封建大起义。13世纪以后,英国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东南地区盛行养羊业,农民不仅受到商人、高利贷者剥削,而且土地有被圈作牧场的危险。1348年流行欧洲的“黑死病”对英国破坏极大人口死亡过半,城乡劳力减少,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更有甚者,封建国家多次颁布劳工法案,强迫劳动者按黑死病前的工资标准为雇主做工,否则要受严惩,还有些封建主则恢复劳役制,企图把获得自由的农民再度变为农奴。苦难的人民以宗教异端形式展开了反封建压迫斗争。起义的直接导火线,是因增收人头税。百年战争中,英国为筹集军费,从1377年开始征收人头税,每人4便士,到1380年竟增至12便士,加之税吏营私舞弊,更使人民不堪忍受。1381年5月底,税吏进入埃塞克斯郡和肯特郡时,农民拒缴人头税,驱杀税吏,举行武装起义,邻近农民立即响应,旬月间,起义烽火燃遍全国40个郡的25个郡。起义者从监狱中释放出罗拉德派教士约翰·保尔,作为起义领导人之一,并推举农村泥瓦匠瓦特·泰勒作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故称此次起义为瓦特·泰勒起义。多数起义农民分别在当地同封建主作斗争,只有上述两郡起义者分两路向伦敦进发,城市贫民为他们打开城门,起义军很快进入伦敦,打开监狱,救出难友,烧毁封建文书档案和贵族邸宅,处死农民最痛恨的大臣和法官,国王理查二世(1377~1399)躲在伦敦塔里,被迫在伦敦近郊迈尔恩德广场同农民谈判,富裕农民代表提出废除农奴制和劳役剥削,以低额货币地租代替一切封建剥削等要求,国王假意表示接受,农民便返回家乡。只有贫苦农民继续坚持斗争,在伦敦附近的斯密菲尔德,再一次同国王谈判,提出没收教会土地给农民和废除劳工法案等要求,结果在谈判过程中,瓦特·泰勒被伦敦市长刺死,起义农民惨遭镇压,随后国王派军追捕各地起义者。这次起义虽失败,但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迫使他们减轻赋税,基本上废除了农奴制,为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14.威名扫地的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指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欧封建主对中、近东进行的侵略性军事远征。因东侵以维护基督教、反对伊斯兰教为名,以“十字”反对“新月”为号召,出征者佩戴十字徽号,故称。11世纪,西欧各国封建制度业已确立,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宗教矛盾和商业矛盾日趋尖锐化。西欧教会统治阶级都想通过东侵摆脱矛盾。封建贵族想到东方掠夺更多的土地和财富;意大利商人企图击败商业劲敌,控制东西方中介贸易;教皇借机扩充权势,兼并东正教,甚至妄想征服异教徒,称霸世界;农民因受教会的欺骗宣传,幻想从东征中获得解放。正在此时,中、近东兴起了信仰伊斯兰教的塞尔柱突厥帝国,占领了圣地耶路撒冷城,威胁到东罗马帝国的安全,于是,罗马教皇便以援助东罗马帝国,从异教徒手中夺回“主的坟墓”为借口,发动了八次十字军东侵,历时约二百年(1096~1291),影响最大的是第一次和第四次。

在东侵之前,1095年11月,教皇在法国南部克勒芒城召开宗教会议,号召基督徒停止内争,参加十字军,到东方拯救“主的坟墓”,果然许多农民受骗,在骑士们的十字军出发之前,就向东方进发,因缺乏组织和供应,许多人死在路途之中,未能到达东方。第一次十字军东侵是1096~1099年,由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地封建主参加,组成三、四万人的军队,教皇的代表和意大利商人也参加了这次东侵。因此时塞尔柱突厥帝国陷于分裂,未能组织有效抵抗,十字军便迅速地攻占了从小亚细亚到巴勒斯坦的广大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占领地区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爱德撒伯国和的黎波里伯国,把西欧封建制度移植到东方,教皇委派十字军骑士团长期驻守这些国家;意大利商人分得地中海东岸各重要城市的一些特权,基本上控制了地中海东岸的商业贸易。十字军的罪行,激起东方人民强烈反抗,奋起反击十字军侵略者。

西欧封建主为援助十字军国家,于1147~1149年组织第二次十字军东侵,结果以失败告终。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1174~1193)收复许多沿海城市和耶路撒冷城,消息传到西欧,引起震动,西欧封建主乃组织第三次十字军(1189~1192),也以失败而告终。第四次十字军在1202~1204年,这次东侵最能暴露十字军东侵的真实面目,因这次进攻的直接目标不是东方的异教徒,而是信仰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堡。十字军大肆掠夺这座历史古城,并在东罗马帝国领土上建立拉丁帝国(1204~1261)。从此以后,教皇组织的十字军威信扫地,十字军运动开始转入低潮。第五次东侵在1271至1221年;第六次在1228至1229年;第七次在1248~1254年;第八次在1270年。1291年十字军侵占东方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被伊斯兰教徒收复,至此十字军东侵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十字军东侵最直接的后果是给中、近东人民造成了灾难性破坏,阻碍了被征服地区社会的发展,西欧各国人民也遭受惨重损失。但是,由于侵略者接触到比较先进的东方文化和生产技术,西欧商人确立地中海区域的商业优势,则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