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
5514200000038

第38章 中国科技史(3)

13.寺院里的天文学家:僧一行

僧一行(公元683~727年),本名张遂,是大宋时的大臣张公谨之孙,魏州昌乐(今河南省昌乐县)人。博览经典,兼通历法算术。从善无畏笔受《大日经》,并作“疏”,是中国佛教密宗(即真言宗)的创始人。是唐代玄奘以后,与鉴真同时代的又一高僧。

唐代当时通行的是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开始使用的《麟德历》,历经五十年,逐渐出现误差,不能适应需要了。唐玄宗让一行主持编制新历法。一行首先和天文仪器制造家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黄道游移,以测定日、月。

14.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适合农业生产的需要,是相当科学的。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这个历法没能实行。但是,沈括坚信将来一定能被采用。现在英国统计农业季候和生产所用的“萧讷伯历”,跟沈括的“十二气历”,原理基本相同。这部书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一份珍贵的遗产,也是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一部杰出的著作。外国科学家称赞《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可见评价之高了。

15.中国药学第一书:《本草纲目》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人。14岁中秀才,三次乡试落榜,遂决心继承父业,在家乡行医,到河南、江西、南直隶等处进行实地考察。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命为楚王府奉祠正,掌良医所事,被荐为太医院院判。不到一年就离开太医院,回到家乡,研究医药学。于次年开始,集中精力编写医书。历时近30年,三易其稿,最后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成为有史以来最宏大的一部医药学巨著。

全书52卷,190余万字,载药物1892种,比前人增加370四种;记药方11096条,比前人增加四倍。还附有插图1110幅。书中纲目并举,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药物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功用,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草纲目》的主要特点是,分类明确、科学。

李时珍采用的药物分类,比欧洲植物分类学家提出的分类法要早一百年,这是一个极其了不起的杰出贡献。书中还纠正、澄清了前人的许多错误说法,对古代医药书籍中的一些封建迷信谬说也进行了应有的分析批判。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书中也夹杂着某些非科学成分。李时珍逝世以后,其子李建元将《本草纲目》及李时珍所写的遗表一起进呈朝廷,万历神宗皇帝以此书有益于实用,命刊行天下。从17世纪开始,《本草纲目》即流传于世界各地,日、英、法、德等国都加以翻译出版。

16.中国人自力更生能力的证明:京张铁路

詹天佑字眷成,1861年出生在广东南海县。他从小对科学知识感兴趣。詹天佑12岁的时候,考取了幼童出洋预备班,到美国去学习。后来考进了著名的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学铁路工程技术,获学士学位。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詹天佑到中国铁路公司当上了工程师,参加了修筑由外国人主持的唐山到天津的铁路工程。清朝政府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命詹天佑为总办兼工程师,负责修建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虽然全长不过二百公里,但要穿越长城内外的崇山峻岭,特别是要经过南口到岔道城的“关沟段”,翻越八达岭。这里悬崖峭壁,山高沟深,是全线最艰巨的工程。英、俄等国的工程师认为,詹天佑不借助外国的力量,就不敢动工,动了工也将中途失败,必然会来求他们。但詹天佑有信心修建出一流的铁路来。在詹天佑和工人们的努力下,终于胜利完成了居庸关、八达岭、石佛寺、五桂头四个隧道的艰巨工程。隧道工程完成后,又出现了八达岭一带山高坡陡、列车容易发生危险的问题。詹天佑为了行车安全,创造性地运用了“折返线”的办法,就是从青龙桥起,沿着山腰,设计出一段“人”字形的线路,降低了坡度,使列车能够安全穿过八达岭。

经过詹天佑和全体工人、技术人员四年的努力,宣统元年八月(公元1909年9月),京张铁路竣工通车。京张铁路显示了中国人的志气和才干。它不仅提高了中国人建设自己国家的自信心,也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力量。京张铁路的胜利建成,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辉煌成就。

17.中国的飞机设计师:冯如

宣统二年(1910年),冯如制成双翼飞机试飞成功。冯如是广东恩平人,生于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因家中贫寒,冯如幼年即随亲眷赴美国,在旧金山和纽约等地做工谋生。在“日作营生,夜习西文”的生活中,他逐渐感到“国家富强,由于工艺发达,而工艺发达以机器为权舆”。在纽约工厂里,他刻苦钻研机器工艺,经十多年努力,掌握了不少机械技术和机械学知识及电学理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试飞成功,使冯如深受影响,遂立志从事飞机制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冯如回到旧金山,开始钻研飞机的设计和制造。在旅美华侨的热心资助下,冯如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厂制造飞机,并于宣统元年(1909年)建立了广东飞行器公司。同年,制成一架飞机。八月初八,冯如驾机在奥克兰附近的派德蒙特山丘试飞成功。八月初十,《旧金山观察者报》在头版报道了这次试飞的消息。宣统二年(1910年),冯如又制成一架当时世界上性能较先进的双翼飞机,从八月末开始试飞和表演,飞行高度为三百一十米,时速一百零五公里,大获成功,受到孙中山和旅美华侨的赞许,成为我国第一个航空设计师和飞行员。同年,他参加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竞赛大会,获得优等奖,并取得了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美国和英国都以重金招聘冯如为飞行技术教练,但他决心报效祖国,拒绝了各国的聘约。宣统三年(1911年)正月,他与助手朱竹泉、朱兆槐等人携带两架飞机回国,并准备将在美国的广东飞行器公司迁回广州,企图为中国的航空事业一展身手。由于当时的清政府对航空事业毫无兴趣,使冯如制造飞机的一腔热望化成泡影。

18.中国石油理论的开创者:李四光

李四光,又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在湖北黄冈县赵家湾的一个农村教师家庭,是名闻遐迩的地质学家。他的父亲李卓侯是当地颇有声望的私塾教师。15岁时,李四光被湖北省官费派往日本留学。1910年,李四光毕业归国。

1911年,他在清政府举行的回国留学生廷试中位列优等,成为“工科进士”。

1913年,李四光远涉重洋来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李四光以《中国之地质》为毕业论文获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李四光从1928年起就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抗战期间,生活很艰苦,经费也奇缺,可是李四光却从没有间断过地质科学的研究。他先后发表了《广西台地构造轮廓》、《二十年经验之回顾》、《南岭东段之主要构造形式及其各部分相互干涉之现象》等论文。

1947年,李四光的两篇重要论著《关于震旦运动以及华夏式、新华夏式构造三名词》、《冰期之庐山》正式刊行。1948年,他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这一年,他代表中国地质学会赴英国出席了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在会上宣读了《新华夏海之起源》一文。李四光在这之前的两次国际地质大会上就已发表了《东亚构造格架》、《中国震旦世冰川》两篇论文。

李四光利用地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创立了中国的石油理论。李四光驳斥中国没有石油的说法。1939年,李四光在其著作《中国地质学》一书中曾分析说,如果用地震的方法在华北平原进行勘探,可以开采到石油。解放后,李四光进一步在《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我国各地找油的远景区。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预计,中国从“贫油国”一跃而成为石油出口国。

19.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竺可桢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一个小商人家庭,是我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追溯近代中国气象科学的开端,最早可追至清廷南怀仁为钦天监,引入气象测仪器。中国人最早翻译介绍西方气象著作的是华蘅芳。他们力图提醒人们对气象科学的注意,但终究没有使这颗种子萌发,是竺可桢使之开花结果的。

1924年,在竺可桢等人的斗争下,日本人无可奈何地交回了青岛气象台的主权。

1928年竺可桢领导的钦天山气象研究所落成。1929年元月研究所第一次正式绘制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分发有关单位试用。同年,竺可桢第一次提出了一套中国的气候区划指标和方法,把中国气候分成8大类,作了区划图和分区说明。他对中国气候的认识和区划方法都是经典性的,为后人研究奠定了基础。1930年4月,中国科学史上破天荒地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气象会议。1935年9月,竺可桢与同仁们合作整编的《中国之雨量》一书刊印。这是中国科学史上第一次完整的、系统的降水记录,它为气象科学和其他行业的工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用资料。不久,竺可桢的《中国气候概论》问世,奠定了中国气候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在八年抗战血雨腥风的岁月里,竺可桢在研究、教学和生活上都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仍然团结、联络了众多的气象学的专家,筹划建立了中央气象局,初步创设了全国气象网。在这段时问里,他每天都还是坚持观察、记录天气和物候的变化。而这些第一手资料的长期积累,对他的研究工作帮助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