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5515300000042

第42章 治学漫谈(1)

吴耕民

求学的目的

求学的目的是为求得做人的道理,学到就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求学的人自称“学生”,就是学习生活的意思;称教师叫“先生”,意谓先学到生活的人。学业完成后,就成为德、智、体三者都好的劳动者(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其最后目的是为全国和全世界劳动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个人或一家谋求享乐,个人的幸福就寓于全体人民的幸福中。以这样目的来求学,光明磊落,目标远大,为了将来大有可为,学习勇气自然百倍!

至于我的求学目的,因时代、环境关系,和上述宗旨不尽相同。我出生于1896年,至7岁(1902年)到蒙馆向孔夫子的像和先生跪拜求教,时在封建王朝,我又年幼无知,当时读了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免中了封建教育的毒。我当时仅认为读书是一件好事,谈不到有正确的目的。其后至15岁(1910年)人中学,知识渐开,又幸遇到名师鲁迅先生,博学多才,倍受全校钦仰,我也一心向往,对他羡慕学习,亦步亦趋,惟恐不肖。因鲁迅先生无辫子,我甚至不怕王法,冒着大逆不道的罪,用鲁迅先生从日本带来的轧发剪(他因自己要理发,交给了当时绍兴府中学堂的理发师),请理发师把三尺长的辫子剪掉。同时立志苦读,希望将来也可如鲁迅先生出洋求学,学些本领,回国做一个好教师,培育人才,使国家趋于富强,免受帝国主义欺侮。为此,开始树立了我反清爱国的思想。我家依靠制酒出售和经营农业为生,父亲识字不多,长于制酒技术,气力大,能劳动,母亲出身农家,不识字,但身体甚好,记忆力极强,每日操家务劳动不辍。至于对我的求学,父母从不过问。其他亲友都是种田人。我虽读了几句书,得到一些知识,但感到在旧时代无靠山,我自己又因父母影响和环境关系,不善于交际应酬,更不喜吹牛拍马,奉承有权势的人,深知“朝廷无人莫做官”的训言,乃决心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教师,这是我当时求学的目的。这样的目的在目前来看,无非是想在旧社会中求得生存,并无远大目标,但在当时情况下,求学读书而立志不作官,实属凤毛鳞角,不易多得,堪称清高淡泊之流了。

求学应选定学习的科目

求学除要有正确目的外,还应选定自己所要学的科目。目前科学进步,日新月异,科目繁多,选择时一方面要考虑国家四化建设的需要,但也要考虑自己的环境、体力、智力、爱好等。换言之,人各有志,可以按国家需要,个人志愿,自由选定,别人不应越俎代疱,乱点硬定;但既定而后,要贯彻始终,知难而进,切不可半途而废,或随便变更。我对决定学习的科目,没有好的意见可以奉告,这里仅就我选定学农和园艺的经过来谈一下,作为青年们选科的参考。

我原籍是浙江余姚县的一个小村,现在划归慈溪县永革公社棉丰大队,居民一向以种棉为主业,到了秋收,遍地棉桃吐絮,洁白可爱。我童年时期株守乡间,足迹不出千里,毫无娱乐可言,对这样的田圃美景,正如现在儿童看到电影一样,极感兴趣。到采棉期,全家男女老少都出动采棉,我从五六岁起就自动地乐于参加。祖母知我喜爱采棉劳动,常给我以各种鼓励,使我对农业劳动更感兴趣。其后进绍兴府中,由鲁迅先生教博物,给我以各种植物常识,更使我一心想学农业。18岁即1913年的年底,中学学习完了,19岁(1914年)到上海专补习英语,夏季见到报上登载旧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即现北京农大的前身)招生广告,我即去报考,幸获录取。遂改名“耕民”,以示学农盼决心,把原名“润苍”作为号(其时每人都有名和号),苍是苍生即人民的意思,与名字“耕”相合,意谓耕润苍,可以使人民有饭吃,而得到滋润。这是我爱农学农的原始认识。

当时,全国仅此一个国立高等农林院校,内分农林两科,我学科,除基础课程外,凡农业有关知识的课程样样俱全。三年毕业,我熟读了许多书本和讲义。由于脱离实践,实际知识极少,但农业上一般基本常识都已具备了。

由于我在校孜孜不息,朝夕勤学,每次考试名列前茅,得到老师的称许。

1917年暑假毕业,我最敬爱的老师许叔玑、梁希、吴季青以及校长路孝植先生都是日本留学过的,深知农业学习必须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了母校缺少能担当农场实习的教师,乃向教育部呈准,经部考及格,由校出资,派我到日本实习,三年为期,约定回校当教师。我因当时仅学英语,不懂日语,志在赴美留学,对于去日,不甚感兴趣。后经考虑并因友人鼓励,既有此机会,切不可随便放弃。乃欣然就道,买船票东渡。到日本后,在东京暂住,专门学习日语。每天除睡眠外,自早至晚终日喃喃不息,因当时日文多用中国字,约经一个月,文法初通,就能阅读专业书籍。过去说“日语一月通”,就是指看书而言。至于讲话听话,像我这样一个书呆子,到如今还不会讲北京官话,要在短时期学会日语谈何容易。所以,初到日本基本上是哑巴子,单独行动,深感不便。有一次,我一人到理发店剪发,就闹了一个笑话。我在理发椅上坐定后,理发师问:“你剪发吗?”我不懂装懂说:“是的。”他就把发剪去了。后又问:“你修面吗?”我又说:“是的。”他就把我面修好,继续问:“你要剃鼻孔毛吗?”

我因上两次不懂装懂,毫无问题,自以为得计,仍答“是的。”他即将狭长的剃鼻刀插入我鼻孔,将鼻毛完全剃光。这是我生平惟一的一次剃光鼻毛。当时我想,日本理发有剃鼻毛习惯,正如我国理发挖耳朵,剃去鼻毛,尝尝洋味也好!

奈知正值初冬寒冷,从未剃过鼻毛的我,冷风从鼻孔直进直出,毫无阻挡,诱致鼻涕清水时时向外下流,正如感冒伤风一样难受。这次吃了不懂装懂之苦,但对我一生处世做事是一个极好教训。始知一切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切不可弄虚作假,不懂装懂。从此,我就不敢随便用“是的”二字了!我在此提及这段笑话,希望青年人求学和学习科学,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我在东京约住了三个月,日文专业书虽已能看懂,但日语一时不易学会,因为实习规定时期仅三年,迫不及待,要想找地方去实习农业了。那时日本农业的分科较我国为细,如农艺、园艺、畜牧、兽医、蚕桑、农产制造等,均分科研究,我无法样样都去实习。于是按我志愿,选定了园艺。其时日本静冈县属设有一个日本国立的兴津园艺试验场,规模较好,内设果树、蔬菜、柑桔、苗圃四部,我就向该场申请前往实习。承该场同意作为研究生,与该场原有的见习生一同学习工作。我就离东京,前往兴津,入场先实习果树,后再学蔬菜一年,从此我就自农科转入园艺了。这种求学方式,先广后狭,正如造塔,基础大而渐向上缩小升高,正可弥补目前分科太专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