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不闲居集
5516200000022

第22章 华夏赤子姚美良

20世纪90年代第三个春天,阳光明媚。

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第八届全体委员会议上,一位英俊、潇洒的青年人迈着矫健的步伐,登上那庄严的讲台,满怀激情地发言,他那热烈而又坦诚的话语回响在神圣的人民大会堂里,博得了与会者雷鸣般的掌声。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爱国华侨、青年实业家,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

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

姚美良先生在投资兴办实业的同时,把捐资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国际问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人类的文明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正如他在“纪念中国近代史开端150周年,弘扬中华文化座谈会”上所言:“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先父对子孙的遗训:‘炎黄子孙在海外不管怎样有钱和有地位,如果祖国不富强,也是抬不起头来的,更不用说扬眉吐气了’。我有责任为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振兴民族工业,谋求祖国富强而奔波呐喊。”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他先后捐赠文化教育及社会福利事业的款项达1亿多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在广州中山大学内建立和举办“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即永芳堂)、“纪念中国近代史开端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林则徐与鸦片战争史迹展览”、“纪念黄遵宪先生当代书画艺术国际展览”;赞助出版《孙中山年谱长编》和《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与《瞭望》周刊联合举办“情系中华”征文活动、与体育报社联合举办“李惠堂球王奖”的评选活动;同时还在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设立了“永芳艺术基金会”,向全国侨联捐赠200万元人民币设立“永芳科技文化教育基金”。

如今,他又不惜耗费巨金,让艺术家与史学家们在更加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再度合作,以“孙中山与华侨”这一主题创作美术作品来举办“孙中山与华侨国际美术展览”,让广大人民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接受一次中国近代史教育,重温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个画展由姚美良先生5年前创办,筹备征稿用去两年时间。自1996年起,此展已先后在台北、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南京、福州、广州、厦门、成都、重庆、杭州、合肥、长沙等25座城市展出,观众达60多万。在合肥展出时,我深被作品的主题和它的艺术语言所感染。曾3次到展厅,并拜访了永芳艺术基金会负责人,得知“姚先生有永芳集团公司在海内外20多家企业的商务活动须主持,又有筹办第二届世界客属祭祖朝圣活动,他多次说‘办好孙中山与华侨画展是我的一大心愿’。这几年他为画展的筹备和展出不辞劳苦,日夜奔忙。他的那种忘我的敬业精神鼓舞着每一个跟随他工作的人,并以他的真诚和热情感动着每一位参与这次活动的史学家和艺术家们,致使这次展出的油画、中国画、版画、水彩画、书法等130多件,幅幅精美。”

姚美良先生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还积极资助国内建设,不遗余力地帮助祖国广泛地吸引外资和侨资,备受海内外多方人士的赞许,被誉为“华侨后起之秀”。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曾先后接见他。国务院侨办主任郭东坡说:“姚美良先生以弘扬中华文化和爱国主义为己任,10多年来举办一系列有影响的文化活动,精神可嘉。”全国人大有一位副委员长称他为“华夏赤子”,马来西亚首署副部长黄思华说他是“海外第三代华人之翘楚”。1990年,姚美良入选《世界有成就的领先人物名人录》第2版、《国际名人录》第3版及《国际有成就的男士》等世界名人传录,并被任命为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亚洲地区副总理事,美国国际名人传记协会永远理事。1992年与其兄姚森良同时被马来西亚雪兰莪州苏丹赐封太平绅士勋衔。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侨联委员。

要向世界宣传安徽

1995年阳春3月,姚美良先生率团来安徽考察,我作为省海外交流协会理事参加了接待。他给我的印象是端庄的脸膛架着副深色边框的眼镜,白皙的皮肤透露出青年人的朝气,中等身材,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谈话中杂着中西方文化混合在一起的幽默,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在省侨办和省海外交流协会联合举办的欢迎会上,他开门见山地说他对安徽的了解很不够,只知道黄山、黄梅戏、凤阳花鼓及青天包大人,这次来到这里走走看看,认为安徽有发展前途。他还深情地说,他是一个很普通的海外第三代华侨,头发是黑的,皮肤是黄的,无论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他都是炎黄子孙,真心地希望中国繁荣富强。他要通过这次来安徽考察,更进一步地了解安徽,要把安徽给他的美好印象向世界宣传。为了表达我对他的敬意,我特向他赠送了一幅题为《永芳长存》的中国画“红梅”。他也回赠了一部刚出版的书《两代华侨的心愿——从姚永芳到姚美良》。

少年磨难加深了对祖国的眷恋

姚美良先生祖籍广东大埔县,1955年出生于新加坡,幼年在马来西亚度过。其父姚永芳先生是位爱国华侨、实业家。

1935年在马来西亚创立南源布庄,并经营化妆品等。他创立的永芳高级系列产品,是第一个以华人名字命名的世界名牌化妆品。姚老先生事业发达不忘故土,1966年将4个子女送回大陆读书,以便让他们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熏陶和教育。这时的姚美良才11岁。临别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都生长在国外,但你们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为了不数典忘祖,我送你们回中国读书,在你们父辈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你们的家乡生活一些日子,这对你们今后的事业和前程,都会有好处的。”

谁知,姚氏兄妹刚踏上故土,恰逢十年浩劫开始,他先在广州华侨学校就读,没几天,兄姐“上山下乡”,被送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姚美良因年幼投奔到汕头的亲戚家。虽进了学校,但在那年代,他也没有学到什么文化,而是使他在艰苦的磨难中度过了整整8年的时光。直到1974年,姚老先生才将已19岁的姚美良接到香港学习经商。1977年,姚老先生不幸因病逝世,姚美良接管了父业。南源永芳集团公司经过半个多世纪两代人的努力,不断发展壮大,其业务遍及亚太区域,并伸展至欧美等地。

从布庄、百货创始,已拓展到经营饮料、陶瓷、纺织、纸品、宾馆等多元实体,目前正向地产及高科技等方面努力。更为可贵的是,姚美良承袭其父“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遗风,牢记父亲“毕生以诚倚信,勤俭办教育公益为社会服务”的遗训,为祖国的经济繁荣,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姚美良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没有怨言,而是意味深长地说:“在大陆这8年,什么苦没吃过?可是,正是这8年的风霜,磨练了我的意志,使我领教了什么叫苦难。它给我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但我看到受苦受难的不只是我这样的青少年学生,还有众多的贡献卓越的长者经受了种种更大的艰难困苦。从这个意义上说,8年的不寻常的日子,恰恰加深了我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也体会到父辈谆谆教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涵义。假如没有这8年的经历,今天我可能不会那么热心回国投资、搞这么些项目,特别是当我回家乡广东大埔县,见到父亲和祖辈的出生地,饮了甜美的家乡水之后,我既为家乡秀丽的山水所陶醉,更为家乡的贫困落后难过、痛心,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决心为家乡的脱贫致富尽一份微力。我想这也是当年先父送我回来的初衷吧!”

姚美良在人生和事业的道路上崇尚着这样的信条:“我命定的目标和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纵观他的行为,通过和他的相处,我深知此话的分量。故而,我真诚地祝福:

辉煌永远属于真诚对待人生的姚美良先生。

辉煌永远属于不断进取的姚美良先生。

辉煌永远属于施惠于民的姚美良先生。

1998年11月14日于不闲居

作者附记:当拙文交《江淮文史》后,忽见报上刊李玉春、曾福生、赵莉莉撰《牡丹芳香永留人间——悼姚关良先生》一文,我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他留给我的印象是美好的,身体是健康的,难道是同名同姓?但文中附图告诉我,就是他,时在中年的姚美良先生,这位以弘扬民族文化事业为己任的华侨实业家、全国政协委员,真的病逝了!英年早逝啊!我无限悲痛,仅以这篇迟发的文章,以表达我对姚美良先生深深的怀念。

(原载《江淮文史》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