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在德国历史上,文科中学(Gvmnasium)以严格的学术教育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著称。德国第一所古典文科中学是由路德新教的著名教育家斯图谟(JohannStrunl,1507~1589)创办的。在此以前,德国已有“拉丁学校”和“文法学校”,1538年,斯图谟将斯特拉斯堡三所旧的拉丁文法学校合而为一,定名为古典文科中学,虽然教学内容仍与过去无异,即以拉丁文和希腊文研究为主,但采取了分级教学制度。整个学校分为十个年级,每级按固定的课程、固定的教科书进行教学,儿童6岁入学,15岁毕业。从创立之日直到今天,文科中学始终是德国主要的中学类型。史家将它和英国的公学、法国的国立中学、美国的公立中学并称为世界四大中学类型。
古典文科中学培养新教教会的教士和封建国家的官吏,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古典之风盛行,科学学科不受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18世纪初,新型的实科中学开始出现,打破了文科中学的垄断地位。但在当时,实科中学的地位远不如文科中学。
18世纪末以后,德国政治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进步作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对德国封建主义和由此形成的弊端进行了广泛的思想斗争,新人文主义就是这个时期先进思想的代表。新人文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洪堡在担任普鲁士公共教育部长时,于1801年至1812年间对文科中学进行了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改革以学校教育的多面性为原则,不仅强调语文、历史和地理,也强调数学和自然科学;把学习古典文学名著作为古典语言的中心,以此来代替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文法主义。这种变革,丰富了中学教育内容,使古典文科中学缩短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1872年,德国统一后颁布《普通教育法》,三种中学类型正式形成。一是以拉丁文及希腊文为教学中心的古典文科中学,二是只授拉丁文不授希腊文的文实中学,三是以数学、自然科学和两门现代外国语为教学中心的实科中学。经过长期斗争,文实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生取得了升大学资格,打破了文科中学垄断升大学权利的局面,但从地位看来,后两类学校仍不及文科中学。
希特勒统治时期,民族沙文主义和***主义盛行,德意志中学备受重视而上升为德国主要的中等学校,传统的中学受到限制,只有少数的文科中学得以保留。可以说这是自创办以来,文科中学第一次丧失其主导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分为东西两部分。
在东德,文科中学被纳入综合技术中学类型。而西德j吁将文科中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学校类型。西德于1955年签订《杜塞尔多夫十年协定》,规定学校依次为1~13年级。达10年级的学校为中间学校,即实科中学,达13年级的学校为完全中学,即文科中学。此时,文科中学的课程已发生明显变化,古典语文教学相对减弱,其他学科教学显著增加。1970年2月,德国教育审议会提出《教育结构计划》,把中等教育领域分为两个阶段,受完10年教育的学生授予中等教育第一阶段毕业资格,受完13年教育的学生通过中学毕业考试便获得中学毕业文凭,同时也获得了高等学校入学资格。
二、体制变革
德国目前的文科中学是包括中等教育第一阶段(5~10学年,相当于初中)和第二阶段(111~13学年,相当于高中)在内的九年制中等学校。实际上,这两个阶段已成为相互独立的教育机构。
文科中学三种最常见的形式是:古典语文、现代语言、数学和自然科学文科中学。实际上,这种分类的决定性标准是外国语教学在这些学校的种类、数量和次序。此外,还存在其他偏重社会科学、经济学、工程学、技术科学和音乐的特殊类型的文科中学。
文科中学的基本职能是为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做准备,即在内容和科学方法方面,使学生得到扎实的基础教育。此外,文科中学也为高等教育机构以外要求的专业训练做准备。
文科中学学生在毕业时通过中学毕业考试,便获得进入大学或相应机构学习的资格。
60年代中期以来,文科中学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变革。一是把前两年(5~6年级)改为定向阶段,提供共同的教育,:二是改革高级阶段的教学。1972年,文化部长会议通过关于文科中学高级阶段改革的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于1977~1978学年在所有文科中学实行。改革的中心是通过广泛设置选修学科,把文科中学传统而固定的制度,改变成注重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度。改革后的高级阶段,在组织上成了相对独立的部分,而第一阶段在课程上与其他几类中学趋于接近,更便于几类中学的沟通。
与此同时,文科中学的入学人数和性质也经历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呈到60年代中期,文科中学仍是程度极高的重点学校。1965年,约15%的十三岁儿童在文科中学,而同年适龄组7.5%通过中学考试。60年代中期以后,文科中学迅速发展起来。新建文科中学的校舍已不能容纳大批入学者,原有的文科中学便不断扩大。
下表是文科中学在1960~1980年之间发展的基本数据。
包括兼课教师的全部工作时间的等值11~13年级的数据不全未统计在内文科中学发展有两个原因,第一是高出生率造成的大量适龄的儿童涌进中等学校,第二是对文科中学教育不断增长的要求。60年代中到70年代末这段时间内,十三岁儿童在文科中学的人数由15.8%提高到近25%。学生获得中学毕业证书的比率从7.5%提高到1979年的近21%。1990年读文科中学的学生更上升到30.8%。70年代以后,文科中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注册人数的猛增,文科中学不再是一个培养尖子的教育机构。学校自身变得越来越大,学生的背景变得更加多样化。首先,其原因是其他学校类型、特别是实科中学的发展的影响,今天很多实科中学,通过文科中学高级阶级或特殊的技术中学,具有通向大学的教学:穴纲。这就意味着作为大学学习准备的教学不再限于文科中学。在某种程度上,文科中学失去了为大学进行预备教育的垄断权。鉴于此,重新审查文科中学教育的基础以及考虑到它今后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变得愈加迫切。其二是文科中学自身发展带来的结果。
单个的文科中学迅速发展,它的学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这些发展给文科中学带来了两个新的任务,即精心制作一个更灵活的教学组织和一个更富于变化的课程体系,以使学生在第10年级末,能有一个有意义的结束。另外,必须重新认识文科中学教师的职责。一方面大型学校要求教师完成特殊任务的活动专门化,另一方面要求每个教师之间进行更密切的合作。最后,由于文科中学高级阶段的改革,要求对文科中学与大学和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一方面高级阶段的改革可能被看做为大学学习进行更牢固的特殊准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它将产生一种废除文科中学和大学之间的共生现象(synnbiosis)的措施,使文科中学向非学术性职业的广大领域开放。
长期以来,文科中学是统治阶级或有产阶级的禁脔。直到1965年,以文科中学10年级学生为例,只有10%来自工人阶级家庭,却有25%来自高级职员家庭。
而同时在被雇佣的有收益的男性中,工人占55%,高级职员仅占7%。除了入学遭到歧视外,即使已入学的许多工人阶级的子弟也不能读完文科中学所有年级。在文科中学13年级,工人阶级子女仅占6%,而高级职员318子女却占到28%。60年代中期以后,文科中学迅速扩大,如1965年到1978年间,文科中学学生人数增加了近一倍,1960年有文科中学1823所,5~13年级的学:生85.3万人,教师4.6万人,到1980年,文科中学增至2477所,在校生212万人,教师11.6万人。此后由于出生率下降,文科中学规模略有下降,1990年共有文科中学2441所,在校生155万人,教师11.6万人。到90年代初,同龄人中已有1/4以上取得文科中学高年级毕业文凭,在大城市甚至超过30%,文科中学绝对人数甚至超过从前学生数最多的普通中学。社会各阶层都分享到文科中学发展所带来的好处。
文科中学的扩充,使文科中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已由具有强烈选择性的英才教育机构,转变成为面向所有阶层的大众性学校,体现了战后世界教育民主化和大众化的趋势。
文科中学的扩充,也带来了质量问题,传统的文科中学以质量优良著称,但目前许多大学教授抱怨有相当多的文科中学毕业生没有真正达到大学入学水平,据估计有30%的大学生读不下去。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提高文科中学的教学质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课程改革
与其他中学相比,文科中学课程特点体现在专业程度较低,课程内容偏重于学术性科目,主要传授升学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所有文科中学必须开设的课程有德语、数学、生物、地理、音乐、艺术、体育、两门外语、历史、社会学科、物理和化学。这些学科是文科中学5年级到10年级的必修学科。
根据1972年教育部长通过的关于改组中等教育第二阶段的协定,从1978年开始,各州对文科中学高级阶段的课程和组织进行了统一的革新。目前,每门学科的教学都需按两种要求进行,即一般要求的基础学程(basic courSeS)和较高级的能力学程(intensifled courSeS)。
协定规定基础学程的目的是让所有学生获得基础教育。
能力学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学术预备理解力和获得广泛的学科知识。比较而言,几乎2/3的教学放在基础学程上,只要求学生选择两门能力学程的学科(在莱茵兰一法尔茨和萨尔为三门),且必须在外语、数学和自然科学中选择一门作为第一能力学科,第二能力学科可以从广泛设置的学科中选择。此外,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必修领域和选修领域,两个领域每周课程时数通常为30个,必修领域与选修领域课时之比通常是2:1。两个领域的各门学科都同时开设基础课程和能力课程。
文科中学高级阶段的必修学科,被分为三个一般的学习种类或领域。第一是语言、文学和艺术,包括的学科有德语、外语、造型艺术和音乐;第二是社会科学,包括社会综合常识(或世界政治常识)、历史、地理、哲学,在有的州还包括宗教;第三是数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信息学。为了完成高级阶段的学习,最后参加中学毕业考试。学生在学习时,不能遗漏其中任何一个领域,或用其他两个领域中的一个取代另一个。通常,文科中学高级阶段的第一午(即第11学年)被定为人门阶段。真正的学程制始于第12年级。第12、13年级被划为4个半年的学期课程阶段。在这两年(共4学期)中,学生每星期至少把22课时用于第一和第三领域,其中第三领域至少16课时。
此外,也要求安排至少8课时的体育活动。学生在每!学期初,根据学校提出的课程,制定自己的个别学习计划。
课程组成大的课题单元,这些单元根据学科进行分类,一门课每星期一般包括2至3或5至6课时。一学期某个学生登记的课时总数大约为每星期30课时。具体到每门学科,第一领域,德语需设两学期,文学和艺术两学期。第二领域需4学期,历史要求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或放在公民课里讲授。第三领域,数学需设两学期,自然科学4学期。掌握两门外语,也是获得进入高等学校一般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改革后的高级阶段,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而初级阶段,即第一阶段在课程上更:接近于其他类型的中学,为相互沟通创造了条件。
文科中学的毕业考试是在州教育部长的监督下,由以各中学校长为首的考试委员会举行的,包括笔试和口试两种形式。考试科目共四门,其中两门是应考者按规定必修的两门高级课程,还有两门是基础学科。其中三门为笔试,第四门只需口试。为了在各州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文化部长会议为中学毕业考试制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表,对诸如考试的目的、不同学科知识的范围、每门学科提问题所采用的形式等问题都作了规定。
一般而言,获得中学毕业证书便有了进入任何一所高等院校以及所有专业的资格,但由于希望升大学的人数猛增,加上有的专业所能提供的名额有限,便不得不在许多系科实行所谓定额制(Numerus Clausus)。此外,近来开始实行“名额分配”的办法,根据中学毕业考试的平均分数定出一条录取分数线,在此分数线以下的人就不能入学。这样,文科中学毕业证书的原有价值就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