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5530900000275

第275章 (2)

由自分识于中住故。自分诸蕴得识住名。谓欲界蕴。欲界识所住。色界蕴色界识所住。无色界蕴。无色界识所住。初静虑蕴。初静虑识所住。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蕴。非想非非想识所住。问生欲界起色无色界无漏心现在前。现在二蕴是识住不。答应言是识住。问无同分识于中止住。云何名识住。答得识住相故。谓同分识余缘故不生。非此不能生故亦名识住。如泉池侧。置象马鱼师子等口以为注道。水不行时非此为障。水若行者为作所依。虽水不行亦名注道。彼亦如是。七识住者。如契经说。有色有情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识住有色者。谓彼有情有色可了。有色身。有色界处蕴。有色施设。故名有色。有情者。谓谛义胜义。有情不可得非实有体。然于界处蕴中。假想施设说为有情。奈落。意生。儒童。养者。补特伽罗。命者。生者。故名有情。身异者。谓彼有情有种种身。种种显形状貌差别故名身异。想异者。谓彼有情。有乐想。苦想。不苦乐想。故名想异。如人一分天者。人则一切人。一分天。谓欲界天。是第一识住者。第一则次第中最初数。识住谓彼所系色受想行识。释识住义已如前说。有色有情身异想一。如梵众天。谓彼初起是第二识住。有色等如前说。想一者。谓彼有情染想无异。如梵众天者。此显梵世诸天。谓彼初起者。谓彼初生同起染想。后便想异。是第二识住者。第二准前识住。如前说。有色有情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是第三识住。有色等如前说。身一者。谓彼有情有一类身。一类显形状貌无别。想异者。谓彼有情有乐想不苦不乐想。由彼诸天厌根本地喜根已。起近分地舍根现前。厌近分地舍根已。起根本地喜根现前。如富贵人。厌欲乐已欣住法乐厌法乐已欣住欲乐。如极光净天者。此显第二静虑诸天。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净天。是第四识住。有色等如前说。想一者。谓彼有情有无覆无记无差别想。如遍净天者。此显第三静虑诸天。无色有情一切色想皆超越故。诸有对想皆隐没故。于别异想不作意故。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如随空无边处天。是第五识住。无色有情一切空无边处皆超越故。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如随识无边处天。是第六识住。无色有情一切识无边处皆超越故。入无少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如随无所有处天。是第七识住。此中诸无色者。谓彼有情无色可了。无有色身。无色界处蕴。无色施设故名无色。有情等如前说。一切空无边处皆超越等如余处说。识住者。谓彼所系受想行识。问何故初静虑有异身非上地。答以初静虑立王臣众有差别故。谓大梵王与诸梵辅及诸梵众数数集会。于中种种显形状貌。衣服语言各有差别。上地不尔。有说。初静虑受上中下无别异。业异熟故身有异。上地不尔。有说。初静虑受有寻伺。业异熟故身有异。上地不尔。有说。初静虑受表无表。业异熟故身有异。上地不尔。有说。初静虑受四识身相应。业异熟故身有异。上地不尔。有说。初静虑受三受相应。业异熟故身有异。上地不尔。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初静虑身异上地身一。又初静虑。由染污想说为想一。第二静虑。由善想说为想异。第三静虑。由无覆无记异熟想说为想一。问何故恶趣。第四静虑。非想非非想处。皆不立识住耶。答有作是说。彼亦应立在识住中。而不立者。是有余说。尊者世友作如是说。此是世尊要略而说。然恶趣等摄在此中。谓诸恶趣当知摄在初识住中。第四静虑摄次三中。非想非非想处摄后三中。所以者何。以界同故。有说。若处有二种识多分可得。立为识住。一爱所摄受识。二见所摄受识。恶趣及非想非非想处。爱所摄受识多分不可得。第四静虑。见所摄受识多分不可得。故非识住。有说。若处有三种识多分可得。立为识住。一见所断识。二修所断识。三不断识。恶趣。非想非非想处。不断识俱不可得。第四静虑。见所断识多分不可得。故非识住。问岂不第四静虑异生。皆有见所断识可得耶。答虽有而于彼地非多分可得。五净居天全无有故。问人欲界天。不断识亦不可得。应非识住。答可得有二。一自性可得。二所依可得。人欲界天。不断识虽非自性可得。而所依可得故立识住。问岂不非想非非想处。不断识亦所依可得耶。生彼有得阿罗汉故。答虽有而非多分。以生彼中暂起圣道。取无学果已。乃至涅槃不现前故。有说。若处有六种识多分可得立为识住。谓见苦所断识。乃至修所断识。及不断识。恶趣。非想非非想处。不断识俱不可得。第四静虑。前四所断识。多分不可得故非识住。问答分别如前应知。有说。若处识所乐住立为识住。诸恶趣中苦所逼故识不乐住。第四静虑乐。迁动故识不安住。谓诸异生或乐入无色。或乐入无想。或乐令识灭。若诸圣者或乐入无色。或乐入净居。或乐入无余。非想非非想处。极寂静故心微劣故识不乐住。有说。若处无坏识法。而可得者立为识住。诸恶趣中有极苦受。第四静虑。有无想定。无想异熟非想非非想处。有灭尽定。能坏识法故非识住。有说。若处由二事故。发起殊胜异分诸识。令现在前立为识住。一由定故。二由生故。恶趣。非想非非想处。二事俱无。第四静虑。虽有定故而无生故。有言。恶趣二事俱无第四静虑虽有定故而无生故。非想非非想处虽有生故而无定故。由如是等种种因缘。恶趣等非识住。

问何故四识住中识非识住。七识住中识是识住。答由别因故立四识住。由别因故立七识住。谓若有法识所乘御。与识俱行亲近和合。立四识住。识望于识无如是事故。不立在四识住中。若法与识为因为果。展转相资立七识住。识望于识有如是事。是故立在七识住中。

九有情居者。如契经说。有色有情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是第一有情居。有色有情身异想一。如梵众天。是第二有情居。有色有情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是第三有情居。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净天。是第四有情居。有色等如前说。有情居者。谓彼所系色受想行识。又是有情所居。所住。所止。生处。故名有情居。有色有情。无想无别想。如无想有情天。是第五有情居。有色等如前说。无想者。彼处长时想等灭故。则由此义名无想有情天。无色有情一切色想皆超越。故诸有对想皆隐没故。于别异想不作意故。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如随空无边处天。是第六有情居。无色有情。一切空无边处皆超越故。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如随识无边处天。是第七有情居。无色有情一切识无边处皆超越故。入无少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如随无所有处天。是第八有情居。无色有情一切无所有处皆超越故。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如随非想非非想处天。是第九有情居。无色等如前说。一切无所有处皆超越等如余处说。

问何缘恶趣及无想所不摄。广果天等非有情居。答有作是说。彼亦应立为有情居。而不立者。是有余说。尊者世友作如是说。此是世尊要略而说。然恶趣等摄在此中。谓诸恶趣当知摄在初有情居。无想所不摄。广果天等当知摄在第五有情居。所以者何。以地同故。有说。若处余乐来居。已居其中。不乐迁动。是处可立为有情居。诸恶趣中二俱不然。但由业力令往令住。若随意欲刹那不住故不建立。第四静虑除无想天。余虽乐来而好迁动。如边城邑人不乐居。谓彼异生或乐无色。或乐无想。若诸圣者或乐净居。或趣涅槃。如国边城恒为盗贼邻敌侵故。贵族生财乐转余处。虽留少分以充镇守。有诸商人来求资货。镇人谓曰。此处多灾无以相瞻。商旅咸曰。此非城邑。如是无想所不摄天。惑业所驱恒乐迁动。故不说彼为有情居。

已分别三种自性。今当说杂无杂相。问四识住七识住。为四摄七。七摄四耶。答应作四句。有四非七。谓地狱傍生鬼界。广果色受想行。及非想非非想处。受想行。有七非四。谓人。欲界天。梵众。极光净。遍净。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心。有亦四亦七。谓人。欲界天。梵众。极光净。遍净色受想行。及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受想行。有非四非七。谓地狱傍生鬼界。广果。非想非非想处心。此中所以如前广说。问四识住九有情居。为四摄九。九摄四耶。答应作四句。有四非九。谓地狱傍生鬼界。无想天所不摄广果。色受想行。有九非四。谓人。欲界天梵众。极光净。遍净。无想天。四无色心。有亦四亦九。谓人。欲界天。梵众。极光净。遍净。无想天。色受想行。及四无色。受想行。有非四非九。谓地狱傍生鬼界。无想天所不摄广果心。此中所以亦如前说。问七识住九有情居。为七摄九。九摄七耶。答九摄七。非七摄九。何所不摄。答二处。谓无想天处。及非想非非想处。此中所以亦如前说。

问世尊何故。于无想天。及有顶天多说为处。答有诸外道。执此二处以为解脱。佛为遮彼说为生处。有说。外道执此二处为最寂静。佛说为处。明是喧动而非寂静。是界趣生流转处故。有说。外道执此二处。是真解脱永无退还。故佛说彼是退还处。非真解脱。谓从非想非非想处没。多生下地。无想天没必生欲界。有说。彼二天寿量长远。外道多执为真涅槃。谓无想天于唯异生。生处寿量最远。非想非非想天于一切生处寿量最远。故佛说彼是无常处。有作是说。九有情居。世尊皆以二名宣说。于其七种作二名说。谓名识住及有情居。于余二种亦二名说。谓名为处及有情居。有余师说。佛以识住与有情居展转相摄。余不尽者唯有二处。不应异释。空无边等亦名处故。有说。生处精勤果中此居后边故。说名处。谓唯异生生处精勤果。中无想天为后边。一切生处精勤果中。有顶天为后边。

大种蕴第五中执受纳息第四之一

有执受大种。与有执受大种。为几缘。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随彼意欲而作论。但不违法相便不应责。复次欲止说因缘法。及去来世非实有者。意显诸因缘去来实有故作斯论。此中有执受大种者。谓现在刹那有情数摄。心心所法所执受大种。无执受大种者。谓过去未来及现在一分有情数摄。并三世一切非情数摄所有大种。是谓此处略毗婆沙。

有执受大种。与有执受大种为几缘。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谓俱有因。增上者谓不碍生。及唯无障。然有差别。谓一果者。异类相望为因。增上。非一果者。但一增上。有执受大种。与无执受大种。为几缘。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谓同类因。增上者如前说。然有差别。谓有执受大种。与未来有情数大种。为因。增上。与余无执受大种。但一增上。无执受大种。与无执受大种。为几缘。答因。增上。因者二因谓俱有。同类。增上者如前说。然有差别。谓过去有情数大种。与过去有情数大种。为因。增上。因者。二因。谓俱有。同类。增上者如前说。与未来有情数大种。及现在有情数无执受大种为因。增上。因者一因。谓同类因。增上者如前说。与余无执受大种但一增上。过去非有情数大种。与过去非有情数大种。为因。增上。因者二因。谓俱有。同类。增上者如前说。与未来现在非有情数大种。为因。增上。因者一因。谓同类因。增上者如前说。与过去未来有情数大种。及现在有情数无执受大种。但一增上。未来有情数大种。与未来有情数大种。为因。增上。因者一因。谓俱有因。增上者如前说。与余无执受大种。但一增上。未来非有情数大种。与未来非有情数大种。为因。增上。因者一因。谓俱有因。增上者如前说。与余无执受大种但一增上。现在有情数无执受大种。与现在有情数无执受大种。为因。增上。因者一因。谓俱有因。增上者如前说。与未来有情数大种。为因。增上。因者一因。谓同类因。增上者如前说。与余无执受大种。但一增上。现在非有情数大种。与现在非有情数大种。为因。增上。因者一因。谓俱有因。增上者如前说。与未来非有情数大种。为因。增上。因者一因。谓同类因。增上者如前说。与余无执受大种。但一增上。无执受大种。与有执受大种。为几缘。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谓同类因。增上者如前说。然有差别。谓过去有情数大种。与有执受大种。为因。增上。因者一因。谓同类因。增上者如前说。余无执受大种。与有执受大种。但一增上。已说大种当说所造。所造亦二。谓有执受及无执受。现在刹那有情数摄。心心所法所执受者。是有执受。过去未来及现在一分有情数摄三世一切非情数摄。是无执受。是谓此处略毗婆沙。有执受所造色。与有执受所造色。为几缘。答一增上。增上义如前说。无因者。有对所造色展转相望非俱有因故。有执受所造色。与无执受所造色。为几缘。答因。增上。因者二因。谓同类。异熟。增上者如前说。然有差别。谓有执受所造色。与未来有情数所造色。为因。增上。与余无执受所造色。但一增上。无执受所造色。与无执受所造色。为几缘。答因。增上。因者三因。谓俱有。同类。异熟因。增上者如前说。然有差别。谓过去有情数所造色。与过去有情数所造色。为因。增上。因者三因。谓俱有。同类。异熟因。增上者如前说。与未来有情数所造色。为因。增上。因者二因。谓同类。异熟。增上者如前说。与现在有情数无执受所造色。为因增上。因者一因。谓同类。

增上者如前说。与余无执受所造色。但一增上过去非有情数所造色。与过去未来现在非有情数所造色。为因。增上。因者一因。谓同类因。增上者如前说。与余无执受所造色。但一增上。未来有情数所造色。与未来有情数所造色。为因。增上。因者二因。谓俱有。异熟。增上者如前说。与余无执受所造色。但一增上。未来非有情数所造色。与一切无执受所造色。但一增上。现在有情数无执受所造色。与现在有情数无执受所造色。为因。增上。因者一因。谓俱有因。增上者如前说。与未来有情数所造色。为因。增上。因者二因。谓同类。异熟。增上者如前说。与余无执受所造色。但一增上。现在非有情数所造色。与未来非有情数所造色。为因。增上。因者一因。谓同类因。增上者如前说。与余无执受所造色。但一增上。无执受所造色。与有执受所造色。为几缘。答因。增上。因者二因。谓同类。异熟。增上者如前说。然有差别。谓过去有情数所造色。与有执受所造色。为因。增上。因者二因。谓同类。异熟。增上者如前说。余无执受所造色。与有执受所造色。但一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