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综合知识
5532000000003

第3章 政治理论知识(3)

2.劳动者自身的发展和劳动者对社会财富占有的关系。劳动者对财富的占有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也就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劳动者和财富占有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劳动者本身的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劳动者才能的充分发挥,是同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相联系的。如果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不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就不能更好地创造社会财富。因此,正确地处理劳动者和财富占有的关系,既有利于人的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长。人的解放首先是经济上的解放,人的发展离不开对财富的占有;否认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就谈不上人的解放,更谈不上人的发展。

3.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社会的发展,而忽视人的发展。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离开人本身的发展,也就无所谓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在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并以科学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努力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总之,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不是主导和从属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也要研究人的发展规律,真正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起来。要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不断满足人的需求,服务于人的发展;并通过人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效性和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是质与量的统一,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而非复杂劳动为尺度的。单位商品的价值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既对立又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构成商品的本质属性。二者的对立表现为相互排斥,商品生产者要获得价值,就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买卖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同时得到价值和使用价值。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是人们根据劳动目的,使用不同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采取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以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抛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既对立又统一。

货币

1.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包括五方面: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其他三项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2.货币流通规律

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究竟应有多少货币才能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呢?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前两个因素构成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其价值来进行,遵循等价交换、自愿让渡的原则。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其作用是通过商品价格的运动表现出来的。即在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依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是与一定的劳动生产率相联系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时间内生产使用价值量就越多,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也越少。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过程表现为商品生产过程。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一般也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差别在于增大的价值部分的属性、归宿和分配不一样。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的各种生产要素都属于资本家所有,其劳动产品就必然归资本家所有,增殖价值即剩余价值也被资本家占有。

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要考察其价值形成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全部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这里的全部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部分。活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指进行中的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物化劳动,也称死劳动,是指物化在生产资料上的劳动。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过去劳动的产物,同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活劳动相对而言,故称“物化劳动”。另一种是指凝结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它已经同物(产品)结合在一起,成为劳动产物、劳动产品,故称“物化劳动”。一般认为,物化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转移自身的价值。因此,商品生产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生产资料)转移自身价值的过程。

假定工人创造的价值只够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就不可能有价值增殖,资本家也就不能获得剩余价值。这不仅对资本家,而且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资本家必然要把价值形成过程变为价值增殖过程。为了更多地增殖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或者是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或者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相对减少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无论何种,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作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作剩余劳动时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的使用权就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必然会以各种方式充分利用这一时间,强迫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可见,剩余价值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工人创造了比他的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因此,剩余价值的最终源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他自身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反映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2.资本的本质

从现象上看,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机器、原材料、厂房等。但是,这些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下,生产资料作为价值增殖,即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因此,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就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为了进一步认识资本的本质,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一般认为,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把它的价值一次地或多次地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而不会改变原有的价值量,因此叫不变资本(用c表示)。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的劳动创造了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新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是一个可变量,因此叫可变资本(用v表示)。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而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

为了确定资本的增殖率,进而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要计算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用m′表示)是剩余价值(用m表示)与可变资本(用v表示)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

m′=m/v

剩余价值量是由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的数量(或雇佣工人的数量)决定的。由M代表剩余价值量,则M=mv×v=m′×v。从左式可以看出,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剩余价值率,二是增加可变资本的数量。

3.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有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为既定时,工作日愈长,剩余劳动时间就愈多,从而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也就愈多。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工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降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由于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然按社会价值来出售商品,这就使它获得了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等到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之后,原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企业就不能再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了。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加强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一切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4.不同要素在价值和剩余价值形成中的作用

劳动是创造价值包括剩余价值的最终源泉,但光有源泉还不能真正实现价值的创造。用全面、辩证和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就要看到价值创造、价值形成也是多种要素综合运动的结果,各种要素都在其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1)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决定性因素和最终源泉。这里所说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简单劳动,也包括复杂劳动;既包括私人劳动,也包括如马克思所说的合作劳动、社会劳动、社会总劳动。至于物化劳动是否也创造价值,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劳动都是价值的最终源泉。没有劳动,就没有一切。

(2)资本提供条件。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在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光有劳动者而没有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燃料、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等等生产资料,没有科学技术、信息等其他要素,是不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的。马克思说:“虽然只有可变资本部分才能创造剩余价值,但它只有在另一些部分,即劳动的生产条件也被预付的情况下,才会创造出剩余价值。”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资本的参与和作用,就不可能有现实的价值创造过程。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资本不仅要保值,而且要增殖,没有增殖的生产经营过程是没有意义的。市场经济要发展,就要提高资本的运转速度和利用效率,不仅创造和实现更多的价值,而且创造和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不仅对于价值的创造,而且对于价值的增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管理整合要素。一个完整的生产经营过程,是各种要素共同参与、共同起作用的过程。要把它们组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必须进行管理。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大,分工协作的日益专业化、精密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越来越复杂,管理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管理虽然也是一种要素,但它是特殊的要素。这种要素将各种要素很好地整合起来以后,其效果能达到倍乘的程度。

(4)科技催化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然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这种要素是通过渗透到人力要素、物质要素、产品形式、工艺流程、组织体系等当中而发挥作用的。因而,它在价值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酵母的作用。由于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所以说它是“催化效益”。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前者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后者指生产规模扩大的生产,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已消耗的物质资料外,还有多余的物质资料可以追加到生产中去,借以扩大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