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综合知识
5532000000005

第5章 政治理论知识(5)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仅是历史的继承和取代关系,而且在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之前,彼此又长期并存,相互间是一种共处、竞争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同样有两个不同的方面: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对势力,总是千方百计地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颠覆、渗透和侵略,搞“分化”、“西化”的活动。同时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需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各种文明成果。由于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当前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这种利用和借鉴就更加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己的发展和利益,也需要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需要在各种国际问题上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的经济关系愈来愈密切,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愈来愈突出,这种相互合作的必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了。当然这种合作也包含着激烈的竞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面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巨大压力,在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处与竞争中,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首先,必须了解和研究资本主义,揭示其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真正明白哪些是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这样才能自觉而有效地加以利用。其次,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学习现代化生产的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逐步把自己的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提高到国际水平。第三,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锻炼和发展社会主义。第四,必须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出发,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文明。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

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科技革命首先在西方国家兴起,使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成果成为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生产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新发展,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国家干预,资本社会化程度提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职工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而且更加深化,无产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谋生这一本质特征和阶级地位没有改变,因而也不会改变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

若干社会主义国家的严重挫折并没有改变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严重挫折,在资本主义世界也普遍不具备革命形势,不具备爆发革命的条件,总的来说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是一种客观现实。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只不过这条道路是长期的,曲折的。目前,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改革,总结经验教训,寻求走出低谷的方略,中国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走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

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20世纪40年代前期的延安整风是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党的高级干部认识到毛泽东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1945年党的七大在党章中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反帝和反封建是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这两大任务虽有区别,但又互相关联、互相统一。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的工人阶级不仅具有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的一般优点,即与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还有许多特殊的优点:第一,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第二,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极易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第三,登上革命舞台不久就产生了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就是人民大众,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阶级。正确地认识农民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正确地进行中国革命的重要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近代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如何对待农民,是中国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革命战争实际上就是农民战争。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2.工农武装割据

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以及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和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导致了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统一。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这三个方面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解决了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形势下,共产党怎样在农村坚持革命、壮大力量,为夺取全国胜利准备条件的问题,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奠定了理论基础。

3.农村包围城市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核心,是全党工作在当时要以农村为中心。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中期,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观点。毛泽东在1930年1月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已经摆脱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

20世纪30年代后期,毛泽东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即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第二,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要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广大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共产党首先到农村去,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建成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的革命阵地,借以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取得革命的全部胜利。第三,正确处理农村斗争与城市斗争的关系。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并不是不要城市斗争,不要武装斗争以外的其他斗争形式。党的城市斗争应该以防御为主,“荫蔽精干,长期埋伏,以待时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在这个新社会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是新中国建国的政治基础。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包括新民主主义的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这个国家中,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力量,是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

新民主主义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中国共产党是要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体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近代中国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为了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实现工业化,就要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要吸收资本,在平等互利原则下与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要反对主张脱离工业、只要农业来搞什么社会主义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及其领导下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简称“四面八方”政策。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一定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文化,是指它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带有中华民族的特性。所谓科学的文化,是指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所谓大众的文化,是指它应当为占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这种大众的文化,也是民主的文化。

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建设,离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参加,是不能成功的。应当把大量的知识分子吸收到革命队伍中来,吸收到共产党内来。

人民民主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是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之下,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对自己的敌人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民主和专政是人民民主专政具有的两个方面的职能,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对人民内部的各个阶级和阶层实行广泛的民主。人民享有言论、集会、结社、选举等各项政治权利。

对于人民的敌人,对于反动阶级,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则实行专政,即剥夺他们的民主自由权利。

3.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任务

除了对外抵御敌人的侵略,对内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用民主的方法教育人民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必须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的问题,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入到工业国。

4.人民民主专政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继承和创新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相比较,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都由无产阶级领导;都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两者的不同之处是:人民民主的范围不同,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人民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不同,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民族资产阶级不是专政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