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怎样做记者
5532600000005

第5章 学会经营自己是成长的金钥匙(4)

二、业务报告主要写什么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向评委会递交业务报告,这报告就是申报人自个儿写自个儿。文章本身也是展示申报人才华、能力的一种方法。因此,业务报告是否用心去写,是能否申报成功的重要一环。

撰写业务报告没有什么真传诀窍,关键是要把握好主线,写深写透重点业绩。什么是主线?主线就是《新闻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关于各级新闻专业人员任职条件及岗位职责的要求。以申报正高为例,《条例》规定担任主任记者、主任编辑职务5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者,可担任高级记者、高级编辑:

(1)具有较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2)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新闻工作的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研究,并有较深的造诣,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较多和较高水平的论著,有些可作范文;

(3)新闻工作经验丰富,能解决采编业务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在采编业务方面有创新,工作成绩卓著,并在新闻界有一定影响;

(4)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队伍的建设有较大的贡献;

(5)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

这5项任职条件中的第5条,业务报告可以不涉及,因为附件中的外语考试合格证已能说明问题。第1条,这是所有档次专业职务任职条件中共有的要求,业务报告中不需要叙述如何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也不必证明申报者水平多高,仅在业务报告中点到即可。至于申报者马列主义理论水平高与不高,应在具体业务事例中体现出来。第4条要求比较空泛,也可糅进具体业务事例中点到即可,不必单独成章成节地专门去写。剩下的是第2条、第3条两项,这是业务报告中重点要撰写的部分,但也不用一一分解了再去论及。第2条实质上就是论文、论著问题,只要把申报人研究新闻理论,撰写论文的情况和特色叙述一下就行了。至于“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一条,千万不要花笔墨去证明自己如何,在业务事例中点点即可。第3条是最具重量级的条件,但实际上也只有两个支撑点,即获政府奖作品采编情况和参与组织、策划重大报道活动的情况及社会效果。可以说,获政府奖、策划重大报道和论文写作这3项,是业务报告主线上的3个重要组成部分。检验、衡量申报人够不够任职资格,主要坐标参数正是这3项。申报人撰写业务报告,抓住了这些核心内容,就不会出现本节第一部分所谈及的毛病,就会用少量笔墨书写出恢弘大气、言简意赅、说服力强的业务报告来。

三、怎样写业务报告

弄明白业务报告的体裁、样式,也明确了业务报告都写些什么内容,接下来就是琢磨琢磨怎样写才更能打动评委,更有说服力、感召力。以笔者经验为例,主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设计、构思好业务报告的结构;二是把握好业务报告文体的写作原则。

说到文章结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什么千篇一律的规矩。依笔者的意见,还是以获政府奖、策划重大报道、发表论文三大支柱为主体,再加以“戴帽”、“穿靴”就可以了。所谓“戴帽”,就是指报告的导语。为使评委一开始就对申报人产生深刻印象,可以把申报人最具闪光、最能证明其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和业绩的信息,高度概括在导语部分,用200~300字勾画出申报人的学者、专家形象,产生“凤头”的影响力。所谓“穿靴”,是指业务报告的结尾,申报人用三言两语,恳请评委审评自己的报告,表示将继续提高业务水平云云即可。

业务报告的主体,也就是正文如何写,笔者主张,紧紧扣住破格申报条件分层次、分章节来写,效果最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破格申报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暂行规定》有如下规定:

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满3年具备下列4项条件中的3项者,可破格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1)在国际或国家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上或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不少于5篇本专业学术论文。

(2)省部级一等以上政府奖获奖项目的主要贡献者。

(3)正式出版过本专业专著或译著。

(4)直接主持、管理过大型项目的主要业务工作或者是重大业务活动的主要组织、策划者,并取得显著成绩。

上述4项条款,是申报正高的硬杠杠,只要具备其中3项者可提前2年破格申报,正常申报者除了任职时间外,硬性条件与破格申报者的要求是相同的。因此,无论是正常申报还是破格申报,都要围绕3项或4项硬杠杠来写。这样写,条理清晰、目标明确,一看便知申报者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业务能力强弱也一目了然。

另外,在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岗位职责中,还有一项规定:“认真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中央提供重要的参考材料和意见。”对于中央几大主要新闻单位驻地方记者来说,现在每年有数量不等的内参报道的定额任务,有的同志调查研究能力较强,能及时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中央领导提供了内参报道,并获得领导重视予以批示,促进问题的解决或推动某项工作的深入进行。这也是反映记者业务能力和理论政策水平的重要方面。内参写作成绩突出的同志,可以把内参报道作为一个独立章节写进业务报告。内参报道是驻地方记者的一张王牌,是编辑部记者和编辑们不可比的项目,驻地方的记者应突出内参报道的业绩,让独有的亮点更明亮。

申报主任记者、主任编辑的业务报告也应遵照这些原则。不同的是,破格申报条件比破格申报正高多了一项,即,“从事本专业工作25年以上且取得本专业大专(含)以上学历;1952年12月31日前出生的人员”。“从事专业工作25年以上且取得本专业大专专业证书班证书”,这一条是对学历较低的老同志网开一面,也是党既重视学历教育,又重视实际工作能力的政策的体现。

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业务报告的主体内容与申报正高、副高,没有本质的区别,原则也是一样的,硬性条件所不同的是,论文的篇数和发表的报刊级别有所减少和降低,获政府奖等级有所降低等。

除去上述大的原则性要求外,撰写业务报告还要注意下列几点:

(1)要像采编新闻那样,尊重事实,报告所用的事例要百分之百地准确。

(2)要多直叙,少点评,用事例说话,尽量不搞自我评价,本台本社内专家评价的话,不要点名道姓。

(3)要用写实的表现手法,不拔高。

(4)所用的事例,如获奖、论文、策划重大报道等,一定要采用获得现任专业职务之后的,任职以前的一定不要用。

(5)要突出个人特点,大家都具备的,要写出自己的特点,别人没有的,要写出闪光点。

(6)业务报告不能写成平铺的流水账,要有起伏、有“山峰”。

(7)凡是涉及合作或集体获得的奖项及参与的活动,要括弧注明合作者,集体的要注明自己所起的作用,决不能虚夸,更不要贪天之功为己有。这是反映品质、道德的重要因素,稍不注意,表达不准确,可能引起评委的误会。

(8)千万不要追求长篇幅,一般应按要求的字数来写,把超出的压下来,删了去,才能精写、巧写、主题突出。

总之,青年记者学会怎样撰写优秀的业务报告,顺利通过一档又一档新闻专业职务职称的评聘关,是落实本人职业记者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在这里笔者再次提醒青年记者要重视业务报告的写作,避免因业务报告写作不当,影响评聘专业职务。

第二节学会参评新闻奖申报方法

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业务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前面笔者已多次提及获得新闻奖在记者生涯中的重要性,记者申报评聘记者(中级)、主任记者(副高)、高级记者(正高)三个档次新闻专业职务职称时,有没有新闻奖、有何种级别档次的奖项,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某一档次新闻专业职务职称的硬性指标。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各类各级新闻单位的记者和编辑,无不为获得可用于申报评聘职称的各类新闻奖项而辛苦和奔忙。

笔者认为,二十几岁刚刚当上见习、助理记者的青年记者,从一开始就要把参加申报评选新闻奖摆在重要位置,要在思想和行动上给予重视。可惜的是,不少年轻的记者们并不熟悉新闻评奖的规律和规定,往往走了弯路丢掉了获奖的机会,使自己有特色、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名落孙山,没有获得应得的新闻奖项。因之,青年记者一定要好好学习参加评选新闻奖的选稿和申报方法,真正了解和掌握新闻评奖的规律及规定标准,等等。

本节笔者就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地方记者参评新闻奖为例,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选择参评稿件的技巧。

政府新闻奖是衡量媒体综合实力和记者采写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备受新闻从业人员的重视。

多年来,中央台驻地方记者的新闻作品要想拿到政府大奖,首先要参加中央台地方记者好稿评选,获一、二等奖后才有资格参加中央台优秀节目评选,荣获一等奖并被台定评委选为参评政府奖的作品,方能入围中国广播新闻奖或中国新闻奖等政府级新闻奖的评选。

笔者曾较长时间担任中央台地方记者好稿评委会负责人、中央台优秀节目复评、定评评委及天津市好新闻定评评委,在参加各类各级好新闻评比中发现,一些较有竞争力的新闻作品,由于作者对参评条件、要求等不甚了解或缺少精益求精的前期准备等诸多原因,使其作品名落孙山,可谓疏忽一点,功亏一篑。

综合归纳一下,中央台驻地方记者参评稿件主要存在下列18个问题:

1.参评稿件无导语

平面印刷媒体刊发的新闻稿,白纸黑字,从标题到文稿,全刊登在报纸上。广播稿件要由播音员或记者口播才能传给受众。报纸可以用线段区分不同稿件以便于读者阅读。广播节目的不同稿件的上下衔接、内容组合等,均靠播音员、主持人解说来完成。为适合听众的收听习惯或为了提神强化冲击力等,有的广播稿件的导语由播音员或主持人来播,稿件的正文则由记者口播。这种编排和组合为稿件增添了色彩和吸引力。可新闻稿的作者在报送参评稿件时,往往只送了自己播报的那一部分,有的人连文字稿上也没有播音员或主持人说的那段内容。这样的稿件,无论是看文字还是听录音,均使评委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不出也听不出作品的主题,从而留下作品不完整的印象。每年一次的中央台地方记者好稿评选,报上来参评的几百篇作品中的录音报道、口播报道等,均有1/3的作品没有头子,也就是无导语。

2.参评稿件无录音

按传统评奖要求,广播稿的文字消息、文字专稿等,参评时只需提供若干份文字稿即可。近几年,各级广播媒体都下工夫发挥广播优势,突出了音响报道,在各级新闻奖评比中,广播记者报送的作品带响的居多。为此,在中国广播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的评比时,评委们对广播的新闻作品是以听为主,以看为辅。评比一开始大家就听节目,那些没送录音带的文字消息、专稿首先被打入冷宫、失去参评机会。如果报送的是带响的录音报道、录音特写、录音通讯等体裁的作品,只有文字稿,没有录音带者,更没有入选机会。据统计,2002年中央台地方记者好稿评选时,短消息类49篇参评作品有15篇没有录音,长消息90篇参评作品有7篇未有录音。

3.参评稿件超时超长

无论中国广播新闻奖还是中国新闻奖,各种奖项对参评稿件都有字数和节目时间的限制,如中国广播新闻奖的短消息为1分30秒以内,长消息在1分30秒至4分钟之间,连续(系列)报道每集5分钟以内,报送首、中、尾3集,评论在8分钟以内,专题在15分钟以内。凡字数超过、时间超时,均为不符合规定标准,作品没有参评权。这一点,许多驻地方记者未予重视,报送的稿件字数超标准,节目超时间。在2001年度中央台地方记者好稿评比时,有一篇稿子主题、内容均比较好,可录音听起来让评委们感到很是别扭,原因是报送的录音带转数快,声音走调。最后弄清楚,这篇录音报道时间超过规定,参评者为了保证不超时,翻录时加了转速,时间长短符合要求了,可稿件质量下降了。如此自欺欺人的点子不如不用。

4.参评稿件选送项目有误

各类新闻奖的评比都分设众多项目,不同的项目对新闻作品的体裁、字数、节目时间的要求都不一样。中国广播新闻奖的消息类分两项,一是短消息、二是长消息;中国广播新闻奖中,还有社教节目奖项,并细分为“对象性”、“公众性”、“综合性”、“理论节目”、“对台港澳节目”、“对农节目”,等等。作者报送前如果对各类项目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不了解,就很容易发生张冠李戴现象,选错对象。如果稿件的体裁未严格按各项要求对号入座,填错了类别投错了档,很可能还未评比就被淘汰出局。如有的记者把短消息列入长消息项目,有的把长消息放进短消息项目中,还有的把“对象性节目”作品列入“公众性节目”项目,等等,得到的是不战自败。自认为撒出去的是金种子,收回来的却是失望与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