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新反经(上)
5550300000007

第7章 品目第三(1)

德有高下,性有贤愚。何为圣人?何为智者?何为豪杰?何为儒、法、道?当把这些确定下来,就知道自己该做一个怎样的人,管人才知道管的是什么样的人。

【经文】

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统,莫不劳聪明于品材,获安逸于任使,故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忌,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

所谓贤者,德不踰闲,行中规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其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菀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

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

【译释】

国家社稷,王者将相,无不取决于君王用心对人才的识别,在恰当应用后,才能获得安逸与稳定。所以孔子说:“人有五类: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者。能够鉴别这五类人,可算是真正掌握了治人之道了。”

所谓庸人是指:心中没有绐终如一的做人准则,嘴里缺乏有教养的语言;既不能择主托身,又不能凭自己努力自立;只知眼前利益而不识大局,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随波逐流没有一定的主意。这就是庸人。

所谓士人是指:心中有志向,考虑问题有一定之规,虽说还不能穷尽智谋之术,却也能了解个大概;虽不能做到百事皆能尽善尽美,但至少能有善做之事。所以智述不求贪多,所知的道理一定要弄明白;话不求多讲,所说的一定要条理清楚。做事不必贪多,但举止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白了道理,言语能抓住要点,行动也知其所以然,那么这个人的思想、言行犹如生命不可更替的一样,心性坚定不移,富贵不会增加,贫贱不能更改。这就是士人。

所谓君子是指:言必忠信而没有奸诈之意,仁义在身而面无夸耀之色,思虑通明而说话谦和通达,忠实诚信,自强不息。看起来很容易超过他们,实际上一般人终不可及。这就是君子。

所谓贤人,他的品德不背离礼法,他的行为符合规矩,言语足以天下效法而不会名累自身,学识可以化育百姓却不动摇根本;让天下富裕,天下人不会因此积财;让天下人都施舍,天下人不会因此而贫穷。这就是贤人。

所谓圣者,其道德与天地相合,变化无穷,能够究察万事发生发展的规律,协和万物顺其自然。让大道布于天下,使万事万物各遂其情性。睿智之光可与日月争辉,推行道化有如神助,下民不知是身受他的恩德,即使目睹也不知道他就是圣人。这就是圣者。

【经文】

《钤经》曰:“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识足以鉴古,才足以冠世,此则人之英也。法足以成教,行足以修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此则人之俊也。身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操足以厉贪鄙,信足以怀殊俗,此则人之豪也。守节而无挠,处义而不怒,见嫌不苟免,见利不苟得,此则人杰也。”

《家语》曰:“昔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然后用天下之爵以尊之,则天下理也。”此之谓矣。

【译释】

《玉钤经》上说:“德足以怀柔安远,信义足以统一不同的认识,识能够借鉴古人的经验,其才能冠绝当世,这样的人是人中之英杰;学说足以教化于世,行为足可修正节义,仁义是以降服众心,洞明足以洞照群下,这样的人是人中之俊杰;自身足以为人表率,才智足以辨嫌决疑,节操足以鞭贪厉鄙,诚信足以宽纳异俗之人,这样的人是人中之豪杰;一个人守节不屈,处义不怒,遇到可疑之处细小之事不苟且不放过,见到利益不伸手不占取,这样的人是大众中之杰出人物。”

所以《孔子家语》上说:“从前的英明君主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了解他们的实际才能,就能用高官厚禄来尊显和任用他们。这样天下就能治理好了。”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一、春申君实是庸才

春秋时期名人辈出,尤以四君子最为出名。所谓四君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都有着显赫的地位,要么是皇族,要么身居高位。不知何人将春申君也划入四君子之列,观其所为又何来君子之称?贪财好色,投机取巧,又胸无一志,最后连命都保不住,这哪里是君子所为啊!

春申君是楚国的相国,有一件事使他很着急,就是他替楚王选了好几个女子,也没能为楚王生下一男半女,为此事,他还真有点着急。他这一心事,被他的门客李园看了出来,李园灵机一动,想出一个主意来,李园向春申君告假,回赵国老家一趟,过了限期才回来。春申君问他为何误期,李园说:“都是为了我的妹妹嫣嫣,她长得有几分姿色,连齐国人都来求亲,我只好在家招待了几天。”

春申君一听,心想嫣嫣一定很漂亮,要不怎么连齐国人都知道呢?就表示出想收纳为妾的意思,没想到李园一口答应,把嫣嫣送给他春申君。嫣嫣果然漂亮,而且不出3个月就怀了孕。

一天,嫣嫣对春申君说:“你当了二十多年的国相,楚王一旦去世,必定要传位给他的兄弟,你得罪了那么多人,恐怕不能自保!”春申君一听,吓得从床上坐了起来,只是唉声叹气,却无办法。嫣嫣说:“我倒是有一计,不仅能免祸、还能得福,只是不好意思说出口。”春申君听得心痒,连连催促。

嫣嫣说:“我今已怀孕,你如果把我献给大王,万一上天保佑,生个男孩,肯定能继位当国君,你的亲骨肉当了楚王,你还愁什么呢?这叫移花接木之计。”

春申君听后,虽觉得未免有点那个,但为了权势,便把她献给了楚王。没想到嫣嫣不仅生了儿子,还是双胞胎,楚王就把大儿子册为太子。

不久,楚王病重,春申君却是兴高采烈,只等自己的儿子当楚王了。一天,门客朱英来对他说:“天下有意想不到的福气,有意想不到的灾祸,还有意想不到的人!”春申君听他话里有话,就让他说明白点。

朱英说:“如果大王去世,小王即位,您就是伊尹、周公,这是意想不到的福气;但国舅李园表面上对您十分恭顺,背地里却养着武士,为他妹妹和他自己,他是不会放过你的,这是意想不到的灾祸;我替您去对付李园,免得您落在他手里,我就是意想不到的人了!”春申君说:“李园哪儿敢哪!”朱英笑道:“想不到您也是一位意想不到的人哪!”春申君没有听朱英的话,朱英跑到了别国隐居了起来。

过了十多天,楚王死了,李园叫人报告春申君,春申君一进宫,李园命武士围上他说:“奉太后密令:黄歇谋反,理当处死。”就这样,春申君遭了灭族之祸。

真不知写史的人怎么会把春申君也列入了四君子之列。看看上面所述,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同样的疑问,贪图富贵、胸无大志,又无一策。如果想想后来的吕不韦以同样之计做成的那笔政治交易,春申君又何止逊色一二呢?二者又怎能相比呢?

志向诚可贵,勇气价更高;如果无智慧,二者皆可抛。其实,如果无智慧,那就是抛也得抛,不抛也得抛。春申君实是无才无德,又贪心过大,是典型的一无志向、二无勇气、三无智慧的庸人。如此之人还替他人筹划大事,岂有成功之理。

二、圣者的预言

可以说《隆中对》是最伟大的历史预言。因为历史果然按照诸葛亮《隆中对》里所分析的局势发展,这样伟大的预言不要说在中国,在世界也很不多见。因有了隆中三分策略,才使漂泊半生的刘备见到了一点发展大业的方向;因为有了隆中预言,才使诸葛亮名播天下,让人们认识到了这是圣人在发表宣言。

诸葛亮亲自在南阳耕种田地,十分喜欢吟唱《梁文吟》这只曲子。诸葛亮身高八尺有余,常常把自己比做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然而,当时的人并不承认,都认为他狂妄自大,惟有他自己和几个知己知道诸葛确实有这样的才能。

刘备当时正处于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他虽有雄心大志,但苦于没有贤能之人辅佐。军师徐庶离开他投奔曹操时,特意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徐庶说:“诸葛亮是一条蛰伏的卧龙啊!有经天纬地之才,您是不是请他出来帮助呢?”刘备当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说:“就烦劳先生走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只能亲自去拜访,而不能对他呼来唤去的,您应当屈驾前去拜访他。”

刘备忙问:“诸葛亮之才与先生比何如?”徐庶哈哈大笑:“我与孔明(诸葛亮字)相比,犹如雉鸡对凤凰、驽马对麒麟啊!”于是,刘备便虚心去拜见诸葛亮,诸葛亮在考验了刘备的求贤之心后,才在刘备第三次前往求见时接见了他。诸葛亮已经看出刘备不是只求苟安的平庸之辈,而是胸怀大志之人,所以,见面之后,便有意要帮助刘备。

刘备首先对诸葛亮说:“汉朝统治崩溃,外戚、宦官、奸臣先后专权,皇帝遭难出走。我顾不上自己的德行浅薄,力量弱小,想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怎奈智谋浅薄,最终因此失败,落得个今天这种局面。可是,我并没有丧失壮志,依先生之见,我该怎么办呢?”

诸葛亮说:“自董卓以来,豪杰纷起,占据数州者不可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望低,兵力少,但是,曹操竟能打败袁绍,由弱变强。这是为什么呢?这不仅是靠时机,而是靠人的智谋啊。”

“现在的形势是,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军队,挟持了皇帝,并以此号令诸侯,他已经占据了有利的形势,实在不能直接与他争斗。孙权占据着长江下游,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心,有才干的人都被他任用了,也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势力,只可以把他作为联盟而不可谋取啊!荆州北靠汉水和沔水,并能得到南海一带的好处,东面和呈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实在是用兵之地,可是刘表却守不住它,这可能是上天有意要帮助将军,不知您有没有这个意图啊!”

“益州险要坚固,沃野千里,物产富饶,汉高祖依靠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懦弱无能,张鲁占据益州北面的地方,人民富足,土肥野沃,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去爱惜。现在有才能的人都想贤明的人来这里,以便有所作为。您本是汉室宗亲,皇家后代,信义又昭于天下,再广泛地招揽英雄,如饥似渴地思求贤才。假使能占据荆州、益州,守住了那险要的地方,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夷越,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政治,一旦天下有变,就命令一位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洛进军,将军则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击,老百姓能不拿着酒饭来欢迎您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霸业就可以成就,汉朝便可复兴了。”

刘备说:“先生说的很好!”

从此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地亲密起来。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刘备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好像鱼有了水啊!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也就不再说闲话了。

其实,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并不是难以捉摸的,更不是神秘莫测的。首先,诸葛亮有着渊博的知识;其次,诸葛亮有着超人的智慧;再次,诸葛亮能学以致用,并不是迂腐的学究。有了这几条,生逢乱世,必然会有所作为。他尽平生所学,认真、准确、及时而又全面地了解天下大事,并用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社会、政治因素,客观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因此,诸葛亮三分天下的预言是有科学道理的,并不是小说或民间中所说的他有什么“通天彻地之能,鬼神不测之术”。因此,应该科学地看待诸葛亮的智慧。

三、侠客的生命情调

侠客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文人的人格、英雄的勇气、高深莫测的武功,这样三者合一组成了侠客这个群体。顺便提一点,就是侠客所做的事必须要正,无正非侠。

其实真正的文人和侠客表面上相距千里,实则是一脉相通,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侠客的生命情态依托于文人散发出来,文人又对侠客十分向往,屈原、李白、苏轼、辛弃疾、秋瑾,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这些人峨冠博带,腰佩长剑,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每每国家有难时,只能呐喊助威,上不了阵,但在他们的生命情态里,早已渗透进了侠士风骨。屈原、李白是文化侠客。他们的诗写得妙到巅狂,对剑术也颇为精通;苏轼更是豪情万丈,在词中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掣苍……会挽雕弓如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就更不用说了,亲自参加过抗金起义,并带五十余人夜劫金营,活捉叛贼;秋瑾自号“鉴湖女侠”,“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应该说,这些人都是百年不遇的文人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