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年轻人要熟知的100位中国帝王
5559000000007

第7章 秦汉三国卷(6)

党同伐异 加强皇权

汉文帝即位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巩固皇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号令如山,保证各种措施的顺利推行。

汉文帝深知失去军权就等于失去了控制力,于是把国家军权交给了跟随自己多年的幕僚。同时,他从自己做皇帝的经历中看到,要想保住皇位,必须除掉有可能与自己争夺皇位的人,于是先后将汉惠帝的四个儿子统统诛杀。

吕太后执政期间,极力使刘姓天下变成吕姓天下。在这种局势下,朝中元老重臣遭到排挤,一些同姓诸侯王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汉文帝即位后,重新起用朝中与吕氏对立的旧臣,分别封周勃、陈平、灌婴为右丞相、左丞相和太尉,在朝中建立了一个新的权力核心。与此同时,汉文帝不仅恢复了同姓王曾被吕氏削去的封地,而且仿效父亲汉高祖的做法,在原有同姓王的基础上新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

不过,任何一种措施的实行都具有两面性,关键在于它是向好的一面发展还是向坏的一面发展。汉高祖之所以要分封同姓王,目的是为了防止外姓人篡权夺位。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杜绝内乱的发生,因为在有些时候,内乱来自于同姓。一旦同姓王的势力得到膨胀,他们便有可能萌发称帝的野心,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首当其冲,举兵谋反;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也欲犯上作乱。幸好汉文帝及早发现了他们的阴谋,有效制止了内乱的发生。

汉文帝从同姓王叛乱的事实中感受到了潜在的威胁,遂听取了贾谊的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过,汉文帝担心这种做法会引起各地同姓诸侯王的不满。起初,他只是有选择性地多建诸侯,尽量不得罪原来的诸侯王。比如,没有子嗣的齐王死后,他在齐国设立了六个诸侯王;淮南王刘长被发配后,他在淮南封了三个诸侯王,这三个诸侯王是淮南王的三个儿子。后来,汉文帝才在全国范围内众建诸侯。不过,众建诸侯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方法,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心忧天下 创造治世

汉文帝即位后,在经济、司法和对外政策上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使得汉朝出现了第一个盛世。

在经济上,汉文帝继续大力发展农业。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汉文帝继续降低田地赋税,在十五税一的基础上“除田租税之半”,变成了三十税一,而且,按照这种比例收取赋税的方式一直延续到西汉昭帝时。另外,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汉文帝采用了太子家令晁错的卖爵屯粮的建议,充实了汉朝边境和各郡县的粮库。汉文帝用这种方法满足了国家的需要,索性免去了田地租税。不过,这种惠民政策是不能长期推行的,否则将会影响到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行。

为了进一步减轻百姓的负担,汉文帝降低了口赋。口赋又称作算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人口税。汉高祖时期,每人每年要交纳120钱的口赋。汉文帝将口赋减至汉高祖时期的三分之一,即为40钱。

文帝以前,全国绝大多数的山川湖泊都被划归国家,私人一律不允许擅自围猎捕鱼、伐木采矿。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汉文帝放宽了政策,允许私人在一定范围内开发山川湖泊的资源,使得汉朝的经济发展多样化和全面化。

文帝以前,为了保证国内稳定,朝廷设立关卡,严格控制各地军事要地的人口流动。汉文帝一改以往的规定,允许人们自由流动,促进了各地商业贸易的发展。

汉高祖时期,汉高祖为了防止各诸侯国内的名门望族反叛汉朝,遂将他们迁至长安。汉文帝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取消了这种措施,将各地的列侯遣回他们的封地,不仅进一步减轻了百姓的劳役,而且节省了运输费用。

在司法方面,汉文帝废除了收孥连坐法和肉刑,从而更能稳定人心,让人感受到汉朝政府的仁德。

从汉初开始,黄老学说成为了治国安民的主要学说。所谓黄老学说,是以黄帝、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学说。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有人在汉初道家思想流行的情况下把黄帝推崇为道家鼻祖,于是出现了黄老并称的现象。

汉初推崇的黄老学说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道家学说,而是道家、儒家、法家等各种学说的糅合体。陆贾在汉高祖时期提出了这种治国思想,曹参在惠帝时期成为了全面推行这种思想的第一个执行者。到了文帝时期,惠帝时期的“黄老政治”继续得以延伸。

黄老学说虽然融合了多家思想,但“无为而治”的思想没有改变。“无为”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遵循以往的旧制,另一方面是尽量少干涉百姓。然而,在有些时候,要想使这两个方面能融为一体,为了能够更好地无为而治,进行一些改革还是有必要的。汉文帝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敢于打破传统,敢于标新立异。

所谓收孥连坐法,是指一人犯罪,其家人皆当被贬为奴隶,而肉刑是指以往挖眼、割鼻之类的残酷刑法。汉文帝废除这种法律和刑罚的做法是中国文明史上的进步,也是一个有为帝王的英明之举。

当时,汉朝北有匈奴、南有百越,都威胁着汉朝的稳定长存。汉文帝采取了“和为贵”的做法,即使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只是采取抵御措施,不主动进攻外敌。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此后便与匈奴交好,直到文帝时期。文帝即位后,继续与匈奴交好,以免破坏了国内的和平稳定。然而,匈奴为了从汉朝得到更多的利益,有些时候并不遵守约定,进犯汉朝边境。此时,汉文帝又一次听取了太子家令晁错的提议,通过种种优惠政策号召内地人前往边地生活,然后按照什伍编制将他们组织起来。他们一边务农一边参加军事训练,有效地保证了汉朝边境上的稳定。

除了匈奴外,汉朝的东南方还有“百越”。百越是对越族人的统称,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越族人的支族有很多。早在战国时期,越族人已经开始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岭南一带活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岭南设置了三郡。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赵佗乘势而起,宣布岭南独立。

汉高祖称帝后,派陆贾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的封号,表示向汉称臣,奉行与汉朝的约定。吕太后掌权后,改变了汉高祖的外交策略,在经济上不再对其开放,导致了赵佗对汉朝的敌视。文帝即位后,立即令陆贾再次前往南越,采用各种政策对百越进行安抚,如无偿向其提供各种生产工具和牲畜、替赵佗修葺祖坟、任赵佗兄弟为汉官等。赵佗被汉文帝的诚意打动,再次向汉朝称臣。

文帝后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46岁的汉文帝病逝于未央宫。

汉景帝刘启——信奉黄老之术的守成之君

内平藩乱 外抵匈奴

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刘启生于代国国都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公元前179年,其父代王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刘启遂被立为皇储。

公元前157年,文帝死,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文帝在位时,由于没有及时依照太子家令晁错的建议众建诸侯,使得地方上有些诸侯王的实力在以后得到更大的扩张,已经威胁到汉朝的统治。在众多诸侯国中,吴国的实力发展最为迅速,吴王刘濞的野心也越来越明显。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刘濞是刘仲的儿子,而刘仲是汉高祖的兄长。刘濞到了吴国后,极力发展吴国的经济。吴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刘濞渐生野心。文帝在位时,刘启因与入朝的吴国太子在博弈过程中发生争执而失手将其砸死。吴王刘濞接到从长安送回来的尸体后非常愤怒,此后以身体有病为由,不再上朝。汉文帝心中有愧,此后很少干涉他。

汉景帝即位后,晁错被任命为内史兼御史大夫。晁错早就看到了各地诸侯王坐大的危害,再加上吴王刘濞此时已经蠢蠢欲动,于是呈上《削藩策》,建议景帝迅速削减各诸侯王的封地,以此来约束他们。汉景帝此时也明白,无论削藩与否,诸侯王都会发生叛乱,于是开始削藩,将威胁降到最低。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初,汉景帝先后将楚地东海郡、赵地常山郡和胶西六县化出各诸侯国管辖区域。吴王刘濞见汉景帝开始削藩,以为时机已到,迅速拿“诛晁错,清君侧”做幌子,号召各诸侯王叛乱。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煖、济南王刘辟光、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纷纷响应。此次大规模叛乱的主谋是吴楚两国,史称“吴楚之乱”。因参与此次叛乱的有七个诸侯国,又称“七国之乱”。

吴楚联军浩浩荡荡向西挺进,初战大败汉军后,又有赵军前来汇合。同时,齐国国都临淄被胶西、胶东、淄川和济南四国之兵围困。汉景帝收到消息后,立即发兵征讨。汉景帝生于治世,长于治世,连一场小规模的战争都没有经历过,更何况如此大规模的叛乱。正值此时,朝中奸臣袁盎上奏说,晁错是引起叛乱的根源,只要诛杀此人,叛乱自然会平息。汉景帝求之不得,遂草率腰斩了忠臣晁错。然而,叛军得到晁错被诛的消息后毫无退兵的迹象。汉景帝因悔生恨,令汉军猛击叛军。

联盟的瓦解和它的形成有时候会一样的迅速,因为联盟只有在各自的利益面临着严重威胁时才会牢固,一旦威胁有所缓解,内部就容易出现纷争。有了这个规律,加上安居乐业的人对叛军作乱的厌恶和太尉周亚夫的英明指挥,叛军很快被击溃。

汉景帝从七国叛乱中意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于是立即着手改革。经过一番整顿后,诸侯国的封地大大减少。一般来说,一个诸侯国的封地就是一个郡。不仅如此,汉景帝还规定诸侯王“不得复治国”;不再拥有官吏任免权;除田地租税外,其他租税皆归朝廷所有。

在对待诸侯国势力问题上,汉景帝采取的措施虽然比汉文帝更加强硬有力,但还是给诸侯王留下了生存的空间,没有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正是因为如此,汉武帝即位后仍要面对这一问题。

景帝以前,汉朝在对待匈奴问题上,一直通过和亲的政策与匈奴交好。这种做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汉朝从中争取到休养生息的时间,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匈奴因汉朝的不断妥协而日益骄横,更加频繁地侵扰汉朝边境。

汉景帝认为,汉朝的国力还有待增强,否则无法战胜匈奴,但又不能放纵匈奴。于是,他在与匈奴继续交好的同时,增强了对匈奴的抵御力量。

当时,“飞将军”李广成为了匈奴的克星。作诗称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除李广之外,程不识、郢都等人都是驻守边疆、与匈奴作战的杰出将领。他们的存在给匈奴造成了一种威慑,使得匈奴的侵扰行为收敛了许多。

汉景帝除了将勇猛的将领派往边地戍边外,还继续采用了晁错在文帝时提出的两条建议:建立马苑和卖爵屯粮。这两条建议的继续推行不仅大大满足了边地作战对马匹的需求,还能够充分保证军粮的充足。另外,汉景帝仍然不断地将内地人民迁往边地,对屯垦戍边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子承父业 再创治世

景帝即位后,继续大力发展国内的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汉景帝发展经济的主要策略是重农抑商,因为他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他在国内大力提倡农桑,以保证全国的衣食之需。他一方面减少各种徭役赋税,一方面禁止用谷物酿酒或喂马。

在法制上,汉景帝以轻刑罚为主旨思想,在文帝废除肉刑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修改。比如,他废除了磔刑(分裂肢体);文帝虽然用笞刑取代了肉刑,但同样会使犯人致残或将犯人打死,汉景帝对此做了修改。另外,为了避免冤案的发生,汉景帝要求有司在审案过程中一定要弄清真相,做到实事求是。

还值得一提的是,汉景帝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汉景帝在对待各种思想学说时采取了求同存异的态度,各种思想学说纷纷兴起。除了黄老思想外,儒家思想的推行尤为广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与汉景帝起用儒者为博士官是分不开的。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选派了一些人前往长安城求学,然后在蜀郡创建了汉朝以来第一个学馆,在蜀郡广泛传播了儒学思想。

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汉景帝一面仿效汉高祖,对部分豪强采取迁离措施,一方面在各地安插酷吏,严惩无视法纪的盗贼、豪强、外戚等,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汉景帝采用的诸多措施促进了汉朝的经济繁荣,汉朝在他的统治下又迎来了一个治世。汉文帝和汉景帝在治国安邦上有着杰出的贡献,后来人们把他们在位的这两段辉煌时期并称为“文景之治”。

景帝后三年(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积劳成疾,病死于未央宫,享年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