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现实的人的发现:马克思对人性理论的变革
5568500000001

第1章 序言:理解人与解放人

王晓红博士2002年入吉林大学,在高清海先生门下深造。2004年,先生仙去,她转而跟我学习,于是我们既是师兄弟又成为师生。在高清海先生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王晓红博士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理论性质有很深入的理解,使她敢于去触碰已经被许多人论述过的理论问题,从人性理论变革的角度去阐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本书中,王晓红博士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细致而又十分清晰的阐释,既贯彻了高清海先生对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哲学的理解,又有自己的思考。本书可以看做是对马克思人性理论的全面而有权威性的论著。

对人的关心贯穿整个人类哲学史,按照高清海先生的观点,哲学的秘密在于人,“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实际不过就是对人自己的认识,它是通过对世界的认识以理解人自身的存在及其活动的性质、意义和价值的”。哲学史上的宇宙论、本体论等关于世界的认识,从本质上说,表现的同时就是人对自身的看法。在马克思以前,奴隶制时代的哲学家,封建制时代的哲学家,也包括资本主义时代的哲学家,他们所谈论的人,是无差别的人的物种,没有奴隶和自由人的区别,没有贵族和平民的区别,也没有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区别,这样泛泛地谈论人,表达的实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的认识和要求,而把这种认识和要求普遍化,说成是全人类的。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所说的人,是所有人的共性,是没有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差别的一般的人,或人的一般,黑格尔称其为抽象的人。这种对人的认识也是有进化过程的,而且也的确曾反映并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当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现代工业兴起以后,从16世纪开始,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社会变革过程中,市民阶级、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创立了现代人本主义理论,人生而平等,人具有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人具有理性能力,人类社会由公众的理性选择决定发展方向。古典资产阶级思想家们认识到现代人本主义理论的巨大优越性,他们相信,只要贯彻现代人本主义理论的各项原则,那么人类将获得解放,将实现自由和平等。但是,当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数百年后,当自由、平等、人权的理论得到贯彻以后,人类并没有获得解放,社会中仍然是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奴役者本身也不能摆脱奴役关系,因而同被奴役者一样,也处于被奴役之中,就是说,现代人本主义理论并没有也不可能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目标。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本主义理论的起点是一种虚构,设定人生而平等,事实上,人生而不平等,每个人不仅自然禀赋不同,而且所具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也不同,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脱离了具体社会关系的人,那种抽象的人,一般的人,是不存在的。虽然提倡人类平等的愿望是善良的,但这种脱离现实的人性假设是虚幻的,由此出发不可能实现人类平等和解放。在这种自然平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仍然是一种私有制,而且平等理论反而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得力论证。

现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家们面对不平等的现实,也在思考对这种现实的论证和改良。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罗尔斯提出了“分配正义”的设想,他在“机会平等”这一资本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引入了“差异原则”,承认人的社会和自然差异,因而对弱者给予适当的救助,以此实现所谓“正义”。古典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态度则是肯定人不平等的现实,认为这是不可解决的,人生而自由,这是天生平等,人生而有差异,所以必然占有不平等的社会资源,如果强制推行事实平等,就会干涉人的自由,就是最大的不平等。

在马克思之后当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没有接受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观点,他们思考的出发点不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仍然是抽象的一般的人,因此,他们跳不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立脚点,不可能得出人类解放的结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虽较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有许多进步,但是从根本上说,仍处于马克思的理论分析范畴之内。

本书对于马克思将抽象的人改造为具体的人,梳理为两条理论思路。一条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作用。黑格尔认为,理念是具体的,是多种规定性的统一。理念作为具体性,是丰富的个别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不是多种抽象规定的相加,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从抽象发展到具体。另一条思路是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作用。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能动性的思想传统,并且把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理性、认识主体改造为具有感性现实性的实践主体,并从实践思维方式去理解人,而处于生产实践中的人必然是处于具体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本书还讨论了上述两条思路之间的关系,认为这是同一逻辑过程,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历史事实方面看,也符合本书的论断。马克思在1844年写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了“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思想。马克思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手稿》表明马克思已经把实践作为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形成了实践思维方式哲学。到1845年,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明确提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述,这标志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哲学已经成熟。可以肯定地说,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实现人的本质的哲学变革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在发挥着作用。本书详尽地阐述了马克思“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和“从自然的人到实践的人”的理论过程。

在哲学教科书阐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时,都谈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作为德国青年知识分子中最善于思考和最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先进人物,最真切地把握了新时代的脉搏。早在1843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确立了自己的立场,宣布“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而且,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并最终消灭阶级,消灭一切奴役制度。“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站在这种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的立场上,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现代国家“置现实的人于不顾”,“只凭虚构的方式满足整个的人”。马克思这里使用的“现实的人”和“整个的人”两个概念,就是对人的本质变革的最初表达。这种对人的本质的革命性认识,同马克思的阶级立场的联系十分紧密。近代古典资产阶级思想家是站在市民阶级、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他们反对的是封建贵族专制,他们把自己的要求当作人类的要求。站在被剥削的无产阶级立场上看问题,人是有差别的,不可能自欺欺人地抽象谈论人。青年马克思接触社会现实,洞悉现实资本主义矛盾,从无产阶级的立场思考问题,是他哲学革命的现实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说的“人”有什么不同呢?如果两者相同,那么有什么必要坚持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邓小平在面对美国记者提问人权时,明确告诉他,我们所讲的人权同你讲的人权不是一回事。从根本上说,尽管西方社会比我们发达,但是,它跳不出古典理论的基本框子,马克思已经对其虚伪性给予了充分的说明。中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我们的经济实力不强,在许多方面甚至还达不到西方的水平,但我们并不认为人类就只能满足于目前的社会异化状况,相反,消灭异化,实现人类的平等和解放,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以我们讲的人,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当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将来,是作为“类”的解放了的人。这与西方那种无历史无差别的具有抽象共性的人具有明显的区别。

高文新

2011年春于吉林大学东朝阳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