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体育与健康
5571400000004

第4章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测量与评价

本章概要

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86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正式得到国务院批准,之后每隔5年进行一次。国民体质测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体质的改善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但是,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学生体质呈现下降趋势。本章介绍了体质测试与评价的发展状况、内容、方法和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全国学生体质测试调研的发展历史。

2.熟悉全国学生体质测试调研的意义。

3.掌握全国学生体质测试调研的内容和方法。

名词解释

1.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的形状特征,它反映了人体的生长发育水平、体质水平以及营养状况。

2.生理机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状况所表现的生命活动,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发育水平和体质状况。

3.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劳动和日常活动中,在中枢神经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如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身体素质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4.运动能力:是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大脑皮层主导下不同肌肉的协调性。运动能力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

第一节 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的发展

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类综合素质的发展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国民素质又是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高层次人才,其体质的强弱、健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强盛和国力的兴衰。因此,体质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从而表明我国将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列为“首要任务”。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0年间,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克服了各种困难,对我国青少年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在一些地区或一些行为做了调研。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一直没有取得能代表全国青少年学生特点的全面性、系统性的数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卫生和体育各项事业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十分重视青少年学生身体发育的调查,收集、积累了不少材料。根据各时期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及变化以及相应的体质测试内容、体质评价标准,可将我国的学生体质调研分为四个时期。

一、劳卫制时期(1952—1964)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国民体质和学生健康状况十分恶劣,许多学生因其衰弱的身体不得不退学。因此,让学生重视并锻炼身体是当时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在当时我国受到帝国主义全面封锁、又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情况下,学习苏联经验作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有力地加快了新体育建设的步伐,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人民体育事业一开始就肯定体育运动为人民健康、为生产和国防服务的崇高目的,以及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工作方针”。

1952年我国颁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简称为“劳卫制”)。“劳卫制”是由当时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制定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民体育基本制度,目的在于使国民体育运动广泛、经常地开展,使国民成为健壮、勇敢、坚毅和乐观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同时还颁布了与本制度相关的试行项目标准和测验规则,测试项目分为必测和选测两种,包括了力量、速度、灵敏和耐力等诸多身体素质训练。中等以上学校是重点推行单位。1954年5月,国家体委颁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及劳卫制暂行条例、暂行项目标准、预备级暂行条例。这是参照苏联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发布实施的,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从1950年到1956年,有一定规模的测试调查14次,共测试了13万多学生,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及有关行业改进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但由于缺乏统一组织、统一要求与方法,获得的材料缺乏可比性,故无法综合地评价全国青少年学生身体发育特点。1956年进行了修改,并于1958年实施“劳卫制”,这些都在建设、保卫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从1961年以后连续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此期间暂停了“劳卫制”。1964年国家经济好转,各地许多青少年积极要求恢复“劳卫制”的锻炼和测验。同年国家体委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将“劳卫制”改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但仍使用“劳卫制”锻炼项目和测验标准,只取消了不属于青少年年龄组的组别。这是我国学校体育掀起的第一次体质测试的高潮,体质测试内容集中在达标项目上,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就是增强体质。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使得《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被迫停止试行,给我国的学校体育、学生的体质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体育运动事业的突飞猛进,50年代仅在中等以上学校推行的“劳卫制”逐渐被开展更加广泛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和专业训练所代替而成为历史。尽管如此,“劳卫制”的积极作用仍然使它在中国体育运动史中占有一定的篇幅。

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时期(1975—2002)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作为一项国家体育法规,具有其权威性,它与学校体育工作密切结合,对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1974年,国家体委印发了“关于下达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锻炼标准》条例(草案)的通知”,经过一年的试行,国务院于1975年4月11日印发了国务院批转国家体委“关于在全国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请示报告”。1977年12月,国务院批准颁发《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证书、证章。现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是于1989年12月9日由国务院批准发布的行政法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中都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后于1956年、1958年、1975年、1982年、1988年、1990年进行了6次修改,其测试内容主要是对身体素质项目进行测验,强调学校应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纳入学校工作计划,这对促进全社会关注学校体育、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正常发育和增强体质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197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童研究所组织9个城市对学生共273000多人,做了身高、体重、胸围、坐高、头围的调查研究。但由于测试指标少,17岁后无测试,因而仍无法了解中国人生长发育的全过程。1979年由国家体委、原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组织实施了“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的研究”,此次研究的范围包括16个省和直辖市,研究对象为7—25岁的学生17万余人。这次测试研究突破了以往单从形态指标测量的模式,采用了多指标多维度的测量,其人体测量指标15项、功能指标3项、素质指标5项。这不仅对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对学校体育的法规不断完善,逐渐走上法制化,改善和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锻炼标准》实施办法中,第二条明确规定:“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中全面施行”,第三条要求“学校应当把体育锻炼标准的实行工作同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并纳入学校工作规划”。由此可见,《锻炼标准》作为一项法规,对学校具有权威性,一切有条件的学校都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与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密切结合,全面实施《锻炼标准》,以此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

198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领导和组织了“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这次测量是我国又一次大规模的、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之后我国在1991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又进行了全国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近20年来我国对学生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快速的发展,20年来体质监测数据测量的样本量的增大、指标的增多,为体质方面的研究带来了便利。此阶段,针对大学生体质进行了单独的标准制定,于1984年4月体卫司在成都召开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试点工作研讨会,并在该年秋季起,对全国10余个省、市、自治区13所高校进行试点,影响波及全国。1985年10月,体卫司在广东吴川再次召开《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试点工作研讨会,交流经验,进行论证。1989年国家教委《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全国范围内分层次地征求意见。1990年4月再次召开教委直属、部委属和省属院校体育部、系、室主任80余人科学论证会。1990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工作进入了法制的轨道,为《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出台提供了法规依据。1990年10月,国家教委正式发布了教体(1990)015号文件,对全国高校实施《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作了全面部署。从此《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实施工作就分层次地先后在全国高校展开。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化、观念的不断更新,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自身的一些不足与缺憾。1992年7月进行了部分修订,它从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体育课成绩、课外体育锻炼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与学位制度、学业奖励直接挂钩,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个体评价标准。

在二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全面小康建设的战略决策上来,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都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地改善与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机会大大减少,电视机、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的普及又使学生原本不多的余暇时间被静止的活动所占用,直接导致了身体运动的减少、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文明病”的滋生、发展和蔓延。现阶段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下降成为我国国民体质健康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

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时期(2002—2007)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进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在享受现代文明带给自己充分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承受着自己健康的新威胁。由于精神紧张、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环境污染等因素所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不断蔓延,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断扩大。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社会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剧增、非传染性疾病的快速增长都是这一变化的不良反映。社会上疾病发生的类型,足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升学压力、社会竞争的加剧,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也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不可忽视的原因;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及食物营养结构的不尽合理,加之营养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滞后,更加导致了学生肥胖的发生。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迫切需要以及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中央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方向。为了推进素质教育,顺应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教育的转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7月25日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于2004年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因此,《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不仅是个人健康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时期(2007—)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实施的意义是重大的,其对于学校体育改革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其目前作为一个试行方案,仍然有不完善的方面。显而易见的是,它仍带有原来“达标”的一些烙印。对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认真总结试行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于学校体育而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实施必将引发一场重大的思想变革,并在全新的思想观念的冲击下,使学校体育步入新的发展轨道。

另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作为全国性政策正处实施的起步阶段,其必须适用于各个地区,对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发挥它的作用。可以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作用应该是长期的、持续的、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因而有必要在其整个实施过程,包括实施的开始阶段就重视对它的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从而与时俱进地推进它的实施。

第二节 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的意义

了解学生生长发育及身体素质水平,是判断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分析对其变化特点和规律、发展趋势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为有关领导部门的决策及进一步实施全民健身提供科学依据。

一、开展学生体质调研是坚持党和国家发展体育事业根本宗旨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工作。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并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指导方针确定下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也十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体育工作有过很多重要指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青少年体质健康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地把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一次将健康问题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不断提高体质和健康水平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一贯方针。改善和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是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只有站在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高度,始终把增强人民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放在心中,努力满足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才能使体育事业真正成为一项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因此,开展学生体质调研工作,是体育工作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

二、开展学生体质调研工作对贯彻法律法规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体育锻炼标准,进行体质监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实施体质测定制度,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从法律到法规对开展体质调研工作既重视,又明确。这些重要的行政法规,为开展学生体质调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同时也赋予了体育行政部门这一重要的法律职责,标志着体育工作已进入依法行政,以法治体的新阶段。因此,开展学生体质调研,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具体体现。

三、开展学生体质调研工作是我国体育事业向着科学化方向迈进的具体体现

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体育战线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运动的发展,我国学生的体质状况如何,学生体质增强了多少,始终未能用科学的方法予以评价和回答,这是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全民健身计划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需要建立学生体质调研,通过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动态分析,科学、客观地为体育事业提供科学依据,使全民健身工作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四、开展学生体质调研工作是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具体体现

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类综合素质的发展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民族体质状况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发展总趋势分析,国民体质的改善和增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这从教育改革方向上明确了学生身心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再者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充裕物质条件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越来越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因素。

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重要资源,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前途。体质健康工作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也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体质的健康状况是全社会及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的体育工作,是国家、民族及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从政务上表明体质健康已成为“首要任务”,并呼吁社会各界来关注此事说明学生体质调研已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事,而是国家大事。开展学生体质调研是政府运用科学方法将学生体质作为国家的资源加以管理的一种手段,这种管理实际上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五、开展学生体质调研工作是增强体质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手段

我国虽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却是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的腾飞必然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由于精神紧张、营养过剩或运动不足、环境污染等因素所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在全球不断蔓延,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断扩大。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对于健康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愈加迫切。作为促进国家繁荣发展重要资源的学生,其体质的好坏关系到今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否。因此我们在对学生体质进行调研的同时,不仅要对其体质状况做出客观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加强体育锻炼进行科学指导,这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手段。

总之,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既是一项重要的人体科学研究,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学校体育卫生的基础工作;同样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的内容和方法

体质是人体生命活动和工作学习的物质基础,青少年体质的强弱对于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富强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和评价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体质健康的理解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全面测试内容和评价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对此,本节根据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7年3月20日联合下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构成体质要素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三个方面,对测试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予以阐述。

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及评价要求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大学生需完成6项测试,其中身高、体重、肺活量为必测项目,还包括1000m跑(男)、800m跑(女)或台阶试验(选测一项);坐位体前屈或掷实心球或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或握力(选测一项);50m跑或立定跳远或跳绳或篮球运球或足球运球或排球垫球(选测一项)。

在进行评价时,对6项指标进行评价: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1000m跑(男)、800m跑(女)或台阶试验(选评一项);坐位体前屈或掷实心球或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或握力体重指数(选评一项);50m跑或立定跳远或跳绳或篮球运球或足球运球或排球垫球(选评一项)。

在评价后,以百分制进行记分,各项评价分数的权重系数是:身高标准体重10分、肺活量体重指数20分、1000m跑(男)、800m跑(女)或台阶试验(选评一项)30分;坐位体前屈或掷实心球或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或握力体重指数(选评一项)20分;50m跑或立定跳远或跳绳或篮球运球或足球运球或排球垫球(选评一项) 20分。

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操作方法与评价

(一)身体形态测试方法

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的形状特征,它反映了人体的生长发育水平、体质水平以及营养状况。反映身体形态发育的指标有身高、坐高、胸围、臂围、腰围、腿围、肩宽、骨盆宽和体脂率等,其中身高和体重在体质测量中为基本指标,而其他指标则可根据需要和具体条件加以选用。

1.身高

(1)测试目的

身高是指人站立时头顶正中线上最高点到地面的最大垂直距离,它作为反映人体骨骼纵向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受年龄、性别、种族、地区、生活水平、体育锻炼、疾病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测试学生身高,与体重测试相配合,评定学生的身体匀称度,评价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

(2)场地器材

身高测量计。使用前应校对0点,以钢尺测量基准板平面至立柱前面红色刻线的高度是否为10.0cm,误差不得大于0.1cm。同时应检查立柱是否垂直,连接处是否紧密,有无晃动,零件有无松脱等情况并及时加以纠正。

(3)测试方法

受试者赤足,立正姿势站在身高计的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成60°)。足跟、骶骨部及两肩胛区与立柱相接触,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直,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水平位。测试人员站在受试者右侧,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轻压于受试者头顶。测试人员读数时双眼应与压板水平面等高进行读数。记录员复述后进行记录。以cm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测试误差不得超过0.5cm。

(4)注意事项

①身高计应选择平坦靠墙的地方放置,立柱的刻度尺应面向光源。

②严格掌握“三点靠立柱”、“两点呈水平”的测量姿势要求,测试人员读数时两眼一定与压板等高,两眼高于压板时要下蹲,低于压板时应垫高。

③水平压板与头部接触时,松紧要适度,头发蓬松者要压实,头顶的发辫、发结要放开,饰物要取下。

④读数完毕,立即将水平压板轻轻推向安全高度,以防碰坏。

测量身高前,受试者不应进行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5)评价

2.体重

(1)测试目的

体重是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内脏器官质量重量的综合情况和肌肉发育程度;它受年龄、性别、生活水平、体育锻炼、疾病等因素的影响。测试学生的体重,与身高测试相配合,可以评定学生的身体匀称度,评价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的水平。

(2)场地器材

杠杆秤或电子体重计。使用前需检验其准确度和灵敏度。准确度要求误差不超过0.1%,即每百千克误差小于0.1千克。检验方法是:以备用的10千克、20千克、30千克标准砝码(或用等重标定重物代替)分别进行称量,检查指标读数与标准砝码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灵敏度的检验方法是:置100克重砝码,观察刻度尺变化,如果刻度抬高了3毫米或游标向远移动0.1千克而刻度尺维持水平位时,则达到要求。

(3)测试方法

测试时,杠杆秤应放在平坦地面上,调整0点至刻度尺水平位。受试者赤足,男性受试者身着短裤;女性受试者身着短裤、短袖衫,站在秤台中央。测试人员放置适当砝码并移动游标至刻度尺平衡。读数以千克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记录员复诵后将读数记录。测试误差不超过0.1千克。

(4)注意事项

①测量体重前受试者不得进行剧烈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②受试者站在秤台中央,上下杠杆秤动作要轻。

③每次使用杠杆秤时均需校正。测试人员每次读数前都应较对砝码重量避免差错。

(5)评价

(二)生理机能测试方法

生理机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状况所表现的生命活动,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发育水平和体质状况。常用采用台阶试验测量心血管机能,肺活量体重指数测量呼吸系统机能来评价人体的生理机能。

1.台阶试验

(1)测试目的

测试学生的心血管机能。

(2)场地器材

台阶或凳子、节拍器(或录音机及磁带)、秒表、台阶实验仪。

(3)测试方法

初中以上男子用高40厘米台阶(或凳子);女生及小学四年级以上男女生用高35厘米的台阶(或凳子);小学1~3年级男、女生用25厘米台阶(或凳子)做踏台上、下运动。测验前测定安静时的脉搏,然后受试者做轻度的准备活动,主要是活动下肢关节。上、下台阶(或凳子)的频率是30次/分,因而节拍器的节律为120次/分(每上、下一次是四动)。受试者按节拍器的节律完成试验。

被测试者从预备姿势开始,①被测试者一只脚踏在台阶上;②踏台腿伸直成台上站立;③先踏台的脚先下地;④还原成预备姿势。用2秒上、下一次的速度(按节拍器的节律来做)连续做3分钟。做完后,立刻坐在椅子上测量运动结束后的1分钟至1分半钟、2分钟至2分半钟、3分钟至3分半钟的3次脉搏数。并用下列公式求得评定指数,计算结果包含有小数的,对小数点后的1位进行四舍五入取整进行评分。

(4)注意事项

①心脏疾病者不能测试。

②按2秒上、下一次的节律进行。

③被测试者不能自己测量脉搏。

(5)评价

2.肺活量

(1)测试目的

测试学生的肺通气功能。

(2)场地器材

电子肺活量计。

(3)测试方法

房间通风良好;使用干燥的一次性口嘴(非一次性口嘴,则每换测试对象需消毒一次。每测一人时将口嘴向下倒出唾液并注意消毒后必须使其干燥)。肺活量计主机放置平稳桌面上,检查电源线及接口是否牢固,按工作键液晶屏显示“0”即表示机器进入工作状态,预热5分钟后测试为佳。

首先告知被测者不必紧张,并且要尽全力,以中等速度和力度吹气效果最好。令被测试者面对仪器站立、手持吹气口嘴,面对肺活量计站立或吹1至2次,首先看仪表有无反应,还要试口嘴或鼻处是否漏气,调整口嘴和用鼻夹(或自己捏鼻孔);学会深吸气(避免耸肩提气,应该像闻花似的慢吸气);学会吸气后屏住气再对准口嘴尽力深呼气,直到不能呼气为止,防止此时从口嘴处吸气,测试中不得中途二次吸气。

被测试者进行一二次较平日深一些的呼吸动作后,更深的吸一口气,向口嘴处慢慢呼出至不能再呼为止,吹气完毕后,液晶屏上最终显示的数字即为肺活量毫升值。每位受试者三次,每次间隔15秒,记录三次数值,选取最大值作为测试结果。以毫升为单位,不保留小数。

(4)注意事项

①电子肺活量计的计量部位的通畅和干燥是仪器准确的关键,吹气筒的导管必须在上方,以免口水或杂物堵住气道。

②每测试10人及测试完毕后用干棉球及时清理和擦干气筒内部。严禁用水、酒精等任何液体冲洗气筒内部。

③导气管存放时不能打折。

④定期校对仪器。

(5)评价

(三)身体素质的测试方法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劳动和日常活动中,在中枢神经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如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身体素质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1.50m跑(秒)

(1)测试目的

主要反映人体的位移速度。测试学生速度、灵敏素质及神经系统灵活性的发展水平。

(2)场地器材

50米直线跑道若干条,地面平坦,地质不限,跑道线要清楚。发令旗一面,口哨一个,秒表若干块(一道一表)。秒表使用前,应用标准秒表校正,每分钟误差不得超过0.2秒。标准秒表选定,以北京时间为准,每小时误差不超过0.3秒。

(3)测试方法

受试者至少两人一组测试。站立起跑,受试者听到“跑”的口令后开始起跑。发令员在发出口令同时要摆动发令旗。计时员视旗动开表计时。当受试者胸部到达终点线的垂直面停表。以秒为单位记录测试成绩,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小数点后第二位数按非零进1原则进位,如10.11秒读成10.2秒记录之。

(4)注意事项

①受试者测试最好穿运动鞋或平底布鞋,赤足亦可。但不得穿钉鞋、皮鞋、塑料凉鞋。

②发现有抢跑者,要当即召回重跑。

③如遇风时一律顺风跑。

(5)评价

2.立定跳远(m)

(1)测试目的

测试学生下肢肌肉力量及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

(2)场地器材

沙坑、丈量尺。沙面应与地面平齐,如无沙坑,可在土质松软的平地上进行。起跳线至沙坑近端不得少于30厘米。起跳地面要平坦,不得有坑凹。

(3)测试方法

受试者两脚自然分开站立,站在起跳线后,脚尖不得踩线(最好用线绳做起跳线)。两脚原地同时起跳,不得有垫步或连跳动作。丈量起跳线后缘至最近着地点后垂直距离。每人试跳三次,记录其中成绩最好一次。以厘米为单位,不计小数。

(4)注意事项

①发现犯规时,此次成绩无效。三次试跳均无成绩者,应允许再跳,直至取得成绩为止。

②可以赤足,但不得穿钉鞋、皮鞋、塑料凉鞋测试。

(5)评价

3.1分钟跳绳(次/1分钟)

(1)测试目的

测试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2)场地器材

地面平整、干净的场地一块,地质不限。

主要测试器材包括秒表、发令哨、各种长度的跳绳若干条(建议选择木把线缠跳绳)。

(3)测试方法

两人一组,一人测验,一人记数。受试者将绳的长短调至适宜长度,听到开始信号后开始跳绳,每跳跃一次摇绳一回环(一周圈),动作规格为正摇双脚跳绳。测试过程中跳绳绊脚,除该次不计数外,应继续进行。

听到结束信号后停止,测试员报数并记录受试者在1分钟内的跳绳次数。测试单位为次。

(4)注意事项

注意计数。

(5)评价

小贴士3-1

正确的跳绳方法

1.正确的跳绳方法:用前脚掌起跳和落地,切记不可用全脚或脚跟落地,以免脑部受到震动,当跃起在空中时,不要极度弯曲身体,而呈自然弯曲的姿势。跳时,呼吸要自然有节奏。

2.握绳的方法:两手分别握住绳两端的把手,通常情况下以一脚踩住绳子中间,两臂屈肘将小臂抬平,绳子被拉直即为适合的长度。

3.摇绳的方法:向前摇时,大臂靠近身体两侧,肘稍外展,小臂近似水平,用手腕发力作外展内旋运动,使两手在体侧做画圆动作,每摇动一次,绳子从地经身后向上向下,回旋一周,绳子转动的速度和手摇绳的速度成正比,摇动越快,则绳子回旋越快。

4.停绳的方法:向前摇时,一脚伸出,前脚掌离地,脚跟着地使绳停在脚掌下;向后摇时,则一脚后出,脚跟离地,脚掌着地,使绳停在脚底。

4.引体向上(次)

(1)测试目的

测试男生相对于自身体重的上臂屈肌群的动力性力量耐力的发展水平。

(2)场地器材

高单杠或高横杠,杠粗以手能握住为准。

(3)测试方法

受试者跳起双手正握杠,两手与肩同宽成直臂悬垂。静止后,两臂同时用力引体(身体不能有附加动作),上拉到下颌超过横杠上缘为完成一次。记录引体次数。

(4)注意事项

①受试者应双手正握单杠,待身体静止后开始测试。

②引体向上时,身体不能做大的摆动,也不能借助其他附加动作撑起。

③两次引体向上的间隔时间超过10秒,即停止测试。

(5)评价

5.仰卧起坐(次/分钟)

(1)测试目的

测试学生的腹肌耐力。

(2)场地器材

垫子若干块(或代用品)、铺放平坦。

(3)测试方法

受试者仰卧于垫上,两腿稍分开,屈膝呈90°角左右,两手指交叉贴于脑后。另一同伴压住其踝关节,以固定下肢。受试者坐起时两肘触及或超过双膝为完成一次。仰卧时两肩胛必须触垫。

测试人员发出“开始”口令的同时开表计时,记录1分钟内完成次数。1分钟到时,受试者虽已坐起但肘关节未达到双膝者不计该次数,精确到个位。

(4)注意事项

①如发现受试者借用肘部撑垫或臀部起落的力量起坐时,该次不计数。

②测试过程中,观测人员应向受试者报数。

③受试者双脚必须放于垫上。

小贴士3-2

做仰卧起坐的优点

1.仰卧起坐能锻炼腹部肌肉,使腹部肌肉收紧,更好地保护好腹腔内的脏器。

2.仰卧起坐可以拉伸背部肌肉、韧带和脊椎。并可以通过拉伸脊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改善身体的抗病能力。

3.做仰卧起坐还可以锻炼腹股沟。腹股沟有许多毛细血管和穴位,做仰卧起坐可以通过锻炼刺激腹股沟的血管,加快血液流动的速度,从而治疗和缓解妇科疾病。

(5)评价

6.掷实心球(m)

(1)测试目的

测试学生的上肢爆发力。

(2)场地器材

30米长以上的平整场地一块,地质不限。

实心球重量:球重2千克。

(3)测试方法

测验时在投掷区划一条白线作为起掷线。受试者站在起掷线后,两脚前后或左右开立,身体面对投掷方向,双手举球至头上方稍后仰,原地用力把球投向前方掷出。当两脚前后开立时,球出手的同时后脚可向前迈出一步,但脚不能踩线。每人投掷三次,登记其中最远一次的成绩。记录以米为单位,取两位小数。

丈量起掷线后沿至球着地点后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了准确丈量成绩,应有专人负责观察实心球的着地点。

(4)注意事项

①受试者需原地投掷,不得助跑。

②掷实心球必须从肩上方投出。

③掷实心球出手的同时后脚可向前迈出一步,但脚不得踩线。

(5)评价

7.握力

(1)测试目的

测试学生前臂及手部屈肌群的静力力量的发展水平。

(2)场地器材

电子握力计或弹簧式握力计。

(3)测试方法

被测试者两脚自然分开呈直立姿势,两臂自然下垂。一手持握力计全力紧握(此时握力计不能接触衣服和身体),记下握力计指针的刻度(或握力器所显示的数字)。用有力(利)手握两次。取最大值,以公斤为单位,测试时保留1位小数。

(4)注意事项

保持手臂自然下垂姿势,手心向内,不能触及衣服和身体。

(5)评价

小贴士3-3

握力的影响因素和锻炼方法

影响因素:

1.屈指肌肉在等张收缩时产生力量,叫动力性握力,是握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2.屈指肌肉等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叫静力性肌力。它能通过用力,使手指维持一定姿势,各小肌肉群间保持合力。

3.正确的握姿对那些在握持动作中起对抗、协同和固定作用的手部小肌群起协调作用。

锻炼方法:

增强握力练习可自肩关节开始,从上到下集中在三个方面;通过弯举双臂锻炼上臂肱二头肌;通过各种肘屈伸动作锻炼前臂的屈腕、屈指肌群;通过腕部屈伸动作加强手部肌群的协同、对抗能力。练习工具可用杠铃、哑铃或其他重物。

8.坐位体前屈(cm)

(1)测试目的

测量学生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主要反映这些部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和学生身体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

(2)场地器材

坐位体前屈测试计。

(3)测试方法

受试者两腿伸直,两脚平蹬测试纵板坐在平地上,两脚分开约10—15厘米,上体前屈,两臂伸直前,用两手中指尖逐渐向前推动游标,直到不能前推为止。测试计的脚蹬纵板内沿平面为0点,向内为负值,向前为正值。记录以厘米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测试两次,取最好成绩。

(4)注意事项

①身体前屈,两臂向前推游标时两腿不能弯曲。

②受试者应匀速向前推动游标,不能够突然发力。

(5)评价

9.800米或1000米跑(分、秒)

(1)测试目的

测试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的机能及肌肉耐力。

(2)场地器材

400米、300米、200米田径场跑道,地质不限。也可使用其他不规则场地,但必须丈量准确,地面平坦。秒表若干块,使用前需要校正,要求同50米跑。

(3)测试方法

受试者至少两人一组进行测试,站立式起跑。当听到“跑”的口令后开始起跑。计时员看到旗动开表计时,当受试者的胸部到达终点线垂直面时停表。

以分、秒为单位记录测试成绩,不计小数。

(4)注意事项

①测试人员应向受试者报告剩余往返圈数,以免跑错距离。

②其他注意事项和成绩记录方法同400米跑。

(5)评价

(四)运动能力的测试方法

运动能力是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大脑皮层主导下不同肌肉的协调性。运动能力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就是能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实践操作能力。

1.篮球运球

(1)测试目的

测试内容为蛇形运球跑,为测试学生持球运动能力和篮球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

(2)场地器材

起点线后5米设置两列标志杆,标志杆距左右边线3米。各标志杆距杆3米,共5排杆,全长20米,并列的2杆间隔1米。

主要测试器材包括秒表、发令哨、30米卷尺、标志杆10根(杆高1.2米以上),标准篮球若干个。

(3)测试方法

受测者在起点线后持球站立,听到出发口令后,按图中所示箭头方向单手运球快速过杆,但不得碰杆。途中可换手,但不能两手同时运球。每人跑两次,记录其中速度最快的一次成绩。从发令员发令后开始计时,受测者与球均返回起终点线时停表。

以秒为单位记录测试成绩,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小数点后第二位数按非零进1原则进位。

(4)注意事项

①测试时要求每次过杆时换手运球。

②运球时,符合篮球规则要求,不得抱球跑或双手运球。

(5)评价:

2.30米足球运球过杆

(1)测试目的

30米运球过杆主要测试学生足球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

(2)场地器材

一个正规足球场或40米×30米的平整、空白场地一块。起点线至第一杆距为5米,各杆间距5米,共设5根标志杆,全长30米。主要测试器材包括足球若干个,秒表(使用前应进行校正),30米卷尺1个,5根标志杆(杆高1.2米以上),准备好记录纸、笔若干。

(3)测试方法

受试者站在起点线后准备,听到出发口令后开始向前运球快速过杆,但不得碰杆。受试者和球均越过终点线即为结束。每人跑两次,记录其中速度最快的一次成绩。从发令员发令后开始计时,受测者与球均返回终点线时停表。

以秒为单位记录测试成绩,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小数点后第二位数按非零进1原则进位。

(4)注意事项

受试者和球均越过终点线时为测试结束,方可停表。

(5)评价

3.排球自垫球

(1)测试目的

排球的测试内容是自垫球,主要测试学生排球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

(2)场地器材

在排球场地内或一块10米见方的空白平整场地上画1个大小为3米×3米的场地。如测试场地在排球场内,男生测试时网高调整为2.43米,女生测试时网高调整为2.24米。如在10米见方的空白场地则在距场地外0.5米处,两端各插1根标杆,男生测试时杆高2.43米处拉一根橡皮筋,女生测试时杆高2.24米处拉一根橡皮筋。硬排若干个。准备好记录纸、笔若干。

(3)测试方法

测试分组进行,2人为一组,采取人盯人方式记录次数。受试者在测试场地内进行正面双手垫球,要求每次垫球高度不得低于各年级动作要求的垫球高度。按次计数,达不到测试高度的、采用其他方式击球(如传球、扣球)等均不记次数,只作为调整,直至采用正面双手垫球同时达到测试高度的则继续记次。每人测试两次,记录其中次数最多的一次成绩。测试单位为次。动作要求:正面双手垫球,要求每次垫球高度不得低于成人网高,即男2.43米,女2.24米。

(4)注意事项

测试应当按照“动作要求”中的垫球高度进行测试。

(5)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