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编外国文学教程
5571600000030

第30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3)

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一方面受到哥特小说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明显具有骑士传奇的痕迹。他善于把个人命运和巨大的历史变革结合在一起,表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各种社会集团之间的剧烈斗争。场面规模宏大,情节离奇曲折,既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因素,对欧洲后世历史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法国文学

法国浪漫主义的出现较德国和英国都晚。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拉马丁的《沉思集》于1820年出版,而直到1830年雨果的《欧那尼》演出成功才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对新古典主义的胜利。

弗朗索瓦-勒内·夏多布里昂(1768—1848)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奠基者,法兰西学院院士。他也是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政论者,贵族自由主义者,曾经担任过法国外交部长、贵族院议员、驻伦敦大使、驻柏林大使等职,并一手创办了《保守者》杂志,对公共舆论界有很大的影响。在《基督教真谛》(1802)一书中,他把基督教看作文学创作的源泉,要求文艺同基督教结合成一体,宣扬只有基督教才能促进真实诗歌的发展。书中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的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中篇小说《阿达拉》表现了宗教信仰对世俗爱情的胜利,歌颂基督教的神圣伟大,赞美为天主献身的精神,宣扬基督教对人的感召力量。《勒内》写一个贵族青年的忏悔。勒内生性孤僻、忧郁,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整日在冥思遐想中排遣他的忧郁,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着年轻的生命。这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世纪病”的形象,他的忧郁症是大革命后贵族青年感到前途渺茫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由于作者是用浓浓的诗意去描绘主人公那种忧郁、孤独的状态,并竭力把这种忧郁的根由深藏在浪漫主义的情调后面,这就使对现实不满的各种阶级的读者都对勒内式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勒内成了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具有广泛魅力的人物形象。

斯达尔夫人(1766—1817)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她崇尚自由,反对教会,倡导文学的浪漫精神,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体系传入了法国,她出版有《论文学》(《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论德意志》。斯达尔夫人重视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在《论文学》中她从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来考察、分析文学的特点及其历史发展,同时指出情感尤其是忧郁的情感是诗歌创作的主体因素。在《论德意志》中,她进一步阐述了古典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相对立的论点,猛烈抨击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学和妨碍创作自由的古典主义法则。她坚信浪漫主义文学将比之前的文学更有独创性,因为它是在本民族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她提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她的观点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长和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批评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在创作上,小说《珂莉娜》《黛芬妮》反映了其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也是早期女性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乔治·桑(1804—1876)是民主主义者,她的作品卷帙浩瀚,一生写了100卷以上的文艺作品、20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以及大量书简和政论文章。她的小说创作都以浪漫精神为主旨。早期的激情小说,代表作有《安蒂亚娜》《华伦蒂娜》《莱莉亚》等,描写爱情上不幸的女性,对生活感到失望,不懈地追求独立与自由,充满了青春的热情与反抗的意志。稍后的创作多为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代表作有《木工小史》《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等。在这些作品里,她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的命运问题,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罪恶。她的作品善于刻画田园诗意生活场景。无论是描绘大自然绮丽的风光,还是刻画主人公的生活轨迹,都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她笔下的妇女寻求独立,争取自主爱情,为谋求自由而奋斗。她认为,女性的独立是通过爱情手段实现的对自身命运的解放和对外部世界的抗争,她以一种乐观精神来审视女性问题,这种理想主义一反浪漫主义作家的伤感无奈,透射出明快的色彩。她所有以爱情为主线的故事,都是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社会小说。她笔下的女性不管现实如何残酷,都在浪漫而瑰丽的爱情生活中获得了新生。细腻的描写,清丽的文字,婉约的风格,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审美想象。作者长于写日常的、平淡的生活或家庭环境,也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在对比中展现美与丑,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

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185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早年以诗歌创作为主,《永别》《咏月》等诗都体现出了他在描绘情感上的细腻笔法。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带有自传性质,是其后期作品。缪塞以“世纪病”来概称他笔下的贵族青年奥克塔夫的病态情绪,他用细腻的心理刻画描述了主人公苦苦挣扎于表面的放荡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荒芜之间的矛盾心情,表现了法国大革命后贵族青年的普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法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哲学等斗争的结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著名思想家、政治革命家和文学家。雨果一生经历坎坷,从事过多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他的创作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四)俄国文学

长期以来,俄国一直是一个保守落后的国家,实行的是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度。1812年反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促进了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一批深受西欧民主思潮影响的进步贵族青年军官组织了一些秘密团体,要求推翻沙皇统治,并于1825年12月发动起义。十二月党人起义拉开了俄国解放运动的序幕。俄国对拿破仑战争的胜利和十二月党人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诞生。卫国战争后,一批贵族青年进入西欧国家,感受到了其中的民主政治的氛围,回国后对俄国的国内政治状况感到失望和不满,要求进行改革,同时战争的胜利也促进了俄国民族意识的高涨。十二月党人起义加强了人民崛起的力量,最终促成了浪漫主义运动的爆发。

俄国浪漫主义运动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浪漫主义作家虽然对落后的俄国现状不满,但是却无意改变现状,采取了一种逃避的态度,认为艺术对人的个性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强调艺术的道德感化作用,主张张扬人的主体性。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的出现,标志着俄国后期浪漫主义运动的到来。后期浪漫主义注重文学的社会性,强调文学对改造社会的作用。

首先出现的浪漫主义人物是茹科夫斯基(1783—1852)。他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抒情诗人,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和评论家。他善于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事物的感受,在诗歌的艺术技巧上做出了较大贡献。别林斯基认为“没有茹科夫斯基,我们就没有普希金”。随着十二月党人革命活动的开展,俄国浪漫主义迅速发展。其代表人物是十二月党人诗人雷列耶夫和普希金。雷列耶夫(1795—1826)是十二月党人的领袖之一,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在政治讽刺诗《致宠臣》(1820)中,把批判矛头直接指向沙皇手下大权独揽的“宠臣”,在揭露其罪恶的同时,号召人们起来复仇。长诗《沃伊纳罗夫斯基》(1825)借对历史人物沃伊纳罗夫斯基的描写来反映十二月党人的英勇献身精神。普希金既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又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早期诗作讴歌自由,反抗暴政,反映了人民要求解放的思想。

莱蒙托夫(1814—1841)是普希金的追随者,俄国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同样表现了对暴政的强烈抗议和对自由的热烈渴望。长诗《童僧》(1839—1840)和《恶魔》(1841)是诗人浪漫主义创作的高峰。《恶魔》表现了诗人对旧世界、旧事物、旧思想的蔑视和否定;《童僧》则反映了诗人反抗暴政、争取自由的民主思想。19世纪30年代后,莱蒙托夫也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五)美国文学

美国的历史是从1775年爆发的独立战争开始的。独立战争以前,美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真正的美国民族文学的开端是在独立战争期间。独立战争表现了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和成熟,它的胜利,结束了英国殖民主义统治,开启了北美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的崭新时代。战争时期,产生了大量富有战斗性的文学作品,标志着美国民族文学的诞生。独立战争以后,美国的政治、经济获得飞速发展,社会面貌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显示出巨大的活力,丰饶而广阔的土地给自由的人民以极大的热望。美国文学经历了缓慢而痛苦的过程,终于摆脱了对英国文学的依附,克服了英国文学的影响,在19世纪前半期形成了民族文学的第一次繁荣。

19世纪前半期,美国文学的基本潮流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美国火热的现实生活基础之上,融合了欧洲浪漫主义的传统,以清新活泼的形式突出表现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理想与热情,表现了新兴民族充满自信、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欧文和库珀是美国最早的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了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就。他们的创作打破了对英国传统的依附,写出了最早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表现了未经触动的美国题材:美国历史、风俗人情和自然景色,勾画出美国在文学上的最初轮廓。

华盛顿·欧文(1783—1859)的创作集中在笔记、传奇和小说方面,是美国第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在风格、主题和观点上,欧文都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其作品既有英国文学的痕迹,又有美国民族特色。英国及整个欧洲文学为欧文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为欧文开拓和发展美国文学的历史创造了必备条件。同时欧文是第一位根据美国题材进行创作的作家,他最先开始研究美国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题,从而使美国人第一次读到了真正的美国小说。《见闻札记》是他的成名作,在其中,欧文将欧洲的民间故事移植进了美国,使其成为美国文化的传统。欧文笔下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殖民地时期,其内容多关于朴实的社会风俗和充满生气的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1789—1851)是在小说领域里最早表现民族题材的作家,有“美国司各特”之称。他的代表作是反映边疆题材的小说五部曲:《拓荒者》(1823)、《最后的莫希干人》(1826)、《大草原》(1827)、《探路人》(1840)和《杀鹿者》(1841)。小说以绰号为“皮袜子”的猎人纳蒂·班波为中心人物,总称为《皮袜子故事集》。小说在描写“皮袜子”一生对森林中自由狩猎生活追求的同时,第一次生动表现了边疆开发中惊心动魄的斗争以及那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后的莫希干人》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皮袜子”是一个理想的英雄人物,他机智勇敢,善良诚实,热爱自由,坚定乐观,同情弱小,憎恨强暴,体现了美国的民族精神。库珀还开拓了美国文学中航海冒险和历史题材小说。他的小说在人物刻画和自然景色描写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为美国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世纪30年代以后,浪漫主义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后期浪漫主义注重人的精神领域的探索,倡导人的个性的发挥,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更符合上升时期美国资产阶级的时代精神。优秀作家有爱伦·坡、霍桑、梅尔维尔等。与前期乐观向上的基本精神相比,后期某些作家的笔下,表现出某种怀疑、悲观的思想。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1803—1882)的建立在超验主义基础之上的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奠定了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的思想基调。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将爱默生的思想融于文学作品中,创作了《瓦尔登湖》,这本书充满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精致描绘,将自然生活与城市生活相对比,抒发了个人的情绪。

爱伦·坡(1809—1849)是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美国诗人和小说家。他提倡以艺术美引起审美的快感,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升华,诗歌要突出形式美和音乐美,美的语调要哀伤。他的诗歌十分注重形式美,尤其刻意追求诗的音律,语调低回哀婉,体现了他的理论主张。《乌鸦》(1845)写恋人哀悼已故情人,表现出人的半幻觉状态。他的小说分为推理小说和恐怖小说。推理小说《毛格街的血案》(1841)、《失窃的信》(1845)等基于推理,叙写侦破过程。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1839)、《黑猫》(1843)等以凶杀、复仇、死亡为题材,揭示人物的变态心理、犯罪原因和非理性意识,体现了一种鬼怪神秘、阴森恐怖的哥特式小说的特征,对后来的美国南方小说产生了影响。爱伦·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