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教育学
5572600000001

第1章 教育为何 教师何为(代序)

教育部在2011年10月8日发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出,教师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谈到“育人为本”时,也有一个重要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些重要的文件有助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为何?教师何为?这是一个宏大的课题,非一则短文所能说透,但我们以为,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当是教育和教师工作的应有之义。

一、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放在首位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什么?《不列颠百科全书》英文版“教育哲学”条称:“马、恩所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医治人类的异化和非人化。”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在这里,教育成了解放,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从积极意义上讲,人永远是目的,而决非工具或手段。

以往乃至今日,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有没有把人作为“工具”或“手段”的情况呢?毋庸讳言,是有的。我们曾把教育当作“市场”做;我们仍把“两全”的教育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窄化为分数、升学率,然后将之与自己的“面子”“位子”等所谓“绩效”紧密挂钩。《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教育工作中出现的误区的“纠偏”,是对教育本质功能的理性回归。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是正视我国青少年成长现状的现实需要。近年来,不时有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正在不断下降。事实上,下降的不只是体质,学生心理问题更加不容乐观,因为学习压力大、升学竞争激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以至于很多学生“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时间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这些都正在严重影响着一代青少年的健康,实在是到了非关注不可的时候了。把学生健康放在首位,可谓正当其时,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根本方向。

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人的智商有高有低,人的发展亦有快有慢,这是客观事实。而且,按“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各具优势领域,“西方不亮东方亮”。因此,在一个班级里面,学生的发展各有千秋,不应该根据他们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就判定谁是“可造之才”、谁是不可雕之“朽木”。试想,在一个人的发展尚未定型的时候,就判定他是失败者而把他排斥到我们的教育体系之外,那是何等的残酷无情!

美国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在81岁高龄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在颁奖台上她说:“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快慢无优劣之分,只是节奏不同。

我们应尊重差异——各具不同的差异、发展快慢的差异,因为“差异本身就是一个资源”。正因为有差异,世界才五彩斑斓。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应千方百计地选择适合于儿童的教育,而不能变着法子地去筛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而且,社会有分工,“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呈金字塔式的结构,是社会该有的生态,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是传道授业,全力育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最适合于自己的教育、得到最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杜威一句“教育即生长”,道尽了教育的几多美丽,你看,在阳光的照映下,在雨露的滋润中,大树、灌木、小草错落有致、各得其所,自然、自由、自在地生长,这种状态,想想都是令人温馨、愉悦的。

三、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教育太关注“分层”了。每次考试,要分出“前三后四”;每项活动,要分出高低上下。我们试图以此激发学生的昂扬斗志,“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殊不知,这种做法会带来问题的另一面,那就是,学生会“同室操戈”,中考、高考“励志”口号“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就是这一现象的残酷写照。要知道,当教育变成“赢者通吃”的时候,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了!在这一白热化的竞争中,整个“教育”过程布满了“速度主义”的雾障,充斥了对“赢”的追逐和对“终点”的迷信;在这一白热化的竞争中,学生心态慢慢扭曲,“平和”“淡定”渐行渐远。

其实,教育不是奥运会,学校的各项活动甚至是评比竞赛,应更多地采用“达标”的方式,即设置条件和标准,学生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能获得奖励。这样,就可以鼓励学生与“标准”竞赛,不断地挑战与超越自我,而不是非得在同伴中寻找“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

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社会化是具体的,找到同伴并成为日后踏入社会的同盟者或志同道合的朋友,正是教育的本义之一。我们要教育学生尊重个性,包容差异,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育学生赶超标准,挑战自我,真诚合作,理性竞争。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人关爱集体,人人被集体所关爱”的和谐、温馨的集体。置身其中,大家才能心情舒畅,其乐融融,这样的校园生活,才能让学生终生留恋、无尽回味。也唯有如此,走向社会之后,才能合作、会合作,才能抱团发展,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我们是教师或未来的教师,我们从事无比神圣的教育事业,我们现在栽下的是桃李还是蒺藜?决定着一二十年后乃至更久之后能收获什么,因此当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