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教育学
5572600000008

第8章 现代教育理念(7)

在今天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中,公平和质量是各国教育共同追求的两大主题。美国布什政府在成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就推出了其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不让一个儿童落后》,从这个标题中我们不难看出它昭示的其教育改革的“消除差距、促进平等”的总目标。在美国联邦教育部大楼里,正面墙上就有一条标语“实现教育质量提高,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在我国,很多学校、很多学者都在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话是不符合科学和事实的,客观地说,人的智商有高有低,人的发展有快有慢。但如果我们都能认同并践行“没有差生,只有差别”的教育理念,也许“观念一变天地宽”!

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

建设“绿色校园”(可持续发展校园),开展“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既要对学生的今天发展负责,也要对学生的明天、后天发展负责。

现在的教育有些“异化”,越来越不像是如沐春风的教育,越来越像是如坐针毡的训练。“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苦干”加“蛮干”,效果、效益是有了,但效率有多高?真值得我们反思。尤为严重的是,这样的教育没有了亲和力、感染力和穿透力,直白地说,学生读了12年,不是欲罢不能,而是在高考结束后纷纷“焚书”。

(一)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人”与“才”是两个概念:有的人是“人”,但不是“才”(这是相对而言的,“天生其人必有才”,人或多或少地都有某一方面的才,绝对的“庸人”不多)。相反,有的是“才”但不是人,或者说他简直就不像个“人”,他连“怪才”都谈不上,只能说是一个“鬼才”“知识动物”而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最神圣、最崇高、最光荣的使命就是,通过我们的辛勤工作,使一个人有才,使才真正像个人,从而为国家培养人才。

相关链接

培养人性是教育的最低标准[3]

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我们会成为木匠,会成为钳工,会成为工厂主,但会不会成为一个人还是个问题!”尽管教育可以教授给人改变自己命运的知识,但这种看似有无穷力量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能否使人成长为有着博大的慈悲心、高尚的道德伦理与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还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事实上,纵观那些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过哪怕是一丝痕迹的“名人”,无论其是流芳千古的“英雄豪杰”,还是遗臭万年的“奸臣贼子”,哪一个没有汲取过知识的力量?从这个角度上说,知识既可以让人上升为普度众生的天使,也可以让人堕落成荼毒生灵的魔鬼。

正是基于知识的这种双刃剑性质,不管是主张“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的中国古圣先贤,还是奉行“知识就是力量”的西方学者哲人,无不把培养高尚的人性作为教育的最低标准。他们认为,只有当人具备了高尚的人性并将其时刻实践于自己真诚的行动之后,知识才能成为人创造而不是毁灭美好世界的力量。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

要说中国不重视德育,那真是冤枉。几十年来,我们一方面十分重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但另一方面,这些教育的效果怎么样?客观地说,不容乐观!甚至有学者惊呼,国人的思想道德面貌已经滑到了一个“崩溃的边缘”。

为什么很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但这种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呢?我们以为,有以下三个问题没有解决好。

一是德育“育”什么?长期以来,德育内容有些“假、大、空”,讲起来激情澎湃,听起来热血沸腾,听完后一想根本就做不到,所以三天热情过去,归于平静。要知道,难以付诸行动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当年,墨家之学与儒学同为“显学”,但因为它要求太高,可望不可即,很快就失去了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基本的道德品质都还没有到位,当一个人站都站不稳的时候,你向他提出跑的要求,是没有用的。

所以,今天看来,德育内容要回归基础,从最基本的品质抓起。中纪委原副书记李昌同志曾说,在现阶段,应该承认,在不损人的前提下的利己行为是合理合法合情的。不损人的利己就是一个基本的品质。此外,还有诚实守信、公平正直、勤奋刻苦、遵纪守法、同情宽容、自律反思、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珍惜生命、关怀他人、学会尊重、勇于负责,等等。

二是德育怎样“育”?我们总以为人是“教”会的,所以日日教、天天灌,其实,人是“教”会的,人又不完全是“教”会的。除了“教”之外,以下几个方面也都是非常重要的:(1)自我要“悟”。只有当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悟”,将教育者传授的政治思想品德规范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德育才会产生实效。(2)立足要“行”。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思想道德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去增强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在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实践活动中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3)形式要“活”。教师要懂得如何与学生交流,形式要开放、互动,单纯的“口耳相传”是难有效果的。(4)方式要“隐”。这里讲的“隐”,是指“隐性”,也就是说,思想道德教育不要生硬地说教,而应采用间接、渗透的方式,将其融入管理之中,融入环境之中,融入教学之中,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是德育怎样评价?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价同一般的学科考核评价不一样,有其特殊性,如果单用卷面考试的办法,就只能造成考试成绩一个个80分、90分,而实际的品德修养并不同步的现象。因此,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各个方面。

相关链接

孩子成为“社会人”有标准

美国学者提出:

(1)至少有一个同龄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之久;

(2)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3)当他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后果,但未被人发现的时候,能够主动认错;

(4)别人做了对他不利的事时,能够原谅别人,不指责也不告状;

(5)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者能够分享别人的幸福和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一般来说,在上述5个标准中,6岁以上儿童应至少符合1条;7~12岁的孩子该至少符合2条;13~18岁的孩子至少该符合3条。否则就是社会化不足。社会化不足,就是一定程度上的孤家寡人,不善于与人交往。

这个标准不仅对未成年人适用,同样适用于成人。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当前,我们在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时,需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