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
5573100000007

第7章 职业与择业(2)

4.单位性质。很多人受社会舆论对职业评价等的影响,他们对用人单位的性质也有所考虑。据调查,目前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不同性质的单位顺序依次为:政府机关、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对不同性质单位的选择次序体现了当前社会的行业和职业热点,但毕业生确定工作单位时应考虑自身兴趣、志向、专业等个人特征与职业特点的匹配性。

5.个人发展的机会。人们在职业选择时,会把到用人单位工作后的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选择的标准。在预期时间内可以取得什么样的业绩,如何获得晋升,晋升到什么职位,是否有足够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等,都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职业选择的原则

职业选择的原则是指求职者在进行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职业选择原则,既关系到个人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也影响个人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理想的实现。因此,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符合社会需要的原则。人们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应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进而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不能一味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人是现实的人,必须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有所作为,凭个人孤立奋斗只能一事无成。职业选择与历史条件、社会时代紧密相连,所以选择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是最基本的原则。

2.发挥个人素质优势的原则。人们在选择职业岗位时,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选择职业岗位,有利于在职业岗位上顺利、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一方面,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社会的要求,进行科学地设计,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岗位;另一方面,管理者也应根据求职者个人的优势和社会的需要,将希望得到职业的人安置到最有利于显现和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以取得最大的管理效益。

3.主动选择的原则。人们在择业中不能消极等待,应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一方面,主动参与职业岗位竞争,凭借自己的才华、良好的专业素养去争取一份理想的职业。另一方面,主动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做好能力与知识的储备,积极为选择新岗位创造条件。

4.分清主次的原则。在就业选择过程中,摆在求职者面前的选择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地点、单位性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使用意图、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不可能每项都如其所愿,重要的是在择业过程中如何权衡利弊。作为新时代的求职者,应从是否有利于自己才智的发挥,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出发,分清主次,作出抉择,切不可因一味求全、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而失去良机。

5.发展的原则。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发展是一个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由初级向高级、由单一向全面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选择职业时,要站得高,看得远,拓展视野,理清思路,把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利益联系起来,把个性发展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牢牢地把握职业选择的主动权,才能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

四、职业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一)认识自己,了解职业

认识自己,既包括认识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也包括认识自己的身心素质、知识结构和职业适应性,其目的在于真正了解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了解职业,包括了解职业活动内容、职业特点、职业环境、职业报酬,以及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了解职业的目的,在于求职时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在充分地认识自己的同时全面地了解职业,方能“知己知彼”,提高职业选择的质量和成功率。

(二)正确把握自己的择业期望值

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是多种多样的,人们的职业期望值也不尽相同,但并不是人们所有的职业期望都能变成现实。一个人的职业期望能否变成现实,主要看其是否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任何一个职业的选择,都受到社会需求、自身素质以及社会因素的制约,人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应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职业期望值有一个客观科学的分析,分清哪些是合理的,是能够实现的,对此应努力追求;哪些是不合理的,是实现不了的,对此应放弃。这就要求每一位求职者,应以自己的专业所长、个人素质优势以及客观的社会需求为基础,确立适合自己的合理的职业期望值。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为人们的职业选择拓展了空间,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一方面,要树立就业的竞争意识,积极参与竞争,克服被动依靠、消极等待的思想,做好各种就业准备,勇敢地走向就业市场,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竞争。另一方面,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自主创业”、“基层就业”等观念,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通过个人努力,通过人才流动,获得满意的职业,切忌盲目、片面地追求不切实际的就业目标与期望,量力而行。

第二节 择业基础知识

一、择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择业素质是求职者择业的基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将决定他在求职择业时的自由度和取得择业岗位的层次。求职者要想在求职择业中处于主动状态,获得理想的职业岗位,就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择业素质。择业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与道德素质、知识与能力素质、身心素质。

(一)思想与道德素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求职者的思想与道德素质,更加关注与审视求职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品,把求职者在就业准备期间的政治进步与荣誉作为衡量求职者思想与道德素质的刚性指标。因此,求职者应注重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1.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人生发展的目标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并最终通过职业理想来实现。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处于一种欠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有许多方面尚须修正。因此,根据社会的需求,结合个人的实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是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保障。

2.增强竞争意识。适应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要求,竞争意识培养不容忽视。人才竞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挑选,能者用,能者上;二是人才本身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就要凭自己的实力战胜竞争对手。在就业之后,也会面临众多的挑战者,要想胜任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就必须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挖掘自己的潜力。

3.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对处于就业准备的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就是要树立主人翁责任感,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力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摆脱单纯追求个人和小集团利益的狭隘眼界,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具有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和艰苦奋斗精神,把职业当作事业,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和调控职业行为。

(二)知识与能力素质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专业知识结构以及相关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求职者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决定其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

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适应社会需求。首先,要重视知识的基础化。知识基础化是指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上。知识的基础化要求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作为整个学习计划的优先方向和重点任务,学精学透。其次,要重视知识的综合化。综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相互整合,融入自己的构想中形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为此,要学会交叉学习,可以是自然学科间的交叉,也可以是社会学科间的交叉,还可以是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间的交叉,合理的交叉学习并融会贯通,有助于求职者知识的综合化。当今社会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在牢固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还应广泛涉猎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竞争力。

2.锻炼培养求职者应具备的能力结构。首先要提高使用基本工具的能力,一是较强的母语听说读写能力;二是良好的外语能力;三是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其次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再造性活动能力和创造性活动能力。再造性活动能力是指准确、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活动能力是指从现象中发现规律,创造出新思想,采用新方法以解决前人未曾解决过的问题的能力。两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一不可。再次,要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适时调节择业的行为,调整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尽快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后,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指择业者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能力表现。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善待他人,“将心换心,以诚相待”;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要学会既能干大事,又能做小事的本领,不能以“才子”自居,妄自尊大;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学会处理具体问题,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

(三)身心素质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今天,面对就业,大学生不仅要做好生理上的准备,还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只有做到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做好充分的身心准备,才能增强自身在择业过程中的胜算。

1.强健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人的各种素质的基础和载体,是人的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前提条件。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求职者发挥才干、展现职业意志、支配和调节职业道德行为的物质基础。没有身体素质做基础,纵然有万般能耐也无法完成工作任务。在当下,高度紧张的现代生活和工作节奏,用人单位日益高度关注对求职者进行长远的投资,身体素质已然成为用人单位考量求职者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求职者在求职前的准备中,往往倾向于对求职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却相对忽视了对自身身体素质的锻炼。意识到这一点,求职者在日常生活中,就应注意加强自己的身体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健康的体魄,去接受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各种考验。

2.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逐步影响而形成的,是建立在人的健康体魄之上的特定行为倾向特征。健康的心理素质对求职者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求职者实现顺利就业的基本保证,求职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能实现外在环境和内在能力的最优结合,才能避免因心理素质不强,如依赖、焦虑、自卑与怯懦、自负、冷漠等造成的不必要的失误。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还有助于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正确评价自己,合理地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增强求职者就业的主观能动性和胜任力,正确看待、处理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在求职择业的准备过程中,求职者应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巧,及时调整择业中的不良心理表现,为赢得就业机会创造条件。

二、大学生择业的基本原则

择业原则是一个人在认识和处理职业选择问题时的准绳。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由于受到社会诸多因素和自身素质条件的制约,因而不可能随心所欲,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而正确地认识和掌握这些原则,不仅有助于个人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而且有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理想的实现。

(一)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

所谓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是指一个人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为尺度,去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进而决定自己的职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