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心理健康
5573900000005

第5章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健康(1)

案例1

与纷乱的春天一起到来的,是大学生自杀的旺季!

2010年3月22日,北京邮电大学09级博士吴某从该校本部主楼一跃而下。同年3月28日,南京林业化学工程系一女生在宿舍内悬梁自尽……

他们为何舍弃如花的生命,选择毁灭?

大学生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总是青春飞扬,活力四射!他们如鲜花般绚烂,但同时又是那么脆弱。社会和家庭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太多的期望,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他们也在努力拼搏,有时却需要一个安慰,一段短暂的休息,否则灵魂将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大学生在经济上很难独立,掌握的只有无法转换成金钱的基础理论知识;情感上大都很苍白,期待着一场完美的恋爱,却又总是受伤;学业上很无奈,周边的氛围总是轻易把一切雄心壮志消磨殆尽。环境的剧烈变化,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突,家庭的殷切期望,贫穷的困扰……于是,便有了焦虑、抑郁、恐惧、自闭,便有了马加爵,便有了一个个如花的生命的凋谢。

回首大学逝去的岁月,你迷茫过吗?你孤独过吗?你颓废过吗?你放纵过吗?

当QQ里又发出了让人手痒的声音;网络游戏里又传出了让人觉得兴奋无比的厮杀声;湖边的路灯下又站着一对对相互依偎的情侣……在我们身边有太多混日子的大学生,他们过着同龄人向往的“潇洒”生活;而我们却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这好像是与热闹的大学生活格格不入的。但是成功与伟大的人都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在忍耐的过程中培养了超强的毅力与过人的智慧;大学里有太多的诱惑,我们需要拒绝这些诱惑,在别人眼里像苦行僧一样在大学里穿行……上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双手和一个大脑,就是要让我们去创造与思考。

在大学这样一个相对宽松但又多变的环境中,大学生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南开大学一项对天津市20所高校2.3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良好,心理健康无问题的占学生总人数的74.74%,但仍有25.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人格偏执、敌意、忧郁及附加症状。

拿破仑曾言:“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他的心理。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往往就是靠心理划分的。”所以,要想赢得成功人生,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大学生要学会调节自我,保持心理健康。

大学这段时间是我们最佳的学习阶段,所以请放弃享受,努力地重塑自我,为以后的腾飞积聚力量。

引申思考

如何才能摆脱心理困境,达到完善自我、成长成才的目的?

第一节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中思维较活跃的群体,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心理发展产生了新的特征,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征,并采取新方法加以引导,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适应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走向成熟阶段。

(一)适应准备阶段

新生步入大学后,从高考成功的喜悦中冷静下来,首先面临的就是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急剧转折。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更等,都可能使他们整个身心处于不安之中。原有的、习惯化的心理结构被很快破坏,心理平衡被打乱,面对的全是陌生的面孔、陌生的事物。在这一片陌生之中,需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在克服种种不适应的同时,力图建立新的心理结构,以达到新的心理平衡,从而开始真正的大学生活。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称为适应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自我定位。从心理临床案例来看,大学新生阶段许多心理问题是由心理落差形成的或者间接诱发的。所谓心理落差,是指原有的自我概念、自我意向、自我定位或自我预期在新的情境中的实际感知和心理体验(真实的或假想的)由于差别较大而形成的自我失落感,即一种心理反差。其主要类型有:

1.真实落差

是指现实的自我地位的反差,如学习成绩排名,在高中阶段总是排前5~10名,而在大学阶段却总是排在后5~10名,即使排在中等,许多人仍有落差感,这是一种成就动机的失落,又如身份与地位,在高中阶段一直担任班长或学校的主要干部,在大学则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因而对自己的能力开始怀疑,感到不受重视,或感到受到了不公正对待,从而产生落差感;还有人际关系方面,许多学生反映高中阶段同学之间沟通好,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而大学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不密切,好似各行其是,互不交往,社会支持微弱,形成人际交往动机的失落。总之,由现实情境产生的心理体验称为真实落差。

2.假想落差

是指心理构想的反差,这是一种自我贬低的心理倾向。自我定位比实际的地位要低,实力相等的竞争环境中常常发生这种心理反差。如有些同学在高中阶段“鹤立鸡群”,具有绝对优势,长期具有强烈的优越感,感受不到“风险意识”。而在大学里,高手云集,大多数学生都差不多,原有的优越感丧失,自我优势地位已不再或不稳的“风险”不期而至,因而总有“危险”、“不安全”、“不如人”、“很快就要落后”的心理,同往日的优越感相比,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这种心理落差是由于缺乏竞争意识形成的。

3.预期落差

是指往日的理想与未来现实的反差。许多中学生都把考上大学作为人生的理想,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才,而进入大学后,充耳都是要面向社会竞争,满脑都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特别是要找到称心的工作并非易事,再加上种种有关社会复杂的传闻,因而整日忧虑将来在社会上有无立足之地、有无出头之日,有的同学甚至达到寝食不安的地步。自感往日的“幼稚”,“美好的理想”烟消云散,而剩下的只有担忧、无奈或牢骚满腹,因而“没劲”、“无聊”几乎成了口头禅。这种落差是由于过高的焦虑水平形成的,又可称之为“落差焦虑”。

心理落差如果处置不当,就可能产生心理障碍与行为问题,对自身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形成主要的心理障碍。

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是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和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明确大学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要求。适应准备阶段是整个大学时代的困难期,很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到以后几年的大学生活乃至毕业后的生活。适应准备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这也与个人适应能力的强弱有关。对多数学生来说,需要一个学期左右就可以度过这个阶段。

案例2

调整心理落差,正确认识自我

李某是北京某重点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自某省一县立中学。在期末考试前一周来到校心理咨询室,向咨询老师倾诉道:“老师,我最近特别难受,已经有两夜没睡着觉了,心跳得特别快,白天迷迷糊糊,觉得一点劲儿也没有。期末考试一天天临近,同学们学习抓得都比较紧,我心里更是着急。在中学时,老师管理很细,自习课也常到班上来。我是班长,和一般同学比更容易接近老师,老师对我的学习辅导也比较多。到大学后,老师每堂课都讲很多内容,下课后就很难找到老师,我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复习,所以期中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数学才考了70分。别的功课考得也不好,在班上最多是个中等生。老师从没表扬过我,同学们也没人注意我,我在班上变成了一个不受重视的学生。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军训时我动作不标准,教官常纠正我,我自己也觉得走得不好看,心里很不是滋味,宿舍那几个对我有意见的同学也不时向我投来嘲笑的目光,我心里很气。在中学时,我一直受老师重视,同学羡慕,就连校长、主任也不时夸我几句。高考成绩下来后,我考得不错,为学校争了光,我心里就更得意了,谁想进大学后,变成这个样子,我的情绪十分低沉,真受不了这种不受重视的地位……”说到这儿,她难过地哭了。

案例分析

李某入学虽已近一个学期,但心情并不平静,心理上也没有取得平衡。她在中学时所处的“尖子”地位,与大学的学习中下水平形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这是她心理失衡的根本原因。中学时的突出地位,使她很容易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一些,但她没有想过,别的同学在中学时也有和她类似的情况,他们在各方面也很优秀,甚至部分同学比她更强、更突出。这使她产生了很重的心理负担,心理上一时难以承受。要帮助她解决心理矛盾,调整失衡心态,应从帮助她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心理落差入手。

(二)稳定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大学生生活全面深化和发展的时期。入学时的不适应已基本消除,新的心理平衡已初步建立,各方面的关系已趋于熟悉、稳定,新的生活秩序开始良好地实施,大学生活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大学生活最主要、最持久的阶段,将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前夕,一般有三年左右时间。这一阶段是主体阶段,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1.被动跟进

学习上能尽量争取跟上课程教学的进度,逐渐适应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中的遇到的困难能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克服。但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这是最困难的时期,课程一旦落下就会严重影响其后续发展。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摆脱完全被动的处境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在本阶段教育者要注意辅导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在品德养成方面同样要注意学生处于被动的状况,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想品德修养,加强教育引导。

2.主动扩展

此时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且学有余力。通过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逐渐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并有了主动钻研的兴趣,能围绕发展方向主动扩展学习范畴。这是由一般水平开始进入“高层次水平”的一个明显特征。由于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追求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因而自我意识水平迅速提高,自我设计倾向明显,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亦有所增强。在品德方面,学生的主体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这为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好的主体条件,但引导不力又可能会成为德育工作的障碍,即学生的所谓“逆反心理”现象。这时学生的人际关系表现得较为微妙,在心理咨询中普遍反映的就是人际关系问题和情感问题。

3.深化升华

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更加确定,自我追求目标更高也更加具体化。在主动学习和自觉拓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深层探究,在某些领域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甚至有独到的见解;专业发展信心更足、自我效能感明显增强,在专业学习和学术上进入较高层次。在思想上价值观念已构成较稳定的体系,注重品德的自我修养,政治上的认识亦较成熟、盲从与被动大大减少,人格特征较为稳定,个性表现更为突出。

稳定发展阶段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大学生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主体部分,在这一阶段,尽管学生在其心理反应上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但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对学习的态度、知识的价值观与认可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学习的动机水平与成就感和对学习成就(或失败)的归因的性质上,如果在学习上总是停留(甚至满足)于被动跟进的层次,当然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判断大学生的层次进展有多方面的指标,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品质、活动态度与能力(包括管理组织能力)、社会关系与身心健康水平。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其天职,任何不同方位的指标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上,这是判断进展状况的核心指标。

在这一看似平静的阶段,大学生极强的可塑性得到充分展示,每个人都能按自身独特的方式塑造着自己。这期间可能会遇到许多锻炼提高的机遇,可能会有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欣喜,也可能会遇到困惑、苦恼,这正是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也将在此阶段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