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5574600000012

第12章 小学阅读教学(2)

以读为本,要大力提倡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因此,教师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轻轻松松地读,高高兴兴地看,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珍视”即“珍惜重视”,这两个字强调了阅读教学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高度重视,强调了感性是阅读的基础。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也说:“没有一种思维,即使是最纯的,能不借助于我们的一般形式而进行,只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我们才能理解和把握住思维。”[3]所以,阅读教学要努力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去学习文本,走进文本的世界,走进人物的心灵。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新鲜的感受,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交流,培养批判和求证精神。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当学生的看法有失偏颇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给予指导和修正。如一位教师在教《狐狸和乌鸦》时,问学生想对狐狸和乌鸦说什么,一位学生说:“狐狸,我喜欢你,因为你能开动脑筋想办法把自己想要的东西骗过来!”老师说:“你的想法真新颖,不错!”很明显的,这位老师对学生有悖于文本价值取向的观点做出肯定的评价是不恰当的。学生见解的独特性必须以尊重文本的基本价值和正确的世界观作为前提,这样才能实现有意义的“个性化”学习。

(三)注重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而“语感”是“语文素养”之一,“语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语文实践和语言积累中逐渐培养而来的。“注重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强调了“语文学习要加强积累”的思想。要丰富语言积累,就要明确“积累”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主张“积累”首选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其次是格言警句、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从各种途径获得的其他言语材料。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直接的感受、领悟能力。它不仅能快速地抓住文本字面所传达的表层信息,而且能捕捉到“弦外之音”式的深层含义,具有敏锐性、直觉性、整体性和联想性等特性。语感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在语文知识的积累上形成的能力,必须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语感训练,如朗读、背诵、涵咏、联系生活实际领悟、结合语言环境体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比较品味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朗读、背诵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运用多种方式诵读,如“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想象”、“分角色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等,让学生反复诵读,每读一次,都有一次的体会和收获,每读一次,都有一次经验的习得和方法的强化,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就会愈见丰富,语感也会愈敏锐和迅速。

[1]智仁勇等:《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7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2]智仁勇等:《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28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3][德]洪堡特:《语言与人类精神》,1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阅读是一种通过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书面言语材料,从中获得意义的过程。阅读要讲究方法,只有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才有利于积累语文经验,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因此,阅读教学既包括对文本词、句、段、篇的教学,又包含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复述和背诵等方法的训练。

一、词语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不主张系统地讲授知识内容,而是把对这些知识的要求渗透在关于阅读的行为目标之中。它从语用的角度规定了词语的学习目标,对词语的教学强调了“理解”与“积累”的要求。

“理解”的要求是: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积累”的要求是: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课文中的优美词语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理解词语对理解文本起着关键作用。但小学生年龄小,单凭老师简单的解释或查阅字典、词典,学生会感到枯燥无趣。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加深理解,学会运用,在词语教学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借助语境,理解词义

语境是语言运用的具体环境,在阅读中,表现为需要理解的词语的上下句、上下段或文本的整体。孤立的词语只有一般的词典的意义,一旦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就要认真地阅读文本,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思,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

2.联系生活积累,理解词义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阅读材料中所描写的事物、人物、事件都来源于生活。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这些“积累”帮助他们理解词语。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对“掌握方向”中的“掌握”难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汽车转动方向盘,自行车、滑板车转动车把来调整方向等现象,就能较容易地理解“掌握”的意思了。

在《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第三学段的目标中,对于词语的理解,提到了“推想”一词,“推想”即推断、猜想,它的运用既要借助文本语境,又要联系生活积累,还要有敏锐的语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教学时要多加训练。

3.创设情境,理解词义

在指导理解词语时,教师可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及利用图片、简笔画、多媒体等教具或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将词语的抽象意义转化为具体形象,从而深刻地领悟词语的内涵。例如,孙建锋老师在讲解《巨人的花园》时,学生对被巨人驱赶的孩子“纷纷逃窜”中的“逃窜”一词不甚理解,孙老师就以“拍电影”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词语,并让学生以“总结一下‘逃窜’大概包含哪些意思”进行提炼,使学生对该词有了深刻、全面的理解。[1]

积累词语首先要注重诵读。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大量朗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生动优美的词语、成语;其次,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积累词语;最后,教师要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成语接龙、对对子、看场景说词语、赏风景说对联等,让学生在运用中巩固词语。

二、句子教学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则组合而成的,是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抓好句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大意义。

句子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句子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含义、作用;同时,也要在教学中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名言警句、优美的语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小学各学段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具体要求是,第一学段:建立句子的概念,懂得句子是表达完整意思的。认识简单的句型,能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第二学段:知道一段话是由几句话组成的,明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学习理解含义较深刻、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第三学段: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如何进行句子的教学呢?一篇课文少则几十句,多则上百句,教师不可能逐句串讲,必须做到少而精,抓住重点句进行教学。什么是重点句呢?一般是指这样的句子: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内容和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和文章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与中心关系密切的句子;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等等。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抓关键词语,理解句义

句子是由词语构成的,弄清楚其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整个句子的含义就容易理解了。例如,《给予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只攒了100美元,却要由5个孩子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抓住“只”、“却”、“分享”三个词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就可以体会到妈妈因为攒的钱太少无法给孩子买到好的礼物却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分享到快乐的苦恼、矛盾的心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义

句子的深层意思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紧密相关,在教学时,围绕重点句细读文本,就能感悟出句子所蕴涵的意义。例如,《白杨》一课中写道:“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表白自己的心”是什么意思?“介绍白杨树”与“表白自己的心”有什么联系?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提到的孩子们“只知道”的内容和爸爸听到孩子的问话以及看到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神态变化,就能明白爸爸是在借“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坚定决心。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义

有些句子的意义比较抽象,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应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已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起联系,用相似联想来帮助自己理解句子。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中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了“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教学时可抓住“破碎”一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容易“破碎”,从而体会出地球的“脆弱”和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结合背景理解、换词比较、想象体验、分析修辞手法等都是理解句子的好方法。

三、段的教学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段的教学一般指自然段的教学。自然段是相对于逻辑段而言的,指的是“换行而又能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是文章最基本的结构单位。自然段的教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第一学段以词句教学为主和第三学段以篇章教学为主的重要衔接。

(一)段的教学任务

1.分清一段中有几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要判断一个自然段中有几句话,通常可以从标点符号上分辨。一般句末是句号、问号或感叹号的,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凡是对话时说的话、引用和所想的内容,不管里面有几个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数句子时,都只算一句话。弄清楚有几句话后,就要逐句细细地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为概括段意做好铺垫。

2.明确句子间的关系

一个自然段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好几个句子组成的,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而对于句子较多、内容较复杂的自然段,还有这样的情况:这几个句子组成一层意思,另外几个句子又组成另一层意思。在这样的自然段里,不仅要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还要掌握层与层之间的关系,例如并列、递进、转折、因果、假设、条件、承接、总分等。在教学时,不要在几种关系的名词术语上打转,要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领会句与句、层与层的关系,这样学生才容易理解和接受。

3.概括自然段的段意

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主要意思,只有掌握自然段的段意,才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把握,因此,学生要学会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段意。

(二)理解自然段的主要方法

1.段中分层的方法

(1)按不同的意思划分。

在自然段中分层,最基本的方法是:先数清楚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意思,围绕同一个意思写的句子就可以合并为一层;一句话讲了一个意思的,单独做一层。我们以《草原》第一自然段的分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