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5574600000015

第15章 小学阅读教学(5)

(2)诵读与领悟相结合。

文本的诵读要有情有境,引导学生认真领悟,用心诵读,学生才能受到文本的感染和教育。如支玉恒老师在教《第一场雪》的“雪大”一段时,要求学生用读来体现雪大的情境,第一个学生读时音量太小,语气平直,老师风趣地问:“这是多大的雪呀?”学生们笑着说:“小雪。”再请一位同学读,大家说:“这是中雪。”第三位同学终于读出了“大雪”,老师又趁热打铁:“还有谁读得比他下的雪还要大?”于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大家体验和感悟到了大雪的气势。[2]

(3)诵读要以想象为助力。

阅读活动要求“寻言以明象”,找到关键词句,把它读出来,就要在头脑中浮现出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在读《燕子》中描写燕子的外形的一段时,就要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随着语句逐步再现出燕子的整体形象。同时,通过积极的想象,诵读也会更有味道。

(4)渗透诵读的技巧。

诵读往往通过语气的轻重疾徐、声调的抑扬顿挫来达到效果。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渗透诵读的技巧,让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本,带给自己和别人美的享受。

值得注意的是,诵读不等同于朗诵。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有时要配合表情、手势来强化表达效果。诵读是对作品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朗读方式。

六、精读、略读、浏览

精读、略读、浏览是从阅读目的这个角度提出的三种重要的读书方法,特别是略读、浏览,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

(一)精读

精读又叫细读,是阅读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精细的研读,把文本反复读通,读懂,读透。作家秦牧曾把精读比喻为老牛的“反刍”,咀嚼食物时先咽下去,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吞咽下去消化吸收。这个形象比喻告诉我们,精读就是要反复品读文本,细心领会,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精读的问题,但在“教学建议”里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我们可以把它当做对精读的要求。具体地说,精读的要求为:认真理解词句,领会其表达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理清文本脉络,能概括段落大意,把握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

在训练学生精读时,要给学生提示阅读的重点,要以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领学生品词析句,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内容要做适当点拨。

(二)略读和浏览

“略读和浏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极其普遍,掌握这两种阅读方法,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公民阅读能力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对“略读和浏览”的目标要求是,第二学段: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教学建议”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评议建议”指出:略读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略读就是粗略地看,与精读一字不漏地看不同,它着眼于通观大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快速捕捉重要、关键的信息。

浏览,是大略地看,一目十行地读,它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目的在于提取信息,扩大知识面,多采用扫描、跳读、解读等形式进行。

略读和浏览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重要作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如《丑小鸭》、《少年闰土》、《景阳冈》、《草船借箭》等分别是从《安徒生童话》、《鲁迅小说集》、《水浒传》、《三国演义》中节选而来的,如果学生想阅读原著,可采用略读或浏览的方法。而在课余阅读杂志报纸、上网搜集资料等时,则比较适宜采用浏览的方法。

七、复述、背诵

复述和背诵是小学阶段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方法。

(一)复述

复述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内容叙述出来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复述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又能让学生积累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复述时要注意:①要求用普通话复述,声音清楚响亮,态度自然得体。②能把课文的语言与自己的语言结合起来复述,表达要准确、连贯。③复述不能改变原文内容,不能增、删情节,即使是创造性复述,也要以原文为依据。

复述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详细复述

详细复述,要求学生按课文的顺序把主要内容清楚、连贯地讲出来。一般适用于篇幅短小、故事性强的文章或长课文的重要片段。在复述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中介”,如提纲挈领的词语、启发性的提问、提示性的图画、表格等,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揭示重点,降低复述的难度。

2.简要复述

简要复述,要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做概括的复述。简要复述的训练可以放在中高年级篇幅较长、情节较复杂的课文中进行。最常用的方法是抓关键词语归纳段落大意,然后将段意连贯起来。也可以列成小标题,然后围绕小标题有层次地进行复述。还可以编写简明、扼要的复述提纲,根据提纲,结合关键词进行复述。

3.创造性复述

创造性复述是指在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叙述人称或叙述顺序,发挥想象,用不同的方式组合原文的复述形式。创造性复述要求较高,一般适合高年级的学生训练。

创造性复述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改变顺序,可以将课文中的顺叙改为倒叙,或者将倒叙改为顺叙进行复述。二是改变体裁,比如将课文中的古诗改为记叙文的形式进行复述。三是改变人称,如把第三人称改用为第一人称,将第一人称改用为第三人称等。四是补充情节,如讲解《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可让学生们补充大家听了小男孩说的话后的情形,使复述趣味性增强,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背诵

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背诵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知识储备,锻炼记忆力,促进思维力的发展。

对于背诵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主张首先背诵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其次是名言警句、优美词句、精彩段落,以及从各种途径获得的语言材料。对于背诵的数量,《语文课程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规定:第一、第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段)各50篇,第三学段背诵60篇(段)。

背诵的要求和朗读一样,都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要使用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不错字、丢字、添字,不重复,注意停顿,速度得当。背诵要建立在对课文理解和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抓住课文线索背诵

背诵全篇课文,可理清课文层次,明确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以课文的线索为引导进行背诵。如《雷雨》一课,就可以抓住“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行文线索进行背诵。

2.抓关键词背诵

在课文或某些段落里,总有一些能帮助记忆的关键词语,背诵时抓住这些词语,就有了较明确的方向,能较快、较完整地进行背诵。如《燕子》的第一自然段描写的是燕子的外形特点,只要抓住“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活泼机灵”这几个词,按顺序背诵有关的句子,就能顺利地背出全段来。

3.填空式背诵

在训练时,老师不出示需要背诵段落中的重点词语,而是以引读的形式或填空的形式,带领学生按原文进行填空,学生完成填空的过程就是背诵的过程。

要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关键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为了巩固背诵效果,还要把背过的文段经常读一读、背一背,这样印象就会更深刻。

总而言之,在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进行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复述、背诵等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才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1]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20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79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三节 阅读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

一、阅读教材解读

各版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编订,都能较好地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目标要求,而且编者也能较好地凸显各自的特色。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目标集中,突出整合

课文以专题组成单元。如一年级上册共编排了24篇课文,分为五个单元: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热爱大自然、多彩的秋天;爱学习、自主实践、讲文明、懂礼貌;热爱生活、快乐自信;动脑筋想办法、团结友爱。二年级下册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面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了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

(二)选文典范,贴近生活

人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选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体现时代精神与现代意识。如一年级上册新课文达80%以上。课文语言力求做到规范、准确,深浅适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温暖的家》,在简短的“导语”之后,编排了一节以“新三字经”形式出现的阅读短文,使学生既识了字,又懂得了“尊长辈、敬父母”、“长辈错、要提醒”等道理;接着,编排了《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四篇课文,都极为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家的温暖,懂得关爱家人。又如二年级上册新选的课文有描写自然景象的《秋天的图画》,有反映学生生活的《一株紫丁香》、《一分钟》,有表达爱国情感的《欢庆》、《我们成功了》,有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别人长处、遇事要多动脑筋的《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有倡导友好相处、表现尊重个人选择的《纸船和风筝》、《称赞》、《从现在开始》,有体现关心他人的《窗前的气球》、《假如》、《日记两则》,有反映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有介绍科学知识和科技成就的《太空生活趣事多》、《活化石》、《农业的变化真大》。这些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密切联系,文质兼美,语言典范,学生爱读,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重视积累,培养能力

阅读教材的课后练习重视语言积累、感悟和字词句基本功的培养,比如着重安排朗读、背诵、写字、词句理解与运用的练习。例如,二年级下册教材课后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写字、词句理解与运用等语文练习外,还编排了词句积累与扩展的练习;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练习(如让学生回答:“除了小鸟以外,我们还应该爱护哪些动物?”);把课堂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的练习(如让学生回答:“看到小动物受伤了,你在乎吗?你会怎么做呢?”);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练习(如让学生搜集资料、自编拍手歌)等。这些练习的设计,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扩展课内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找、动手做当中增长本领,形成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四)导学明显,亲和力强

在引导、指导学生学习上,人教版阅读教材有个性鲜明的系统设计:借助单元前的导语导向,凭借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的泡泡导思,利用课后题目导学、导练。一方面根据需要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步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例如,三年级下册在《亡羊补牢》的课题旁有这样的提示: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在叙写李四光围绕着大石头向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时,旁边有“李四光真会提问题”的提示。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后有“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看,课文里五次提出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加呢?”另一方面,用举例的方式提倡和引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例如,一年级上册,在《美丽的小路》一课后,设计了三个小伙伴之间的对话——伙伴一:我们周围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呢?伙伴二: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呢?伙伴三: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通过导学的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