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5574600000007

第7章 小学识字和写字教学(2)

例如,先学“朱”,再教“株”,启发学生懂得右边的“朱”表音。但是,由于古今读音的演变以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声旁的表音功能不强,像“青—清、正—证”这样完全可以按声旁确定合体字读音的形声字很少。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形声字,其声旁和形旁的读音不完全相同。如果形声字与声旁读音完全相同(同音字),读准了声旁就读准了字音;如果不完全相同,则要进行声旁与形声字字音的比较,弄清究竟什么地方不同,以便读准字音。例如,思—腮(韵母不同),反—板(声母不同),青—请(声调不同),带—滞(声母、韵母不同),舀—稻(声母、声调不同),令—邻(韵母、声调不同),非—排(声母、韵母、声调都不同)。

(3)同音字、音近字用比较法学字音。

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的字,我们称之为同音字。同音字有音同形异和音同形近两种。音同形异的如“山”、“姗”、“衫”、“潸”等字都读shān,但是它们的字形和字义都不同。如果乱用同音字,就会出现错别字,影响表情达意。在教学这类同音字时,要结合词句,着重从字义和字形上进行比较,说明各有各的用法。音同形近的如“仗”和“杖”、“情”和“晴”等,学生更容易混淆。在教学这类同音字时,要根据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以熟字带生字,分别组词理解字义,着重分析字形中不同的地方。此外,还可以采用组词、选字填空、编歌诀等训练形式,把同音字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辨别,例如,“刻苦学习下苦功,克服困难攀高峰”中的“刻”与“克”两个同音字。

还有很多读音相近的字,我们称之为音近字。其中,有的是形声字,如,正—整,王—汪;有的是形近字,如,戊—戍—戌;有的字形完全不同,如,张—掌,脏—葬等。在教学音近字时,要引导学生找出它们在字音上的差别,结合字形、字义学习字音,并放到词语、句子中多读多练。

(4)多音字根据词义和语境确定字音。

一个字有几种读音,我们就称之为多音字。现代汉语中大量多音字的存在给字音教学带来了不少麻烦。不过其中大多数都是多音多义字,可以根据字义来分辨字音,也就是说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据词按义定音。例如,“这些难(nàn)民的脸色非常难(nán)看”,“我们今天到省(shěnɡ)会去省(xǐnɡ)亲”。

此外,字音教学还要注意强调按普通话语音读准字音,不断排除地方音的干扰。

2.字形教学

汉字的数量以“万”为单位来计算,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形体,各不相同。有些字的形体十分相似,读音和意义却完全不同,如“末”与“未”。还有些字笔画繁多,不容易记住它们的字形。从这些方面来看,字形教学是学生识字的难点。教师必须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掌握字形的心理特点,进行字形教学,使学生能清楚地辨认所学的字,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辨别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

(1)用笔画部件分析法记字形。

汉字尽管形体各异,但是总离不开“近三十种基本笔画,百余个偏旁部首,八条笔顺规则,七种基本结构”。汉字的形体结构靠笔画作为区别标志。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材料,以基本笔画构成的独体字,以及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则是构成合体字的主要部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是先学独体字,再学合体字。开始教学简单独体字的时候,一般都用按笔顺分析笔画的方法识记字形,如“乃”、“皮”、“九”、“山”、“出”等字。教学合体字或者结构比较复杂的独体字的时候,往往要用分析部件或者分析笔画与分析部件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字形,如“岁”由“山”和“夕”构成,“张”由“弓”和“长”构成。

汉字字形的繁简难易不同,在教学中要注意突破难点。笔画比较多的字,往往字形结构复杂,学生不容易记住。此外,在无意识状态下,学生对一个字产生知觉时,对熟悉的部分成为强成分,生疏的部分成为弱成分,而强成分往往掩盖弱成分,使学生对弱的成分感知模糊,重现时就容易产生错误。例如,学了“候”以后,再学“猴”时常常多加一竖。

因此,在字形教学中,要根据字形的不同特点和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要指导学生去仔细观察,突破难点。

(2)利用造字规律记字形。

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几种造字方法,用这几种方法造的字分别叫做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教学时,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把无意识记忆变成有意识记忆,增加识字的趣味性。例如,“日”、“月”、“舟”、“水”、“火”、“石”等象形字可以结合看图,告诉学生这几个字是怎么来的;“刃”、“本”、“末”等字,可以运用指事字的构字规律来分析字形;“森”、“众”、“看”、“明”、“笔”等字,可以运用会意字的构字规律来分析字形;“裘”、“闻”、“霖”、“河”等形声字可以启发学生分析形旁,从义辨形。

(3)运用比较法记形近字。

有些汉字在形体上只有细微的差别,我们称之为形近字。例如“人”、“入”、“八”;“土”、“士”;“鸟”、“乌”;“候”、“侯”等。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形近字不断出现。小学生观察事物不精细,对相似的事物难以区分,在识字和写字时,常常由于字形相近而张冠李戴,经常出现“未”、“末”不分,“崇”、“祟”难辨,“折”、“拆”乱用,“敞”、“敝”混淆等现象。为了防止学生写别字,就必须帮助他们辨析形近字,在教学字的音、形、义的过程中,突出比较差别细微的部分。有的教师在指导比较形近字时,根据学生知觉选择性的规律,用彩色粉笔标出容易混淆或忽略的部分,增强知觉的明晰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精细辨认和识记字形的能力。

(4)儿歌字谜法记字形。

读儿歌、猜字谜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老师可以根据汉字字形特点,采用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联想方法,编成歌诀让学生读,或者编成字谜让学生猜,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印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例如,“渴”与“喝”容易混淆,可以让学生读歌诀“渴了要喝水,喝水要张嘴”,以区分它们的偏旁;“左”和“右”也容易混淆,可以这样记:“小朋友,分左右;‘左’字下边是个‘工’,‘右’字下边是个‘口’。”又如“夜”字容易写错,可用歌诀帮助学生记忆:“一点一横长,左下单人旁;右下有个夕,再加一捺要拉长。”再比如“囊”、“蠹”都是比较复杂的字,也可以运用儿歌帮助记忆:“一中头,宝盖腰,石头底下两虫叫(户枢不蠹的蠹);一中头,宝盖腰,两口井下衣无帽(囊括的囊)。”恰到好处地运用字谜帮助学生识记字形,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宋家有女坐当中——案”,“‘牛’走独木桥——生”,“二月空中贯长虹——册”等。

3.字义教学

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核心。正确地理解字义是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汉字字义方面的特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领会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1)直观演示法。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既然是一种“符号系统”,必然有它的抽象性。识字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龄初期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共同心理特征是,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字义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让抽象的文字符号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具体对象联系起来,让学生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都参与获得新知识的实践,从而获得清晰、明确的概念。

例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2比一比》中有关水果名字(杏子、桃子、苹果、红枣)的汉字时,可引导学生观看这些水果的实物或图片,通过看看、摸摸、读读、认认,甚至尝尝,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将抽象的符号和直观的事物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清晰地理解字义。

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的教学功效,能把久远、陌生、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给学生以新奇、醒目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持久高涨的学习情绪。又如一年级下册《识字3对子歌》,可用多媒体将云、雾、雪、霜、朝霞、夕阳、蓝天、碧野、万紫千红、山清水秀等景色展现出来,以增强直观性、形象性,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2)比较辨析法。

教学意思相近、相反的字以及形体相似的形声字都可以用比较辨析的方法理解字义。例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8》安排了一组形声字:清、晴、睛、请、情、蜻,教学时可以抓住不同的形旁,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字义。《画》这首诗中有“远—近”、“有—无”、“来—去”三组反义词,教学时也可以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理解字义。

(3)联系生活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2]新课标也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因此,识字教学要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首先,要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形成识字的敏感性和浓厚兴趣。例如,大街上的招牌、广告,商场里的商品名称,校园里的校训、小学生守则、同学姓名、课程表、墙报、宣传栏,家庭中的电视、计算机、食品、玩具的包装等,都是学生识字的教材。其次是让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课外读物,让孩子走进一个精彩的世界,只有当学生从阅读中尝到识字的乐趣,他才会更加主动地识字,并使阅读成为自己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联系语境法。

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字词,是随文识字理解字义常用的方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例如“方”字在“地方”、“平方”、“方向”、“方法”、“偏方”等词语中的意思就有很大差别,必须分别对待;又如“更”、“又”、“也”、“还”、“却”等意义抽象的字词,只有把它们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才能弄懂它们的意思。

(5)构字规律法。

汉字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最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文字之一,关于它的故事、趣闻数不胜数。它集音、形、义于一体,又有着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等优势,这是拼音文字所不能企及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象形文字的直观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做栩栩如生的描绘;利用指事字的提示性做画龙点睛的评点;利用会意字巧妙的形义联系做富有情趣的解说;利用形声字形旁的表义性举一反三。

从造字规律来看,汉字源于象形字,然后发展到指事字、会意字,最后升华到形声字。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识字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一般都比较注重体现汉字的造字规律。例如,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3》安排了一组象形字:舟、足、石、泉、川、燕;《识字7》安排了一组会意字:人、从、众、木、林、森;《识字8》安排了一组形声字:清、晴、睛、请、情、蜻。并且每一组字后面都配有与之相关的词语和韵文,既体现了汉字音、形、义的统一性,便于学生识记,又增强了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2-2】“鸟、鸣、乌”识字教学片段

师:从前有一只美丽的鸟,这个字的起笔撇就是鸟头上的羽毛,中间的一点是它大大的眼睛,竖折折钩是它的身子,小鸟停在了一棵树上。你们看小鸟它用尖尖的爪子,紧紧抓住一根横着的树枝(即最后一笔横),小鸟唱歌,它会用什么发出声音呢?

生:嘴巴。

师:鸟儿用嘴巴会发出叫声,“口”就是嘴巴。口字加鸟就是——“鸣”(生读),“鸣”就是鸟叫的声音。

(生齐读)

师:这只小鸟唱歌唱累了,它想闭上眼睛休息。擦去鸟字的一点,闭上眼睛后它还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了!

师:看不见的小鸟,会觉得周围怎么样呢?

生:黑乎乎的一片。

师:是的,“乌”字就有黑的意思。有一个词叫乌黑,就是颜色很深的黑色。我们还知道有一种全身很黑的鸟,叫什么?“乌鸦!”

(生齐读“乌”)

在上述案例中不难发现,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综合使用,既教会学生三个字的音和形,又巧妙地融入了字义的教学。

(二)归类识字和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

1.归类识字

归类识字是突出字形或字义特点的集中识字形式。

(1)突出字形特点的归类识字。

象形、会意归类识字。象形字归类教材往往有图,既形象,又能了解汉字的起源。会意字常用“三字经”(如“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等)形式出现,这种方法能见形知义,有利于理解字义,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探究字理,掌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