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行为改变技术
5575000000014

第14章 实验设计(1)

行为改变技术来自实验心理学的基础实验研究结果,因此,实验研究法也是行为改变技术的主要方法,注重客观系统的行为处理方法是其主要特点。行为改变技术经常采用小样本实验研究法或单一受试者实验研究法。本章主要介绍应用在行为改变技术中的三个实验阶段及其基本的实验设计方式。

第一节 行为改变实验方法概述

行为改变技术能成为一种客观而系统的处理人类行为的有效方法,是在长期的反复实践、不断探索中建立起来,并逐步得到完善与提高的。行为改变技术实验方法主要得益于应用行为分析法。

一、行为改变实验方法的基础

行为改变技术实验方法主要来源于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简称ABA)。应用行为分析法起源于B.F.斯金纳的经典理论。斯金纳经过实验认为,所有人类的行为都是一系列条件的反应,只要经过仔细设计,加以重复性的训练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行为是可以被改变的。应用行为分析法是一项通过操纵周围环境改变可观测行为的系统方法,原则上应当应用于有学习障碍的人,事实上被普遍应用于孤独症以及在其他方面有发育障碍的人。应用行为分析法通过目前行为的观察,前因后果的分析,把目标行为分解成小步骤进行单独学习,并记录学习后的行为表现,从而跟踪行为的变化情况。

应用行为分析法最独特的优点在于可以针对个体的某一特点行为,进行连续的处理和观察研究,以探索该项行为到底在哪些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改变。

二、行为改变的基本实验设计模式及其特点

行为改变实验方法以应用行为分析法为根基,因此首先接受了斯金纳所采用的“单一个案实验设计模式”,其基本方法是在非实验操作情境和实验操作情境之中,对个体在两种情况下因变量的表现的连续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这一模式强调利用单一被试也能评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弥补了传统个案研究中存在的描述性的、不能重复、缺乏实验科学的严格性等方面的不足。之后,经过许多心理学者和精神科医生的临床实验、研究,他们创造性地确立了“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基本实验设计模式,提出了实用、科学、便于操作的“倒返实验设计”“多重基线设计”和“逐变标准设计”三种个案实验设计模式。这些实验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一)测量的可靠性

精确的测量对行为改变中的实验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者所收集的代表着行为者各个方面的资料,都应使可能对效度产生任何影响的因素能被合理地排除。

(二)测量的重复性

行为改变的实验方法与其他实验不同的主要特点是,个体某方面的行为要被测量很多次,并且会采用同样的测量方法。

(三)情境的描述性

研究者(或观察者)应提供所有情境下观察到的个体行为,并应对这些行为进行精确而详细的描述。为了强化内在与外在效度,这样的描述还应满足能够被应用于其他个体的要求。

(四)基准的持续性与目标的稳定性

在自然情境下观察目标行为,直至达到稳定性,这段时间叫作基准。研究者做的实验处理,应随着情境改变而发生,并且要求持续时间应能使目标行为达到足够的稳定性。

三、行为改变实验方法的三个基本阶段

行为改变实验设计中,一般要考虑实验处理的三个基本阶段,即:基线阶段、处理阶段和追踪阶段。

(一)基线阶段

在行为改变技术实施过程中,一般要对所要改变的目标行为进行为期2~5天的客观、系统的观察、记录和评估,以便了解目标行为的真实情况,为决定使用何种处理策略做准备。这一时期被称为“基线阶段”,所获得的目标行为情况被称为“基线数据”。基线阶段的观察主要有两种作用:①描述作用,所得的基线资料能够对目标行为做较全面的描述,研究者在基线数据的基础上确定行为处理策略;②推断作用,基线数据可以作为对目标行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描述的基础,即推测如果不进行行为处理,目标行为近期会是什么样的状况。行为改变实验设计原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基线数据的推断。

(二)处理阶段

运用行为处理策略或其他辅导措施针对受训练者的目标行为实施处理的整个阶段,称为处理阶段,通常应持续至少2~4周。在整个处理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目标行为能顺利地朝着终点行为的方向如期发生改变,并很快达到终点行为目标;这是每个行为改变者都希望看到的最完美的结局。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情况也可能存在,即随着行为处理的介入,目标行为并不因此而改变;或虽有改变,但有波动或反复。这就要求训练者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或更改处理策略,直到处理获得成功为止。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在行为处理的整个阶段,行为训练者都应持续地、精确地、直接地做好有关目标行为的观察与记录工作,确保全面、客观地显示实验结果。处理阶段是行为改变程序中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应根据基线阶段的情况,控制好无关变量,准确估计处理阶段当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使处理阶段能顺利获得成功。

(三)追踪阶段

实施行为改变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受训练者的目标行为通过实验处理后,在自然条件下也能继续保持,因此,在已达到终点行为的标准并停止处理策略后,仍需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以验证行为处理的效果能否在自然情境中保持稳定。这一阶段被称为追踪阶段,通常应坚持1~2周或更长的时间,有些甚至达到1~2年。如果追踪阶段的观察记录的结果显示,经过行为处理后的目标行为在自然情境中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就可以结束行为改变过程;如果经过行为处理后的目标行为在取消处理措施或在自然情境中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行为,则应考虑继续追加实验处理,直到最后成功为止。

四、行为改变实验数据的常用记录方式——图表

图表是观看行为发生情况的有效方法,它能显示出很多行为观察阶段的记录结果。

(一)图表的组成部分

一张完整的图表有以下六个组成部分。

1.X轴和Y轴

横轴(X轴)和纵轴(Y轴)在图表的左下角相交。通常情况下,X轴比Y轴长,X轴的长度是Y轴的1.5~2倍的图表显得比较合适。

2.X轴和Y轴的标志

X轴一般显示的是记录过程中的时间单位。Y轴一般显示的是行为的频率、持续时间或某行为发生的比率等。X轴和Y轴的标志,要根据实验或研究中的需要来确定。

3.X轴和Y轴上的数字

X轴上的数字表示的是时间的测量单位,如小时、天、周或月、从基线期开始的天数。Y轴上的数字反映的是行为的测量单位。

4.数据点

数据点是反映每个具体时间段中发生该行为的水平。在图表中就是将反映行为水平的数字标注在图表中相应的位置上,用较大的圆点或方点标示出来,然后将相邻的数据点用直线连接起来。

5.阶段线

阶段线是在图表中表示治疗中的变化的一条纵向虚线,可以是从非治疗阶段(比如基线阶段)到治疗阶段,也可以是从一个治疗阶段到另一个治疗阶段。阶段线的主要功能在于区分行为改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在阶段线位置的前后两个数据点间的连线应该断开,便于更好地看到不同阶段中的行为水平的差异。

6.阶段名称

阶段名称将图表中的每一个阶段加以标示,方便他人看到行为改变的各个阶段。一般的图表显示的阶段至少包括基线阶段(期)和治疗阶段(期)两个阶段(期),其中治疗阶段(期)可以根据具体的治疗方法进行表示。一些比较复杂的行为改变实验,可能包括多个基线阶段(期)和治疗阶段(期)(见后面不同的研究设计)。

(二)使用行为数据制图

在行为改变技术的实验和使用过程中,可以利用事先设计好的数据收集表格表现个体行为及其改变状况的整体情况,同时为了更方便观察个体行为改变的效果和在同行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可以将这些表格的数据转化为更为直观、方便的图表形式。

使用行为数据制图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传统的手工制图的方式,利用坐标纸,将涉及的图表的六大元素规范地标注在坐标纸上相应的位置,标注相应的点,并连成曲折线即可;二是利用办公软件Excel,将相关的数据输入软件中,利用该软件的绘图功能,标注相应的X轴和Y轴标志和数据,得到初步的图形,然后将初步的图形复制到微软的画图软件中,添加阶段线和阶段名称标志,擦除阶段交叉处两点之间的连线即可。

下面以第二种方法为例,简介图表的制作方法。本例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中文简体版制作图表。

某行为矫正专家和一个具有自我伤害行为(SIB)的孤独症患儿相处,记录下孩子在基线阶段中自我伤害行为的频率,然后施行了对替代行为进行强化的治疗,并继续收集了一段时间内关于这个孩子的数据。孩子在5天基线阶段的自我伤害行为的频率是25,22,19,22和23次;在11天治疗阶段的自我伤害行为的频率是12,10,5,5,2,1,1,0,1,0和0次;在5天追踪阶段孩子自我伤害的频率为2,1,1,0和1次。

完整的图表制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将所有数据不分阶段录入到Excel软件中。

第二步,选中相应数据,选择“图表向导”功能。

第三步,选择“图表向导”中的“折线图”,点击进入下一步。

第四步,初步形成图表,点击进入下一步。

第五步,点击“网格线”,取消Y轴的“主要网格线”选项(可以不取消,但是网格线看起来比较杂乱,建议取消);在“图例”菜单中取消“显示图例”(本例中只有一个被试,不必显示图例;如有多个被试,需要区分不同的被试则不能取消“显示图例”);在“标题”菜单中分别填写X轴和Y轴的标志,可以根据需要在“图表标题”中输入合适的内容(本例中没有标示)。

第六步,点击“完成”,将图表存入Excel工作表中,便于进一步的编辑。

第七步,在工作表中的图表绘图区域,点击鼠标右键,选择点击“绘图区格式”,出现“图案”菜单,选择“区域”下面的“白色”以消除背景色。

第八步,将所得图表复制,拷贝到“画图”软件中。

第九步,在“画图”程序中标示出阶段线和阶段名称,将阶段线擦除为虚线,擦除阶段线两侧数据点之间的连线,即可得到完整的该行为改变实施过程的数据。

(三)不同行为尺度的绘图

在记录行为数据的图表中,可以用于反映行为的指标有许多种,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为频率

行为频率主要反映个体某种行为在基线阶段和治疗及追踪阶段内每单位时间发生的次数,比如,上文介绍的制作图表的例子。

2.行为持续时间

行为持续时间反映的是个体某行为在基线阶段和治疗及追踪阶段之内每单位时间持续的时间总量,而不管具体发生了多少次,是将观察记录期间各次行为发生的持续时间相加而得。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某学生有在课堂上分心的不良行为,老师通过5天基线阶段的观察,记录了他课堂上的分心时间分别为45分钟,40分钟,50分钟,43分钟,40分钟;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吸引该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注意听讲,在随后的8天时间中,他分心的时间分别为23分钟,17分钟,15分钟,10分钟,5分钟,4分钟,5分钟,3分钟;在4天追踪期内,该生的分心时间分别为3分钟,4分钟,2分钟,2分钟。

3.行为等级

行为的反映尺度也可以使用行为等级,比如,评价个体行为可以分为ABCD或甲乙丙丁依次减弱或加强的行为强度,见下例。

对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评价等级分别为A、B、C、D、E五个等级。某学生在前五天的基线阶段中,课外作业被评定为3次E,2次D。教师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行为改变技术,在治疗阶段的六天中,该生的课外作业被评定的等级为2次C,3次B和1次A。在5天追踪阶段内,该生课外作业被评定的等级为2次A和3次B。

4.行为发生的比率

某些行为的度量可以使用该行为发生的比率来表示,比如,以下这个例子。

某小学生完成作业的正确率很低,为了改变他的这个不良行为,教师通过5天基线阶段的观察后制订了一个治疗方案,治疗了7天,使该生完成作业的正确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进入4天追踪期后,该生完成作业的正确率还能保持较高的水平。在这里,使用了学生作业正确率来度量学生完成作业的行为。

第二节 倒返实验设计

倒返实验设计是应用行为分析法的一种,是实验设计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