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善于给孩子减压的贴心父母
5595500000004

第4章 贴心父母懂得脱去孩子不良心态的外衣

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和挫折。要想获得成功,就要经历千百次的尝试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当孩子在一件事情上付出诸多努力的时候,等待他最后的结果有可能会是失败。这个时候,父母就应当及时鼓励孩子,让他们鼓起勇气,勇敢地再试一次、两次甚至更多次,直到成功。

掐断孩子心中嫉妒的火苗

试问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人类,但是不了解对手的人实在太多。这些人中大多都是自命不凡,志大才疏之辈;亦或者是极度缺乏自信;或者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这样怎么会成功呢。而这些,和我们的教育脱不了干系。

不少孩子不能知己知彼,单凭一腔争胜的热情,盲目自大,从不尊重对手客观强大这一事实,而一旦失败,更无法面对事实,最后难免产生妒忌心理,甚至是攻击对手的行为。

对于从小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孩子来说,他们无疑是大人们的掌上明珠,很多孩子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他人感受,更不能接受别人强于自己的事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使其走出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对成功有着无限的渴望?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因为自己的优秀而感到羡慕?但每个人都各有长短,谁就能一定比别人绝对强呢?只有扬长避短,知己知彼才能够战胜强大的对手。

孩子的嫉妒心变相也说明还是的上进心,他的欲望,而他又无法实现的心情,无法接受对手比他强的现实而已。父母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也应该让他们明白尊重对手的道理,学习对手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嫉妒心较强的孩子,急切渴望胜利,但内心又极度缺乏自信心,最后甚至做出一些诋毁对手的行为。

云溪的好朋友小文作文写得特别好,几乎篇篇都是大家学习的范文。云溪很不高兴,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就经常当面叫小文“大作家”、“小鲁迅”,弄得小文很尴尬。云溪还在背后对大家说:“她的作文我好像在哪儿看到过似的。她爸爸花钱请家教,是家教老师辅导她做的。”由于云溪的话毫无根据,同学们都很反感她。云溪和同学们的关系也由此变得很紧张。

妈妈得知这一切后,就很坦率地告诉云溪,嫉妒别人是很痛苦的,心里憎恨别人,又无法说出憎恨的原因,靠讽刺、背后说坏话来发泄,既不能让自己变得强大,也不能阻止对手的进步,简直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游戏罢了。云溪很快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就按照妈妈所说的,努力去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将嫉妒转化为进取的动力。慢慢地,云溪学会了尊重和赞扬对手,并开始注意对手取得成绩的方法和诀窍。不久以后,云溪的作文也被老师当作范文给大家学习了。

云溪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进取心不应建立在嫉妒别人的基础上,嫉妒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尊重对手,学习对手的长处才能使自己获得长足的进步。

嫉妒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其中包括了不服气,不舒服,不开心,自惭形秽与怨恨交织,埋在心里会折磨自身,表现出来会贻害他人。因此,必须早日掐断孩子心中嫉妒的火苗。

除掉孩子心灵上自卑的污渍

因为自卑,有的孩子觉得自己是一只丑小鸭;因为自卑,有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做不好很多事情,于是不敢接受挑战,而是胆小怕事,畏首畏尾;因为自卑,有的孩子觉得自己很笨,老师不喜欢自己,于是不敢向老师请教问题;因为自卑,有的孩子认为同学们瞧不起自己,于是拒绝和大家接触,人际关系一塌糊涂……总之,如果孩子自卑,他就不会感受到生活的灿烂阳光,不会轻松地享受快乐和幸福,更难以获得成功。

自信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路标,是孩子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自信心对于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所以,让孩子充满自信地生活,孩子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李瑞是个又高又胖的孩子,爸爸听李瑞的老师说他200米都跑不完,这很可能影响到中考时的体育成绩。而且上体育课的时候他不喜欢和同学们一块活动,做运动时总是往后溜,或者干脆不做。

一天放学回家,爸爸对李瑞说:“儿子,你为什么上体育课不积极活动呢?”开始李瑞沉默不语,在爸爸的开导下,他才说:“其实我很喜欢体育运动,但是我太胖了,运动时样子很难看,我怕别人会笑话我。”

针对李瑞的想法,爸爸诱导他说:“运动时的样子好看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克服这种自卑心理,从体育中体会到乐趣的。”

爸爸特意和李瑞在周末的时候一起去跑步,并针对儿子运动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同时鼓励儿子跑步时要有耐力,不管自己和别的同学相差多少,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慢慢地,李瑞找到了自信的感觉。一个月之后,老师告诉李瑞的爸爸,说李瑞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卑了,现在能轻松跑完200米。

只有自信的孩子,才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教育孩子,父母需要不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孩子的各种潜能去克服困难,这对其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有人曾经问过居里夫人:“您认为成才的窍门在哪里?”居里夫人很肯定地回答说:“恒心和自信力,尤其是自信力。”居里夫人在言语中所体现出的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人都拥有的宝库,而孩子心中的这块处女宝地,更是要注重发掘和培养。

2000年,北京四中才华横溢的高材生王海翔入选了清华大学国际MBA。提及儿子的成长之路,妈妈最为感慨的莫过于“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自信心是最为关键的”。

清华大学MBA分普通班和国际班,英语水平高的学生被分到国际班,一般这样的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成绩均在80分以上。这对王海翔来说很有压力,因为他没有在外语环境中工作的经历,自己的口语也是和别的同学相差甚远。

细心的妈妈已经察觉到王海翔的顾虑,劝他说:“实在不行,咱们就去普通班?”她对儿子说:“你都被清华大学MBA专业录取了。关键是你适合哪个位置,不管在哪个班你都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不必太为难自己。”

王海翔却不赞同妈妈的建议,他说:“我对自己有信心,只要自己足够努力,一定会赶上其他同学的。”

从那以后,王海翔非常努力地学习。第一学期结束后,他就取得了优秀成绩,并在国际班中取得了奖学金。

刚刚进入清华,学校针对新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拓展训练:在高达9米的木板上,从这块木板跨到另一块木板上。最开始,王海翔感到很害怕,他去问教练:“这大概有几米远?”教练说大概是一米四到一米五吧!王海翔就跑到旁边,在平地上试了一下,发现自己能跨出一米六七。在拓展训练中,王海翔非常自信,他把9米多高的木板当做平地,即使不小心掉下来也摔不着,因为有防护设施。结果他在训练中表现得非常好。

王海翔的成功来自他的自信,也得益于妈妈对他的教育。如果希望孩子具备自信的心理素质,父母首先要相信孩子。生活中,有些父母整天“逼”孩子学习,对孩子“推着、压着、吵着、骂着”,恰恰是不相信孩子的表现。这种冷酷无情的破坏力,就像一把坚硬的凿子,将孩子的信心一点一滴地击得粉碎。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赏识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成就,成就带来自信,自信带来更大的成就。”孩子在年幼的时候,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常常需要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肯定和赏识,以此来衡量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

自信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成功者一般携带三种“法宝”:性格坚韧,善于积累,自信心。而这三种品质中,自信是最重要的。教育孩子,需要让孩子学会充满自信地生活。这比给孩子一大堆物质财富重要得多。没有自信,就没有成功,一分自信,一分成功,十分自信,十分成功。

固执的孩子并非不可理喻

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张,自己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在父母看来,既会为孩子感到自豪,也会为孩子感到担忧。因为有的孩子的主观意识特别强,连父母的话都听不进去,明明是错误的想法,他依然坚持下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固执”。通常情况下,固执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都有不利影响。所以,父母应该耐心地开导固执的孩子。

有时,孩子固执得让你觉得不可理喻。比如,在寒冷的冬天,他坚持要穿薄衣出门,父母可能找出许多理由尝试说服孩子,如:外头太冷、会感冒的等,但孩子好像充耳不闻,还是固执己见。

李敏是个固执的孩子,如果她认为某件衣服不好看或是穿在身上不舒服,任凭妈妈怎么劝说她都不会穿。而只要是她喜欢的衣服,即使穿了很多天,已经很脏了,她也不愿意脱下来换洗。她经常像一头蛮横的牛,一旦她认准了一件事情,就会坚持去做。比如,她习惯把毛巾挂在固定的位置,如果她发现妈妈把毛巾挂错了位置,她即使睡在床上也要起来把毛巾重新挂好。

李敏的妈妈逐渐发现到李敏这个毛病后,并没有通过家长的身份对孩子打压,强行改变她固执己见的毛病。而是通过耐心的开导,对小敏说:“你看,其实另一件也很漂亮,你穿上它简直就像公主一样。”虽然刚开始,李敏还是一样的执着,但随着妈妈慢慢细心的开导,李敏的性格逐渐的产生了变化,不在对衣服或其他的事情那样固守己见,也能够听进去别人的话语,愿意接纳他人的意见了。

当你发现孩子有固执的毛病时,重要的不是批评孩子多么愚蠢,而是耐心地开导孩子,给孩子讲明道理。但是父母一定要注意方法,首先要对孩子的想法和做法表示尊重和理解,然后平等对待孩子,才能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在沟通中不断了解孩子不合理的想法,挖掘孩子潜在的心理动机,并耐心细致地开导孩子,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

著名的意大利天文学家、力学家伽利略,曾因宗教思想的影响,固执地决定当一名修道士。父亲知道伽利略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很强,是一个活泼外向的孩子,喜爱探险并且研究周遭的一切事物。于是父亲找了—个借口开导儿子。

父亲对学校说,伽利略的一只眼睛长期有问题,看书有困难,需要治疗。于是学校同意父亲的请求,将儿子带回佛罗伦萨的家中。面对固执的儿子,父亲耐心地说服开导他,最终使伽利略改变了草率的决定。

父亲成功开导了伽利略,让他改变了错误的决定。但是并不是每位父母都能成功地开导固执的孩子。当你绞尽脑汁孩子还不为所动的话,甚至孩子会躺在地上撒泼打滚的话,那么你该怎么办?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开导孩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只是一种自我意识的体现。对孩子来说,凭借自我的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站在父母的角度上看,你会觉得这是孩子气的表现。这时,固执的孩子因为父母对自己自主权的尊重,进而产生强大的自信和妥协的性格,使孩子成为易于沟通、协调的人。

其次,帮助孩子了解并获得他所想要的

当孩子下雨天不想带雨伞出门时,父母要先认可他的需求,“我知道你不想打伞是因为你的那把雨伞不漂亮,不是吗?”接着,告诉孩子——“不过,现在外面正在下雨哦!”

当孩子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时,父母千万别一口否定孩子的想法。应给孩子讲清利弊,并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请孩子做最后的选择。这样做,不仅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权,也给了他做选择的空间,孩子从中还感受到了被尊重的喜悦。

再次,让孩子体验自己所作决策的结果

只要孩子的决策对自己和他人没有任何危险性,那么,请对他的决策尊重。当孩子经历并体会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时候,父母不应挖苦孩子,而应该适当地鼓励孩子,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并树立父母的权威。

最后,告诉孩子区分危险状况和一般状况

当孩子在玩火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这是小孩子不能玩的东西,连爸爸、妈妈玩的时候都很小心。”告诉孩子:“你必须马上停止,因为那很危险!”

面对固执己见的孩子,父母切忌斥责孩子,而应该多赞美、少批评。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与孩子平等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然后通过循循善诱的教导,矫正孩子的固执性格。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态度和方式方法。

战胜挫折,恢复快乐的生活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成长中的孩子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压力。比如学习成绩差,考试分数低,升学时发挥失常等,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家庭离异的孩子,之前有犯错经历的孩子,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他们的压力会比其他孩子还要大。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至关重要。

心理承受力,其实就是一个人在面对挫折时所能承受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没有谁的人生可以一帆风顺。但现实却是,有的人能乐观面对,而有的人的态度却是悲观厌世、事事逃避。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就难以将压力成功地释放出来。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就会积攒强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据媒体报道,湖北省荆州市的一名女高中生,成绩向来很好,乐于帮助同学,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但是因为在某次考试过程中给别的同学传递答案,被老师抓了个现行,最后被赶出考场,因为协助作弊被抓,压力巨大的她选择投江自杀。

事实上,这种悲剧的产生与孩子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对孩子给予面面俱到的关心和保护,就会使孩子失去经受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这对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是没有好处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也许表面上个性十足,但是其内心很可能十分脆弱,就像空心的蛋壳,稍一用力,就成了碎片。

8岁的胡瑞上小学二年级,他原本是一班之长,但是因为不小心犯了错误,被老师撤了职。为此他万念俱灰,他认为老师对他心存偏见,同学们也因为自己被撤职不再喜欢自己了。于是同学们看他时,胡瑞就认为那是在嘲笑自己。他觉得没脸跟爸爸妈妈说,而那段时间爸爸妈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管他。

后来,胡瑞上课的时候和同学说话,老师客观地说了他几句,胡瑞居然跟老师辩解起来。老师把他狠狠批评了一顿,这让胡瑞感觉非常委屈。回到家他忍不住哭了,可是爸爸妈妈不但没有安慰他,反而骂他。他觉得坐在教室里特别难受,他不想上学了。

近些年来,中小学生的离家出走和自杀率频频见于报端,而且逐年递增,但究其原因,却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主要是因为当孩子缺乏心理承力时,压力就成了孩子可怕的敌人,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障碍。所以,父母应该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多与孩子交流谈心,当孩子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要耐心开导孩子,让孩子变得坚强起来。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第一,尽可能地让孩子决定和独立处理自己的事

许多孩子生活在舒适、优越的环境中,他们习惯了依赖父母,所以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时,往往会不知所措。因此,作为父母,应尽量地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情。只要不是干坏事,只要孩子基本上能做到,就要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即使失败了也没有什么。

第二,尽量不要刻意奉承孩子

很多父母喜欢过分赞扬孩子,有时候为了让孩子开心,他们还会刻意说些奉承孩子的话。即使孩子做了一件本该他做的事情,父母也会对孩子赞不绝口;当孩子出错时,父母担心孩子会为此产生压力,绞尽脑汁地帮孩子找理由。这会使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虚荣,受不得半点委屈。难以想象,当这样的孩子遭受挫折和压力时,他们能否面对和承受。

第三,及时地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生活中,孩子经常会面对一些难以承受的事情,如成绩差,被他人威胁、侮辱、打骂,不幸的灾难等等。这时父母应该及时帮助孩子排解压力。常用的方法是:

(一)跟孩子聊天、谈心,帮他们解开思想疙瘩。

(二)对孩子做出适当的承诺,消除孩子的顾虑。

(三)和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指导孩子解决问题。

(四)鼓励孩子自信坚强,帮助孩子化解心理压力。

(五)对孩子表示关心和信任,相信孩子下一次能做好。

(六)把孩子引向其他方面,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孩子擅长兵乓球,父母可以和孩子打乒乓球,让孩子从中找到自信。

第四,有目的地锻炼孩子的毅力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体育活动,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通过组织各种兴趣活动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在生活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观;有时,刻意给孩子制造一些麻烦,锻炼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当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要以鼓励为先,教育孩子“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让孩子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经历未来的风风雨雨。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父母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坚强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样长大的孩子才能具备成就大事的心理素质。

恶作剧乃祸端的导火索

恶作剧是孩子调皮、好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孩子长到5-12岁时,总有那么几年“混沌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比较机敏,表现欲强,他们希望通过恶作剧的方式赢得别人的认可和赏识,或表达他的幽默。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在老师的粉笔盒里放一条死蛇或往女同学桌子上放死蟑螂,当老师或女同学吓得哇哇叫时,他们就高兴得乐不可支。孩子的恶作剧令老师和家长烦心不已。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松认为,爱搞点恶作剧的孩子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日后成才的可能性较循规蹈矩的孩子更大。因为恶作剧行为需要孩子的精心策划、设计,这需要孩子开动脑筋,而且动脑筋的强度比做家庭作业高得多,这对孩子智力发育无疑是一次提高。

但尽管如此,父母对孩子的恶作剧也不能听之任之,因为孩子的恶作剧是非理智型的,他们对一些东西的破坏和对他人的伤害常常是让人料想不到的。如果我们不及时引导和改正孩子恶作剧的毛病,他就可能因放纵自己而损害别人,甚至是犯罪,这给他一生带来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

河北省枣强县某村的几个小学生,放学后到铁路附近玩耍,在途中遇到了一名拄双拐的学生,于是他们就搞起了恶作剧,把残疾孩子的双拐夺了去,放在一个井边,结果当残疾孩子爬过去取拐杖时,不慎落入了3米多深的井里。幸好井中没有水,残疾孩子才没有被淹死。

在美国,曾发生了一件“小”事,但这件小事却让一代青年人脸上蒙羞。美国的孩子喜欢恶作剧,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美国的许多父母并没有及早改正孩子恶作剧的毛病,致使许多孩子进入大学后,仍然对恶作剧乐此不疲。这件小事就是由恶作剧引起的。一个美国黑人大学生在新加坡留学时,把恶作剧的毛病带到新加坡,新加坡容不得这种美国式的恶作剧,按照法律,要对这个黑人大学生重责8鞭。

当时,克林顿是美国的总统,为此他亲自致电新加坡政府,要求新加坡方面能对这个学生手下留情。但新加坡是一个法制的国家,依法办事,根本就不给美国总统的面子,坚持要铁面无私地给这名学生体罚。

从电视上,成千上万的美国大学生目睹了黑人大学生遭受鞭打的场面,很多人泣不成声,每一鞭虽落在这名黑人学生的屁股上,却疼在美国青年的心里。那一道道带着血的鞭痕,让许多大学生明白了过分的恶作剧带来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时,要及时地引导和改正孩子的这种毛病。否则,等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成为自身一种坏习惯时,再让他改正就为时已晚。

传说,一个小孩子因为搞恶作剧受到了柏拉图严厉地批评,小孩子为此深感不满地说:“就因为这点小事,您犯得着这样吗?”柏拉图严肃地回答:“长此以往的话,你将来一定会出大乱子。”

帕克赫特说:“我今天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我过去的思想和行为,过去岁月的全部都凝聚成今天这一刻的性格。”

每个人都在用一生的时光撰写着自己的“历史”。心灵就像一台留声机一样,会忠实地记录每个人所做的一切,哪怕像一阵风那样微弱的念头,像丝线那样细小的行为,都会在心灵深处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帮助孩子改正喜欢做恶作剧的毛病时,不要打击孩子的情绪,这就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做出的行为来具体处理。下面提供几种处理孩子恶作剧的方法:

(1)进行冷处理

相对而言,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大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通常是无恶意的。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冷处理”,佯装不知,不对他恶作剧有任何反应,一两次之后,孩子觉得很无聊就会放弃。

(2)体验恶作剧造成的后果

许多孩子喜欢恶作剧,都是因为好玩,而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设计一个产生同样后果的“陷阱”,让孩子跳进去,感觉一下恶作剧的滋味,给他一个教训。这种方法往往很奏效,因为让他吃点苦印象会更深。

(3)和孩子一起收拾残局

对于恶作剧造成的残局,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收拾。一般来说,孩子对自己制造的残局是不想收拾的,但家长不要放弃,坚持和孩子一块儿收拾,在收拾的过程中,孩子能从中体会到一种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责任。

(4)找出根源,灵活处理

孩子的恶作剧行为通常是“无意”状态中的,认为“有意思”、“好玩”,但也有的孩子制造恶作剧是有着深层的原因。比如,孩子遭到误解、冷落、打骂时,或是心情烦躁、孤独无聊时,就会对家长,对老师和其他人采取报复行为。对这种原因造成的恶作剧,家长要善于觉察,不就事论事,而要从心理上解除孩子的不良行为。

学会独立,让孩子脱离依赖的拐杖

现如今,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身上汇集了全家几代人的关爱。所以在家里,没有成人一勺一勺地喂饭,孩子就不肯自己进食;没有大人哄着,孩子就睡不着觉;没有大人陪着,小孩子就不会玩耍;起床不会叠被子,不会刷碗,上学忘背书包也怪怨家长。如果家中的孩子出现上述状况,那么无疑你家的孩子的依赖性太强了。有依赖性的孩子,通常都缺乏责任心,遇到一点困难就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别人如果无法帮助还会产生怨恨。这样的心理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极其不利的影响。

1989年7月10日,四川省的一位青年从6楼阳台跳下身亡,这位青年是某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贾彭。

在别人眼里,他一直很优秀。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考试结束后,他都会向老师问这样的问题:“这次咱们班谁排名第二?”因为他坚信,第一名肯定是属于他的。这样的学生自然是深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为了贾彭的学业,父母可谓是费尽心血,父母不舍得让贾彭干任何事情,都希望他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贾彭在父母跟前时名副其实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贾彭习不仅对这样的生活没感觉到无所适从,还为此感到沾沾自喜。十八九岁年纪的孩子,本应具备洗衣做饭的基本技能,但贾彭一样都不会。

1988年7月,贾彭以全县第一、全省第二的优异成绩,被北京某所名牌大学录取,那所大学也是他梦想中的殿堂。全家都为此感到欢欣鼓舞。9月入学时,贾彭怀揣着梦想登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然而入学没多长时间,贾彭就“麻烦缠身”,洗衣、买饭这些基本的事情不会做也罢,可他连上课的教室在哪里都不知道,人际交往能力更是一塌糊涂。虽然有很多同学帮助贾彭解决这些生活上的问题,但贾彭还是为此感到苦恼。久而久之,贾彭产生了休学的念头,最后向学校申请,学校也同意了。

次年7月份,贾彭收到了学校寄来的复学通知书。贾彭看着手中的复学通知书感到无比恐惧,因为他不习惯身边没有父母的生活,他没有信心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这种思想催生了他轻生的念头,最后他从6楼一跃而下。

贾彭的事例值得我们很多家长深思,是否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意无意地替孩子完成了很多本应该是他们要做的事情呢,单单重视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自理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这句话应该值得诸位家长深思。

具体来说,在纠正孩子过强的依赖性方面,建议家长从以下角度人手:

让孩子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无可厚非,但家长不能忽视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重要性。所以父母一定要将思路转变,孩子能做的事情,一定要放手让孩子去做。美国家长的做法值得中国家长去借鉴:美国婴儿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独自睡觉;父母培养孩子独立捧奶瓶吃奶的习惯;让孩子在大便椅上学会自己大便;让孩子在保护措施的床上自己玩耍;等到孩子学走路的年龄,就让他扶着车子自己学走路;待孩子长大后,帮助父母处理家务;孩子稍大一些,培养他的挣钱意识;等到上初中的年纪,家里的衣物按洗衣店的价格承包给孩子去洗;18岁以后,孩子基本上经济独立。

父母应根据孩子的能力提出相应的要求。在制定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目标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而为。如果设定的目标超出了孩子年龄的承受范围,那么,孩子不但不能达到自理的目的,还会让孩子心理受挫。其实,从孩子幼年开始,随着他的生理发展,孩子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相应地可开展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这个时期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父母在不同阶段给孩子设立不同目标,让孩子去完成。当孩子看到自己能完成很多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心生一种成就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面对孩子的依赖心理,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一旦在孩子身上发现有依赖性的存在,父母就有必要在第一时间纠正。首先要明白是什么造成了孩子的这种依赖性,搞清了缘由,在制定相应的纠正计划。比如,孩子的赖床问题就让很多父母头疼不已,无数次叫孩子起床,可孩子就是无动于衷,最后,孩子迟到了。在对待这样的问题,一位父亲就做的很好,他是对孩子这样说的:“你要对自己负责,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迟到了也应该由你自己承担责任,所以请你把闹钟调好,到点了就起床。”当然这位父亲对女儿是很了解的。第二天,女儿听到闹钟声,就马上起床了。这位父亲对自己女儿的秉性很了解,只是通过一个言语上的技巧,就克服了孩子的依赖心理,这位父亲的做法值得很多父母来效仿。

让孩子学会勇敢面对失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失败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失败是磨练人的意志的宝贵机会,经得起失败的考验,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所以,鼓励孩子勇敢地接受失败,然后战胜失败,走向成功,应该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一课。

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和挫折。要想获得成功,就要经历千百次的尝试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当孩子在一件事情上付出诸多努力的时候,等待他最后的结果有可能会是失败。这个时候,父母就应当及时鼓励孩子,让他们鼓起勇气,勇敢地再试一次、两次甚至更多次,直到成功。

科学家做过这么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一条梭鱼和许多小鱼放在了同一个水池里,梭鱼如果饿了,只要张张嘴,就可以吞进很多小鱼。随后,科学家找来了一个玻璃罩,罩住了梭鱼的嘴。在最初,刚戴上玻璃罩的梭鱼看到小鱼还会往过冲,但每次它张开嘴都吃不到小鱼。

慢慢地,梭鱼失败的次数越来越多,直至最后,绝望的梭鱼放弃了捕食小鱼的努力。科学家在这个时候撤掉了那些玻璃罩,梭鱼还是对那些小鱼无动于衷,任凭小鱼从自己的眼前掠过,梭鱼是真的绝望了。最后,梭鱼被饿死了。

这个故事并非说明梭鱼脑子太笨,因为它确实是捕食小鱼的好手。在正常的环境下,它也能独立生存。但是面临无数次失败之后,梭鱼对自己的捕鱼能力产生了怀疑,最后变得绝望起来。

其实孩子何曾不是这样呢?当孩子屡次遭遇挫折和失败后,如果父母不及时地指导和鼓励孩子,反而责骂他,就会让他渐渐失去信心,变得软弱和退缩,最终难以成功。但是如果孩子能得到父母的引导和鼓励,孩子就不会轻易丧失信心,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渐渐培养出对挫折的承受力和意志力。

春节的时候,李浩从电视上看到欢庆春节的热闹场面总少不了踩高跷,于是对高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爸爸认为通过参加踩高跷这项活动可以锻炼到孩子的意志和勇气,于是就买了副高跷给孩子。

爸爸在给孩子绑好高跷后,说:“行了,站起来吧!”李浩早就有点按捺不住了,这会儿赶紧兴奋地想站起来,可是刚一起来,却又坐回了椅子上。

爸爸就问他:“怎么了?怎么不站起来呢?”李浩老实告诉爸爸说:“我怕摔倒。”爸爸听了后就鼓励他,让他再次站起来往前走。

在爸爸的鼓励下,李浩鼓起勇气,晃晃悠悠地站了起来,可是才迈了一步,就扑通一声摔了下来。这下,李浩的脸上可没有了刚开始时兴奋的表情,取而代之的是一脸恐惧。

爸爸见李浩害怕的样子,就亲切地告诉他:“摔跤没什么可怕的,不管是谁,刚开始学的时候都要摔跤,不摔跤是学不会的。来,不要害怕,我们再试一次!”

李浩还是有些犹豫,爸爸又说:“不用怕,爸爸小时候也是这样学的,鼓起勇气,很快你就能学会的。来,继续吧!”

就这样,在爸爸一次次的指导和鼓励下,李浩终于学会了踩高跷。他感到很高兴也很自豪。

尝试每件事情都可能遇到失败,而且失败确实让人感到沮丧,但是失败后被人讽刺更让人难过,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责备。所以,当孩子因为失败而感到恐惧或难过时,父母不要用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是看着孩子摇头叹气,而应该鼓励孩子,让孩子明白,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这次不行,下次再来,多试几次,总会取得成功。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引导,是孩子勇敢面对失败的强大动力。

生活中,一此父母认为孩子还小,经不起挫折和失败,就一味地放纵和满足孩子,不让孩子经受苦难,这样的孩子就会像温室里的花朵,变得脆弱不堪,经不起风吹雨打,甚至还会因此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所以,做父母的应该让孩子明白,失败是常有的事情,只有具备面对失败的勇气,才能茁壮成长。面对失败,当孩子有了低落的情绪时,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勇敢点,让孩子正确对待失败,想办法走出失败的阴影,从而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