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吴国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700000011

第11章 阵痛:篡位风波(4)

小说《东周列国志》的作者冯梦龙可能是嫌《史记·刺客列传》和《吴越春秋》对专诸这位“春秋第一刺客”的记载太过潦草,性格特点不够分明,还特意加上了“专诸归家探母”这个桥段。小说当中描写,专诸在行动之前特地回家探望母亲,与母亲诉说了自己要为公子光舍生取义的事情,母亲告诉专诸,自己想喝河中的清泉,可不可以为自己打来。专诸去打水,回来时看到母亲已经自尽。专诸痛哭一场,收拾尸骨葬于西门之外,又拜别妻子回到了公子光身边。这便是民间传言“专诸是孝子,其母明大义”的来历,其实此事是小说家的创作。至于专诸其人是否有老母在堂,史书当中并无记载,我们无从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子光为专诸做好了善后工作,他一定给了专诸的妻子儿女一大笔“赡养费”。

转眼到了吴王僚赴宴的日子。公子光早早地就命身穿重铠、手拿兵刃的士兵埋伏在了宴会厅的地下室,专诸也已经准备好鱼肠剑,开始组织公子光府上的厨师们烹饪一道一道的“全鱼宴”。而吴王僚方面,有了母亲的提醒,也做好了充分的防备。他首先将自己挚爱的“棠夷内甲”贴身穿上,又命令自己的亲卫队从自己家门口一直列队到公子光家中的宴会厅,手中都拿着长柄大戟,交错防御。这哪里是赴宴的架势?整个就是进了贼窝的感觉。

公子光并没有因为吴王僚摆出如此排场而害怕,因为他知道,想要吴王的命,不过是一剑的事,即便防守的人再多也无济于事,而伪装成大厨的专诸,必然会亲自为贵宾上最后一道菜,到那时便会成为整个大堂之上最为接近吴王僚的人。如此近的距离,只要专诸拿着鱼肠剑一剑下去,再多的执戟侍卫也只不过是个摆设。但是,专诸兄弟的性命肯定难保了,自己埋伏好的甲士根本来不及救专诸,想到这,公子光的心中不禁浮起了一丝悲凉的情绪。

“全鱼宴”开始了,一道一道的美食从后厨经过一道道侍卫的检验传到了公子光和吴王僚的宴席上。当酒过三巡的时候,公子光借口自己的脚踝旧伤发作,疼痛难忍,离席去换药。没错,这也是公子光早就安排好的。专诸动手的时候,自己最好不在场,否则自己也很容易成为侍卫们群起而攻之的目标。再者说,有这个不在场证明,对日后公子光即位也有好处。暗杀这种事情是不能公之于众的,即使是在得手之后,所有人都将猜疑的目光投向公子光,他也必须来个死不认账,还要千方百计把自己从这件事中择出来,为此,公子光还特意在宴请吴王僚之前,“不小心”扭伤了自己的脚踝,并在吴国广而告之,以为今天的不在场做铺垫。

就在公子光离席换药的时候,厨师专诸亲自端着今晚的主菜“灸全鱼”上来了。专诸从容地在门外把自己的衣服脱掉,然后换上侍卫们准备好的衣服走进了宴会大堂。此时,吴王僚吃得很开心,他正在想象如此美味的鱼宴,其主厨会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当专诸进入他的眼帘的时候,吴王僚很开心,因为专诸长得很大气,这么大气的美食也应该是出自拥有大气相貌的厨师之手。

专诸气定神闲地通过一道道执戟侍卫的防线,端着鱼,走到了吴王僚的身边。这一段路程虽然很短,但是对于一个刺客的心理素质,却是极大的考验,也往往是区别一流刺客和二流刺客的分界线。

《史记·刺客列传》当中记载过荆轲刺秦王的时候,随身带了一个助手,他的名字叫做秦舞阳。这个秦舞阳也是个勇士,十二岁的时候就敢提刀杀人,很少有人敢正视他的眼神。可当秦舞阳走上秦王嬴政大殿的时候,却吓怂了,浑身战栗。这令秦王大殿的百官都紧张起来,可是荆轲却哈哈一笑,对着秦王嬴政说道:“这是个蛮夷鄙人,从没见过天子,所以才会吓得发抖。”这才把事情掩盖了过去。如此看来,这秦舞阳虽说是个勇士,但真正到了考验的时候就露了馅;而荆轲不愧为天下第一刺客,在这样的场合居然还能应对自如,将危险化于无形,可见其功力之深。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谋士田光对燕国太子丹说的一段话,说明了勇士之间的差距。他说:“夏扶是个血勇之人,当他紧张发怒的时候脸会变成红色;宋意是个脉勇之人,当他紧张发怒的时候,脸就会变成青色;舞阳是个骨勇之人,他紧张发怒的时候脸会变成白色。只有荆轲是位神勇之人,他紧张发怒的时候,可以做到面不改色。”这段描述可以说传神之极,他用了“血勇”、“脉勇”、“骨勇”和“神勇”这四个不同的概念将天下勇士的级别区分开来。

按照田光对勇士的分级,可以说专诸和荆轲一样,是个“神勇”之人。专诸面不改色心不跳,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到了吴王僚身前。专诸先向吴王僚行礼,接着开始介绍面前的这道“灸全鱼”。专诸一边说一边对着鱼指手画脚,趁着吴王僚一不留神,一把抽出藏于鱼腹的鱼肠剑,刺向了吴王僚。“棠夷”甲很坚固,可还是没有抵挡这神兵利器,鱼肠剑轻松地刺入了吴王僚的心脏。这是致命的一击,专诸很清楚,自己很可能只有一击的机会,所以他瞄得很准。当他确定“鱼肠剑”进入了吴王僚的心脏时,他甚至没有抽出这把神兵,转身朝向那些执戟侍卫,闭上了双眼。

无数把长柄大戟洞穿了专诸的身体,这位“春秋第一刺客”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以后,从容地面对了属于自己的结局。当公子光的人抢上堂来的时候,专诸已变成血肉模糊的一团。吴王僚的侍卫们见公子光的甲士上堂,才恍然大悟,有“识时务”的迅速丢掉了手中的武器,匍匐在地上投降。杀了刺客,他们已经完成了作为一个侍卫的基本工作。这些侍卫就像今天的打工者,不管真正的老板是谁,只要有人给他们开工资就可以。如今旧王已死,应该赶紧向新王贺喜才对。

六、横空出世:吴王阖闾驾到

吴王僚已死,公子光在众人的呼声中顺利地登上了吴王的宝座,这个十几年前就应该属于自己的位置,终于通过自己的双手夺了回来。公元前514年,公子光即位,改称呼为吴王阖闾。吴王阖闾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专诸的儿子拜为卿,赐予贵族身份,封伍子胥为“行人”,与其共同执掌朝政。

事后季札回国,吴王阖闾假言让位之事,季札说了一番深明大义的话:“只要先王的祭祀不至于断绝,人民不至于没有君主,社稷有人祀奉,谁当王谁就是我的君主。我又能怨恨谁呢?我只能对死去的君主尽哀,对活着的君主尽职,如此倾尽我的余年。乱子不是我发动的,谁做了国君我就拥护谁,先人们就是这么做的。”季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阖闾很满意。随后,季札去吴王僚的墓前汇报了出使的经过,而后又痛哭一场,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率兵去攻打楚国的盖馀和属庸仍被困在楚国,听说吴王僚被公子光所刺杀的消息后,便率军投降了楚国。这令楚国人很高兴,得到来自于敌国的军队,这恐怕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事情,楚王把他们封在舒城。由于盖馀和属庸带走了大量的军队,导致吴国内部兵力空虚,阖闾即位之初并没有立马去讨伐这二人,直至阖闾三年(前512年),在休养了两年之后吴王阖闾才发兵前去讨伐楚国,攻下了舒城,斩杀了盖馀和属庸二人。

至此,吴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政变风波已经平息,阖闾自从当上了吴王,便开始任贤使能,对百姓施恩行惠,以仁义之名闻名于各诸侯之间。

历史不可以假设,我们无法想象如果吴国没有经历过这一次篡位事件,它后面的历史将会如何演绎。对于公子光刺杀吴王僚而上位这一事件的合理性,相信大家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从吴国历史后来的发展方向看,阖闾确实为吴国做了很多事,他带领吴国走向了繁荣之路,所以按照历史上“成王败寇”的规则,他杀掉吴王僚而上位,也是无可厚非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并不一定是合理的王位继承才会带来社会稳定的发展,阴谋上位的政权同样可能带领一个国家走向辉煌。吴王阖闾做到了,他很好地建设了他的国家,将吴国的四梁八柱搭建好。比阖闾晚出生了一千多年的唐太宗李世民,同样是阴谋上位,其手段之毒辣恐怕比阖闾有过之而无不及,亲手杀害了自己的一奶同胞,但李世民也一举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七、斩草除根:要离刺庆忌

公子光杀掉了吴王僚,摇身变成了吴王阖闾。可政变这个东西总会有一些后遗症,如今虽然自己干得不错,能够做到以德服人,令吴国大治,但却始终有一块心病令他寝食难安,那就是吴王僚的儿子庆忌,我们前面提到过的那位曾经给吴王僚当过贴身护卫总管的“天下第一勇士”。当吴王僚遇刺的时候,庆忌逃跑了,跑到了卫国。他虽然不可能在卫国组建军队或利用卫国的关系正面发起讨伐吴王阖闾的战争,但却可以暗中招纳死士,刺杀吴王阖闾。

庆忌很嚣张,嚣张到公然放话让吴王阖闾等着自己的暗杀敢死队。他在卫国大张旗鼓地招纳死士,组建刺客团队,看这架势即便没有机会偷偷溜入吴王殿,也要从正面强攻进去,反正不杀掉阖闾是不肯罢休的。即位不久的吴王阖闾心惊胆战,他自己就是靠着刺客取得王位,深知暗箭难防。尤其是如果庆忌真的派出大批的刺客,人人都武功高强,想要置自己于死地,那几乎是防不胜防的。那个时候的安保措施不可能像今天这么发达,但暗器这种长距离投掷性武器的威力却不小。何况真要置人于死地的暗器往往都是淬了毒的,都是见血封喉的东西。更可怕的是一旦被这些刺客混入“自己人”的队伍,那自己几乎是必死无疑。

还是老道的伍子胥比较有思路,他提醒吴王阖闾,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现如今应该主动去灭掉公子庆忌。可是想要派兵去卫国捉拿庆忌,这是不可能的,首先吴国此时的兵力薄弱,还要随时防着盖馀和属庸的偷袭,再说吴国到卫国路途遥远,而且卫国地处中原,攻打卫国很可能会引起各路诸侯的不满。最重要的,庆忌只是一个人,这个打击目标实在太小,发动军队去捉拿他,军队还没开到卫国,只要庆忌听到一丝风声,抬腿就走了,不可能等着吴国来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