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吴国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700000009

第9章 阵痛:篡位风波(2)

郑国在当时属于晋国老大哥的小弟,和楚国的仇恨很深。郑定公听说二人是楚国逃出来的太子和臣子,满心欢喜地收留了他们,并且好吃好喝地招待一番。当太子建跟郑定公提出想让郑国帮助他们报仇的时候,郑定公的内心为之一动,如果能帮太子建推翻楚平王的统治,郑国就是未来楚国国王的大恩人,那样的话郑国一定会在楚国的帮助下强大起来。可是再一想,自己这个小国寡民,跟楚国打仗,实在是鸡蛋碰石头的举动,战胜的可能性几乎是零。这样一想,即便好处再大,自己也不敢轻举妄动了。既然忙帮不上,好人还是要当。为了显示自己的友好,郑定公给太子建一个更好的建议,那就是去找晋国帮忙,晋国本来就与楚国有世仇,帮助太子建夺下政权对于晋国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他们一定会帮忙。于是,太子建又继续动身,前往晋国。

此时晋国的君主是晋顷公,这个人柔弱而又多疑,欺软怕硬,他执政晋国的14年间不但没有什么作为,反而令六卿的势力逐渐壮大,积极向王室夺权。晋顷公一听太子建提到要求自己与强大的楚国作战,实在不敢,脑筋一转反而打起了郑国的主意。原来郑国虽然是晋国的小弟,但却不是特别听话。尤其郑国此时真正的主事大臣是鼎鼎大名的贤臣子产,这是郑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在外交方面那是绝对的强硬派,甚至还是孔子非常尊敬的人物之一。在他执政期间,晋国几次向郑国索要保护费都遭到了拒绝,这令晋国人很不满意。于是晋顷公向太子建提出:“你若能回到郑国并利用他们对你的信任在郑国谋取官职,等到你在郑国势力坐大你我就里应外合灭掉郑国,到那时我就把郑国封给你,你我再联手对付楚国,不怕你的大仇不报。”

太子建原本是个有志向、有原则、有操守的“三好”青年,否则他也不会亲近伍奢而排斥费无极。然而命运的捉弄令复仇的火焰席卷了胸膛,就连自己至亲的父亲都出卖了自己,如今的太子建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三好”青年。太子建被晋顷公的一番话说动了心思,他在复仇无门的情况下选择了与晋顷公合作。

太子建一回到郑国,就找到了伍子胥与其商议他和晋顷公的这个约定。伍子胥极力反对,他提醒太子建,当年秦穆公也曾派内应谋取郑国,结果无功而返,还遭到了晋国人的暗算。晋国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狡猾的一帮人,他们从来都是靠耍弄嘴皮子指使各国,他们最喜欢玩的就是阴谋权术,有多少个国家多少个人上过晋国的当,被晋国人当枪使,耍得团团转。况且有子产当政的郑国也不是那么好对付,很难保证自己的伎俩不被郑国人识破。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的太子建已经失去了分析能力,他把晋顷公给他支的招当成了他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建议,一意孤行。果然不出伍子胥的意料,很快,子产就发现了晋顷公与太子建的密谋,杀死了太子建。

伍子胥很郁闷,原本眼下有郑国这个可以让自己休息和修炼的地方,现在又让太子建给弄没了,自己千辛万苦寻找到的“战友”因为冒傻气断送了性命,甚至还拖累了自己。太子建死了,郑国也待不下去了,毕竟自己是打着投靠太子建的名义来到郑国的,不管怎么说郑国人都会认为他和太子建是一伙的。伍子胥开始思考自己应该何去何从。晋国肯定是不能再去了,虽然那是为自己复仇最有希望的国家,但那帮人太坏,也太机灵,根本不可能为自己所用。放眼天下,另一个与楚国有仇的国家便是吴国,吴国地处于楚国的东边,与楚国接壤,常年与楚国作战。最重要的是,吴国一直都没有什么名臣,以自己的才学,若去吴国,说不定还能混得风生水起。伍子胥当下做出决定,踏上了前往吴国的征程,这一次,他不是孤身一人,虽然太子建已死,却留下了年幼的儿子王孙胜。伍子胥带着王孙胜,向吴国出发了。

从郑国到吴国,并不是一条容易走的道路,因为按照当时的地理情况,从郑国到吴国要经过楚国地界,而伍子胥是楚国通缉的要犯。还好当时的城市不是很密集,伍子胥带着王孙胜一路隐姓埋名,避开城市重镇,终于来到了楚国与吴国的边境交界处——昭关。

昭关是楚国的一处重要关卡,因为楚国和吴国常年交战,而出了昭关就是吴国的境内,所以出入昭关的人都要经过特别严格地盘查。伍子胥是现在楚国的头号通缉犯,此时此刻他的头像就挂在关卡的城墙上。远看着那人来人往的关卡,伍子胥开始着急上火了,从那道关卡出去,自己就可逃出生天,可以开始自己的复仇之路,可一旦被人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一定会被关卡的守备人员捉住押往楚都郢城,自己即便有再大的本事也插翅难逃。

伍子胥过昭关这段故事在民间流传着很多个版本,而这些民间传说又经过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整理和加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收录在小说《东周列国志》当中。根据这本小说的描写,伍子胥正在关口发愁的时候,被东皋公带回了自己的家中,而这位东皋公自称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神医扁鹊的弟子。东皋公带伍子胥二人回到家中以后安顿他们住在自己的庄中,这一住就是七天。伍子胥每天望着昭关发愁,白天茶饭不思,夜晚寝不能寐,如此连续七天,头发变得雪白,面容也变得苍老憔悴,嘴唇更是因为干枯而开裂。七天的时间竟然将一个正值青壮年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东皋公见他这个形象计上心来,他找到了容貌酷似伍子胥的好友皇甫讷,让皇甫讷假扮伍子胥,而伍子胥则扮作仆人,趁着混乱出关而去。后来,这一桥段还被中国的国粹——京剧所吸收,配以京剧的经典唱腔,形成著名的京剧剧目《文昭关》。

当然,在真实的历史当中,伍子胥是否愁成白发我们不得而知,但出昭关的过程的确是步步惊心。《史记·伍子胥列传》当中用了“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这样的语言,形容了当时伍子胥过昭关所遇到的危机。而过了昭关,伍子胥也并不安全,昭关的守备已经发现了他的踪迹,派出了追兵。伍子胥带着王孙胜一直向吴国的方向跑,可却被一条大江阻隔。正在伍子胥无奈之际,江中突然出现了一条渔船,撑船的老翁让伍子胥上船,将他摆渡到了对岸。伍子胥对老翁十分感激,当即解下自己佩戴的宝剑,送给撑船的老翁,并告诉老翁这把剑价值百金。哪知那老翁哈哈一笑,说:“楚王有悬赏,捉到伍子胥的人,可以得到粮食五万石,并且赐予侯爵爵位。我渡你过江难道是为了你这百金的奖励吗?”听到这一番话,伍子胥很汗颜,他知道,撑船的老翁早就识别出了他的真实身份,可既然知道了还肯渡他过江,这说明老翁是欣赏他伍子胥的为人的。根据《越绝书》的描写,这位撑船的老翁为了表示自己不会泄露伍子胥行踪的决心,还纵身跳入江中自杀了。

伍子胥终于安全了,他进入了吴国,身后的追兵也被一条大江阻隔。可是再往前走,伍子胥又犯了难,虽然已经进入了吴国的境内,但此处距离吴国都城还有很远的路程。伍子胥出发得仓促,身上并没有带干粮,这一路和王孙胜两个人一直是忍饥挨饿。《越绝书》当中还提到了吴国的一位贞节烈女,此女子三十岁出头还未婚嫁(这在春秋时期是超大龄“剩女”了),正在溪边浣纱,见伍子胥带着年纪幼小的王孙胜,二人饿得可怜,就拿出自己给母亲准备的饭菜让二人吃了。二人吃饱上路后,这位贞节烈女却因为自己做的饭菜被陌生男人吃掉,而觉得贞洁已毁,投江自杀。

三、双雄共谋:篡位这件事儿

伍子胥经过一番辗转的逃亡,终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吴国都城。此时,吴王僚当政。伍子胥又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麻烦,虽说他来吴国是想要帮助吴国,可吴楚两国是世仇之国,作为一个楚国人,伍子胥很难摸进吴王府,觐见吴王僚。因此,伍子胥和王孙胜来到吴国以后所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乞讨,靠要饭为生。据说第一个发现伍子胥的,是公子光手下那个曾经为他出谋划策的谋士被离。此时被离虽然已被吴王僚调用在自己身边,可心里还是向着公子光的,他经常在城市当中闲逛,想要为公子光发掘一个人才,以替补自己的空缺。伍子胥天赋异禀,必然有着与普通人不同的气场,当然这个气场也必须是有本事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被离一下就被路边行乞的一老一少吸引住了,他们所散发出的气质绝非平常人。一番交流后,被离将伍子胥引荐到了公子光的府上。

此时的公子光已非当年可比,经过了数年战争的洗礼,他变得老练、沉稳,身上散发着睿智的光芒。带兵打过仗的男人,是具有非凡魅力的,尤其是经常带兵打胜仗的男人,一定是成熟的、有感染力的。经过与伍子胥的一番攀谈,公子光认定这是个大用之才,是能够担当重任的,而且这个人身上的血性甚至都超过了自己。但此时的公子光很能沉得住气,他看出伍子胥内心中具有强大的仇恨需要宣泄,况且人家来的目的是要见吴王,让吴王帮助自己复仇。公子光一边把伍子胥引荐给了吴王僚,一边琢磨着日后如何能够收服伍子胥为己所用。

伍子胥见到了梦寐以求的吴王僚。他出身贵族,来自大国的身份加上气度非凡的仪表以及不俗的谈吐,自然令吴王僚对他另眼相看,准备将他安置在自己的身边为官。这一下公子光郁闷了,原本自己相中的人,将却被吴王僚夺了去,公子光无奈,只能默默地等待时机。

伍子胥在吴王僚手下为官的这段时间,史料当中没有找到他太多的作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楚国人知道了伍子胥在帮助吴国走向强大,这令楚平王、费无极等人产生了极为严重的不安心理。伍子胥来到吴国的第二年,吴王僚就亲自率领吴兵攻打楚国的州来,楚国约请了其附属的陈、蔡、沈、许、顿、胡等六个小国共同出兵。在“七国联军”的兵力超过吴国军队一半以上的情况下,吴国人三下五除二就灭掉了“七国联军”,伍子胥还在这场战争中露了脸,这令楚国人更加不安。之后,吴国还曾经出兵攻打过楚国的臣属国钟离国,占了钟离和居巢两座城,把人口都带回了吴国,可楚国却假装不知道,无动于衷。

伍子胥侍吴的时间一晃就是几年,可复仇的事情始终没有着落,复仇心切的伍子胥几乎每天和吴王僚说的都是要如何攻打楚国、灭掉楚国,而对于吴国内部的事情,诸如百姓的民生问题、政治体制问题等,他根本不关心。这样的做法令吴王僚渐渐对伍子胥这个人有了看法,对他越来越没有了耐心。一直在等待时机的公子光看到了这之中的矛盾,他利用这一时机,向吴王僚进言,说伍子胥来到吴国,所有的心愿都只是为了借助吴国的力量灭楚复仇,并非真心实意想要帮助吴国。

伍子胥是聪明绝顶的人,虽然之前被复仇的火焰烧糊涂了,但此时一听到公子光的劝谏,立马就明白了这其中有诈。这个公子光很明显是要挑拨自己和吴王僚的关系,而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希望自己为他个人所用。一个臣子为什么希望有能力的人为他个人所用?很明显这个臣子怀有二心。想到这,再回想自己初到吴国时,公子光看着自己眼中放出的热切渴望的目光,伍子胥确定了这一推测。站在伍子胥的角度上,公子光确实比吴王僚更有可能帮助自己达成心愿,因为公子光是个有血性有野心的人,这一点吴王僚骑着马也赶不上。如果自己能扶公子光上位,公子光必然会帮助自己复仇,因为,楚国也是公子光自己想要灭掉的头号敌人。

想开了这一层,伍子胥改变了对待公子光和吴王僚的态度。他主动与公子光亲近,渐渐减少与吴王僚的接触。随着伍子胥与公子光二人的接触逐渐增多,两个人都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英雄相惜的感觉,彼此间的信任与日俱增。终于有一天,在伍子胥与公子光单独的密议过程中,公子光向伍子胥和盘托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对吴王僚的统治不服气,更何况从道理上来讲,吴王僚是霸占了自己的王位。公子光要夺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王位,他要亲自率领吴国走向强大。想要夺回王位,自然就要发动政变,干掉吴王僚,而伍子胥,就是能够帮助他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人选。

春秋时期,没有后来皇帝面临的农民起义的问题,从天子到诸侯,权力都垄断在贵族阶层的手中,平民就是平民,在孔夫子提出“有教无类”、将教育向平民阶层开放、士阶层形成以前,他们没有任何接触到权力的机会。那个时候的平民即便饿着肚子,往往也是逆来顺受,而各诸侯国的君王们因为有着“周礼”这种制度的约束,轻易也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来。虽然各诸侯国之间朝政更迭是家常便饭,但这是局限于贵族阶层内部的行为。春秋历史上谋杀君主篡位的事情多得数不过来,因为权力集中在贵族阶层内部,而平民百姓不管被谁统治,一般都没有什么意见,所以篡权这件事在那个时候只要把君主暗杀掉,阴谋者往往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即位。当然事情也有例外,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楚平王就是与两位哥哥共同发动的政变,可是推翻楚灵王以后明明说好了三哥当王,结果楚平王不厚道,再一次发动政变,成了最终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