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楚史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800000014

第14章 亮剑:雄踞大江南北的盛世豪情(4)

晋军也安营扎寨,并不敢贸然进攻。但天灾人祸有时是无法阻挡的。就在这时,郑国使者前来晋军中,对荀林父等人说:“郑国服从楚国,也是为了暂时保存国家社稷,决不是真心实意投降,而对晋国的忠心诚意是不会改变的。”这些话无非是想取得晋国的谅解,与转变晋、楚对峙的局面似乎没有多大关系,但接下来的一番话对整个局势起了根本性作用,他说,“我们刚刚和楚军交过手,他们把我们打败了,现在正是骄傲的时候,根本没有设防,士兵思乡之情很浓,士气较低落。如果晋军现在攻打的话,我们郑国会协助的,这样楚军一定会不堪一击。”旁边的副统帅添油加醋,鼓动统帅下令作战。也有人劝统帅不要听信郑国使者的胡话:“楚国的国君楚庄王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他常常告诫他的士兵不能懈怠,时刻戒备,即使打了胜仗,他们也不骄傲。他们攻打郑国,合乎情理,取胜后正是士气高涨的时候,哪有低落之可能,这个郑国使者这样说,无非是想让我们与楚国相互征战,他好选择归附哪一个强者,郑人的话不能听啊。”主战派与主退派因这个郑国使者的到来,矛盾更加尖锐了。

楚军也派使者前来与晋军和谈,然而当使者离开晋军大营后,晋军的这个副统帅马上派人拦截楚国使者,并且百般羞辱他,还扬言要楚国滚出中原,滚出郑国。楚国的将士们听了非常气愤,一致表示要声讨这个无耻之徒。但久经沙场的楚庄王继续忍耐,他又派使者前往和谈,晋军统帅荀林父答应结盟和好。

其实双方都知道这次和谈是一场空言,不可能实现。大家都在等待,谁先动,谁就失去正义的旗帜。此时,可谓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楚人的求战之心甚于晋人,他们是不愿服输的,这是他们的文化性格,也是他们能够进军中原争夺霸主的有利条件。楚军有三位猛将前往晋军营中挑战,他们乘着战车飞速冲向敌阵,准备突袭后立马返回。其中猛将许伯居中,负责驾车,乐伯居左,要用弓箭射杀敌人,摄叔居右,只身闯入敌营,任务最为艰巨。当摄叔与晋人搏斗时,许伯不慌不忙,喂马草料,乐伯抓着缰绳,显得泰然自若。挑战完毕,三人驾车回楚营。晋师分两翼包抄,乐伯左右开弓,晋师未能合围。这时只剩最后一支箭了,恰好有一只受惊的小鹿跑过,乐伯一箭射中鹿背,摄叔下车拾起死鹿,缓缓走向前来追击的晋将鲍葵,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这年头,这鬼地方,也没有什么可以作为见面礼送给将军,就将这只可爱的小鹿敬献给您吧,让您的随从美餐一顿。”说完扭头往回走,晋国士兵想前往抓住他们,但被鲍葵拦住了:“这些都是君子,大丈夫也,放他们走吧,不要追了,我们晋国要是有这样的勇士就好了。”

此后不久,晋军的两位将领因不满晋国国君,而假借传达和谈诚意前往楚军,故意挑起与楚军的争端。楚军将士再也无法忍受了,他们追打来楚军的两位晋军将领,楚庄王也亲自参加。晋军统帅原打算派出战车接回他们,避免更大的冲突,所以也没有布防。楚国令尹孙叔敖一看,时机来了,劝说楚庄王下令发动总攻击。愤怒的楚军全线出击,直冲晋军主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袭击,荀林父更加六神无主,只能下令还击。双方在泌(今河南郑州市东北)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关系楚、晋争霸的重大决战。

楚军经过整顿后,实力大增,作战勇敢,再加上晋军没有做好充分的防御准备,根本招架不住楚军的袭击,中军和下军被攻破,伤亡惨重,荀林父下令撤退。楚军紧追不舍,晋军几乎死伤一半,溃不成军。撤到黄河边,荀林父鸣鼓大喊:“赶紧渡河,先渡河的有赏。”这下更加混乱了,本来人多船少,大家争抢上船。副统帅所乘的船眼看要翻了,他命令随从砍断正在上船的士兵的双手,其他的船只也纷纷效仿,这样河上飘着一层鲜红的手指,真是惨不忍睹。楚庄王听说晋军为了抢渡黄河而自相残杀,下令停止追击。晋军整整折腾了一夜,这些残兵败将才渡过黄河。好在晋军的上军并没有渡过黄河参加决战,而是设伏于河岸边,听到撤退的命令,快速北上,才幸免一战。

打败了称霸中原的北方大国晋国,这让楚国上下沸腾,前线的将士更加兴奋和激动,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大夫潘党以无比激动的心情建议楚庄王在泌地上用晋国士兵的尸体修筑一个观景台,让晋国好好看看,到底谁是强者,谁是弱者。而楚庄王严词拒绝了这一建议,并说出了一段惊人的言论:“你知道‘武’字怎么写?‘武’是由一个‘止’和一个‘戈’组成,组合起来就是‘止戈为武’,说明征伐的目的不是掠夺,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为了求得安宁,消除战争。具体来说,武功有七德:禁止强暴、消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绥和大众、丰富财物。如果我们用敌人的尸体垒一个观景台来显示我们的强大,那就违背了‘武’这个字的本义,也就会失去百姓,丢掉社稷,甚至会亡国灭种的。”楚庄王这番精辟见解,说得大夫潘党和其他将士哑口无言,心悦诚服。

楚庄王在黄河边祭祀河神,修建先祖神庙,向先祖报告战争的胜利后就班师回国了。

陈国与郑国降服于楚国以后,楚、晋争夺的中间地带只剩下宋国了。宋国有一个附属国叫萧,故址在今安徽萧县一带。如果灭了萧国,楚国就可从西边的郑国、南边的陈国、东边的萧国三面合围宋国,同时还可挑起楚、宋之间的矛盾,为伐宋寻找借口。于是,在泌之战后不到半年,即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十七年)冬天,楚国决定攻打萧国。春秋战国时期,像萧这样的小国,往往成为大国争霸的筹码,甚至像皮球一样,被任意踢来踢去,真是可怜啊。

唇亡齿寒这个道理,宋国国君和大臣还是懂得的。楚国攻打萧国,明明是冲着宋国来的,所以宋国不能不前往支援。宋国联合蔡国,解救等待救援的萧国。三家合兵,略有战果,俘获了楚国的两位大将,一位是楚国大夫熊相宜僚,另一位是楚庄王的儿子公子丙。楚庄王派使者来到萧国进行谈判,如果萧国放了这两位将领,楚国就退兵。自不量力的萧国,以为有宋、蔡两国的支援,就有了对抗楚国的资本,拒绝和谈,竟要把两位俘获的楚国将领杀了。当萧国的刽子手手握大刀准备砍向楚国二位将领的时候,公子丙喊道:“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说出来吓死你们,我的父亲乃大名鼎鼎的楚庄王,如果你们杀了我,他会踏平你们的国家,杀光你们的臣民。”可惜这些威胁和提醒,对于萧这个没见过世面、孤陋寡闻的小国来讲,根本不起作用。咔嚓,二位人头落地。当这一噩耗传入楚庄王的耳朵里时,他暴跳如雷,气得咬牙切齿,传令攻城。

这时正值冬天,楚国士兵习惯南方生活,哪能受得了北方的冰天雪地,个个冻得抱成了团,申公屈巫向楚庄王禀告了这一情况。楚庄王前往营地慰问,鼓励大家,速战速决,打完就可回家,离开这个鬼地方。三军将士顶着寒风,包围萧都,第二天清晨就灭了萧国。宋军也跑回了宋国。第二年,楚军攻打宋国,但无功而返。

第三年,即公元前595年(楚庄王十九年),申舟奉命出使齐国,但楚庄王叮嘱他不可向宋国假道。假道,就是借道的意思。然而,从楚国到齐国,中间必须经过宋国。按照当时的礼节,经过他国边境,必须向该国借道,如果径直穿过,那是一种极大的不尊敬。楚庄王不让申舟向宋国借道,其目的就是想挑起事端。这有点难为出使者。申舟向楚庄王说道:“先君(楚穆王)有一次打猎,我担任左司马,宋国与郑国国君也参加了,规定出发时要带取火用的钻燧,而宋君忘了,我就惩罚了他的仆人,算是替宋君受罚。所以,宋国是记恨我的。如果我这次出使不向它借道,那宋国肯定不会放过我的,说不定会杀了我。”楚庄王说:“你放心去吧,如果宋国真的杀了你,我们楚国决不饶恕它,会出兵灭了它。”这不是拿臣下的性命作为征战的筹码吗?申舟很无奈,于是把自己的子孙托付给了国君,就出发了。

果然不出所料,宋国因不借道而扣留了申舟。宋大夫华元向宋国国君建议:“楚国的使者经过我们宋国而不向我们借道,这分明是不把我们当作一个王国来看待,而是作为他们的一个县邑来对待,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侮辱,也是一种亡国。如果杀了它的使者,楚国肯定会前来攻打我们,以目前我们的实力,最后还是被灭。横竖都是亡国,还不如把他杀了。”

当申舟被杀的消息传到楚国,楚庄王表面上很气愤,心里想宋国还真上当了,于是迫不及待地点将发兵,要前往攻打宋国。这一年九月,楚军包围了宋国都城。宋国急忙派人向晋国求救。

晋国国君晋景公准备支援,但晋国大夫伯宗说:“大王,您不能这样做啊。现在楚国的实力正是强盛的时候,我们不是他们的对手,况且这次楚国是一定要灭了宋国,任何人都是无法阻挡的。我们还是先忍耐吧。”晋景公听了觉得有道理,但也不能坐视不管,样子也是要做的嘛。于是派大夫解杨前往宋国,就说晋军已经出发,正往宋国国都赶,请宋国誓死抵抗,等待援军到来。没想到,当解杨途经郑国时,被郑人抓起来,并在其身上搜出了晋景公给宋国国君写的信,这个晋国大夫连同信一起被献给了楚国。

楚庄王正发愁如何攻下宋国国都,正好郑国送来了晋国大夫解杨,于是心生一计,对解杨说:“你要按照我的吩咐做:你见到宋国国君就说,晋国不发救兵了,让他们快投降,晋国是不会怪罪他们的。”开始时,解杨宁死不屈,后楚庄王给了他很多珠宝财物,再次做思想工作,解杨才答应了。楚庄王很高兴。谁知当解杨到达宋国都城下时,对着城墙上的宋国大夫华元高声喊道:“我是晋国国君派来的使者,晋军现已出发,很快就能到达,你们不要投降楚国,坚持作战,会胜利的。”

楚庄王一听,很是恼火,派人把解杨押回营中,对他说:“你为何不讲信用,咱们不是说好的吗,你这是自己找死。”解杨答道:“我是晋国的大夫,完成使命就是我的信用,决不能接受贿赂,或为了我个人的性命而放弃了使命。刚才之所以答应您,就是想借此机会完成我的使命,虽死而无憾。”楚庄王见他如此理直气壮,说得蛮有道理,也佩服他的机智勇敢,于是就释放了他。

宋国将士听了解杨的话,更有信心坚守都城,誓死捍卫自己的国都。再加上有华元这样的将才指挥,楚国连续攻打了九个月,愣是没有攻破。

这样的持久战,使得楚军弹尽粮绝。楚庄王动摇了,想退兵回国。这时申叔时进言道:“如果我们在宋国的都城外盖房子,让部分士兵回国种田,以应农事之急,作出长期围困的样子,宋国就会投降的。”

宋国全体将士奋勇杀敌,打退一次次攻击。他们苦苦等待晋军的到来,但连个影子也没看到。解杨的话,完全是晋国的虚张声势,是表演给他们看的,而且这时都城内也是弹尽粮绝。一看到楚军要长期围困下去,宋国大夫华元顿时觉得无计可施。

天渐渐黑了下来,只有弯弯的月儿给将士们带来生命的希望。今夜没有了往日的嘈杂,静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楚国的公子侧登上高高的楼车向宋国都城内窥视着什么,他隐约望见宋国都城城墙上也站着一个人向楚营探望,再仔细一瞅,原来是宋国大夫华元。这时双方似乎没有了敌意,也用不着防备什么,于是公子侧向华元问起了城里的情况。华元悲伤地说:“我们城里的粮食早已吃完,现在大家只能以人为食,尸骨用来当柴烧。我们真的不想再打下去了,愿意投降,但不愿订立城下之盟。如果你们退兵三十里,我们会服从楚国的。”公子侧见华元说得这么凄惨,这么诚恳,于是对他说:“其实我们也只有七天的粮食了,只要你们肯求和,我愿向君王转达你们的诚意,恳求他退兵三十里。”

公子侧把与华元的对话如实告诉了父亲,楚庄王说道:“处在这样的危急时刻,还能说实话,不容易啊,华元是一位难得的君子。”于是,楚庄王下令退兵三十里,与宋国签订了和好盟约。华元也到楚国做了人质,以示守信。

这样,处于楚、晋中间地带的陈、郑、宋三国都被楚国降服了。从此,楚国在南方称霸,晋国在北方称霸,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但相对而言,楚国更胜一筹。

楚国赢得霸主地位,靠的是楚庄王的暴烈与宽宏。灭萧、围宋,都是小题大做,但他用暴力强化了楚国霸主的地位,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顺者抚而怀之,爱惜人才,无论敌方还是己方,重大节而轻小过,这是他最大的优势所在,也最易得到臣民的拥戴和诸侯各国的诚服。

四年之内,楚人伐陈而定其乱,伐郑而降其君,与晋人决战而大捷,伐萧而灭其国,伐宋而使之唯命是从。晋人不敢渡黄河而南进,齐人不敢越泗水而西进,秦人不敢越崤山而东进,中原诸国唯楚国马首是瞻,楚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成为名副其实的春秋五霸之一。

连年征战,劳师伤民。这一点,楚庄王心里明白。伐宋取胜后,楚国进行了三年的休养生息,没有出征。公元前591年(楚庄王二十三年),这位楚国的战神,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永远离开了他的国度,离开了他成就霸业的土地和亲人们、臣民们。但他留给楚国人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