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 奥斯曼帝国
5602900000016

第16章 黄金时代:贤能素丹的持续治世(6)

伊斯坦布尔城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托普安那喷泉,位于西哈阿帕夏清真寺旁边。这个喷泉也是一个被装扮得非常美丽的广场喷泉,是由素丹马赫默德一世命令帝国著名建筑大师米哈米德·阿格于1732年修建的。这个广场喷泉的顶部,覆盖着一个单圆顶,顶端还有伸出来的宽屋檐,上面有用大理石装饰的鲜花、柏树和水果图案。此外,人们在帝国首都的所有广场中间,还能见到一对不断溢水的慈善喷泉,其两侧还有两个小喷泉,上面没有任何装饰物。土耳其共和国时期,这个喷泉被移到了位于卡拉塔高塔旁边的新址,遮檐下面泉水涌动,让来到此处的人们润喉解渴。

首都著名的乌斯库达广场喷泉的上面,覆盖着有四个角的圆顶,上面还有精雕细刻的伸出式屋檐。虽然其建筑与素丹哈米德下令修建的广场喷泉极为相似,却没有任何慈善喷泉作为陪衬。喷泉修建在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广场上,特别是在它的大理石表面上,雕刻着帝国著名诗人的诗句。上面覆盖着一个像塔尖一样的圆锥形岩石屋顶,墙面没有任何装饰。

1795年,由帝国素丹米塞利姆三世下令在伊斯坦布尔艾尤普广场修建的喷泉,是一般喷泉和慈善喷泉相结合的产物,其表面是以当时最普通的方法来装修的。而位于伊斯坦布尔的贝科兹广场喷泉,则以其与众不同的设计而引人注目。它是由帝国建筑大师贝哈布如兹修建的,此人原是素丹苏莱曼大帝密室的守卫者,后自学成才成为一位著名建筑大师。这座广场喷泉于1746年由伊斯坦布尔的海关总监伊斯哈科重新设计修建。因此,它也可以叫伊斯哈科喷泉,该喷泉的水主要是从拱形和圆顶形的10个龙头中流出。

位于素丹阿·哈米德广场的喷泉,虽然不是伊斯坦布尔城市中的重要纪念物,却是最具吸引力的广场喷泉之一。这个喷泉是由德国皇帝威廉姆二世以奥斯曼素丹阿布杜尔·哈米德二世的名义,由德国建筑师斯皮塔于1899年修建的。修建这个广场喷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庆祝他登基25年。它于1901年在原址上又重新修整安装了一次,变得更加美丽壮观。喷泉铜板制的圆顶是由绿色斑岩的柱子支撑的,这些柱子还有一个八边形的大理石基座,其内部用镶金工艺以及德国威廉姆二世和素丹阿布杜尔·哈米德二世名字的字母组合雕刻来装饰的。

另外,在首都伊斯坦布尔城市中的大街小巷,还有许多慈善喷泉。这些慈善喷泉首次出现于16世纪,具有多边形和圆形结构的建筑艺术风格。其以大理石和锻铁工艺为整个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目前,大约有80多个这样的慈善喷泉。城市中最古老的慈善喷泉,可以追溯到1587年,是在位于素丹苏莱曼大帝陵墓附近的一个角落发现的。

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大街上的水会在特定的日子里,从慈善喷泉的喷口里流出来,分送给那些祈祷者。慈善喷泉的名字,一般主要以其修建者或喷泉捐赠者来命名。在伊斯坦布尔的城中还有其他一些有意义,值得一提的慈善喷泉,主要是由阿齐兹素丹下令修建的、位于也尼清真寺建筑群内的喷泉,位于卡斯卡皮的穆斯塔法喷泉,位于贝亚兹特的卡普顿喷泉,位于塞赞德的特艾玻西姆帕夏喷泉,以及在波兹道干水道底层的卡赞佛阿格喷泉。从这些慈善喷泉中,可以看到奥斯曼帝国19世纪经验主义的建筑艺术风格。

5.浴池建筑

伊斯坦布尔还有许多著名的浴池,如今,人们却再也无法看到拜占廷帝国时期与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浴池了。据史料记载,拜占廷时期君士坦丁堡修建了许多华丽的浴池。例如,拜占廷帝国许多著名的史学家提到的阿卡琉斯和塞尤西普斯浴池。据说这些浴池是427年由拜占廷帝国凡利斯皇帝的女儿修建的,所以浴池多位于大臣们的官邸附近。此外,人们还可以从建于拜占廷帝国时期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浴池,看到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艺术遗风。奥斯曼人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后,主要以古罗马帝国的传统形式在新都伊斯坦布尔修建大量浴池。特别是在宏大的建筑物中修建浴室楼时,就有了独立经营的浴池,甚至连喷泉的附属建筑旁也建了浴池,修建者主要从这些浴池中获取新的经济收入来源。

遗憾的是,如今在伊斯坦布尔全城仅有大约150个浴池还在经营。例如,1466年由奥斯曼帝国大维齐修建的斯夫特浴池,如今只有男部在继续使用。1558年,素丹苏莱曼一世命令帝国著名建筑大师锡南,在哈吉亚索夫亚南边修建了浴池,这个浴池当时有男女两部。位于伊斯坦布尔的纽巴纽浴池,则是1580年由穆拉德二世的母亲、帝国皇后纽巴纽修建的。起初这个浴池共有男女两部,如今也仅有男部开放营业,而女部早已改建成了一个商店。1741年,由素丹马赫默德二世下令修建的卡哥勒哥鲁浴池,主要是作为帝国王室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除了在建筑方面获取了巨大的成就之外,在文学艺术方面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帝国普通民众中间,民间诗歌和民间故事仍然保持其固有的地位,但在16世纪及以后的年代里,更能够打动奥斯曼人的文化样式,则主要是由居住在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杰出之士所创造的文学艺术作品。伊斯坦布尔极大地吸引了有按波斯诗歌模式谱写美丽诗篇的诗人,有歌颂奥斯曼帝国成就的历史学家,有用鲜明色彩和图画装饰文稿的艺术家,还有在各大经院传授宗教和哲学的乌里玛。此外,帝国的手工艺品和袖珍画艺术也成为伊斯坦布尔吸引世人瞩目的文化珍品,流传甚广。

四、巴耶塞特二世与儿子塞利姆一世

1.继位之争

穆罕默德二世去世后留下了两个儿子。长子巴耶塞特二世,33岁,是旧加齐中心阿马西亚的省督。次子杰姆,21岁,是从前的突厥塞尔柱人罗姆素丹国旧都科尼亚的省督。由于从阿马西亚骑马到伊斯坦布尔需要8天的行程,而从科尼亚到伊斯坦布尔只需要4天的行程,所以次子杰姆有充分的时间得到奥斯曼帝国中央政府行政控制权的便利条件。但是,近卫兵团、宫廷侍从和从宫内学堂毕业的政府官员们等帝国内部的各种政治势力,都支持巴耶塞特二世,希望这位具有丰富治国经验的王子,能够继承奥斯曼帝国的素丹王位。然而,穆罕默德二世的最后一位首相,由于此人出生于小亚细亚的穆斯林旧贵族之门,所以偏袒与他政治意向相同的杰姆。他试图隐瞒穆罕默德二世逝世的死讯,秘密派遣信使飞马去报告杰姆,让其火速领兵执掌朝政。然而,穆罕默德二世逝世的死讯还是被泄露了出来,于是,近卫兵团和部分帝国政府官员联合起来,杀死了首相和向杰姆通风报信的人,然后迅速派人去传递消息,等候巴耶塞特二世的到来。

以近卫兵团为首的各种政治势力,之所以选择巴耶塞特二世继承奥斯曼帝国的素丹王位,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巴耶塞特二世具有丰富的治国才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居住在旧加齐中心阿马西亚达25年以上,所以会固守加齐传统,而当时这些人正在迅速变成加齐传统的继承者,与巴耶塞特二世有着共同的政治基础。此外,政治上早熟的巴耶塞特二世,由于注意到奥斯曼帝国王室杀害兄弟的“卡农”习惯法对素丹王位继承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机智地通过政治联姻和结盟,拉拢了许多王室成员和帝国政府中德高权重的人物,来全力以赴地支持他做奥斯曼帝国素丹王位的继承人。

穆罕默德二世的小儿子杰姆,在素丹王位的继承问题上,则主要得到了小亚细亚地区保守派穆斯林团体的支持。杰姆在奥斯曼帝国素丹王位继承问题上所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此人政治经验不足,缺乏宫廷内部斗争的谋略,在性格上也比较孤僻、腼腆。他的兄长巴耶塞特二世长期以来一直在全国各地集结他的政治党派,以期待最后时机的到来。尤其是巴耶塞特二世的好几个儿子,连同他们的导师,已经完全控制了小亚细亚许多地方的总督大权,声势日隆,影响益大。

当接到父亲穆罕默德二世逝世的死讯军报之后,巴耶塞特二世立刻率领他的军队,日夜兼程奔往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为了顺利通过封锁着从城门到王宫地带的近卫兵团负责的警戒线,巴耶塞特二世慷慨地发给了每一位近卫兵团成员一份丰厚的赏金,并对于素丹王位空缺期间近卫兵团发生的所有劫掠行为和罪行宣布特赦。尤其是巴耶塞特二世向那些参与宫廷素丹王位继承阴谋的人员承诺,一旦他顺利地继承了素丹王位,保证委任他们每个人以重要的职务。

此时,杰姆率领卡腊曼和科尼亚的军队占领了军事重镇布尔萨,为了争夺素丹王位,公开向兄长巴耶塞特二世挑战。在得到帝国京城内全体政府官员和近卫兵团的支持后,巴耶塞特二世利用其父穆罕默德二世所召集准备远征欧洲的军队,一举击溃了杰姆。在混战中,杰姆率少数亲信逃往埃及,并由此前往麦加朝觐。为了避免奥斯曼帝国内部因素丹王位继承的问题造成的政治上的混乱,削弱奥斯曼人的力量,忐忑不安的巴耶塞特二世采取了一种息事宁人的和解态度,派亲信大臣前往圣城麦加去说服杰姆,表示不再追究他的反叛行为,并保证继续给予他王公的待遇,只要他肯永远地居住在耶路撒冷,不再返回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在巨大的政治压力和丰厚的物质待遇引诱面前,杰姆并未改心易志。他杀死了来访的大臣,断然拒绝了兄长巴耶塞特二世的要求,并大量招兵买马,于1482年7月率军返回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试图再次通过武力争夺王位。但在巴耶塞特二世早有防范准备的情况下,杰姆率领的军队一触即溃。绝望的杰姆孤身逃往罗得岛,寻求圣约翰骑士团的保护,但被那些毫无信誉而言的骑士们扣留,并被利用来同奥斯曼人签订一项有利于他们自己的和约。巴耶塞特二世完全同意了骑士们的要求,答应每年付给他们4万金币,条件是只要他们扣留住杰姆。不久,圣约翰骑士团又把杰姆转移到了他们在法兰西的城堡中,在那里,杰姆又落入法国国王查理八世之手,成为了国际政治角逐中的一个人质。哪个国家愿意保护他,哪个国家就能获得政治威望和经济收入,因为巴耶塞特二世愿意出高价,把其弟杰姆监禁在奥斯曼帝国以外的任何地方。其后,因政治上的需要,杰姆又被献给了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不久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又从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处将杰姆借来,其目的是要他参加反对奥斯曼帝国的基督教十字军远征。然而不幸的是,在次年的年初,在沮丧和绝望中杰姆患上了热血症,病死于那不勒斯,了却了他苦难的一生。杰姆的遗体最后由兄长巴耶塞特二世用重金赎回,隆重地葬于布尔萨。

在1482至1495年间,巴耶塞特二世由于害怕他的兄弟杰姆回来与他争夺王权,因此在对外征服的活动中一直比较克制。但是,奥斯曼帝国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决定了它不得不实行一种对外扩张的政策。因为一旦对外扩张停下来,依靠掠劫财富维持日常生计的封建骑兵、近卫兵团以及政府的大小官员就会不满,整个社会就会不得安宁。所以在这几年中,巴耶塞特二世还是率军对外进行了有限的扩张,让奥斯曼军队沿着达尔马提亚海岸,对欧洲做一般性的军事骚扰,而不是攻城夺隘。虽然这种战略不是决定性的,但奥斯曼人劫获的战利品还是不少的,基本上满足了奥斯曼帝国社会内部的需求和愿望。

1495年初,杰姆病死了之后,完全无后顾之忧的巴耶塞特二世,首先在西面采取了比以前更具有侵略扩张性的政策,奥斯曼人的军队对达尔马提亚沿海一带的袭击掠夺更加频繁了。在奥斯曼帝国的锡诺普、格利博卢、勒班陀、发罗拉和普雷韦扎等地,到处回响着木匠、铜匠、铁匠等工匠们忙着建造各种新式战舰的敲击声,使得奥斯曼帝国的海军舰队变得更加强大。

2.内政优先

1499年10月,奥斯曼帝国与威尼斯之间再次爆发了战争。巴耶塞特二世率领大军,首先夺取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麦托尼和科罗尼,并在纳瓦里诺的一次大海战中,一举击败了威尼斯舰队。虽然在1503年,双方经过艰苦的谈判缔结了和约,但是战争还是极大地削弱了威尼斯在地中海东部的军事力量,从此奥斯曼帝国的海上霸权地位牢固地建立起来了。

威尼斯这个昔日的海上强国,此时已是日过中天。其原因之一便是葡萄牙人环绕非洲的航行,开辟了一条从欧洲通往东方的海上航线,沉重地打击了威尼斯的中间商贸易。而面对遍及黑海、爱琴海以及东地中海的奥斯曼人,威尼斯人更显得黯然失色。此后,在巴耶塞特二世的指挥下,奥斯曼帝国庞大的海军,经常袭击地中海沿岸的每一座城市,而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将领和船长们,则把从前的加齐海盗作为他们掠夺扩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