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 德意志帝国
5603200000010

第10章 德意志的剧变(1)

1789年,即在弗里德里希二世去世后三年,法国爆发了具有世界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一场超越本国国界的运动,法国革命对德意志社会的影响比其他任何国家更为迅速和直接。法国革命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并通过革命战争和军事占领动摇了旧的封建秩序,使它的所有部分,不论是通过合作还是反抗,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法国革命为标志,德意志进入一个剧变的历史时期。

一、法国革命的影响

法国革命的爆发震撼了毗邻的德意志,按恩格斯的说法,它“像霹雳一样击中了这个叫做德国的混乱世界,它的影响非常大”。

法国革命的影响,首先在与法国接壤的德意志边境地区得到反应。其中西部的莱茵地区是受影响最早,也是反应最强烈的地区。早在1789年秋天,在普法尔茨、黑森和上莱茵地区就发生了农民拒绝服徭役和纳租税的暴动,在萨克森和西里西亚也发生了手工业者、家庭工人反对剥削的罢工和骚动。从1790年春天开始的萨克森农民起义波及萨克森广大地区,持续半年之久,大有历史上农民战争再现之势。由于这些革命反应主要限于局部地区并缺乏政治性革命力量的引导,因而在坚持一段时间后,相继走向失败。在德国,由于政治分裂、资产阶级力量软弱,下层民众的革命反应未能演变为引发全德革命的熊熊烈火。

在知识界,革命的影响曾得到异乎寻常的热烈反应。不少奔赴巴黎的“自由的朝圣者”给家里寄来热情洋溢的报道,在德意志本土也有成群的狂热者为革命举行群众大会,庆贺这个新时代的开端。黑格尔把法国革命称作是一次“壮丽的日出”;歌德也在他的诗作中称法国革命是“朝阳放射出的第一道光芒”;赫德尔以基督教的诞生和民族大迁移比拟法国革命的影响;康德和年轻的费希特,则把这场革命视为卢梭热爱自由思想的充分体现。在德国知识界,几乎所有的文化名人都在革命初期对革命表达了积极的赞赏态度。但是,随着革命的深入,随着法国革命军队进一步把活动范围扩大到国外,除了少数人外,德意志的知识界开始对法国革命持否定态度。他们因法国的民族主义扩张,开始对普遍的人道主义观念丧失信心,并激发了对德意志民族精神特殊性的追求。这种民族精神,作为法国革命影响的一个副产品,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

所以,法国革命对德意志的未来命运发生决定性影响的,不是对革命的最初反应,而是新法国与旧欧洲列强之间的冲突。这一冲突,由于革命进程的深入和对外政策所发生的变化,使德意志的政治形势和领土状况以一种真正革命的规模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至1792年,节节胜利的法国革命同德意志封建诸侯之间的冲突已经变得不可避免,然而在起初能够领会巴黎的变革将引发欧洲危机的人还寥若晨星。因为种种迹象表明,自七年战争,特别是参加北美独立战争以来,法国已急剧走向衰落,财政破产,债务重重,再加上连年歉收和饥馑的困扰,人们已不再把法国视为欧洲的一个强国;另一方面,东方三强(俄、奥、普)对波兰命运的安排,以及1787年开始的俄、奥对土耳其的战争正吸引着各国政治家的注意力。没有人担心来自西部的威胁,他们渴望看到的是这个国家将在这场新的混乱中进一步走向衰落。

但是,法国革命所具有的激进色彩很快就对整个国际格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革命的爆发和发展,没有出现导致法兰西在混乱中进一步削弱的局面,而是在法国形成了一种新力量,“一种用传统的防御所无法应付的新威胁正从混乱中勃然兴起”。这种威胁打破了旧的欧洲均势,使列强同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国的斗争,很快成为一切国际事件和外交冲突的中心。毗邻的德意志最先受到革命风暴的冲击。

冲突和摩擦最初源于法国国民议会颁布的废除一切特权的决议对阿尔萨斯封建主享有的邦君权利的触动。以后德国封建主对法国君主派流亡者的友好接待,进一步激怒了法国人民。但更加危险的纠纷是奥地利君主联合普鲁士国王对法国革命的直接干涉。他们为法国王室备受痛苦的消息所震惊,主张通过君主间的合作,来抑制法国人的过激行为。1791年8月27日,两位君主发表《庇尔尼茨声明》,不仅表达了对完全恢复法国国王政府的共同关怀,而且也表示为实现这一目的将使用必要的武力。此后,维也纳同柏林更紧密地联结起来,并在1792年2月7日签订奥普友好防御条约,约定如法国发动进攻,两国将各派2万士兵互相支援。在法国,由于较为激进的吉伦特派组成内阁,他们不顾温和派和更为激进的雅各宾派的反对,通过了宣战的决议。在1792年4月20日的立法议会上,法国正式向奥地利宣战,由此开始了延续近1/4世纪的战争。

战争的爆发,对法国而言,意味着维持近两年的和平防御外交转向“积极进攻”,自此战争被视为捍卫革命成果、抗击欧洲封建君主侵略的神圣手段,并逐步扩展到法国国境以外。“对茅屋以和平,对宫廷以战争!”以革命战争把欧洲各国人民从封建统治下解放出来,也逐步成为法国革命新的目标。但是,开战初期,由于王党势力卖国通敌,法军节节败退,前线局势危急。普鲁士趁机于7月6日参战,奥普联军于7月上旬开始越过边境,侵入法国。7月11日,立法议会宣布“祖国在危机中”,号召全民抗战。7月25日,奥普联军总司令不伦瑞克公爵发表宣言,声称将毁灭巴黎,严惩罪犯。不伦瑞克的宣言激发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热忱,9月20日,同仇敌忾的法军在瓦尔米高地大破奥普联军。几周之后,法国革命军就进入了德意志领土。随着11月6日奥军在热马普的战败,奥普武装干涉以失败告终。1792年年底至1793年年初,法军长驱直入,相继占领莱茵河西岸和比利时以及南方的萨瓦、尼斯。

法军在莱茵河西岸的胜利进军,使英国和整个欧洲由惊讶转向不安。为了保障尼德兰这座对英国来说的大陆屏障,并维持欧洲旧有的均势,英国出面,在1793年2月组成第一次反法联盟。参加这个阵营的有英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撒丁、那不勒斯以及德意志的部分小邦。这是全欧范围内组织起的对法国革命的围攻。联盟在数量上的优势,一度使法国处于防御地位并失去了许多新占领的土地。但是联盟的围攻加剧了法国国内的政治变革,革命中最激进的派别——雅各宾派开始在危急关头登上政治舞台。雅各宾派的土地立法、限价政策、恐怖手段,把法国革命推向最高峰;它的普遍征兵法令使法国军队成为一支令整个欧洲望而生畏的武装力量。1793年秋天,共和国陆军的人数已逾百万。这支军队以“每分钟120步的快步伐”,替代了它的敌人“固守传统”的70步,创造了新的流动战术;这个军队从就地取得给养摆脱了它的对手所依赖的辎重车辆,从而经常处于运动之中;这个军队摒弃了欧洲一切军队使用的横列队形和陈旧的军事理论,代之以新的散兵队形和“急袭猛攻”的作战方法;这个军队以自由农民为骨干,指挥作战的不是门第高贵的望族,而是以前沉默无闻但功勋卓著的劳动者子弟。这一切结合起来,终于使这支军队成为一支无敌于欧洲的军队。从1793年9月起,法军捷报频传,敌人从四面八方被赶出法国国土。1794年春天是胜利的春天,乘胜前进的法军再度越出国界,相继进入热那亚(意大利)、加泰隆尼亚(西班牙)和比利时。1794年6月24日,法军在弗勒律斯的胜利,使莱茵河西岸再度归并法国。

1795年5月,在反法联盟中首先感到力量不支的普鲁士通过单独与法国媾和退出了战争。依据《巴塞尔和约》,法国可以自由处置莱茵河以西地区;作为回报,普鲁士在莱茵河以东获得补偿。7月,法国又与西班牙签订和约;荷兰早在5月已与法国议和。因此在欧洲大陆上,除了沙俄在忙于波兰问题外,只剩下奥地利一国对法作战。1796年,由热月党人组成的督政府命令军队兵分三路攻打奥地利。其中意大利方面军的指挥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率领的法军,绕道意大利,出其不意地取得对奥战争的决定性胜利。1797年4月,波拿巴大军进逼奥都维也纳。奥地利被迫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放弃了对比利时的统治,并承认波拿巴在意大利建立的两个“姐妹共和国”——利古里亚共和国(热那亚)和南阿尔卑斯共和国(米兰)。同两年前的普鲁士一样,奥地利在一项秘密附带条款中同意把莱茵河西岸地区割让给法国。至此,1793年组成的第一次反法联盟宣告瓦解。

取得对第一次反法联盟的胜利,有力地巩固了法国革命的成果,并使革命的原则被广泛地推广到法国以外的地区。在新占领的莱茵河西岸地区,法国占领者通过废除旧的租税、贡赋和徭役,使当地居民逐渐摆脱了封建关系的束缚,从而使莱茵地区以后成为德意志最发达、最富有生机的地区。但是,法国输出革命的进步意义由于对占领区所进行的掠夺和扩张受到削弱。从战胜第一次反法联盟以来,法国的对外政策开始具有两重性,即既有捍卫革命成果的一面,又有对外扩张和掠夺的一面。特别是在大资产阶级掌权以后,这种两重性就变得十分突出。1799年,伴随着拿破仑在法国执掌政权,法国对德意志的政策成了这种双重属性的重要体现。从此,德意志的政治形势和领土现状,随着拿破仑战争的深入发展,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二、拿破仑在德国的统治

粉碎第一次反法联盟以后,唯有英国继续与法国处于战争状态。为了打击英国,1798年夏,法国督政府派遣意大利战役的胜利者拿破仑·波拿巴远征埃及,试图通过控制英国通往东方的航路来动摇这个海上强国的地位。但是,这个庞大而冒险的计划因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在阿布基尔湾全歼法国舰队而化为泡影。法国遭受的这一挫折立即鼓舞了所有憎恨法国的国家加入英国所策动的第二次反法联盟(1798—1800)。除了英国、奥地利、俄国、葡萄牙、那不勒斯这些旧有的成员之外,奥斯曼土耳其也因拿破仑占领它的埃及属地而站在英国一边。1799年春天,欧洲的战争在对法国极为不利的形势下重新爆发。在联盟合围下,法国在先后丢失了米诺卡岛和马耳他岛之后,又在瑞士和意大利为俄奥联军所败。陷在埃及的拿破仑不能获胜,一筹莫展。国内督政府的统治,由于战时经济生活的紊乱和强敌压境,变得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法国革命再次处于命运攸关的危急关头。时代呼唤一个能够保证资产阶级内外秩序的强有力的政府。

1799年8月,一份载有法国内外形势恶化消息的报纸落在法国东征军总司令拿破仑的手上。他怀着攫取政权的野心,决定立即启程回国。经过47天的艰难航行,身带少数随从人员的拿破仑于10月9日在法国南海岸登陆。当时法国资产阶级正在策划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拿破仑的归来使他们如获救星。经过三个多星期的周密准备,在1799年11月9日(共和历雾月18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了以他为第一执政的执政府,在法国出现了军人独裁者的军事统治。5年后,随着拿破仑加冕称帝,这个政权被称作法兰西帝国,亦称第一帝国或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政权的实质是大资产阶级专政。这个政权一方面保卫了大革命以来资产阶级和自由农民争得的主要民主成果;另一方面又消除了大革命时期形成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成就。因此,这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政权。这种两重性反映在对外关系方面,即它既有捍卫和推广革命原则、打击反法联盟的一面,又有殖民扩张和大国争霸的一面。由于这个强有力政权的崛起,毗邻的德意志无论在政治形势还是在领土状况上,都受到这双重因素的冲击。

当拿破仑在雾月政变后登上法国政治舞台的时候,法国同第二次反法联盟依然处于战争状态。由于督政府的腐败,法军在前线连续失利。针对这种形势,拿破仑决定通过外交途径争取俄国、分化同盟,并集中力量打击奥地利。俄国沙皇保罗一世(1796—1801)是一个反复无常、感情用事的人。这时他正因马耳他岛和北意大利事务同英、奥发生深刻矛盾,拿破仑乘机与俄国言和,答应以后把马耳他割让给俄国(当时英国已从法国手中夺取了马耳他),并对俘获的俄军予以体面的释放。保罗一世遂与拿破仑结成秘密同盟,甚至在1801年1月命令一支顿河哥萨克军队取道布哈拉和希瓦汗国,直下印度河,配合拿破仑发动对英国的印度战役。但是1801年3月11日,保罗在宫中被亲英势力谋杀,这使拿破仑的印度计划化为泡影。尽管这样,新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还是在1801年10月退出了反法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