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御园漫步:皇家园林的情趣
5606700000030

第30章 后记

皇家园林,是后世对历朝历代由皇家兴造的、专供帝后游幸居住的具有园林特征的宫苑园囿的概括代称,是中国古代园林中一个钤上皇家印记的特殊品类,也是皇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衰荣辱,紧扣朝代的兴亡命祚,与政治(含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营造,除了政治、经济基础的支撑条件以外,文化的积累沉淀更为重要,所谓“盛世兴园林”,正是文化走进繁荣的一个明显的标志。历史上朝代的变更,有时只一个政变,在一夜之间就可以完成,没有一定时期的文化积累却形不成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园林文化是立体、直观、生动、综合的物化空间,是能够置身其中体验、参与的实体多元文化形态。皇家园林,往往是能够折射一个朝代文化峰值的标的。在皇家主持的大规模的造园活动中,又牵动社会感知的方方面面,波及政治、经济。中国皇家园林的兴建,随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而不再发生,但历史从未遗忘它们的存在和曾经生发过的影响,从未停止过给予这样或那样的评述。或许,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距离我们最近,它所遗存的皇家园林,还有比较完整的实物留存至今,即使是遗址,也较前代更为清晰,所以成为社会更为关注的话题,并引发出诸如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遗址该不该复建、慈禧重建颐和园到底挪用了多少海军经费这样的焦点话题和争战。其实研究中国皇家园林更需要从文化认知的层面加以梳理。

有学者曾经这样分析,中国封建社会所出现过的三个高峰,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它们中间相隔均在千年左右,查对中国历史年表,这个结论是客观的。产生这三个高峰的汉、唐、清,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强盛的朝代,皇家园林的兴建也同样存在一个时间上的规律。问题的发现,是从清代圆明园的一个纪年开始的。乾隆九年(1744),圆明园大规模兴建工程告一段落,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和费时六七年绘成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完成,奉旨将其陈放在圆明园奉三无私殿中观览。笔者于1996年1月代表颐和园赴法国巴黎接受一项颐和园文物捐赠,抵达巴黎的第二天上午,作为接待日程安排,八十二岁高龄的捐赠人米歇尔·伯尔德来(Michel Beurdeley)亲自驾车,将代表团一行引领至法国国家图书馆,出乎意料,为我们提取出该馆珍藏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两大本册页,均为硬木精制夹板,面刻直行“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纪年落款为“乾隆甲子夏六月,臣汪由敦敬书”。乾隆甲子正是乾隆九年(1744),这一年是清朝入关1644年的整整一百年。圆明园于这一年基本建成,有无必然联系,其他朝代,特别是汉唐,是否也有这样的一百年现象。

汉代立国为公元前206年,汉代皇家园林的特征是宫苑糅合的模式,最著名的上林苑是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加以扩展而形成,规模之大,堪称空前绝后,为中国历史上所出现过的最大的皇家园林。据周维权先生推算,苑墙长度为130~160公里之间。汉上林苑是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开始扩建的,苑内被后世帝王崇尚的昆明池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开凿的。开皇家园林之洗河,于池中堆造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的建章宫太液池,开凿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若以这些皇家园林景物营造高潮的出现为标志,则上距汉代开国的公元前206年恰当一百年左右。

唐代建国于618年,仍以长安为帝都,一百年后,公元713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唐王朝以“开元全盛日”的富足步入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皇家园林的营造与繁盛,莫过于曲江池芙蓉园。曲江池所在之处,是秦、汉、隋以来,均有营造的旧苑故池,隋代筑大兴城时,形成穿越城墙东南角、沟通城内外的水域。经开元年间的疏浚,拓展了水面,建紫云楼、彩霞亭、芙蓉园,与慈恩寺、大雁塔近相辉映。芙蓉园是一座离宫性质的别苑,地处曲江池的城外部分。为皇室游幸的方便,沿南北城墙内侧增建夹道,以备车马仪仗来往大内宫室之间。曲江池的城内部分是百姓平民游览的公共景区。

曲江池芙蓉园,曾是历史上极具秾丽奢华的皇家园林,它的兴衰气象,多半传达自盛唐诗人的著名篇章,据统计,现存的就有三百篇之多。其中,杜甫的《丽人行》和《哀江头》分别刻画了“安史之乱”前后曲江池令人感叹的迥异情景。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到“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同样是春天,同样是曲江水边的芙蓉园,千年以往,谁也抹不去诗中的沧桑之感。“安史之乱”以后,曲江池虽有所恢复,但终究不能挽回大唐立国一百年所呈现的盛世景象。

说到一百年,不妨再计算一下宋代的一百年。宋代皇家园林的营造,动静最大,影响最深的,应数艮岳。从造园艺术分析,艮岳也是皇家园林中别开生面,另具一格,能以创新宫廷造园艺术高端趣旨的一座。艮岳建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宋代立国为960年,艮岳的兴建是其一百五十年以后的事。据南宋张淏的《艮岳记》记载,艮岳“竭府库之积聚,萃天下之伎艺,凡六载而始成”。政和七年,应是建成的年代,艮岳毁于靖康二年(1127),则艮岳从始建到毁坏,前后存在不足二十年。

写到这里,再回溯一下清代极盛时期的皇家造园活动,或有助于我们对皇家园林文化属性的认识。

清代的皇家园林,有两处突出的代表。一处是承德,始创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的避暑山庄及外八庙;一处是北京西北郊康雍乾数朝所营构的三山五园。三山五园指畅春园、圆明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和万寿山清漪园。其中,万寿山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

三山五园的兴造营构,跨越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三朝,前后一百三十多年,正处在康乾盛世所呈现的文化高峰期。这个时期由皇家所主持的文化工程,突出的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编撰完成颁行;如与皇家园林营造技术有着直接关系的《工程做法则例》也在雍正十二年(1734)由工部制定颁布。当时支撑和充实皇家园林殿堂陈设的各种工艺制造,如织绣中的缂丝、瓷器烧造中创新的多种釉彩、景泰蓝工艺中的堑铜胎珐瑯、画珐瑯、晶牙玉翠雕造摆件文玩以及家具中的紫檀工艺等,在这个时期都标显出成熟的时代文化风采,反映出后世难以企及的最高水平。我们在研究皇家园林领域课题的时候,往往更多关注园林的建筑成就,而忽略了殿堂陈设更能体现皇家风范和园林意蕴的精彩内容。据清代内务府陈设档案记载,清代皇家园林内的办事正殿——勤政殿,均陈设有一部完整的《古今图书集成》,这是一部卷帙多至万卷,总量一亿六千万字,超过《大英百科全书》三四倍的工具书,供皇帝在园中随时调阅。另一部和清代皇家园林关系更为密切的《四库全书》是一部丛书,收有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总计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如果没有编撰《四库全书》,就没有圆明园中的文源阁和至今完好的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文津阁,同时也没有国家图书馆旧址北京图书馆移自圆明园遗址文源阁仅存的碑碣和馆址所在文津街得名的历史记忆。诚然,皇家园林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包含着它们所产生时代的社会文化风尚形态在内的。它既是时代文化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标志。